《摩擦力》案例的实践和思考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2488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包括教学流程、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文中设计的两个教学片段,突显了这两个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课堂教学让学生以不同的方法参与实验探究,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课堂教学目的。
  课堂教学思路是教师在课堂向学生传授知识过程的主干路线和策略.教学思路不仅要清晰,有条不紊,而且逻辑性要严密.课堂要讲什么,怎样讲,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要有层次,循序渐进,这样学生听起来才会明白易懂,学起来才会有信心.教学过程中,采取什么方法和手段,才能突破难点,解决问题,这就是教师课前要理清的教学思路。
  1教学流程的连贯性
  教学流程既是课堂教学的主线,则教学内容是否完整,前后知识点的连接,从教学流程中都能体现出来.以《摩擦力》的教学为例,教学流程如下:
  PPT展示手握水杯在空中静止(引入)→感受摩擦力→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测量方法→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演示)→摩擦力的利用和防止(PPT展示图片)→小结→巩固。
  总的来看,教学流程清晰,层次分明,知识点的分析和讲授具有逻辑性,每一环节都联系密切,由浅入深,从低至高,步步落实.但回过头来思考就会发现,该教学流程存在漏点和不科学:(1)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的大小如何等知识点遗漏;(2)“感受摩擦力”这一步放在引入的后面不科学,应放到“摩擦力的测量方法”前面。
  可将教学思路作如此改变:视频播放雨雪天难刹车的情景(引入)→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的大小→感受摩擦力→摩擦力的测量方法→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分组探究)→摩擦力的利用与防止(PPT展示图片)→小结→巩固.下面是“感受摩擦力”的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1:感受摩擦力】
  师:请同学们左手掌放在桌面上,右手压住左手背,然后拉动左手,有何感受?
  生:难拉动,有阻力的感觉。
  师:右手用力压左手,再拉动左手,感觉又怎样?
  生:更难拉动,阻力比前次大很多。
  师:如果在桌面上放些水,用和前面一样大的力压左手再拉,那感觉又怎样?
  生:按照老师的指导做,感到惊奇,很容易就能将左手拉动.说明此时的摩擦力很小。
  师:我们刚才感受的摩擦力是属于哪一类?
  生:属于滑动摩擦力。
  师;同是桌面,轻压与重压时,摩擦力大小不同,同样的压力,接触面不同,摩擦力大小又不同,我们能从这得到什么启示?
  生1:摩擦力大小跟压力和接触面有关。
  生2: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生3: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
  师:究竟是不是和大家说的一样?让我们进一步学习滑动摩擦力的测量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如此调整和补充后,课堂教学思路就显得更为完整、科学和符合逻辑,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的大小”虽然教材没有安排,但“摩擦力的分类”是后面分析“摩擦力的利用与防止”的依据和方法.静摩擦力的大小如何确定,这是学生难以掌握的难点又是中考的高频考点,这个知识点,是对二力平衡知识的理解应用,因此应补充到教学上来.讲授完摩擦力大小后,回到引入的情景,分析汽车所受摩擦力的类别,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方向如何,由此,我们在驾驶汽车时应注意什么等.这样对所提出的问题有所交待,做到前呼后应,又为讲授后面的知识提出悬念。
  “感受摩擦力”包含摩擦力的定义、产生的条件、方向等知识点,而且摩擦力并不都是阻力,有时是动力,例如人走路时为动力.又暗示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什么.所以放到“摩擦力的测量方法”的前面,不但对上面所讲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体验,而且使“感受摩擦力”这环节的设计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上升到更高层次,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也是此环节设计的巧妙之所在.再有“感受摩擦力”这一环节,不用仪器操作,且人人都可参与,亲身感受.既可使学生感知摩擦力的真实存在,加深对滑动摩擦力的理解,又可以达到对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
  2教学思路注重互动参与性
  课堂组织教学,注重学生与教师的心灵沟通,学生参与互动探究,真正做到学生是课堂的主宰者,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能力的目的。
  这节课的另一个要解决的难点是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是一个探究性实验,也是中考必考的探究实验之一.所以应该让学生参与和动手,如果只做了演示,而实验依据是运用二力平衡知识,将摩擦力转换为弹簧秤示数来体现,演示的效果远远比不上学生亲自操作的效果好.下面是学生分组探究的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2:实验探究】
  探究一:用弹簧测力计测摩擦力
  师:课桌上有两套仪器,请同学们先按图1所示的方法完成实验(PPT演示)
  学生做完实验纷纷举手,抢着回答。
  生1:弹簧测力计是静止的,读数较前方法准确。
  生2:拉长木板时,可不作匀速直线运动也能保持弹簧测力计示数不变。
  师:哪种方法好?
  生:图2方法较好。
  在探究过程中,课堂上要求学生用控制变量法,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大小的关系就达到目的了.但此实验的原理是二力平衡,必须使小木块的运动状态平衡.而图1所示方法在拉滑块时,要保持滑块作匀速直线运动,否则弹簧测力计示数会变化,读数时也会产生较大误差,因为弹簧测力计相对是运动的.图2所示方法则不同,滑块可以作匀加速或匀减速运动,而且弹簧测力计相对是静止的,读数时误差较小.所以,课前在设计教学思路时,就要让学生进行两种方法的探究,并进行比较,确定最优的探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判别与取舍的能力。
  对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关系、物体运动速度大小关系,不必放在课堂上探究,可作为课后的拓展延伸处理.因为这两个因素的探究,控制的变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严格来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相对运动速度有关,只有滑动摩擦系数等于静摩擦系数时,滑动摩擦力才不随物体滑动速度变化而变化.所以对初学物理的初中生来说,有很大的难度,但作为课后的拓展,其意义就不同了,既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可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更能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和刻苦钻研精神。
  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整合运用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恰当运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多种多样的,每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各有其优缺点。
  该教师在课堂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使学生感受到课堂学习乐趣和轻松.例如在引入时播放的视频,利用和防止摩擦的图片等.但是有些重要知识点及实验的结论等,只是在屏幕上显示而不板书到黑板上,停留时间短,学生很难做笔记,在学生脑海里没有多深的记忆.例如本节课探究的实验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程度有关,接触面程度相同,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大小相同,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特别要强调说明,在写结论时,一定要先写相同条件,再写后面的关系。
  这样将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内容或重点内容的关键词、实验探究结果,准确有序地板书到黑板上,其效果就完全不同了。
  总而言之,清晰的教学思路,是教师在课堂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教学策略.只有教学思路不乱,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理解和熟练掌握并运用,才能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好.
其他文献
从初一到高三,我们在中学学了六年物理,对中学物理应该不陌生了,高中的很多物理知识就是在初中物理基础上的提高,可是很多同学进入高中后就对高中物理的学习表现出了不适应.究其原因,初中物理知识特点与高中物理知识特点有很大的区别,而同学们沿用已养成的初中物理学习方法来学习新的高中物理知识,势必会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了解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的异同,掌握适合高中物理特点的学习方法,对高中学生可起到很大的帮助
笔者在参加教研活动的过程中,聆听了一节苏科版《机械能和内能相互转化》的公开课,教师演示“空气压缩引火”和“点火爆炸现象”的实验均以失败告终.在实验失败之后用学生课前已经看到的微视频中的成功实验而一笔带过,而在说课的过程中也一再强调微视频在本节课中的重要性和价值性,也因为微视频在课前的提前感知而忽略了这两个演示实验在课堂中的充分展现.笔者深入分析了演示实验的价值及达成策略,对演示实验的微视频热有不同
有效性的正确定义关乎着教学的真正效果,特别是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有效性的的教学被赋予了时代意义.有效性的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力和实践能力、而且物理作为一门科学课程,有很重要的逻辑思维培养功能,对学生将来科学方面的发展或是在处理问题方面都很有帮助.  1重视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提高物理课堂有效性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学习动力,也能帮助他们尽快的理解,还是学习更多.但是因为物理学科特有的强逻
翻转课堂是当下的一个热门教学词汇,但正如每一个新的教学理念一样,要将美好的概念变成可操作的现实,还需要经过不懈的努力.笔者翻阅了与翻转课堂相关的诸多文献,发现当前对翻转课堂的描述更多的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即使有所举例,也更多的是顶着翻转课堂的帽子行着传统教学的事实,从实质的角度来看并没有对翻转课堂作出有意义的阐释.对于这些现象,笔者以为是对翻转课堂可操作性的忽视.而结合这些现状,笔者以为有必要对翻转
“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强调单元教学的实践模型,其有四个要素:单元学习主题;深度学习目标;深度学习活动;持续性评价.它提倡“教”为“学”服务,“教”的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的“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全身心积极参与、成功体验、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成为优秀的学习者。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课程改革的方向得到了普遍认同,课程改革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课堂教学发生了积极变化,但课堂中学
物理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提出:“物理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将其应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因此,基于课标理念,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把学生生活融入物理课堂,加强物理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设置有效的生活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教学情境中,体会物理学的价值和魅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
【文题设计】rn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前我国中小学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浪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国家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构建知识创新体系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国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要使高中物理教学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能够顺利进行下去,高中物理教师的个人专业能力必须提升,也就要求物理教师具有更宽的专业知识和更强的专业能力,具有更全面和更多创新的教学技能以及更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教师是专业发展
1案例背景  “专家制”小组学习模式是笔者本学年研究的市级个人课题《“专家制”:初中物理小班教学小组学习的一种新模式的研究》的主要内容,笔者把班上28名学生分为5个小组拼桌上课,每组5~6人,每个组设有组长,负责组织组员讨论、实验等活动.笔者将一学期教学内容分成5~6个知识模块,每个组员认领一块知识模块成为“专家”,如“声学专家”、“物态专家”等.“专家”在本模块学习期间要力争学到本组最好,并且参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完美的学情分析是一份教学设计成功的关键因素.学情分析体现的正是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突显的是教学活动的本质.借助于问卷调查、访谈、作业反馈等方式,可以比较充实了获得对学生真实情况的了解,为学情分析提供了最精准的一手资料.  1 学情分析及意义  学情分析,是一份完整的教学设计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整个设计体现以学生的学为核心的标志.  学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