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复分解反应的应用

来源 :中学化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c7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分解反应是化学反应中重要的反应类型之一,是初中化学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是学好酸碱盐知识的关键之一,是中考的常考点,因此必须理解并会应用复分解反应解题。
  应用一: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方法归纳:假设复分解反应能够发生,写出两两交换后的生成物。若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则反应能够发生,将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若生成物中无沉淀或气体或水,则反应不能发生。(注:反应物中若有盐,则AgCl、BaSO4除外。)
  例1 判断下列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如能发生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碳酸钾溶液和盐酸
  (2)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钾溶液
  (3)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
  (4)硫酸钡和盐酸
  解析 (1)碳酸钾溶液和盐酸有气体和水生成,所以反应能够发生;(2)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钾溶液无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所以反应不能发生;(3)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有沉淀生成,所以反应能够发生;(4)硫酸钡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所以反应不能发生。
  答案:(1)K2CO3+2HCl2KCl+H2O+CO2↑
  (3)CuSO4+Ba(OH)2BaSO4↓+Cu(OH)2↓
  应用二: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溶液中物质(或离子)能否共存
  知识点归纳:
  (1)强酸性溶液(H+)中不能大量存在OH-、CO2-3
  、HCO-3等;
  (2)强碱性溶液(OH-)不能和NH+4、Mg2+、Al3+、Fe3+、Fe2+、Cu2+等大量共存;
  (3)能相互结合生成难溶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Ba2+与SO2-4、Ag+与Cl-、Ca2+与CO2-3、Ba2+与CO2-3等。
  例2 下列各组物质在pH=1的溶液中能共存且溶液为无色的是( )。
  A.NaNO3 H2SO4 Cu(NO3)2
  B.K2SO4 Zn(NO3)2 HCl
  C.MgCl2 KOH FeSO4
  D.K2CO3 Ba(OH)2 Na2SO4
  解析 A.各物质之间不反应,但Cu(NO3)2 溶液呈蓝色;B.各物质之间不反应,溶液呈无色;C.在pH=1的溶液中KOH不能存在,且MgCl2和KOH不能共存,FeSO4和KOH也不能共存;D.在pH=1的溶液中K2CO3 、Ba(OH)2不能存在,且K2CO3和Ba(OH)2不能共存,Na2SO4和Ba(OH)2也不能共存。
  答案:B
  应用三:物质的鉴别
  方法归纳:利用溶液的特殊颜色或溶液间相互混合所出现的不同现象,对组内溶液进行判断,当物质出现不同的现象,就可以鉴别出来。
  例3 下列物质的溶液,不另加试剂就不能鉴别出来的一组是( )。
  A.CuSO4、BaCl2、HCl
  B.Na2SO4、KNO3、H2SO4
  C.Na2CO3、CaCl2、HCl
  D.FeCl3、NaOH、NaCl
  解析 A.CuSO4溶液呈藍色,将CuSO4溶液分别滴加到其他两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的是BaCl2,无现象的是HCl;B.Na2SO4、KNO3、H2SO4三种物质在溶液中,两两之间都不会发生反应,因此不另加试剂就不能鉴别出来;C.Na2CO3、CaCl2、HCl三种溶液两两混合,既有沉淀又有气体产生的是Na2CO3,只有沉淀产生的是CaCl2,只有气体产生的是HCl;D.FeCl3溶液呈黄色,将FeCl3溶液分别滴加到其他两溶液中出现红褐色沉淀的是NaOH,无现象的是NaCl。
  答案:B
  应用四:物质的除杂
  方法归纳:(1)应尽可能选择既能除去杂质,又能增加保留物质的方法,即“一举两得”;(2)若同时有多种方法,应尽量选择简单易行、除杂彻底的方法。
  例4 粗盐中通常含有少量的不溶性杂质(如泥沙等),还可能含有少量的可溶性杂质(如Na2SO4、CaCl2、MgCl2等)。现以粗盐为原料制取精盐,模拟工业生产过程如图1所示。图1
  (1)写出I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加入过量BaCl2溶液的目的是。
  (2)操作a的名称是,操作中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主要有:烧杯、漏斗、,该仪器的作用是。
  (3)加入过量Na2CO3的作用是除去溶液中的、(填化学式)。
  (4)最终所得氯化钠质量与原粗盐中的氯化钠质量相比是(填“增大”或“减小”或“不变”)。
  解析 (1)氯化钡溶液和硫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可以将杂质硫酸钠完全除去;(2)经过操作a得到固体和液体,因此该操作为过滤,过滤中还需要的玻璃仪器是玻璃棒,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3)加入过量Na2CO3溶液的作用是除去溶液中的杂质CaCl2及过量的BaCl2溶液;(4)由于每一步除杂过程中都会有氯化钠生成,因此最终所得氯化钠质量要大于原粗盐中所含的氯化钠质量。
  答案:(1)Na2SO4+BaCl2BaSO4↓+2NaCl 将杂质硫酸钠完全除去;
  (2)过滤玻璃棒 引流;
  (3)BaCl2CaCl2;
  (4)增大
  复分解反应是中考的常考点,应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解答以上题型要明确: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时注意与化学实验现象相联系;常见的不能共存的离子对,对于典型物质的判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熟练掌握常见酸、碱、盐的基本性质,在强化练习中巩固和提高。
其他文献
教育时机是什么?在《学记》中的解释为“当其可谓之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也就是说,教育教学要遵循“及时施教”的原则。根据福建师范大学胡志刚教授的教育时机论,其一般模式包括四个阶段,即教育时机的创设-捕捉-利用-升华。这四个阶段并不是固定的僵化的教学模式,而是根据每一个教学内容的特点来选用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联合运用。本文以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第1课时糖类为例,结合导课时机、
期刊
化学与技术高考热点题型刘顺岭未
期刊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是中学化学教材体系的另一条主线,其中之一的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是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联系最广的一种,因此新型电池成为高考题材中的“宠儿”,以新型电池为载体考查了学生对电化学原理及其应用的掌握程度。由于题材新、陌生度高,综合性强,有些学生的知识容量有限,难以识别和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本文举例说明仅就以新型电池来考查原电池工作原理的考查形式。  例1一种微生物燃料电池如图1
期刊
图像题是以图像的形式将一些相关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形象直观的曲线表示出来,把化学原理抽象为数学问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曲线的数学意义和化学意义之间对应关系的分析、理解和运用能力,是一类难度较大的题型。要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做到“五看”,一看坐标(纵、横坐标的含义)、二看起点(图像的起点)、三看拐点(图像的拐点及终点)、四看比例(看图像中横纵坐标的比例关系)、五看特征(看图像的走向,如上升还是下降)。其次把
期刊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也就是说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对学习的效果有很重要的作用。如何使学生“乐知”?现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论述:创设引发兴趣的教学情景;营造轻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学过程,在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快乐;利用化学学科的内在美,来感染学生。  一、创设引发兴趣的教学情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才能更快
期刊
科学取向教学论对教学实践的重要贡献,就是它认识了不同类型的学习与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之间的必然联系。根据该教学论可将现有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分为如下几类课型:元素化合物课、概念课、原理课、基本技能课、高级技能课、复习课等。  其中,概念课的教学具有三个显性的教学任务:  1.知道概念是什么(名称、定义、属性和例证分析);  2.运用概念去办事(分类、属性的运用);  3.辨明新概念与有关概念的关系,形成
期刊
在人教版《必修2》教材中,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是学生学习掌握乙醇性质的关键实验。  课本中的实验操作为:“向1支试管中加入3 mL~5 mL乙醇,取一根10 cm~15cm长的铜丝,下端绕成螺旋状,在酒精灯上灼烧至红热,插入乙醇中,反复几次。注意观察反应现象,小心闻试管中液体产生的气味。”这种方法尽管简单易操作但是要使用更多的乙醇,产物的检测也不够严谨。同时,学生的注意力往往集中于铜的变化而忽略该反
期刊
晶体组成与结构是涉及了晶体的组成微粒以及微粒在空间的立体排布,建立晶体组成的空间“三维构型”的模型有利于强化对晶体的结构认识。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大多都展示了不同晶型的“晶胞”结构,利用“堆积”关系强化了晶体的延伸与大构型。  一、常见四种晶体类型的性质比较(见表1)  二、“三维构型”之于常见晶体结构  1.“正四面体”常见构型  (1)以CH4 、CCl4等为代表的单分子构型(如图1所示),该“
期刊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以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的,该理论提出了学生的“现有发展区”“可能发展区”及其两个水平之间的“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模式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以问题作为载体,为学习者从“现有发展水平”顺利抵达“可能发展水平”提供一种台阶,即为学生设置合理的“思维台阶”,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就像沿着脚手架一样步步攀升。下面以学生
期刊
盐酸、硫酸和硝酸俗称“三大强酸”。浓盐酸具有还原性,而稀盐酸没有还原性。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而稀硫酸的氧化性较弱,且浓硫酸与稀硫酸的氧化性的本质不同,浓硫酸的还原产物为SO2,而稀硫酸的还原产物为H2。浓硝酸的氧化性比稀硝酸强,浓硝酸的还原产物为NO2,而稀硝酸的还原产物为NO。在求解有关浓盐酸、浓硫酸或浓硝酸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题时,要注意随着反应的进行,浓酸会变成稀酸(浓盐酸会变成稀盐酸,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