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依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按照新课程目标的规定,重视道德教育,通过有效的途径,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新理念;德育教育
一个人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是青少年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跟其他学科相比,德育教学的内容更多、比重更大,因而这门学科对学生品德的形成与提升方面都极其重要。作为初中道法教师,应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下面就我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德育教育谈谈体会。
一.树立教育新理念,加强德育思想教育。
过去教师在教学中喜欢复述书本内容,学生学习的方式更多的是靠死记硬背,难以真正掌握并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为顺应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深入挖掘德育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措施,结合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促进学生思想、道德、人格的教育和发展。
二.利用多种重要途径,渗透德育思想教育。
1.名言典句,引领方向。
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德育教育课程,如果在教学中采用高深的理论和僵化的教条,学生很难理解。而适当引入人们普遍熟悉的名言典句,能陶冶学生情操,产生共鸣。如:在教学七年级《少年有梦》一课关于立志的知识时,我用多媒体呈现 “有志者,事竟成”“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等名句。学生通过大声朗读名句,思想受到鼓舞,懂得了志向的重要性。
在教学八年级《集体生活邀请我》一课关于集体力量的知识时,我让学生查找有关名言典句并分析自己感悟最深的一句。学生收集的名言非常多,如“众人拾柴火焰高”“一箭易断,十箭难折”等,在课堂上学生就自己的认识谈感悟。学生在收集分享名言的过程中,摒弃了个人主义思想,甚至把互助当作人生信条。
在教学九年级《少年的使命与担当》一课关于爱国的知识时,我出示了以下名句: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陆游的“位卑不敢忘忧国”、丰子恺的“宁做流浪汉,不当亡国奴”。这些名言名句简约而有力量,学生被名人高尚的品格所感染,潜移默化培养了爱国情怀。
2.故事寓理,感化心灵。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善良的东西,只要有火星就能燃烧。用什么点燃火星呢?空洞的说教往往不如真实故事的效果好。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在品味情感中成长》一课关于“传递情感正能量”的知识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英国首相丘吉尔小时候的故事:“丘吉尔小时候有一次不小心落水,刚好一位农民经过,救起了他。丘吉尔的父亲带着贵重的礼物上门道谢,农民却拒绝了。丘吉尔的父亲决定资助农民的儿子接受高等教育。后来,农民的儿子——亚历山大·弗莱明发明了青霉素,并获得诺贝尔医学奖。长大后的丘吉尔在二战期间患上严重的肺炎,靠青霉素最终痊愈康复。”学生在感人的故事氛围中明白了:当我们帮助别人或感谢别人时,就是在帮自己。
又如学习八年级上册《尊重他人》内容时,我讲了一个在美国纽约发生的故事:著名企业“巨象集团”的花园,一位妇女乱扔纸团,一位正在修剪花草的老人看见后捡起纸团扔进垃圾桶,结果妇女还以老人为例教育自己的孩子:如果不好好读书,将来就只能从事这种卑贱的工作。当天这位妇女就被公司开除了,原来那位老人是公司总裁。学生被这个故事深深吸引,我让学生们畅所欲言,最终大家一致认为:要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3.以案说法,警示告诫。
枯燥的法律条文对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借助典型案例既能激起学生兴趣,又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有关法律知识,使学生养成正确的是非善恶观。让真实的社会热点案例变成法治教育的契机,既帮助学生迅速掌握了法律知识,同时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人格的教育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4.实践作业,升华思想。
书面作业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忽略了学生的体验和实践,无法将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行为。因此,教师要更注重实践作业的布置,引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知识向课外、校外、家庭和社会拓展和迁移。
我常在周末组织学生到公园捡拾垃圾,为保护环境做贡献;还组织学生去看望敬老院老人,帮助老人打扫卫生,给老人表演节目;让学生在家做一些家务,了解父母养育孩子的辛苦,让他们明白孝顺是一种美德;要求学生在自己所住的小区做好事;当一天的交通协管员;让学生调查该地区的河流污染情况,找出污染严重的原因,找出解决污染问题的办法,形成调查报告等。
这样他们在实践中能更好地了解并认识到,社会上存在许多不言代价和回报的人,他们在无私地履行职责,无私地奉献。在他们影响下,我们能以更加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帮助他人,关注社会,承担责任。
提高德育教学的有效性,能锻炼道德意志,激发道德情感,这些能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吴蓉.道德与法治新教材解读
3.程劲梅.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作业探索.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6)
廣东省东莞市长安实验中学 李坚萍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新理念;德育教育
一个人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是青少年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跟其他学科相比,德育教学的内容更多、比重更大,因而这门学科对学生品德的形成与提升方面都极其重要。作为初中道法教师,应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下面就我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德育教育谈谈体会。
一.树立教育新理念,加强德育思想教育。
过去教师在教学中喜欢复述书本内容,学生学习的方式更多的是靠死记硬背,难以真正掌握并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为顺应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深入挖掘德育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措施,结合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促进学生思想、道德、人格的教育和发展。
二.利用多种重要途径,渗透德育思想教育。
1.名言典句,引领方向。
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德育教育课程,如果在教学中采用高深的理论和僵化的教条,学生很难理解。而适当引入人们普遍熟悉的名言典句,能陶冶学生情操,产生共鸣。如:在教学七年级《少年有梦》一课关于立志的知识时,我用多媒体呈现 “有志者,事竟成”“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等名句。学生通过大声朗读名句,思想受到鼓舞,懂得了志向的重要性。
在教学八年级《集体生活邀请我》一课关于集体力量的知识时,我让学生查找有关名言典句并分析自己感悟最深的一句。学生收集的名言非常多,如“众人拾柴火焰高”“一箭易断,十箭难折”等,在课堂上学生就自己的认识谈感悟。学生在收集分享名言的过程中,摒弃了个人主义思想,甚至把互助当作人生信条。
在教学九年级《少年的使命与担当》一课关于爱国的知识时,我出示了以下名句: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陆游的“位卑不敢忘忧国”、丰子恺的“宁做流浪汉,不当亡国奴”。这些名言名句简约而有力量,学生被名人高尚的品格所感染,潜移默化培养了爱国情怀。
2.故事寓理,感化心灵。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善良的东西,只要有火星就能燃烧。用什么点燃火星呢?空洞的说教往往不如真实故事的效果好。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在品味情感中成长》一课关于“传递情感正能量”的知识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英国首相丘吉尔小时候的故事:“丘吉尔小时候有一次不小心落水,刚好一位农民经过,救起了他。丘吉尔的父亲带着贵重的礼物上门道谢,农民却拒绝了。丘吉尔的父亲决定资助农民的儿子接受高等教育。后来,农民的儿子——亚历山大·弗莱明发明了青霉素,并获得诺贝尔医学奖。长大后的丘吉尔在二战期间患上严重的肺炎,靠青霉素最终痊愈康复。”学生在感人的故事氛围中明白了:当我们帮助别人或感谢别人时,就是在帮自己。
又如学习八年级上册《尊重他人》内容时,我讲了一个在美国纽约发生的故事:著名企业“巨象集团”的花园,一位妇女乱扔纸团,一位正在修剪花草的老人看见后捡起纸团扔进垃圾桶,结果妇女还以老人为例教育自己的孩子:如果不好好读书,将来就只能从事这种卑贱的工作。当天这位妇女就被公司开除了,原来那位老人是公司总裁。学生被这个故事深深吸引,我让学生们畅所欲言,最终大家一致认为:要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3.以案说法,警示告诫。
枯燥的法律条文对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借助典型案例既能激起学生兴趣,又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有关法律知识,使学生养成正确的是非善恶观。让真实的社会热点案例变成法治教育的契机,既帮助学生迅速掌握了法律知识,同时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人格的教育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4.实践作业,升华思想。
书面作业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忽略了学生的体验和实践,无法将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行为。因此,教师要更注重实践作业的布置,引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知识向课外、校外、家庭和社会拓展和迁移。
我常在周末组织学生到公园捡拾垃圾,为保护环境做贡献;还组织学生去看望敬老院老人,帮助老人打扫卫生,给老人表演节目;让学生在家做一些家务,了解父母养育孩子的辛苦,让他们明白孝顺是一种美德;要求学生在自己所住的小区做好事;当一天的交通协管员;让学生调查该地区的河流污染情况,找出污染严重的原因,找出解决污染问题的办法,形成调查报告等。
这样他们在实践中能更好地了解并认识到,社会上存在许多不言代价和回报的人,他们在无私地履行职责,无私地奉献。在他们影响下,我们能以更加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帮助他人,关注社会,承担责任。
提高德育教学的有效性,能锻炼道德意志,激发道德情感,这些能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吴蓉.道德与法治新教材解读
3.程劲梅.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作业探索.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6)
廣东省东莞市长安实验中学 李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