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钓模式的形成与应用

来源 :垂钓·路亚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z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钓模式的形成
  对于羡慕他人中鱼的潇洒动作,准备加入其中享受作钓乐趣的新手,或者是已经准备好钓具,却不知该从何起步的钓手来说,出钓前最好做一些功课,对钓获情况做好心理准备,切勿毫无把握地凭空想象。钓手可以先试着了解当季的水中生物,熟悉它们的习性和动态,精通手中各种钓具的用法,再观察一下钓场的实际作钓环境,如此这般下来钓手就会顺理成章地产生作钓的想法了,这是踏出拟饵垂钓的第一步,即拟饵垂钓的基本心理建设——作钓思维。之后,随着出钓次数的增多,积累的可靠经验值增加,用于判断各类钓况、钓获讯息的参考值将错综复杂的想法梳理成系统化的方法,这就是所谓的作钓模式。这是通往拟饵垂钓殿堂的台阶,能够让钓手在作钓过程中获得更多钓获的同时,拥有轻松愉快的垂钓心情。
  当面临水域广阔的钓场环境时,钓手的作钓思维与应对方式难免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天气变化、钓场水位深浅等。水质较为清澈的浅场环境充满了对钓手逻辑思维的考验,在此处作钓时,钓手应将作钓重点放在探测标点的实际状况上,判断出对象鱼的动向,及为何栖身此地的原因。根据对象鱼的实际情形,如单纯的路过、短暂的停留或觅食、身负守护家园重任的亲鱼等,制定详细的作钓策略,这就是专业钓手所谓的作钓战术(TACTIC),确切地说,这仅算是作钓战略(STRATEGY)中的一部分。
  在竞赛场上,越是难以捉摸的严峻钓况,越考验钓手辨识各种情况,以及适时应对的能力,越需要以科学化的作钓思维进行突围。不论处于怎样的钓况,都能将作钓节奏进行得有条不紊,这才是钓法高明的钓手将知识与经验巧妙运用的智慧之举。所以,合乎逻辑的作钓思维是拟饵垂钓的重点,也是拟饵垂钓最引人入胜之处。在我以往发表过的文章里,经常提到与作钓模式有关的例子,其实所指的就是战略性(STRATEGY)这个词。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北美钓鱼书籍或杂志上,经常可以看到TACTIC和STRATEGY这两个英文单词,英汉字典对它的译释是:TACTIC是战术、STRATEGY是战略。若从垂钓的逻辑角度切入,TACTIC(do the things right)是指垂钓方式的正确性,颇有按部就班执行任务的意味;STRATEGY(do the right thing)是指将整个作钓过程规划完善,尽可能做到巨细靡遗的谋略策划。
  举个自驾出行的例子,STRATEGY是指周密完善的预定计划,TACTIC是指驾驶员凭借知识、经验和技术,去应对途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依照原计划顺利到达目的地。不过,若计划的路线出现差错,或驾驶员的知识与能力出现问题,恐怕很难驱车出发了。钓手可以因为钓况低迷而感到无奈或失望,却绝不能让自己丢失信心,只有充满信心和想法才能突破困境,这就是作钓模式的实用性——拓宽了作钓能力可及的维度。
  什么样的水域比较适合作钓,是拟饵垂钓者最为关心的内容,全国各地的江河、湖泊、深海、浅滩中有着众多优良的钓场,都是拟饵垂钓的理想水域。其中,湖泊、水库钓场属于静态型水域,江河、溪流钓场属于流动型水域,钓手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钓场不同,钓手在钓具选择方面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考量,不过只要耐着性子去探究其中的道理,就不难发现无论生存环境如何变化,鱼儿都会遵循大自然的法则,在季节、日照、水温、食物源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衍生出迁移、停留或繁殖的行为。
  我国疆土幅员辽阔,各处水域受所属纬度及水质的影响,彼此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从而产生不同的鱼情。在一处陌生钓场作钓前,钓手除需研究对象鱼的习性外,还要观察所处钓场的环境及钓况,这是钓手必做的功课,是构思作钓模式的第一步。
  光照与钓场的关系
  阳光不仅影响水体的温度,光线强弱也会影响水中物体的能见度,是食物链形成的关键。阳光是浮游植物的能量来源,浮游植物是浮游微生物的主要食物,浮游微生物又刚好是小水族的食物,而这些小水族们活动的位置便是饵鱼聚集地,饵鱼多了就会吸引掠食鱼类的靠近,构成了一条完整并充满活力的食物链。很多时候钓手都是透过这些变化,观察饵鱼在食物链内外的行为。饵鱼随时都可能因意识到危险而突然游开,或是躲进附近掩体待危机解除后再寻找摄食的机会,但不会就此放弃就食机会。掠食性鱼类基本上都以日照的强弱和角度变换猎食位置,最常见的是当阳光充足时,食物链终极鱼类特别是体型较大的鱼类,会选择掩蔽条件较好的地方,或藏身在掩蔽物体的阴影里,或潜游到水位较深、有障碍结构的水域,谋取发动攻击的时机。
  天气、水温变化的影响
  水温的变化可分为季节性的变化、受天气影响出现的一日或数日延续性的变化。季节性水温变化的特征是周期较长,在水情较为静止的水域如水库、湖泊等,表面上看起来呈现静止的状态,因此部分钓友常会忽略水体本身的“流动”性。当水面在光照的作用下温度升高,或因邻近水系注入而产生不同的温差时,就会在水下形成“对流”现象,此种对流所产生的最大影响是促使水中食物链的位置发生改变,如温度的改变会使得某些初级消费者,或生产者发生移动,而高一级的消费者为能获得食物自然也会随之移动。此种现象在较深的水域里较为明显。水域环境、水体结构的变化,加上各类水族嗜温性的差异,加深了生态活动的复杂度。
  在几百亩的小型人工水库,或是较小、较浅的水域,水温的变化较迅速且单一,不会出现水温层、水温块、水温团等,与数万亩水域受到温度影响的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在小型钓场作钓时,钓手只需观察水温与鱼类活性的变化就可以了。如果遇到暴冷、暴热的天气,就需要观察数天前的气象记录,参考气压、气温和水温的情况做出综合性的考量。
  风向的影响
  在各个水域中,风向总是扮演着推手的重要角色。不同的风向及风速,导致了对流现象的加速或延宕,使得水表有机物的位置发生改变,或形成块状漂浮在水体表面,或是形成条状在水体表面游动,从而带动了水中食物链的移动和变化。此种情况通常会造成掠食性鱼种的躁动,掠食性鱼种往往出现反常的索饵行为,在特定位置、时段出现急促的咬口,也就是行家口中所谓的典型的窗口期。风,是我们作钓过程中的伴侣,若只是针对鱼获而言,多少会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感受,但掩饰不住钓手心中对风的企盼。
  对象鱼习性与就饵情况
  以矶钓抛撒诱饵为例。也许有人会将这种行为单纯定义为把鱼诱过来,而忽略了诱饵中掺入的南极虾所起的作用,其实,这是让鱼类先吃些适口性的美味食物,借以激发出鱼儿强烈的索食反应。然后,再用南极虾作为钓饵,给予对象鱼明确的索饵方向,这与传统钓打窝有着異曲同工之妙。这种问题在拟饵垂钓时同样会遇到,饵鱼在标点里的活动是存在时效性的,对象鱼很有可能只对特定颜色、造型的饵产生兴趣,而我们的作钓方式若不是饵鱼行为模式,基本上就会遭遇作钓困境了。
  我们相信,钓手的钓获多少通常与其对水域环境的认知程度成正比。此篇文章纯粹以基本原理进行推敲,希望读过这篇文章的钓手能够从中获得更宽阔的作钓思维,面对各种钓况时能够表现出足够的作钓理念和自信,在每次出钓活动中都能为自己规划出完美的作钓模式,为自己拓展出更多的选择空间。
  此文并没有提到湖泊标点的辨识,以及相关作钓技法的论述,也没有提到水体结构和拟饵的选择,原因在于“作钓模式”是个相关因素环环相扣的概括名词,其中存在着规律和不规律的变化,以及许多不可忽视的细节,继而带动与自然进行互动的节奏。这就如同参与赛事活动的钓手,同样的赛程、赛事规则,但如何合理支配赛事过程中的几个小时,全凭钓手自己的安排。钓手合理的赛程安排,是竞赛作钓模式的主轴。关于作钓模式,并不是几篇文章就能交代清楚的,此次仅说明了作钓模式和作钓方式的分界,接下来我将会在此陆续为钓手阐述其他拟饵垂钓的内容。
其他文献
我答应过自己,起码要为上世纪70年代留下两本书。有了《玉米》和《平原》,我踏实了许多。我一直想弄明白,人应当是怎样的。很遗憾,我没有找到答案。因而,这本书反而有了一个强劲的推动力——有时候,人为什么会如此不尽如意?  ——毕飞宇①    这是刻印在毕飞宇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平原》封底的一段话。笔者认为,这段话是作者这么多年在创作上孜孜追问的动因,是其刻骨铭心的肺腑之言。  上世纪70年代虽然在人们
期刊
王宏先生暇时好研草书,积有岁时,日臻其妙。  近观其狂草李白诗《将进酒》长卷(50cm×916cm,作品被湘潭齐白石纪念馆收藏并刊勒上石),通篇188字,煌煌巨制,一气呵成。笔力遒雄,质若金铁;墨气氲氤,幻若烟云。乍观之惊愕,细味之怡然。  唐孙过庭《书谱》云:“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擅草者,必解“使转”之妙,所谓“使转”——即草书线条须令笔锋在纸上纵横腾挪,劲疾如奔的高速运动中完成。  
期刊
借着《狼图腾》带来的动物题材小说热,2005年的长篇小说《藏獒》从问世起就成了读者关注的对象。这部与《狼图腾》类似的动物题材作品不仅在各书店销售排行榜上位居前列,而且在“《当代》长篇小说年度最佳奖”的评选中,由读者投票以绝对优势击败了《秦腔》、《空山》、《兄弟》、《平原》四部力作获奖(读者奖)。其反响和受欢迎程度又一次书写了动物题材小说的奇迹,从而也使得自《狼图腾》开始,连续两年的动物题材小说走红
期刊
表面看来,杨争光的小说《从两个蛋开始》以一种戏仿、狂欢的笔调展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期开始的中国乡村的社会主义革命与现代化历史。与历史学家的眼光不同的是,杨争光采用类似于现代人类学的个人生活史的写作方式,通过叙述符驮村许许多多的个人在急剧动荡变化历史时期的个人生活史,完整地构成了村落整体生活史的叙事,描绘了乡村视野中的“个人/群体、国家/社会”之间复杂关系的图景。小说从权力/身体的角度,洞悉了乡村
期刊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的小说文体在作家们的努力探索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过去的传统的小说文体模式逐渐走到了多元化、开放性的小说文体。作家们的探索还在继续。在读过了谭仲池的《曾经沧海》之后,我们的这种看法更加坚定了。     一    谭先生的《曾经沧海》可以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可以当作一部有强烈抒情成分的诗歌来读。因为,它有诗的意境,诗的情调。但它又确实是一部有故事情节,有典型形象,有细节
期刊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演了不尽其数的重构历史的剧目。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相当多的中国作家,特别是先锋派小说家,都不约而同开始了“历史转向”(Turn to history)着意开始书写家族村落故事、轶闻、残缺不全的传说,勾画零落颓败的历史图景,并自信这是一幅更为真切的历史情境和更具魅力的写作领域。在苏童、叶兆言、陈忠实、莫言、二月河、王安忆等作家笔下,书写
期刊
一    对别人隐私的窥视欲望,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一种集体无意识。而无意识的窥视欲望常常受到意识的控制和压抑。这种意识就是政治、法律、道德和文化等社会制度和观念,为了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发展,这些观念和制度反对窥视他人的隐私并对窥视欲进行调解。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当个体处于公共空间时,这些社会观念在意识中得到强化和凸现,窥视欲受到压抑,这种本能欲望冲动通过伪装或者象征等方式得以转化,从而使欲望
期刊
“对我们这一代诗人的写作来说,90年代并非从头开始,但似乎比从头开始还要困难。一个主要后果是在我们已经写出和正在写的作品之间产生了一种深刻的中断。每个人心里都明白,诗歌写作的某个阶段已大致结束了。许多的作品失效了。”①诗人欧阳江河在90年代初的这种切身感受可以说道出了当时许多诗人、诗评家的共同心声。虽然对于90年代诗歌究竟“中断”了什么,“结束”了什么,诗评界仍在各抒己见、见仁见智,但大家都认同一
期刊
池莉的《烦恼人生》是作为“新写实”小说产生的标志而出现于文学界和评论界的。“新写实”小说有着比较一致的审美追求和创作倾向,那就是:密切关注凡俗、琐屑而又无奈的生存状态,极力抹平艺术与生活的沮沟、消解创作与阅读的隔膜,以“零度感情”叙说生活的冷峻与沉重,揭示人生的本相与原态。这些特点,在《烦恼人生》中都得到了非常充分的体现。    一、女性意识下的男性形象    池莉的小说始终都是以鲜明的女性意识来
期刊
徐小斌的《羽蛇》被认为是九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又一部重要力作,对它的丰富意蕴的解读,研究者仁者见仁,如“五代性格迥异的女人在时空的沧海桑田中,在血脉的因袭中,自我复制变异和追求”(新浪读书网);“述说的是女性自我认同的困境以及对这个困境的抵抗—— 一种在唯美的叙事重复中的虚构的抵抗”①;“显示女性在家族‘消亡与离散’的故事中受难的个人生活轨迹与心路历程,并探讨这些女性的心灵是如何坚忍地在苦难中得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