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薇院士新冠疫苗临床试验结果发布:108名志愿者全部产生免疫应答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jun_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22日,世界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在线刊登了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和江苏省疾控中心朱凤才教授团队的新冠疫苗人体试验临床数据结果,研究结果显示,一期临床108名志愿者全部有显著的细胞免疫反应,这是世界首个新冠疫苗的人体临床数据。
  最新研究表明,这是第一种进入第一阶段临床试验的COVID-19疫苗,安全、耐受性好,能够在人体内产生抗SARS-CoV-2的免疫应答。在108名健康成人中进行的开放标签试验显示,在28天后显示出了有希望的结果,最终结果将在6个月内进行评估,接下来需要进一步的试验来确定它引起的免疫反应是否能有效地预防SARS-CoV-2感染。
  在《柳叶刀》方面提供的资料中,陈薇说道,这是一个里程碑。“该试验表明,单剂量的新型5型腺病毒载体COVID-19(Ad5-nCoV)疫苗可在14天之内产生病毒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使其有可能进一步研究。”陈薇表示,“但是,应谨慎解释这些结果,开发COVD-19疫苗所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并且触发这些免疫反应的能力并不一定表明该疫苗将保护人类免受COVID-19的侵害, 这一结果显示了开发COVID-19疫苗的希望,但距离所有人都能使用这种疫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全球有超过100种COVID-19候选疫苗正在开发中。在该试验中评估的新型Ad5载体COVID-19疫苗是首次在人体中进行测试。
  它使用弱化的普通感冒病毒(腺病毒,该病毒容易感染人细胞,但无法引起疾病)将编码SARS-CoV-2穗突蛋白的遗传物质传递给细胞。然后,这些细胞产生刺突蛋白,并到达淋巴结,在免疫系统中,淋巴结会生成抗體,这些抗体会识别突刺蛋白并与冠状病毒抗争。
  “我们的研究发现,预先存在的Ad5免疫可以减慢对SARS-CoV-2的快速免疫反应,并降低反应的峰值水平。此外,高度存在的Ad5免疫也可能会对疫苗引起的免疫反应的持续性产生负面影响。”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朱凤才教授表示。研究者指出,该试验的主要局限性在于样本量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以及缺乏随机对照组,这限制了对疫苗产生更罕见不良反应的能力或为其产生抗炎药的能力提供有力的证据。在所有人都可使用该试验疫苗之前,需进一步的研究。
  目前,已在武汉启动了一项针对Ad5-nCoV疫苗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2期临床试验,以确定是否可以复制该结果。
  ◎ 编译|韦川南  郝倩玉
  ◎ 来源|健康时报
其他文献
2019年C919国产飞机在上海浦东机场进行试飞。  2017年5月5日,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成功首飞,这标志着我国民用航空领域的一次重大跨越。  从上世纪70年代国产“运十”客机停止研发以来,我国的民用航空业一直处于“买进口货”的状态。  我国的民航旅客周转已经从90年代初期的230.48亿人公里,急速攀升到2015年的7270.7亿人公里,涨了30倍,年复合增速达到15%,
期刊
飞行超过17800个小时后,“老飞”张大奇还有一个“大愿望”——驾驶着国产客机直冲云霄。  作为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以下简称“东航”)的资深飞行员,张大奇执飞过军机、民用客机和公务机,拥有湾流G280、巴航工业EMB145、莱格赛650(EMB135)、波音B737等多项资历證书。  不过,飞行生涯中最让张大奇记忆犹新的,却是3年前的一次特殊“伴飞”经历。  “当时,我隔着舷窗远远看到C919的白色
期刊
从ARJ21飞机103架机在稻城亚丁机场完成最大起降高度扩展试验试飞返回上海到首架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在山东青岛附近海域成功实现海上首飞。同一时间,航空工业复材民机项目突破了机身壁板自动化制造和大型壁板装配技术,按节点完成了CR929前机身右/左/上三块全尺寸大型壁板交付,交付其他试验件3500余件;突破了CJ1000航空发动机复合材料一级风扇叶片制造和无损检测关键技术;以C919方向舵
期刊
洞庭湖风光。  曾经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的洞庭湖,一度拥有无边无际的水面。然而现在的洞庭湖早已不复当年烟波浩渺的身姿,不但蓄水量大为减少,而且连湖泊本身也同咸海一样萎缩成了三大部分。  除了自然环境下的泥沙淤积外,当地群众日复一日的围湖造田活动,无疑是洞庭湖萎缩的重大因素。洞庭熟,天下足  洞庭湖围垦农业的具体出现年代已不可考,但据学者推测,至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湖区垦殖便已初具规模。当时中原战乱频
期刊
半人深的大水塘南岸,一群蒙古马扬鬃奋蹄飞奔而来,踏溅起数人高的水花。水塘北岸正中,几位摄影人紧张地按动相机快门,记录精美瞬间。相机咔嚓嚓的连拍声尚未停止,马群便“兵分左右”闪电般从他们身边掠过,疾驰向广袤草原。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凤凰马场的这一壮观场面,常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影友。奔腾的马群势若蛟龙出水,令人不由想到铁马金戈时代。铁马金戈  马是地球上的一个古老物种。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马化石——
期刊
我舅舅伯纳德1932年进入芝加哥大学学习医学的时候,他已经目睹过1918—1919年的大流感。他数着巴尔的摩街上缓缓走过的灵车,那时他才7岁。此前3年,他的父亲差一点儿死于伤寒热,是在巴尔的摩市中心得的病。后来,他的祖父死于结核病。  12岁时,伯纳德得了所谓的“夏季病”,躺在家里,熬过马里兰漫长、炎热的夏日,像他母亲说的:“懒得动弹。”直到1938年他在旧金山加州大学医学院实习期间,志愿充当X光
期刊
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但是经济发展不能按下暂停键,统筹好疫情防控与经济建设,有序复工复产尤为重要。  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安全复产还是要依靠科技。  只有拿出更多“硬核”技術,才能对抗疫情,有序开工,维护好人民的生命安全与财富。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之下,科技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期刊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任务圆满成功,迎来了我国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飞行任务的"开门红"。按计划,我国空间站将在2022年前后建成,成为国家级的太空科学实验室。网红的"胖五"火箭及其搭载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和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有哪些"黑科技"?中国空间站的建造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已在轨运行20余年的国际空间站又是如何建成并运行的?人类在对太空的探索上还在进行哪些尝试?
期刊
疫情危机之下,人类“被隔离”,  地球获得了“喘息”,  但气候变化的红色预警并未因此有丝毫改变。  一個又一个“史上最热年”接踵而至,  我们所看到的极端气候现象也可能“更极端”。  山火频发、“怪病”来袭、旱涝无常……  种种看似并无关联的突发自然灾害,  与气候变化有着怎样的因果关系?  人类又该做些什么来修复地球的“创伤”?
期刊
1998年,俄罗斯的和平号空间站(Mir)的轨道运行已到第12年,开始出现老化迹象,停电频繁、电脑故障、气候控制系统泄漏等等,都是时不时会遇到的问题。然而,当宇航员们展开研究,对与他们共享生活空间的微生物类型进行评估时,却得到了十分意外的发现。  他们打开一个检查面板,发现了几个浑浊的水滴——每个都有足球那么大。后来的分析显示,水滴中充满了细菌、真菌和螨虫。更让人担心的是,有些微生物大量繁殖,已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