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有如乌云”写作导航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chong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题目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苦难有如乌云,远望去但见墨黑一片;然而,身临其下时,你会发现它不过是灰色而已。
   ——里希特《长庚星》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二、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提供的材料是里希特的一句富含哲理的话,他告诉人们:苦难表面看上去让人恐惧,感觉不可战胜,实则只要走近它挑战它苦难并不可怕。因此应从对苦难的正确认识这一角度切入。看清苦难的真面目,苦难不可怕,它并非不可战胜,应是准确的立意。若在文章中只谈苦难的意义,应属偏题。
   文体可选择散文和议论文,可以尝试书信。遭遇苦难是极端情况,学生缺少这样的经历,若写记叙文容易牵强牵强,将充其量是一些人生挫折或生活困难的事情当做苦难,如备战高考、恋爱失败、干些农活,这样就容易矫情。
   写作时要注意深入剖析苦难强大的假象和虚弱的实质,而不能泛泛去谈直面苦难的意义。举例说理,重在分析人物遭遇苦难时前后的态度和结果的变化,而不能笼统地说直面了苦难或不畏苦难怎样怎样。
   三、靓丽标题
   ①面对苦难,你可以靠近点
   ②苦难,化了妆的幸福
   ③撕下苦难的面具 撩开苦难的面纱
   ④望而不却步
   ⑤苦难,是只纸老虎
   ⑥苦难,放马过来
   ⑦苦难是一层纸
   四、精彩范文
   勇敢面对苦难
   歌德曾说:“流水在碰到礁石时,才释放出活力。”苦难之于人生,便是流水旅途中的礁石,只要我们勇于面对,便可让生命释放出活力。
   生命太过坎坷,人生一程,多舛多难。面对苦难,总有人心生退缩,以为苦难是李白笔下之蜀道——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殊不知,它只是一道虚立的城墙,咬一咬牙,便可推倒了。于是,可以借此身登青云梯,横绝峨眉颠。
   正如里希特《长庚星》中所说:“苦难有如乌云,远望去但见墨黑一片,然而,身临其下时,你会发现它不过是灰色而已。”苦难并没有多坚硬,它只有在懦弱者面前可以略呈威风,在勇敢者眼中,它只是一根软骨头。面对苦难,只需有一种愈挫愈勇的不屈,有一颗坚强的心。
   苦难在勇敢者眼里是一块砺石,是磨杵成针的工具。勇于面对苦难,战胜苦难,做心灵的强者,再回头看它时,已是云淡风轻。苦难是屈子的放逐,是孙子的膑脚,是不韦的迁蜀,是韩非的囚秦。面对苦难,这些勇者不屈不挠,梦想不曾远离,前方依旧光明,他们如此坚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最激荡的一朵浪花,重重地涤荡掉苦难的阴影。
   苦难在不屈者的眼里,只是乌云后的阳光。勇敢者面对苦难,绝不以泪洗面,而是以一种屹立不倒山神般身形站立,一步一个脚印,深深地刻入人们的心中。李清照面对丈夫离逝的孤苦,山河破碎的感伤,她没有被击倒,她以不屈者的形象,紧握手中的笔,写下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的豪迈诗章,将自己永远地写入历史。
   法国时尚杂志《Elle》前任总编辑让·多米尼克·鲍比身体除左眼皮肌肉外全身瘫痪,然而他却用这左眼皮眨动出了一部《潜水钟与蝴蝶》,他告诉我们,即使身上背负一座沉重的潜水钟,也要有勇气像蝴蝶那样追求自由,勇敢地飞翔。苦难让鲍比在病苦中飞翔,让《潜水钟与蝴蝶》飞遍全球。
   苦难如此怯懦,当我们勇敢地面对它时,你就会发现,原来苦难不过是灰色而已,他让我们的生命释放出无限的活力。
   分析:这是一篇中规中矩的议论文。开篇引用歌德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接下来一针见血的指出苦难实际上是虚立的墙,在勇敢者眼里是软骨头,然后更进一步,论证苦难在勇敢不屈者那里是砺石和阳光,它让生命释放活力,最后总结收束全篇,整篇文章思路清晰。运用例证引证,说理透彻,具有说服力。不足之处在于语言稍嫌平实,字数不足800字。得分53分。
其他文献
作为即将面临高考的高三学生,语文老师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呢?我认为加强学生课后巩固复习指导,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有的老师对学生学习放任自流或要求过死,导致学而无趣。前者表现为对学生的巩固复习不闻不问,不作任何要求。后者则表现为对学生的课后复习学习要求千篇一律,学生没有任何“自主”可言。   老师的指导不到位,导致学生不知道复习什么。却不教给学生怎样去复习,学生也不懂得
期刊
诗歌教学诗歌慢活、细活,需要慢慢读,细细品,所谓心急难吃热豆腐,慢品方解诗中味。中华民族文化精粹,需在含英咀华中领悟其魅力,传承其精神。   一、慢慢品得诗真情   诗词是情感的结晶体,而情感的接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情感的熏陶更是需要在“慢”中得以实现,无论是苏轼的“大江东去”、辛弃疾的“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还是柳永的“寒蝉凄切”、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只有反复阅读,细细咀嚼,慢慢品味,
期刊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正如并不是有了学校就可以取消监狱,兴趣也不是万能的,因为教学、学习要完成的任务、要应对的考试并不像小女生心仪的零食、小男孩钟爱的游戏那样让他们兴味盎然,所以要引导学生重视积累、增加积累,单凭一个兴趣上阵显然势单力薄。  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王牌可打呢?是实用价值,是摸得着的功效,是看得见的成绩提高。学生的年龄虽是浪漫花季,但对许多事情的考虑已相当实际,他们学习的目的很明确:增
期刊
诵读对语文学习至关重要,这一点毋容置疑,不再赘述,笔者仅就教学中有计划地组织诵读活动,让学生诵读精品,背诵诗歌美文,进而培养语感,提高语文能力,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第一、教师开出诵读书目单   书目单的确定,可作长计划,也可作短安排。长计划,是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中学阶段的背诵书目作统筹规划,科学合理地列出初中或高中阶段的背诵篇目。短安排就是对每学期甚至每月背诵的篇目作具体规定,如高一上
期刊
平常听课,许多教师的课堂评价都力求新颖脱俗,特别是语言的评价更是一味地毫无原则的夸奖学生,表扬学生。师生的互动交流的情感,乍一看很充分,发展了学生个性,但实际上因为引导的策略失误,反而影响了学生的思维的正常发展。深思我们的课堂教学,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真正的课堂民主并没有形成,平等的师生交往只停留在表面层次。没有为学生的自由表达创造一个交际的语言环境,教师仍然处于课堂的权威发布者的
期刊
我是一名籍贯黑龙江的广东语文教师,自己利用普通话好的优势对《祭十二郎文》的朗读教学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大概自练朗读四五遍,带着百分之一百二十的自信和激情跨上了讲台,当时我手捧课本,就象手捧着声泪俱下的韩愈的那颗破碎的心,凄婉的读着《祭十二郎文》,我本以为学生会默默无语,甚至两眼流泪,谁知眼前却闪现几位男同学笑嘻嘻的面庞,我的朗读感染力不够吗?在教朗读课《山居秋暝》时我换了新方法,我先让学生个别读、团
期刊
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我们往往强调的是要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要用心平气和的语言与学生对话交流,要对学生施以更多的人文关怀。然而,有时我们却忽略了自己的眼神,忽略了我们的眼神给学生造成了不经意间的伤害。   发生在2007年11月份的那次事件,至今令我难忘。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刚上完第二节课的我拿起书本走出教室,准备上楼,在回头察看班内学生下课活动的情况时我又发现有三位学生聚在一起,而且这三位学
期刊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的过程,更是应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实践、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所以在学习中积累和实际运用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积累是实际运用的基石,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如果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作“奠基”,就会成了“空中楼阁”。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去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发展学生的积累能力,可以从如下两方面入手:   第一,激发学生的自主积累的兴趣。背诵
期刊
寻主任要我介绍班主任经验,我很有压力,在这么多经验丰富的班主任面前来谈班主任的经验简直就是班门弄斧, 另外说实话,我根本没有什么经验,我只能把班级管理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给领导和老师回报一下。(如果说是经验交流倒不如说是抛砖引玉。)   我认为,班主任工作,抓好学生的学业进步是核心;抓好思想教育是关键;抓好纪律教育是保证。   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思想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基础,一个
期刊
怎样设计导入语,怎样设计主问题,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去突破重点和难点,这些都是我们老师在上课前备课时要做的准备。换而言之,是预先设计好了的东西。但是,在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意外,也就是非预设性问题常常会不期而遇。   碰到这种意外,我们老师们通常会有三种态度和做法:1.不理它,只当没有听见的。2.敷衍,好,下课后同学们可以再讨论。3.正视它,通过引导,解决问题,拨开学生心头的乌云,让学生们感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