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品德课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小学品德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这就决定了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渗透到品德教学中,这也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小学是培养学生道德素养、提升学生思想觉悟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更好地端正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从而最大限度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笔者以山东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为例,就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于品德课教学中进行探究。
一、挖掘教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资源
品德教育强调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的思想觉悟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进而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品德课教材本身具有生活化、开放性等特征,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这在无形中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提供了条件。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认真备课,深入研读教材,充分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尤其是要挖掘课本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素材,让品德课发挥更大的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通过研究山东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课本,我们可以发现,教材一共分成了4个单元(“我能行”“我们一同成长”“我的一家”“我们的社区”)、13个活动主题,同时还附加了“我是中国人”等相关内容。这些活动主题均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容,即爱国、富强、民主、自由、平等、敬业、友善等。教材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作为主线,以“认识自我”“我与同伴(家庭、邻居)”等内容作为切入点,就如何发展自我,如何与同伴、家人、邻居相处等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让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到人与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发扬自身的优点,如何正确地与人相处,学生学会了文明礼貌、友爱宽容,而这些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通过挖掘品德课教材的内容资源,可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二、在学生心中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生活即教育。若教学与生活脱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将无法得到充分有效的发展。低年级小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他们对问题的观察与探究往往还停留在表面,大多用感性思维看待和思考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以学生们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生活例子辅助教学。在小学品德课中,基于现实生活开展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直观体验中更好地理解和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容。而且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亲历生活,进一步反思生活,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材内容,还可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学生的内心,从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指导学生成长。
比如教学第二单元“我为同学喝彩”时,教师可以为设计“同学做了哪些值得喝彩的事”和“我做了哪些值得喝彩的事”两个主题活动展开教学,组织、引导学生思考在学习生活中同学和自己都做了哪些好事。而后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想或看法。学生畅所欲言,在思想交流和碰撞中,学生明白和理解了平时要多做好事,要与他人交流合作的道理,也让学生懂得了关爱同学。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友善”轻松地走进了教学课堂,走进了学生的心里。
三、创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会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品德课教学也不例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对小学生而言比较抽象,而要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就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因此,品德课教师应根据教材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精心为学生设计符合他们认知和能力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实践活动机会,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比如在教学第四单元《巧手扮家园》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組,让每组学生自行设计一个小房子(家园)并进行装扮,然后比比哪组学生更好、更快地完成任务。为了顺利圆满地完成这项任务,每个学生的责任意识得到有效激活。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意识到,只有合作互助才能顺利完成活动,构建一个美好的家园。在这种互助实践过程中,学生践行了“敬业”“和谐”“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措施,从小重视学生品德教育,在品德课堂上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充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可以较好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让学生在良好环境的熏陶下健康成长,获得全面发展。
一、挖掘教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资源
品德教育强调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的思想觉悟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进而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品德课教材本身具有生活化、开放性等特征,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这在无形中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提供了条件。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认真备课,深入研读教材,充分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尤其是要挖掘课本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素材,让品德课发挥更大的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通过研究山东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课本,我们可以发现,教材一共分成了4个单元(“我能行”“我们一同成长”“我的一家”“我们的社区”)、13个活动主题,同时还附加了“我是中国人”等相关内容。这些活动主题均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容,即爱国、富强、民主、自由、平等、敬业、友善等。教材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作为主线,以“认识自我”“我与同伴(家庭、邻居)”等内容作为切入点,就如何发展自我,如何与同伴、家人、邻居相处等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让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到人与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发扬自身的优点,如何正确地与人相处,学生学会了文明礼貌、友爱宽容,而这些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通过挖掘品德课教材的内容资源,可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二、在学生心中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生活即教育。若教学与生活脱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将无法得到充分有效的发展。低年级小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他们对问题的观察与探究往往还停留在表面,大多用感性思维看待和思考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以学生们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生活例子辅助教学。在小学品德课中,基于现实生活开展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直观体验中更好地理解和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容。而且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亲历生活,进一步反思生活,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材内容,还可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学生的内心,从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指导学生成长。
比如教学第二单元“我为同学喝彩”时,教师可以为设计“同学做了哪些值得喝彩的事”和“我做了哪些值得喝彩的事”两个主题活动展开教学,组织、引导学生思考在学习生活中同学和自己都做了哪些好事。而后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想或看法。学生畅所欲言,在思想交流和碰撞中,学生明白和理解了平时要多做好事,要与他人交流合作的道理,也让学生懂得了关爱同学。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友善”轻松地走进了教学课堂,走进了学生的心里。
三、创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会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品德课教学也不例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对小学生而言比较抽象,而要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就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因此,品德课教师应根据教材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精心为学生设计符合他们认知和能力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实践活动机会,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比如在教学第四单元《巧手扮家园》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組,让每组学生自行设计一个小房子(家园)并进行装扮,然后比比哪组学生更好、更快地完成任务。为了顺利圆满地完成这项任务,每个学生的责任意识得到有效激活。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意识到,只有合作互助才能顺利完成活动,构建一个美好的家园。在这种互助实践过程中,学生践行了“敬业”“和谐”“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措施,从小重视学生品德教育,在品德课堂上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充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可以较好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让学生在良好环境的熏陶下健康成长,获得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