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理绘画技术是了解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一种有效工具,本文将心理绘画技术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能够激发学生课堂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自我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心理绘画技术;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近年来,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越受到重视,很多高职院校相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绘画技术是了解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一种有效工具。研究表明,繪画作为投射心理测验应用于课堂时能更好的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引入心理绘画技术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一种创新和实践,对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心理绘画技术的内涵
绘画是作画者通过图形、颜色等来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图画与文字相比,更具有天然性和象征性。心理绘画是反映来访者潜意识的一种有效的工具。心理绘画技术是咨询师在咨询的过程中,根据来访者的实际情况和问题要求其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绘画或自由绘画后,咨询师和来访者一起探讨其绘画作品,来更好了解来访者自我、人格等内在心理状态的一种心理技术。
心理绘画技术目前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应用非常广泛。国内外一些研究已经表明,心理绘画作为投射心理测验不会受到绘画者语言、认知能力的限制,能直接或象征性的反映学生潜意识中的感受和体验,适用于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层次的人群。例如 :由美国心理学家(Buck.J.H f1948)提出的房树人测验 (H ouse —Tree—Person Technique ),通过让来访者画房子、树和人可以直接或象征性地反映绘画者的感受和体验。
二、心理绘画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施程序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很多专题教育可以穿插心理绘画技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心理绘画技术应注重一定逻辑性和顺序性,这样才能让绘画分析达到预期的效果。具体来说,心理绘画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施程序主要有以下几步:
第一,绘画前学生的心理准备。心理教师根据课程主题的设置,先提示学生进行心理绘画并讲清楚绘画的主题,要求等。然后通过播放与主题相关的轻音乐或放松训练,引导学生进入与主题相关的一些情景或场景,让学生在在安全、舒适、放松的氛围中真实大胆用绘画表达自己。
第二,学生的绘画过程。学生心理准备完成后就会根据教师前期的提示和要求进行绘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减少言语对学生的干扰,同时要求学生尽量保持安静,不要相互讨论,全神贯注进行创作。有些学生绘画结束后会忍不住相互分享或评论彼此的作品,这时教师要注意控制好课堂氛围和节奏。
第三,绘画作品的分析与分享。这是心理绘画技术最关键的一步。心理教师先要讲解与绘画主题相关的一些典型、有代表性物品的象征意义,并对绘画中的关键信息进行简要分析(如人物的特征、线条的特点、图形的形状等),学生对照自己绘画进行自我分析并在小组内分享。在这个阶段,心理教师的解释、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心理绘画所反映的内容只能反映绘画者某种倾向性的特点或特征,我们不能根据作品就轻易对学生进行标签化的评判,在分析和分享中一定注意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和隐私,尽量从正面积极的方向进行引导。尤其是对自己的作品分析存在疑虑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耐心进行解答,并向学生解释绘画分析的局限性。
第四,绘画作品的处理。分享课程结束后,绘画作品可以由学生自己留存,也可以由老师全部收回,用作建立专门的绘画心理档案。针对一些具有教学意义的典型作品,教师可以在征得学生本人同意后拍照留存以备教学需要。
三、心理绘画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优势
心理绘画技术作为一种自我分析技术,将其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这种普适性的教育活动,能够引导所有学生对自我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首先,心理绘画课是一个操作性的课程,将其应用于课堂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创新课堂形式,增强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能达到预期教育效果。
其次,心理绘画技术应用于课堂,有利于心理老师更好了解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一方面可以帮助筛选和发现有心理困惑和问题的学生,以便于重点关注和积极引导;另一方面也可以挖掘那些在个性、能力上表现比较突出的学生,从而进行有意识培养。
再次,可以弥补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局限,绘画是一种和学生建立沟通的有效途径,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让那些不善于表达或对心理辅导与咨询存在质疑和阻抗的学生,有更多表达自我的方式和机会,同时也有助于心理教师利用绘画更好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互动。
四、心理绘画技术在课堂应用中的思考
心理绘画技术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一定优势,同时也存在一定局限。在绘画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因绘画水平的影响导致不能很好传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心理状态;还可能因同学的影响,导致绘画的内容与自己心理状态存在一定的偏差。在分享中有些学生可能不太愿意在课堂相对开放的环境中暴露个人隐私。
针对这些问题,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绘画环境的营造,尽量让学生能够全身心、专注投入到心理绘画课堂。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心理绘画对心理健康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理教师不仅需要系统学习心理绘画技术,加强专业知识训练,还需要提高对心理绘画课堂的掌控和驾驭能力,才能让心理绘画的优势更好的发挥在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1]孙蕾.绘画心理分析在高职大学生自我意识教育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18):122-123;
[2]周梦.浅析绘画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09(10);
[3]陈泳如.艺术疗法在中高职院校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实践研究[J]文化产业.2020( 10):129-130;
[4]刘影.绘画艺术疗法在毕业生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应用[J].科学与财富.2015(36):47-48;
[5]张丛丽.艺术治疗在髙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培训,2017,000(016):123-123.130
作者简介:
徐辉(1983.10-),女,汉族,湖北孝感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关键词:心理绘画技术;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近年来,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越受到重视,很多高职院校相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绘画技术是了解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一种有效工具。研究表明,繪画作为投射心理测验应用于课堂时能更好的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引入心理绘画技术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一种创新和实践,对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心理绘画技术的内涵
绘画是作画者通过图形、颜色等来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图画与文字相比,更具有天然性和象征性。心理绘画是反映来访者潜意识的一种有效的工具。心理绘画技术是咨询师在咨询的过程中,根据来访者的实际情况和问题要求其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绘画或自由绘画后,咨询师和来访者一起探讨其绘画作品,来更好了解来访者自我、人格等内在心理状态的一种心理技术。
心理绘画技术目前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应用非常广泛。国内外一些研究已经表明,心理绘画作为投射心理测验不会受到绘画者语言、认知能力的限制,能直接或象征性的反映学生潜意识中的感受和体验,适用于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层次的人群。例如 :由美国心理学家(Buck.J.H f1948)提出的房树人测验 (H ouse —Tree—Person Technique ),通过让来访者画房子、树和人可以直接或象征性地反映绘画者的感受和体验。
二、心理绘画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施程序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很多专题教育可以穿插心理绘画技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心理绘画技术应注重一定逻辑性和顺序性,这样才能让绘画分析达到预期的效果。具体来说,心理绘画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施程序主要有以下几步:
第一,绘画前学生的心理准备。心理教师根据课程主题的设置,先提示学生进行心理绘画并讲清楚绘画的主题,要求等。然后通过播放与主题相关的轻音乐或放松训练,引导学生进入与主题相关的一些情景或场景,让学生在在安全、舒适、放松的氛围中真实大胆用绘画表达自己。
第二,学生的绘画过程。学生心理准备完成后就会根据教师前期的提示和要求进行绘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减少言语对学生的干扰,同时要求学生尽量保持安静,不要相互讨论,全神贯注进行创作。有些学生绘画结束后会忍不住相互分享或评论彼此的作品,这时教师要注意控制好课堂氛围和节奏。
第三,绘画作品的分析与分享。这是心理绘画技术最关键的一步。心理教师先要讲解与绘画主题相关的一些典型、有代表性物品的象征意义,并对绘画中的关键信息进行简要分析(如人物的特征、线条的特点、图形的形状等),学生对照自己绘画进行自我分析并在小组内分享。在这个阶段,心理教师的解释、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心理绘画所反映的内容只能反映绘画者某种倾向性的特点或特征,我们不能根据作品就轻易对学生进行标签化的评判,在分析和分享中一定注意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和隐私,尽量从正面积极的方向进行引导。尤其是对自己的作品分析存在疑虑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耐心进行解答,并向学生解释绘画分析的局限性。
第四,绘画作品的处理。分享课程结束后,绘画作品可以由学生自己留存,也可以由老师全部收回,用作建立专门的绘画心理档案。针对一些具有教学意义的典型作品,教师可以在征得学生本人同意后拍照留存以备教学需要。
三、心理绘画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优势
心理绘画技术作为一种自我分析技术,将其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这种普适性的教育活动,能够引导所有学生对自我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首先,心理绘画课是一个操作性的课程,将其应用于课堂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创新课堂形式,增强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能达到预期教育效果。
其次,心理绘画技术应用于课堂,有利于心理老师更好了解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一方面可以帮助筛选和发现有心理困惑和问题的学生,以便于重点关注和积极引导;另一方面也可以挖掘那些在个性、能力上表现比较突出的学生,从而进行有意识培养。
再次,可以弥补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局限,绘画是一种和学生建立沟通的有效途径,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让那些不善于表达或对心理辅导与咨询存在质疑和阻抗的学生,有更多表达自我的方式和机会,同时也有助于心理教师利用绘画更好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互动。
四、心理绘画技术在课堂应用中的思考
心理绘画技术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一定优势,同时也存在一定局限。在绘画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因绘画水平的影响导致不能很好传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心理状态;还可能因同学的影响,导致绘画的内容与自己心理状态存在一定的偏差。在分享中有些学生可能不太愿意在课堂相对开放的环境中暴露个人隐私。
针对这些问题,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绘画环境的营造,尽量让学生能够全身心、专注投入到心理绘画课堂。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心理绘画对心理健康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理教师不仅需要系统学习心理绘画技术,加强专业知识训练,还需要提高对心理绘画课堂的掌控和驾驭能力,才能让心理绘画的优势更好的发挥在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1]孙蕾.绘画心理分析在高职大学生自我意识教育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18):122-123;
[2]周梦.浅析绘画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09(10);
[3]陈泳如.艺术疗法在中高职院校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实践研究[J]文化产业.2020( 10):129-130;
[4]刘影.绘画艺术疗法在毕业生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应用[J].科学与财富.2015(36):47-48;
[5]张丛丽.艺术治疗在髙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培训,2017,000(016):123-123.130
作者简介:
徐辉(1983.10-),女,汉族,湖北孝感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