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体两面。即使是对于我这样学数学出身的人来说,语文也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是人生中所必需的一种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觉得阅读的重要,面对各种征文以及工作规划和总结时,我总是改了一遍又一遍,真正感觉到什么叫“书到用时方恨少”。
叶圣陶曾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形象地说明了生活是“源”,写作是“流”,“源”开则“流”畅,“源”塞则“流”竭。而阅读是理解别人对生活的反应,是间接地认识生活,是吸收;写作是直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是表达。
我相信所有好的事情都将会有回报,有些回报来得很快,有些则看似遥遥无期,但是一定会有。其实阅读和写作,我们是没必要想着得到什么回报的,一旦带着功利心,就很难真正纯粹地享受其中的快乐。或者说,其实阅读和写作本身就是回报,让人沉浸其中,让人了解世界和自我,让人变得深刻,让人在外在世界中生活得更有层次,也让人构建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
总之,阅读与写作,休戚相关,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更是密不可分。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要找到二者的契合点、结合点,舞好两柄利剑,双剑合璧,就能让学生读起来情趣盎然,写起来笔底生花。
老师说——
校长寄语——
寄语老师:教育学生要用心去浇灌,用真情去感化,用心灵去铸造,用人格去熏陶,为社会培养有个性的创新型人才,以教科研改促专业提升,以勤业敬业铸高尚师魂。
寄语学生:理想就是价值,目标就是动力,求知就是享受,奋斗就是乐趣,务实就是作为,奉献就是人生。出言吐语勿忘有容乃大,行为举止切记恶小勿为。
可爱的同学们,畅游知识的大海,繁昌田家炳中学是你们启程的港湾;翱翔梦想的蓝天,繁昌田家炳中学是你们振翅的山巅;奔向美好的未来,繁昌田家炳中学是你们理想的起点。
老师希望你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拨动良知的琴弦,用爱心、感恩之心善待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修身养性,积极乐观,学会做人;撑起智慧的风帆,去追求知识与理想,脚踏实地,刻苦学习,崇尚先进,追求卓越,为成才准备,为未来奠基!
(芜湖市繁昌县田家炳中学校长 祝永宏)
听过老师和同学们关于阅读与写作的领悟,一向有点傲娇的布克先生,站在高高的教学楼前感慨万千。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本、一万本最好看的书,而一届又一届的同学们就沿着这书籍搭成的阶梯,一步一步往上,不断接近理想的星辰,将智慧、爱和感恩一路珍藏。
布克知道,眼前这座教学楼还是10年前由慈善家田家炳先生捐资建造的,因此原本的繁昌四中增加了第二校名“田家炳中学”沿用至今。也因此,这所初级中学一直把“感恩奉献”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和灵魂,希望将这一份温暖传递到每一位来此求学的孩子心中,更希望这一群群朝气蓬勃的少年们能将这一份感恩之心无限延伸。
布克还知道,校内有一文学社,名曰“晨曦”,编印一文学刊物,名曰《小荷》。这让布克倍感亲切,因为他想到了自己的家——《少年博览》,他觉得自己有义务为它们搭建一座桥梁,让编辑、老师和同学们在阅读与写作的世界里自由交流,共同成长!落日的余晖中,布克仿佛看到那才露尖尖角的“小荷”们,在未来的时光里,开出了无穷无尽的灿烂红花!
布克说——
书芳斋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来到。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有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第二年,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是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有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滩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买这牛。”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知道他们都在笑我,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你当真要买?”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 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来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选文有删改)
小编说:余华,当代著名作家。1960年生于杭州,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并在当时和苏童、格非、孙甘露等作家的创作一起形成了一股“先锋文学”的潮流,其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余华的创作转向世俗与温情,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余华偏爱自序,且序跋十分漂亮。编者所选《活着》一书的序言对小说本身要义的表述便十分经典:“(高尚)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的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
同学们如果喜欢余华的作品,不妨从他的序开始研读。
叶圣陶曾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形象地说明了生活是“源”,写作是“流”,“源”开则“流”畅,“源”塞则“流”竭。而阅读是理解别人对生活的反应,是间接地认识生活,是吸收;写作是直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是表达。
我相信所有好的事情都将会有回报,有些回报来得很快,有些则看似遥遥无期,但是一定会有。其实阅读和写作,我们是没必要想着得到什么回报的,一旦带着功利心,就很难真正纯粹地享受其中的快乐。或者说,其实阅读和写作本身就是回报,让人沉浸其中,让人了解世界和自我,让人变得深刻,让人在外在世界中生活得更有层次,也让人构建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
总之,阅读与写作,休戚相关,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更是密不可分。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要找到二者的契合点、结合点,舞好两柄利剑,双剑合璧,就能让学生读起来情趣盎然,写起来笔底生花。
老师说——
校长寄语——
寄语老师:教育学生要用心去浇灌,用真情去感化,用心灵去铸造,用人格去熏陶,为社会培养有个性的创新型人才,以教科研改促专业提升,以勤业敬业铸高尚师魂。
寄语学生:理想就是价值,目标就是动力,求知就是享受,奋斗就是乐趣,务实就是作为,奉献就是人生。出言吐语勿忘有容乃大,行为举止切记恶小勿为。
可爱的同学们,畅游知识的大海,繁昌田家炳中学是你们启程的港湾;翱翔梦想的蓝天,繁昌田家炳中学是你们振翅的山巅;奔向美好的未来,繁昌田家炳中学是你们理想的起点。
老师希望你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拨动良知的琴弦,用爱心、感恩之心善待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修身养性,积极乐观,学会做人;撑起智慧的风帆,去追求知识与理想,脚踏实地,刻苦学习,崇尚先进,追求卓越,为成才准备,为未来奠基!
(芜湖市繁昌县田家炳中学校长 祝永宏)
听过老师和同学们关于阅读与写作的领悟,一向有点傲娇的布克先生,站在高高的教学楼前感慨万千。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本、一万本最好看的书,而一届又一届的同学们就沿着这书籍搭成的阶梯,一步一步往上,不断接近理想的星辰,将智慧、爱和感恩一路珍藏。
布克知道,眼前这座教学楼还是10年前由慈善家田家炳先生捐资建造的,因此原本的繁昌四中增加了第二校名“田家炳中学”沿用至今。也因此,这所初级中学一直把“感恩奉献”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和灵魂,希望将这一份温暖传递到每一位来此求学的孩子心中,更希望这一群群朝气蓬勃的少年们能将这一份感恩之心无限延伸。
布克还知道,校内有一文学社,名曰“晨曦”,编印一文学刊物,名曰《小荷》。这让布克倍感亲切,因为他想到了自己的家——《少年博览》,他觉得自己有义务为它们搭建一座桥梁,让编辑、老师和同学们在阅读与写作的世界里自由交流,共同成长!落日的余晖中,布克仿佛看到那才露尖尖角的“小荷”们,在未来的时光里,开出了无穷无尽的灿烂红花!
布克说——
书芳斋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来到。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有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第二年,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是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有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滩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买这牛。”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知道他们都在笑我,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你当真要买?”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 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来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选文有删改)
小编说:余华,当代著名作家。1960年生于杭州,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并在当时和苏童、格非、孙甘露等作家的创作一起形成了一股“先锋文学”的潮流,其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余华的创作转向世俗与温情,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余华偏爱自序,且序跋十分漂亮。编者所选《活着》一书的序言对小说本身要义的表述便十分经典:“(高尚)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的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
同学们如果喜欢余华的作品,不妨从他的序开始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