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拉着我,夜露挽着你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avince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遗失的包被送上门


  1969年春节后下乡途中,小苏在镇江长途汽车站丢了一个灰色的人造革旅行包。包里面有换洗衣服、几本书、日记本以及母亲熬的一罐肉酱。买票时,人很多,她把旅行包放在几个知青的行李附近,挤着去排队,等拿到票回头去找旅行包时,那些行李都不在了。找了一圈也没有看到那些知青,小苏急哭了。
  第二天下午,两个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的男知青拎着小苏的旅行包找上门来,其中一个叫亚平。原来昨天他们买好票上车时,亚平以为是同伴的包,一并拎上了车。到家发现多了一个包,亚平看到小苏的日记本,才知道她是另一个大队南京外国语学校的知青,于是跑了二十多里地,急急送上门来。这样小苏就和亚平认识了。
  两人第二次见面是在亚平参军体检回来的路上。小苏的大队紧靠公社,亚平经过公社时,恰巧看到小苏扛着锄头从田间走来,夕阳下一幅很美的画面。亚平说:“又看到你了,真高兴。”小苏说:“祝你能顺利当兵。”
  1970年,亚平入伍,当上工程兵。随后,两人开始书信来往。
  亚平在信中写道:“其实,第一次看到你是在镇上的小饭店里,你一个人在那边静静地吃饭,灯光下好美。我由此对插队的生活充满信心。后来拿错包,看到你抄录的唐诗宋词,被你的好学上进感染,不愧是南京外国语学校的高材生。你文静、优雅、知性,特别是那双漂亮的大眼睛,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苏用湖绿色的信纸抄了两段苏轼的诗词作为回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她希望两人面对逆境时要有平和的心态。
  一封信三天才到,热恋期,他们一天一封信,说不完的话,诉不完的情,等信、读信是他们最快乐的时光。

让我成为你的眼


  1976年,小苏感觉眼睛不舒服,视力不斷下降,视野不断萎缩,骑车不小心会撞上路牙。她返城检查,结果是视网膜色素变性,医生怀疑和她的类风湿关节炎有关,是一种免疫系统的疾病,发展下去会造成失明,但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
  亚平回来探亲,陪小苏一起去上海看病。亚平的父母知道后曾找他长谈一次,劝他要慎重考虑两人的关系。亚平坚定地说:“我们恋爱这么多年,感情很好,我非她不娶。要是她失明了,我就照顾她一辈子,当好她的眼睛。”
  亚平的誓言打动了父母,两人于1977年结婚,开始了幸福的生活。1992年,亚平转业,被分配到一家企业。这期间,亚平一直是小苏的精神支柱,陪她四处寻医问药,积极治疗,给她买增强免疫力的保健品。在北京中医研究院接受针灸治疗,一个疗程四个月,小苏每次头上、脚上都要扎一百余针。
  多年的治疗延缓了病情的发展。小苏50岁时还能坚持工作,60岁同学聚会时还能依稀认出眼前的挚友。聚会上,她感激地对大家说:“特别感谢亚平,一直鼓励我坚持治疗,保持乐观的心态。生病后,是他给我幸福的生活。”

只要在一起就是幸福


  退休后,亚平更是里外一把手,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南外同学建了微信群,小苏也加入了,每天由亚平给她读信息,帮助她发表意见,让小苏与同学们保持着联系。眼睛看不清,小苏就发挥耳朵的作用,听广播、音乐、文学课、历史课,生活很充实。
  后来,小苏的眼睛完全看不见了。她觉得这样下去,亚平的负担太重,太愧对他了,于是提出卖掉住房,找个养老公寓共度余年。亚平有点犹豫:“三层楼的别墅,那么多东西,都不要了?”小苏说:“都是身外之物,只要我们健康地在一起,就是幸福。”
  2019年,他们搬进了一家康养中心,开始了新生活。所有用不到的东西都转送给了亲朋好友,家具、家电包括钢琴,都留给了买家,七百余册书籍捐给了养老公寓。唯一纠结的是他们当年的“两地书”,足有五百余封。亚平说:“带走吧?是我们爱情的见证。”小苏想想,说:“处理掉吧,最珍贵的应该留在心中。”
  小苏和亚平很快适应了老年公寓的生活。他们交了新朋友,一起报名参加了声乐和朗诵兴趣班。小苏还报了电子琴班。声乐班的老师来自专业团体,要求很严,教一首歌后会让每个学员单独练唱。亚平最怕单独“过关”了,小苏却不怕,她说:“我脸皮厚,唱就唱。”她耳朵好,音准节奏合拍,得到老师表扬。在文艺汇演中,小苏、亚平和朗诵队的同伴一起登上江苏大剧院的舞台,凭借一首《读中国》获奖。
  南外同学集体过70岁生日时,小苏在亚平的搀扶下走上台,朗诵了汪国真的诗歌《让我们把生命珍惜》:“世界是这样美丽,让我们把生命珍惜。一天又一天,让晨光拉着我,让夜露挽着你。只要我们拥有生命,就什么都可以争取,一年又一年,为了爱我们的人,也为了我们自己。”
  同学们热烈鼓掌,不少人流下了眼泪。我们珍惜生命,更珍惜生命中纯真的爱情。
  编辑 王冬艳 437408345@qq.com
其他文献
琐碎背后的“无价”  “想想,要是每件事都有意义,你会窒息的。”这句台词或许可以视作是枝裕和创作美学的独白。是枝裕和的影片大多是发生在家庭中的故事,表面上看平淡琐碎,然而,他致力发掘的却是琐碎背后的“无价”,并由小见大,通过对家庭的描述呈现整个日本社会的生态。  是枝裕和1962年出生于日本东京练马区,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近一个世纪前,在日据时代,是枝裕和的祖父母因同姓不能结婚的规定私奔到台湾,在
期刊
《黄永玉和他的湘西》文字部分节选自黄永玉的散文,图片系摄影家卓雅在湘西拍摄的风物图。阅读时,读一段文字,再看几幅图片,湘西的具象就一点点长大,而我对湘西的向往也一点点膨胀。  黄永玉写五六十年前的凤凰古城,冬天,人们走街串巷去看傩堂戏,家家打粑粑;春天,乡里的“春倌”进城,提了装着春牛和“傲蔓儿”的篮子,到家家户户去“讲春”唱歌,报告节气;夏天,孩子们上山唱山歌,太阳快落时才过“跳岩”,远远看见城
期刊
在网上购买了陈慧的新书《世间的小儿女》,收到时已是晚上十点,我还是抓紧时间看了第一个故事。陈慧文如其人,语言朴实,通俗易懂,几乎不用成语,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容易看得进去。陈慧经历独特,是浙江余姚市梁弄菜市场的流动摊贩,摆摊之余进行写作,被称为“菜场作家”。  《养母》一文中,养母时常抱怨养父,因为他抽烟、喝酒、不上进,但就是离不开他。因为他在养母剖腹产遭遇劫难时,对着医生重重一跪,跪出了千山万水
期刊
崔道植  今年6月2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颁“七一勋章”时,87岁的崔道植脑海中闪过一个名叫“三八石”的村庄,那是他出生的地方。他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从那里走进人民大会堂,接受国家勋章的最高荣誉。从孤儿到痕检专家  崔道植是个孤儿,4岁时父亲去世,6岁时母亲也离他而去,是政府给了他温暖,资助了他上小学、中学的学费。之后,他参军入伍,22岁转业到黑龙江省公安厅工作。  在单位的支持下,崔道植被选送
期刊
认识良宽,要从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说起。1968年,川端康成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在颁奖典礼上,他做了“我在美丽的日本”主题演讲。其中,引用了多首良宽的和歌,最打动我的是那首:“作为纪念/留下什么好呢/春是樱花/夏是杜鹃/秋天是红叶。”  在这首和歌里,良宽于冬天处戛然而止。冬天留什么好呢?我在旅日学者苏枕书翻译的新书《良宽歌句集》里找到了答案。冬日里,良宽最爱的应是雪与梅花。而雪,是留不住的。  良宽是
期刊
有些書适合读完收藏,比如《故宫宴》,从美食视角切入神秘的故宫,是一个引人入胜的点。清代是中国近现代美食的起点,《故宫宴》着重介绍的就是紫禁城里的清代宫廷美食文化。  读正文前细读目录,有助于厘清书的脉络。《故宫宴》以十二个月份为章,每月以荐新食材为线,结合史料《膳底档》的记录,以八十篇文章复原了鲜为人知的皇家美食,唤醒了“紫禁城六百年”的文化记忆。  何为荐新?这是历朝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的礼法仪
期刊
江苏是红色资源大省,存有众多独具特色、极为珍贵的红色文化印记。这份弥足珍贵的红色文化家底,蕴含着我们“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也成为我们“走向何方”的精神路标。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江苏各地红色场馆、民间组织、个人纷纷举办形式多样的红色展览。一张张历史图片、一件件珍贵文物、一段段史料档案,成为我们学习党史的入口,让我们走进英雄人物的心灵世界,了解党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体悟今天幸福生活的
期刊
袁定阳  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袁隆平的小儿子、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袁定阳在悲伤中,坚定不移地担起袁老“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两大梦想,继承父亲衣钵,研究杂交水稻技术。跟随父亲,跳入“农门”种稻  袁定阳1970年3月出生于湖南,他出生时,父亲袁隆平正值不惑,杂交水稻育种进入攻关阶段。冥冥之中,袁定阳与杂交水稻结下不解之缘。  小时候,袁定阳
期刊
徐光华  “从经济走向艺术,是理性的思考。光华的执着不是单一的,他将练字和思考始终联系在一起,以后会带来更大的正能量……光华以自己的生命为基准,从逻辑思维到意向思维的过程里,为生命带来别样的色彩。”著名书法家言恭达在南京崇正书院举办的徐光华书法展上如此说道。  从经济走向艺术,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对于一个完整的生命而言,总有交汇点和平行线。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徐光华说,其实管理学与书法艺术一直并行在他
期刊
在航天领域做科研很辛苦,來自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八五一一研究所(以下简称8511所)的韩婷婷却甘之如饴。作为航天科研战线的90后女设计师,韩婷婷肩负国家级项目,躬耕于集成电路的方寸之间。工作5年来,她一路打怪升级,在“卡脖子”的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结缘航天,执笔方寸之间  从东南大学射频与光电集成电路研究所毕业时,面对十余家企业抛来的橄榄枝,韩婷婷不为所动。无论是外企、民企的高薪岗位激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