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uwu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你太习惯这个世界了,才会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到惊奇。”(贾德《苏菲的世界》)
  题目解析
  2008年的高考江苏卷作文的题目是关于“好奇心”的,现在的许多学生练习过这个题目,因而在面对此次写作时,有些人不假思索地将材料解读简化成了“好奇心”。这则材料虽与“好奇心”有关,却不限于此。它需要大家探讨“习惯”与“惊奇”之间微妙的关系,很明显,材料的含义是:“习惯”导致人失去“惊奇”。
  “习惯”与“惊奇”有何关系呢?
  “习惯”也许会让人对身边的世界视而不见,对任何事情都不好奇。注意,材料里提及的是“任何事情”,即所有的一切通通与“我”无关,这就演化成了麻木,此时,人失去了生活的热情、活力。写作中,需要紧扣这两者间的联系进行阐述。
  同时,“习惯”也未必全是坏事,本则材料的提示是“太习惯”。一个“太”字影响了问题的走向:怎样才是“太习惯”?是将一切都视作理所当然,没有意外,没有好奇,没有发现,一切皆如常。当人将自己蜷缩在一个“舒适区”,这已经是有意识地逃避现实生活了,以“习惯”来掩饰自己的胆怯或懒惰。那么假如无意识呢?“无意识”就是另一种“太习惯”的借口,当胆怯成为自己无意识的表现,人也就失去了对身边事物的好奇与关注,那么,很可能导致“不感到惊奇”。
  然而,生活一定需要“惊奇”吗?生活需要的是哪些“惊奇”?写作中,你是否会将材料中的“惊奇”理解为“大惊小怪”?当有人能“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此时淡定、从容的心态除了来源于人的先天素质,更可能来源于对社会生活的见多识广,换句话说,是“习惯”。这种习惯并不一定出自人的懦弱,也不一定是审时度势,而是站在更高层面上的云淡风轻。这样反其道行之的写作思路当然可以,但是一定要弄清楚“惊奇”以及“习惯”的界定。
  同时,因作文题来源于《苏菲的世界》一书,如能适当了解一些书中的内容,对本次写作会大有帮助。以下几段都是书中谈及好奇、惊奇等问题的内容。
  成为一个优秀哲学家的唯一条件是要有好奇心。
  无论如何,你应该对你不感到惊讶这件事感到惊讶。
  尽管我们都想过哲学性的问题,却并不一定每个人都会成为哲学家。由于种种理由,大多数人都忙于日常生活的琐事,因此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好奇心都受到压抑。(就像那些微生虫一般,爬进兔子的毛皮深处,在那儿怡然自得地待上一辈子,从此不再出来。)对于孩子们而言,世上的种种都是新鲜而令人惊奇的。对于大人们则不然。大多数成人都把这世界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
  有人说艺术家有一种“创造宇宙的想象力”。当他内心充满艺术的狂喜时,他可以跨越梦境与现实的藩篱。
  适用素材与运用示例
  适用素材
  迷宫般的城市,让人习惯看相同的景物,走相同的路线,到同样的目的地;习惯让人的生活不再变。习惯让人有种莫名的安全感,却又有种莫名的寂寞。而你永远不知道,你的习惯会让你错过什么。——几米
  于是,我们只好放弃好奇,放弃发现,放弃探索,放弃创造。我们说服自己,“拿来”挺好的;我们说服自己,“适应”是不会错的。我们在其中变得圆润,变得舒适,也就变得没有眼光,不再思考,我们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意义。如几米所说,习惯让我们有安全感,但也让我们错过很多选择和机会。——一考生[南京师大附中高二]
  适用素材
  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川端康成
  运用示例
  川端康成在凌晨四点醒来,看见海棠花未眠时,不禁想到“要活下去”!在我心中,这句话是对于生活美学的极致崇拜,可能再也找不到第二句这样包含着隐隐忧伤却依然渴望诗意生活的话来了。而川端康成之所以能够被如此深深地触动,我想是因为他很少见到凌晨四点钟绽放的海棠花。倘若他是位花农,须每天早早起床去照看花朵,他断不会凌晨站在海棠花前热泪盈眶,感慨着“要活下去”。所以川端康成对于美的极致感受,正是由于他的“不习惯”。我想,这样的“不习惯”,已经是许多人的人生意义所在了。——一考生[南京师大附中高二]
  標杆作文
  孩子的惊奇
  文/鲁嘉懿[南京师大附中高二]
  电梯里,孩子问妈妈:“妈妈,春天到了吗?”妈妈说:“还没有呢!”孩子又问:“春天到了,天气预报会告诉我们,是吗?”
  一段简短的问话,戳进我的心中。孩子的问话,那么天真无邪,却让我感到彻骨的寒冷。春天,世界上最温暖、最有趣、最能象征生命勃勃复苏的季节;一个点点大的孩子,正是玩泥巴、采鲜花的年纪,却要通过天气预报感受春天的到来。他错失了多少自然的美妙与生命的惊奇?错失了多少次惊讶、欣喜的机会?春天本是新事物萌发最多的季节,最适合孩子的季节。
  这不怪孩子,他在城市生活虽然不算太久,却已经是他所拥有的全部人生。我只是遗憾,孩子——最稚嫩的新叶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忙于生计的成年人了。可见,对生活的另一面——感受生命,大家是多么麻木了。
  习惯与忽略,似乎成了一种存在方式、救生技能。也许是因为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也许是因为快节奏的都市生活,总之,扑面而来的压迫感限制了我们感受生命的能力和欲望。为了生存得更容易,我们通常不愿面对、探索新事物,因为好奇与探索是要花时间的。久而久之,我们甚至会形成麻木心理,完全感受不到惊奇的可贵。正如这个孩子,第一次听到“春天”这个词,他肯定会问春天是什么;第一次感受春天,他肯定会感受到惊奇与喜悦。春天是要慢慢感受的,他却通过天气预报直截了当地了解,这比孩子下楼踩一踩春意盎然的草地感受到的要快很多,也无趣很多。慢慢地,他可能会习惯借助外力来了解春天,把这视为理所当然,渐渐失去了感受力、思考力。一个人这样,两个人这样,一群人这样,这种习惯会形成风气,影响下一代继续去习惯。
其他文献
第十三届全运会来到了天津。让我来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些天津味道吧。 先和大家说说“老龙头”吧!“老龙头”是天津站的旧称,这个称呼早就不用了。我家就住在天津站附近,见证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解放桥、欧式风格建筑——津湾广场、游客川流不息的天津站游船码头、世纪钟……这些火车站附近的标志性建筑物大家都很熟悉,在这里我就不描述了。我要和大家说的是爷爷给我讲的一件十几年前的小事。  “同志,请站住,请交罚款!”
时间,一个在古今作品中被頻繁提及的话题,孔子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写“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无一不在感叹时间的流逝。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这飞逝的时间呢?我想,既然时间留不住,与其珍惜,倒不如选择摆脱。  活在回忆里,把过去永恒化,就是摆脱时间。“不能沉湎于过去的美好而忘记走当下的路”,这是过去很流行的一个说法,但我想,我们可以选择用过去的美好来激励自己。走累了,迷失方向
家在漳州,一个有很多美食的小城。从小到大,每年过年都是我最期待的时刻。  一到腊月,那些繁华的街上就挤满了人。他们戴着手套,围着围巾,穿梭在各个小店之间,一路逛下来手上提满了红色的袋子,看上去很是喜庆热闹。本来北风像一个穿着灰色风衣的老头儿,冷漠得有点儿不解风情,可现在却仿佛被漳州百姓的热情感染了,也穿上了红色的外衣,变得不那么冷了。而且,人挤人的也没那么冷,尤其有时还免不了“翻山越岭”。  一到
马灯在干草编就的船篷下晃荡着,灯光跳动,忽明忽暗。我横卧在舱中,隔着一层潮湿古老的木板听着湖水的波涛声。我想着此时若从山中的华亭寺俯瞰这里,必将是这样一幅景象:一叶仿佛从千百年前漂来的轻舟,一点灯火,隐在这黑暗而盛大的夏夜、岑寂幽深的滇池,此外无一物。  想到这里,我坐了起来。玉溪的船家坐在船尾,蓝黑色的布衫,膝上搁着胳膊粗的水烟筒,他时而含住烟嘴咕噜噜地吸上一口,然后盯着漆黑的湖水出神。  再看
07期—08期是合刊,所以本期數据都在08期中。
老舍先生说:“叙述不怕不细致,而怕不生动。在细微处要显出才华。”所谓“细微”,即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小又具体的典型情节,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和刻画,更好地表现文章的精神。所谓“精神”,具体体现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推进、环境气氛的渲染和文章主题的深化,都离不开细节描写。一篇记叙文优秀与否,关键点之一就在于细节描写成不成功。成功的细节描写可以更好地表现文章的
题目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规则就是用来打破的,一直墨守成规,这样的生活并不是我们想要的。  有人说:人们遵守规则,生活才会有秩序,否则就会乱成一锅粥。  有人说:没有自由的秩序和没有秩序的自由,同样具有破坏性。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题目解析
2019年6月17日,四川省长宁县发生6.0級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值得注意的是,由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应急管理部门联合开发的大陆地震预警系统,成功预警了本次地震。震中附近的宜宾、成都民众通过电视、手机等途径接收到了预警提示。此外,距震中80千米的泸州市、距震中111千米的自贡市等地也接收到了地震预警。  据悉,地震预警系统可在地震发生时,利用电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的原理,在地震造成破坏前,提前
写文章离不开素材,尤其是议论文,缺少素材,再才华横溢的人也难以写出美文佳作。素材的质量和对素材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作文的质量,高考作文尤其如此。一道作文题,靠立意取胜是常见手法,但立意的角度屈指可数,若能在素材的运用上技高一筹,无疑增加了取胜的筹码。如果所用材料别出心裁,让阅卷者眼前一亮、耳目一新,文章定会获得高分。因此,同学们要精心挑选素材、严格审查,确保材料的针对性、真实性、新颖性、典型性
题目  一只站在树上的鸟,从来不会害怕树枝断裂,因为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自己的翅膀。  这句话可以启发人们认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题目解析  这是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一模作文题。材料提供了具体的写作角度———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要求考生据此谈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写好这道材料作文题,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  第一,准确解读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