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童心?剪出精彩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xiaole6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剪纸艺术博大精深,是美术教学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开展好小学美术剪纸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动手动脑能力有很好的作用,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并为之不懈地努力。
  关键词:兴趣;分段教学;多样性;课后延伸
  剪纸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剪纸这一民间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文明的信念和历史责任感。剪纸教学应吸取民族文化的特点,传承剪纸的优秀传统,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进行创新活动。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美术课程的价值,剪纸教学之所以在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小学美术课本中出现,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学习, 这对剪纸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半年的剪纸教学活动中,我和学生们与剪纸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都深深地被这种别具一格的艺术表现形式所吸引,并且受益匪浅。下面我想就自己在学校开展剪纸教学活动中一些实例,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剪纸教学的方法。在剪纸教学中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剪纸教学从兴趣入手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剪纸这种艺术形式在学校中广泛普及,让学生易学、乐学,使之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手段,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对剪纸产生兴趣。在这一点上我就有亲身感受,我从小也是个“剪纸迷”,虽然当时我对剪纸艺术一无所知,但却深深地被它那独特的艺术形式所吸引,每当我在同学那儿看到一幅漂亮的剪纸作品时,我都会想尽一切办法把它借回家,进行拓印、剪刻,让自己也拥有一张这样的剪纸作品。所以在现在的剪纸教学中我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放在教学的首位,运用多种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剪纸教学活动中进行分段教学
  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在剪纸教学中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把他们分成了三个学习阶段,每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侧重点不同:第一学习阶段是一、二年级,剪纸教学主要以“仿”为主,首先从熟悉剪纸工具和学习使用工具开始,训练学生眼、脑、手的共同协作能力,全方位体验剪纸过程,然后学习剪基础纹样,掌握剪纸的基本语汇,即锯齿纹、月牙纹、旋涡纹、波浪纹等。基础纹样掌握了,再开始临摹简单的单个的剪纸图案,适时开始有主体物的花样训练。第二学习阶段是三、四年级,剪纸教学主要以“改”为主,在每次教学中,我都会在黑板上给学生提供一个主题形象的外形,为学生留下许多创作的空间,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添加、组合、改画等方法进一步完善,使内容更丰富、构图更饱满。第三学习阶段是五、六年级,剪纸教学主要以“创”为主,在指导学生进行剪纸创作时,我注重引导他们从自己最熟悉的东西、人物或事物开始,运用上一阶段所学的平面、简括、夸张、添加、拼连、套嵌、装饰等多种造型表现方法,就可以创作出一幅幅生动的剪纸作品了。
  三、注重剪纸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传统的剪纸教学比较注重教师的教,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以临摹示范的注入式为主要手段,其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被动,极大地抑制住了学生的个性成长与主观能动性,创新思维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培养,时间一长就会削减他们学习剪纸的兴趣。为此,新课改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思考、合作、探究中学习,这也为剪纸课堂教学的实施带来了鲜活之水。因此我在剪纸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去组织教学。在课前我会根据教学内容上网查找有关的剪纸作品图片资料,在课堂上让学生欣赏,并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剪纸的奥秘,因为问题最能唤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给学生自由、自主的活动空间,引导学生从观察中发现剪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能力。
  四、注重剪纸教学的课后延伸
  为使学生在课堂上学的东西掌握得更牢,使部分学生的兴趣和才能得到充分的提高和发挥,我利用美术特色队的训练让剪纸教学在课外加以延伸、拓展,使学生对剪纸有一个稳定兴趣, 同时也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剪纸创作中。教学实践证明,课外剪纸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丰富,增强了学生对事物敏锐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剪纸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运用剪纸的特殊语汇和艺术思维来体现自己的审美理想,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良好个性得到完善和塑造。
  剪纸教学符合小学生学习心理,适合小学开展艺术课改工作,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爱好,提高艺术品位和创造能力,带动学生整体艺术素养的提升,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注入文化底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实践证明,开发小学剪纸课程,是学校开展素质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范水镇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学科不仅是训练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生活情趣,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特殊学科。语文教育是一种美的事业,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审美中获得知识。美的具体性、情感性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去创造美,指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鉴别生活中的真、善、美。  关键词:教学;审美;教育    语文不仅是一门训练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学科,
摘 要: “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这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特别强调的一句话。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教会学生以史为鉴、认识现实、开创未来,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准确地认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学以致用。本文就是从笔者的实际教学研究出发,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时政热点这一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时政热点;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整合渗透  一、时政
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记忆单词往往采用的是机械的读、背、写,其实这种方法效果不大。怎样使用更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记忆单词的效果,是英语教师的一项不可推卸的重任。笔者发现,教师把英语课堂变得更有趣味,让学生在自我需要中进行英语学习,可以达到更有效的记忆。这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得以实现:    一、创设课堂上学习英语的最佳心理状态  (1)要激发学生强烈的记忆欲望。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他们的记忆目标。在让学
摘 要:体育课堂用电教,足球运动掀高潮。通过多媒体教学和应用及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提高学生兴趣,培养爱好,学习正确的动作技术,熟悉掌握规则,解读重点、难点,从理论到实践,并最终达到热爱足球运动,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的目的。  关键词:足球运动;电教;越位  随着现代体育事业和科技的迅速发展,我国体育运动水平不断提高,这对我们中学体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而电化教学给我们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
在新制定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反复强调要重视培养、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同时指出“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1.教师面对新课程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高度重视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我们知道体育兴趣是学生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内在动力,是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积极性中“最积极,最活泼的一个心理因素”。几十年来,传统的学
摘 要:数学应该作为一种文化走进小学课堂,渗入实际数学教学,努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数学课堂文化的创建,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数学;课堂;文化;参与;实践  要想增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实用性,就应该注重数学课堂文化建设,充分发掘数学学科的人文性,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在关注着“数学课
摘 要:治理国家要建章立制,人人必须遵纪守法——有规范;各行各业行有行规——有规范;生产产品要经过标准检验——有规范;做人也有做人的规范——礼仪规范。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由此可见:高尚品德是人的最高追求,而遵守礼仪规范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成才必先成人是学校办学基本的教育理念。为此,学校教育学生应从礼仪规范入手,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
摘 要:在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实践中,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学思路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为了开展好高中阶段的物理课堂教学,教师必须有自己的“教学信仰”,才能驾驭好教学过程,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坚持“方向比速度重要、教材比资料重要、学生比教师重要”的“三个重要”思想,才能更好地实现“三维”课程目标。  关键词:“三个重要”思想;教学信仰;高中物理;新课程实践;感悟  近几年来,在使用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教科书的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儿童的认知标准,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生的思维方向,提升学生的思维质量。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就如何在新课时设置问题情境谈一些浅薄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  【案例一】教学“千克的认识”时的导入  准备工作:讲台上摆放两个袋子,一大一小,大轻小重(肉眼看不出)。  师:讲台上有两个袋子,看一看,你能感觉到哪个袋子
众所周知,德育是“五育”之首。德育的过程不仅需要授之以知,晓之以理,更重要的是要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只有知识传授,而无实践过程引导的做法,是不完整的德育。所以,学校德育管理视点应放在什么位置?进行德育管理的主渠道应该怎样把握?这些都是德育管理者亟需探讨的问题。  近年来,我所在的湖南省安乡县董家垱中学(以下简称董家垱中学)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开展学校德育活动,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习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