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德育是“五育”之首。德育的过程不仅需要授之以知,晓之以理,更重要的是要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只有知识传授,而无实践过程引导的做法,是不完整的德育。所以,学校德育管理视点应放在什么位置?进行德育管理的主渠道应该怎样把握?这些都是德育管理者亟需探讨的问题。
近年来,我所在的湖南省安乡县董家垱中学(以下简称董家垱中学)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开展学校德育活动,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习惯等都有实质性提升。在此,我结合实践浅析德育工作如何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一、打造“校园明星”:寻找榜样的足迹
德育工作,往往容易流于形式。那么,德育工作如何才能占据主动?如何才能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董家垱中学,有一项别具特色的德育管理模式——“校园明星”评选。此项评选活动旨在发现和突出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为其搭建展现个性的平台,从而让学生从道德心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上给予认知,再通过评选过程达到感召全员的目的。
“校园明星”评选活动开展几年以来,全校共评选出80余名“校园明星”,他们中有学习明星、感恩明星、干部明星、道德明星等12类。明星评出后,学校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明星升旗、明星国旗下讲话、明星做客广播站、明星“传、帮、带”行动、明星表彰大会、明星喜报大派送等活动。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了宣传和引导作用,许多学生从吸烟、打架、泡网吧等恶习中解脱出来。
二、课堂与课外相结合:重在活动育人
人的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光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对于富有叛逆之心的中学生,他们经过耳濡目染,其思想认识逐渐变得复杂。科学开展学生思想德育工作,应该摒弃“说教式”“灌输式”的德育方式,通过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思想认识。
我们在实践中是这样做的:引导各班充分利用各类主题班会,让学生结合实际自主发言,以便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认清自身不足;重大节日期间,我们让学生自制宣传栏、黑板报,感悟祖国的伟大、校园的美好;让学生开展国旗下的对话,这样可以给学生提供面对面的交流平台,达到共鸣的效应,等等。
通过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为学生良好的品德形成打下了基础,学生的主观意识得以在客观行为中显现出来。学校进行的紧急疏散演练,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以前学生对于课堂上灌输的“上下楼梯靠右行”“火灾来了要爬行”“红灯停绿灯行”等知识和行为习惯背得滚瓜烂熟,却在实际生活中不能自觉自愿地去做。为了克服学生这种言行不一的现象,学校每一期都有针对性进行防火、防震、防踩踏等各方面的逃生演练活动。学生参与实践,促进了他们从懂不懂、会不会到信不信、做不做的实质转变。
所以说,教育者施教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活动的过程,两者在活动中能够得到最佳体现。
三、校内与校外相结合:重在过程育人
“学生无小事,事事皆德育”,不管在校内校外,我们只要运用了过程育人的手段,注重了过程育人这一理念,让学生去认真参与、体会活动的过程,受教育的对象就能亲身感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行为习惯等各方面给自身带来的益处。
在教育学生学会诚信、学会感恩、学会尊重、学会谅解等问题上,我们经常让学生在校外德育基地、敬老院等地点参加各种活动,用过程来感染、感动他们,从而达到动之以情的目的。敬老院是我们经常进行德育的场所,学校定期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到敬老院进行义务服务,并组织摄像、写活动感受,然后班上开总结大会进行民主投票,评选出优秀服务生,学校进行专项颁奖,优秀感言还通过广播站、板报等形式给予公开。
在汶川大地震、西南五省旱灾发生后,学校抓住了进行德育的良好契机,组织学生进行捐款行动。特别是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学校仅用了一周时间,就组织了一台赈灾义演晚会。晚会上,学生一个个上台把自己的零用钱投到了捐款箱,这一情景引起了来自社会各方面人士的关注,也纷纷慷慨解囊,整个义演过程充满了感动、充满了爱心。义演结束后,我们还对捐款较多的学生进行了公开表彰。热烈的义演场面,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了生命的可贵、坚强的重要,通过这一系列的情景平台,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如今,学校拾金不昧的现象层出不穷,孝敬父母的事情屡见不鲜,乐于助人的人更是比比皆是,学校出现了和谐而又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由此可见,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让其对人生观、价值观有所感悟,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还必须把实践和过程渗透进去,紧扣时代脉搏,不断注入新的思路,才能取得实效,达到“知行统一”的德育育人效果。
(作者单位:湖南省安乡县董家垱中学)
近年来,我所在的湖南省安乡县董家垱中学(以下简称董家垱中学)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开展学校德育活动,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习惯等都有实质性提升。在此,我结合实践浅析德育工作如何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一、打造“校园明星”:寻找榜样的足迹
德育工作,往往容易流于形式。那么,德育工作如何才能占据主动?如何才能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董家垱中学,有一项别具特色的德育管理模式——“校园明星”评选。此项评选活动旨在发现和突出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为其搭建展现个性的平台,从而让学生从道德心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上给予认知,再通过评选过程达到感召全员的目的。
“校园明星”评选活动开展几年以来,全校共评选出80余名“校园明星”,他们中有学习明星、感恩明星、干部明星、道德明星等12类。明星评出后,学校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明星升旗、明星国旗下讲话、明星做客广播站、明星“传、帮、带”行动、明星表彰大会、明星喜报大派送等活动。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了宣传和引导作用,许多学生从吸烟、打架、泡网吧等恶习中解脱出来。
二、课堂与课外相结合:重在活动育人
人的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光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对于富有叛逆之心的中学生,他们经过耳濡目染,其思想认识逐渐变得复杂。科学开展学生思想德育工作,应该摒弃“说教式”“灌输式”的德育方式,通过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思想认识。
我们在实践中是这样做的:引导各班充分利用各类主题班会,让学生结合实际自主发言,以便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认清自身不足;重大节日期间,我们让学生自制宣传栏、黑板报,感悟祖国的伟大、校园的美好;让学生开展国旗下的对话,这样可以给学生提供面对面的交流平台,达到共鸣的效应,等等。
通过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为学生良好的品德形成打下了基础,学生的主观意识得以在客观行为中显现出来。学校进行的紧急疏散演练,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以前学生对于课堂上灌输的“上下楼梯靠右行”“火灾来了要爬行”“红灯停绿灯行”等知识和行为习惯背得滚瓜烂熟,却在实际生活中不能自觉自愿地去做。为了克服学生这种言行不一的现象,学校每一期都有针对性进行防火、防震、防踩踏等各方面的逃生演练活动。学生参与实践,促进了他们从懂不懂、会不会到信不信、做不做的实质转变。
所以说,教育者施教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活动的过程,两者在活动中能够得到最佳体现。
三、校内与校外相结合:重在过程育人
“学生无小事,事事皆德育”,不管在校内校外,我们只要运用了过程育人的手段,注重了过程育人这一理念,让学生去认真参与、体会活动的过程,受教育的对象就能亲身感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行为习惯等各方面给自身带来的益处。
在教育学生学会诚信、学会感恩、学会尊重、学会谅解等问题上,我们经常让学生在校外德育基地、敬老院等地点参加各种活动,用过程来感染、感动他们,从而达到动之以情的目的。敬老院是我们经常进行德育的场所,学校定期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到敬老院进行义务服务,并组织摄像、写活动感受,然后班上开总结大会进行民主投票,评选出优秀服务生,学校进行专项颁奖,优秀感言还通过广播站、板报等形式给予公开。
在汶川大地震、西南五省旱灾发生后,学校抓住了进行德育的良好契机,组织学生进行捐款行动。特别是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学校仅用了一周时间,就组织了一台赈灾义演晚会。晚会上,学生一个个上台把自己的零用钱投到了捐款箱,这一情景引起了来自社会各方面人士的关注,也纷纷慷慨解囊,整个义演过程充满了感动、充满了爱心。义演结束后,我们还对捐款较多的学生进行了公开表彰。热烈的义演场面,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了生命的可贵、坚强的重要,通过这一系列的情景平台,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如今,学校拾金不昧的现象层出不穷,孝敬父母的事情屡见不鲜,乐于助人的人更是比比皆是,学校出现了和谐而又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由此可见,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让其对人生观、价值观有所感悟,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还必须把实践和过程渗透进去,紧扣时代脉搏,不断注入新的思路,才能取得实效,达到“知行统一”的德育育人效果。
(作者单位:湖南省安乡县董家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