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爱美情操形成美术技能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terti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是构建教学大厦的奠基工程,而艺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由于它生动、形象,故为广大少年儿童所喜爱,易于他们所接受,对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美术课程则是艺术教育的重要课程,是培养学生爱美情趣,审美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多年的美术教育实践,使我认识到美术课的重要性。
  1 美术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主阵地
  美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和爱好,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艺术创造的兴趣和才能,提高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高尚情操。
  美术教学对学生进行美育,要贯彻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体现在教学的各个方面。
  1.1 重视挖掘教材本身美的因素,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如在绘画教学中,我注重选择造型优美、色彩协调明快而富有实际意义的实物作为教材进行教育,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引导他们感受大自然绚丽的风光。还指导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和体验,描绘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初步培养他们对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的感受能力和认识能力,使学生热爱生活。在工艺教学中,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变化、统一、对称、均衡、调和对比等形式美的原理法则,并使这些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如在彩球制作中,我先引导学生通过对造型优美、色彩明快的彩球的观察,使学生感受这一美好事物,然后产生了要制作彩球的欲望。我因势引导分解指导,辅导制作,使学生理解了形式美的原理,学到了手工制作的方法,同时受到了美的教育。在欣赏教学中,我重视指导学生不断欣赏和评价美术作品的能力,接受艺术美的熏陶。
  1.2 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爱美、求美是人类的天性,也是学生基本的心理需要。作为美术教师,就要利用学生这种爱美的天性,引导他们辨别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庸俗的,引导他们理解什么是壮美,什么是优美,什么是优雅,柔和的美,什么是质朴,自然的美。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使学生在美的效应作用下,生动活泼的学习,全面健康地发展。
  1.3 把美育和品德教育有机结合,对学生的美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是相辅相成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把二者紧密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新风尚品德的形成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在描绘祖国美丽河山、家乡的一草一木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在欣赏革命历史画卷时,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优秀的艺术形象能起到深刻的感人作用,是进行德育的重要手段。
  2 美术课能促进学生智力和才能的发展
  现代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才能的发展。美术课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方面都起着特定的作用,尤其对学生未来的成就就有深远的影响。
  2.1 观察力的培养。学生进行绘画或制作,首先都要认真观察对象, 观察是学生认识和描绘对象的主要途径。学生只有在观察和认识对象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表现对象,在美术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细致观察,教给正确的观察方法,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
  2.2 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引导让学生联系实际,引导联想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创造出想象中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
  2.3 培养思维能力。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部分,小学生思维发展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美术教学则要通过对具体形象的观察进行比较。用提炼概括的艺术手段加以表达,运用形象思维进行美术创作,促进抽象思维发展,提高思维能力。
  3 美术教育使学生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
  小学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美术基础知识教育进行美术基本技能训练。通过美术教学,将系统地、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掌握绘画、工艺和美术欣赏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使学生掌握观察、想象、思维的方法和绘画,设色及简单地制作技能。这种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有助于其它学科的学习,因此要做到有机结合。
  小学的所有学科都是基础学科,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术课也不例外,我们要在美育和智力开发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美术知识技能教学,同时在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进行美育和促进智力的发展。
  作为小学美术教师,除必具有教师一般素质外,还必须有一定的美术素养,扎实的美术功底,能画能教。为此,我一定要勤奋学习,努力攀登,强化素质,提高素养,成为一专多能的合格教师,为山区的教育事业奉献青春。
其他文献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教学过程中情景的创设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构建。而建构性学习应具备累积性、积极性、问题定向性、目标指引性、社会性、探究性等特征。因此,笔者认为,我们教师可从以下方面创设适应不同学习特征的情景。让学生增强知识的构建能力。  1 冲突情景创设,强化累计性学习。  新的学习是建立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的或某种程度上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当原有知识激活后,则通过同化或顺应过程重建新知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农村中学生学英语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条件,手段和途径。  【关键词】目的;兴趣和信心;目标和计划;学法指导;勤学多练  1 提出问题  英语既是活的语言,也是枯燥无味的语言,要真正的学好并掌握一门语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质量一直处于低谷状态。从事英语教学多年来,我认为学生英语成绩差的主要原因集中表现在:语音语调知识掌
期刊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就是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语文学科教学中,以便更好地完成语文课程的目标。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有机融合,使语言文字也兼备了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为创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信息技术为信息渠道的新型三维教学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持。信息技术氛围下的语文教学利用网络资源,拓展阅读教学将使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呈现出崭新的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可能;开发网络资源,
期刊
湖北省竹溪县机关幼儿园 442300  幼儿教师每天不仅做好一日常规工作是不够的,要想工作进展的更顺利,还要做好家长工作。因为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幼儿的不同状态,面对家长提出的种种要求与意见,家长工作也就显得十分重要。面对形形色色的家长,我们该如何与其进行有效沟通,进而促进工作良性进展?下面就我工作中的点滴做法与大家共同分享:  1 家长工作要不卑不亢,迎难而上,用真诚换取家长的信任。  幼儿教育是一
期刊
作为教师,都希望学生乐于接受自己所传授的知识,但学生是否能主动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和技巧。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形:对同样的内容,有的教师讲来,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掌握得牢固扎实;有的教师讲来,却使学生昏然入睡,一提到上生物课就眉头紧皱,兴趣索然。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如何善教,使学生乐学,很值得我们深思、研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的
期刊
在日常教学中,为什么有时我们老师讲的很精彩,学生掌握知识却很差?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忽略了学生的参与。我们的数学课堂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一节成功的数学课,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所以,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教学中就要眼中有学生,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1 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如何让全体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呢?我们
期刊
【摘要】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而口语交际是实践掌握外语的中心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扩大以及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英语口语交际已成为社会的需要。因此,口语教学在职业高中英语教学中应占有主导地位,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各种熟练技巧和技能。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中英语教学尤其口语教学仍不尽人意。职业高中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差,学生从心理上惧怕英语学习,他们心理压力大,口语表达能力差,传统的
期刊
师爱是人类最美好、最圣洁的情感之一,师爱是学生智力、道德、个性发展的催化剂。“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以高尚的人格为典范,犹如恒星吸引行星,把学生吸引在自己身边,以高尚引发高尚,以诚信培育诚信。作为班主任,就更应把爱洒向每个学生的心田,用爱去滋润孩子们求知的心灵。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1 爱心呵护,严格要求  爱心是一座熔炉,它能熔化一切“顽石”,它能教育好所有的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中突出强调了转变教学观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进行尝试、体验、实践,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实践,更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和主体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所拥有的巨大潜能,积极引导,帮助和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使他
期刊
教育是一种以人格来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高质量的教育,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一个独特的体系,有其特有的内涵、规律和作用。师德是一名教师所必须具备的足以影响学生、指导学生和帮助学生成长的品德修养,高尚的师德像滴滴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学生学业的长进和优秀品德的形成将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事业,具备扎实的教育教学知识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