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论语》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sonp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统
  儒家的思想分两个体系,体和用。《论语》主要是偏重于用,《大学》《中庸》偏向于体。道统是韩愈提出来的,唐朝的韩愈把中国的整个思想称为道统。到朱元璋的时候多了一个名词,叫法统。
  韩愈讲到道统,他从三皇五帝,中国的思想体系,天皇、人皇、地皇到五帝,然后到夏、商、周,周主要是周公,在古代说道在帝王。以前中国人口不多,咱们叫王朝,其实国家的雏形没有现在这么完整。讲白了就是几个部落的共主。对老百姓的教育,共主负有教育的责任,这就叫帝王。从周公以后到传承,韩愈说到了老子,然后到孔子,怎么会从老子到孔子?道家、儒家分家是后人分的。
  孔子本来要传给谁的,要传给颜回。因为颜回死的太早了,颜回的死让孔子很痛心,高喊“天丧予”!孔子死了儿子没有那么伤心,但是死了颜回他非常痛苦,每天跑到屋顶上喊“你回来啊,你回来啊”。可想而知,失去颜回孔子多痛苦。后来就用考试的办法传给了曾子,曾子再传给子思,子思传给了三个人:孟子、告子、荀子。
  各位听过一句话很有名的话,叫“食,色,性也”,这是告子说的。孟子没有传人,所以道脉断了。告子也没有传人,荀子有三个不得了学生,一个叫韩非,一个叫李斯,一个叫尉缭。韩非子集法家的大成,这个法治在古代不是法律的意思,是管理的意思,经营管理的意思。他是经营管理的大师,把老师的经营管理的中心思想统统搞通,是韩非子,所以出了一本书叫《韩非子》。李斯把荀子的谋略全都搞清楚,尉缭想把荀子的兵法搞清楚,所以出了一本《尉缭子兵法》。因此,要把管理做好,《荀子》要看,《韩非子》要看,《李斯》的文章也要看,李斯把荀子的谋略统统搞通。他们的思想再回到源头就是孔子,到他这儿变成法家,变成谋略家,变成兵家。我们现在谈的是孔子讲的话,弟子把它记录下来的《论语》。南宋的朱熹干脆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把四部书合并成一本,叫《四书》。还有《五经》,汉朝设立五经博士,本来有六部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诗是《诗经》,书是《书经》,就是《尚书》,然后《礼经》《乐经》《易经》《春秋经》。原来是六经,现在只剩下五经,到了汉武帝设五经博士,这就是中国博士的前身。
  原来是六部经,为什么剩五部呢?《乐经》没有了。历史上这样写,秦始皇一把火,民间无藏书,项羽一把火,连官府也无藏书。秦朝统一中国以后,为了统一整个思想,每一个王朝建国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统一思想,否则又要分裂了,这个是正确的,不要批评任何党、任何国家这样做,这是绝对正常的,美国也这样做,就是为了思想统一,媒体也是这样控制的。所以春秋时代,秦始皇一把火烧掉了。秦始皇一辈子最喜欢两件事:一个是读书,一个是舞剑。《秦史》是汉朝人写的,秦始皇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他一辈子最大的嗜好就是读书、舞剑。虽然把民间的书烧了,但是中央图书馆的书都在,他没有全毁掉。可是项羽打到咸阳的时候,一把火把秦始皇宫烧了,烧了三个月,把官府的藏书全部烧光了。
  真可惜,我们中国人有一个败笔,以前起义的农民文化不高,起义打到哪里就烧到哪里。现在到杭州临安,找不到南宋的宫殿,为什么?烧光了。打到哪里,烧到哪里。如果秦皇宫项羽不烧,留到现在,为中华民族可以创造多少的财富出来。六经的《乐经》从此没了,如果这个还在的话,哪还能让西方音乐嚣张。幸好《论语》没有烧掉。
  宋朝的建国宰相,第一任宰相叫赵普。人家问他,赵先生,你为什么能够把国家治理这么好呢?他说我有什么能耐,我不过就是读了半部《论语》。当然他是客气,《论语》怎么可能只能是半部呢?他是谦虚。从此半部论语治天下,出自赵普之口。
  修己以安百姓
  《论语》很厚,子路问孔子说,老师,你讲管理的精髓,管理要怎么样做才能做得好呢?什么是管理呢?孔子说很简单,什么叫管理?“治天下,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子路一听,说老师,管理就这么简单啊?就三句话啊?孔子一听笑了,简单?我告诉你“修己以安百姓”,别小看这三句话,连尧舜都做不好,谈何容易啊,所以管理的第一件事,先把自己做好。有人问荀子怎么样把国家治理好?荀子说:“未尝闻此国,但闻修身。”我没有听说过怎么把国家治理好,只听说过怎么样先把自己做好。中国人有一句很通俗的话,“上梁不正下梁歪”,你上面都做不好,你怎么样要求下面做好呢。要不然怎么会有这种孩子出来,“我爸是李刚”,肯定是自己没有做好。所以荀子说:“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则景正”,如楚王好细腰,宫中有(美女)饿死。
  人家问他怎么治理国家?他说先把自己做好了,一个领导人就好像照相机一样,照相机正了,拍的景就是正的。拍出来的景就是正的。所以老百更怀疑荀子是中国人了?2000多年前怎么会有照相机,那肯定是外星人。所以老百姓的结论是荀子是外星人。照相机正了,拍出来的景就是正的。盘子是圆的,则水圆,盘子是圆的,你装的水就是圆的。盆子是方的,你装的水就是方的,所以领导人在想什么,想干什么,下面的人就会配合你。领导人穿中山装,全国都穿中山装,领导人穿西装,下面们就穿西装。因此,风俗之后果,这个风俗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是好的还是坏的?这个风俗哪里来?好坏哪里来?就是观看了一两个领导人的心态而已。领导人怎么想的,下面就应该怎么做,所以领导人的心态最重要。
  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袍,所有文武百官一看,国君穿紫色的衣服,士大夫一看,朝中大官都穿紫色的衣服,他也穿紫色的。老百姓一看当官的都穿紫色的衣服,老百姓也穿紫色的衣服。结果齐国买不到紫色的布了,全国涨价,大家都来抢紫色的布,连齐桓公都买不到紫色的布。忍无可忍了,把管仲找来,仲夫,你这个宰相怎么当的,当到全国的紫色布,贵成这个样子,连我都买不了,你宰相怎么当的。管仲一听,国君,这个是你造成的。怎么是我造成的?你瞧,你每天穿什么衣服?紫色。别的颜色的衣服你都不穿,你就穿紫色,请问,全朝文武百官为了拍马屁,都跟着穿紫色,紫色布怎么能够不涨?齐桓公恍然大悟,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当我们有不顺的地方,碰到困难的地方,先问问是不是自己错了,自己出了问题了,不是马上去责怪别人。齐桓公不错,还能够反求诸己,就问管仲我现在该怎么办?管仲说,国君,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穿紫色的衣服了,那也不成,我改穿别的颜色,那别人跟着穿别的颜色,那别的颜色的衣服也就涨了。干脆一个礼拜做七个不同的颜色,每天出门穿什么颜色,你就翻,翻到什么就穿什么颜色,他们就跟不上了。齐桓公果然做了七种颜色不同颜色的衣服,全朝都跟不上了。所以,风气就是一两个(在上位的)人逐渐形成的,家庭文化就是家长怎么做,家里文化就怎么形成了。
其他文献
女人老不老,先看卵巢养得好不好  据研究,女人的外在气色相当一部分由卵巢来决定。若是卵巢早衰,从表面就可以看出来,若是一位女性年纪不大,但是脸色不好,看着要比实际年龄大很多,不用问,这种女性平时肯定月经失调,有妇科问题,还可能存在身体变形、局部脂肪堆积、脾气喜怒无常、睡眠质量差、乏力忧虑等症状。  可见,卵巢的健康与否关联着女性的整个人生,保养好女性生命之本,还能帮助女性朋友平稳度过更年期。  引
期刊
“疾”“病”两字都带病字头,其实病字头的本义是床的意思,在甲骨文中很形象,是竖起的床的样子,指人生病卧床。医生看病叫做临床,也是由此而来。本篇作为开头,以后会根据我的理解介绍所有带病字头的汉字,以求体会古人观察认识疾病的角度和方法。  “疾”是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从矢,指人中箭。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矢能伤人,矢之去甚速,故从矢会意。”本义指急性病。  一般说来,疾病在初期,或在浅表的时候,称为疾
期刊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清真居士周美成的词向以富艳工雅而著称,但是,这首《苏幕遮》却清新自然,是其中鲜有的例外。在宿雨初晴的清晨,看到徐徐清风吹过荷塘里亭亭如盖的翠叶,田田间朵朵荷花如隐若现,诗人禁不住触景生情,以之兴怀。援情记兴,借物抒情是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司空见惯的
期刊
纪锐标,90后设计师。  其作品曾多次获奖,尤其是2012年的全国设计艺术大奖,让他在艺术设计领域崭露头角。  作为一名年轻设计师,纪锐标对设计和艺术有着自己的解读,他的作品敢于创新、个性张扬,但又不缺少对传统的尊重,越来越受到业界的认可。  记者:你是我认识的最年轻的设计师,也看过一些你的设计作品,发现你在你的设计“Tsinghua City”里面应用了传统的印章,以及古代青铜器上的纹饰等中国元
期刊
中国诗人歌咏自然的见气由陶、谢开始,后来王、孟、储、韦诸家加以发挥光大,遂至几无诗不状物写景。但是写来写去,自然诗终让渊明独步。许多自然诗人的毛病只知雕绘声色,装点的作用多,表现的作用少,原因在缺乏物我的混化与情趣的流注。自然景物渊明诗中向来不是一种点缀或陪衬,而是在情趣的戏剧中扮演极生动的角色,稍露面目,便见出作者的整个人格。这分别的原因也在渊明有较深厚的人格的涵养,较丰富的精神生活。  隐与侠
期刊
“柏子香”,乃是把青柏子炮制为香丸,作为澄心以观道的清上之品,自出现便带了浓浓的中国意味。相传五代时期,有位法号“知足”的僧人,感于贵族焚香之奢靡有悖于佛陀精神,故“自采枝头柏子烧。”自此古朴清雅的柏子香,便以其“草木真气”伴随了僧侣文人数百年。我经常想象于深山古寺的一个夏夜,月华而庭白,诗人在老石鼎中重重的压上一炉柏子,观烟岚与钟磬交绕弥漫,连露水都染了它的清致。不觉明月将尽,只听暗香澹荡而来,
期刊
自古至今,中国人一直视“天人合一”之境为最理想的生活状态,天,是为四时阴阳,人,是为天地之灵,人行天地间,与天地相生合一,则为上善。道家讲“炼气”,即是吸纳天地之气,调理阴阳相合,而使身体合“周天”运转之律。  天地万物,皆是“循天地之道,遵四时而生”,乡野之民,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庄子的逍遥之游,陶渊明的“桃花源”,成就了中国人数千年天人合一的田
期刊
中国古代士大夫家庭或农村中的绅士阶层,门户上往往贴着这样一副对联:  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  诗经云:“饮之食之,教之诲之。”说的大抵便是这种在农耕社会里浸润儒家文化耕读传家精神。说起耕读传家的典范,自然不能不想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元亮先生是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既耕亦己种,时还读我书”,一生三隐三仕,自41岁辞官起,躬耕垄亩,过了20多年的耕读生活。在亲事稼桑的时候,他写下了诸如《归
期刊
近日,笔者赴欧洲考察学习,一路走来,耳闻目睹感触颇深,尤其是“老外们”认真的工作态度、朴实的工作作风,引发笔者对“真实的力量”的思考。  当笔者走进世界光热行业最著名的实验室德国SWT公司时,发现他们办公室的墙面是裸墙;大家开的车都很普通,三厢的车都很少,因为在他们眼里,车只是一个代步工具;人们所用之物不论是办公桌、家具、还是穿着,都以实用为主,不造作、不奢侈,给人很真实的印象;人们的工作精益求精
期刊
马齿徒增,不知不觉到了知天命之年。孔子说:“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对照自己,我二十岁时为了文凭,疲于应付各种考试,三十岁时为了职称评定,总有学不完的业务知识,四十岁时似乎立了起来,但此时开始有惑了。原来认为只有付出努力一定能取得成功,好像不是那么简单。人活着到底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别人?人来世上总要消失在滚滚尘世中,我是不是在白白地消耗地球资源?  到了五十岁,可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