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睡相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djzz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为什么看不到母亲的睡相呢?因为我睡着了,她才睡;我醒了,她早就醒了。
  大概是五六岁,我在医院住院,那时,母亲在家里走不开,请二奶奶去医院照顾我。一個下午,输液之后我就睡着了。醒来,发现母亲趴在我的床边睡着了,她睡得很香,额头上的皱纹像小蚯蚓清晰可见,鼻息很重,但很均匀,为了节省打理时间,母亲剪了短发,白发不知何时已经冒出来不少。再看看她的眼角,还湿湿的。
  我轻轻翻了一下身,母亲却立刻抬起头,见我在看她,面露歉意,“这两天感觉怎么样?妈妈都没能来看你。”
  “蛮好的,就是屁股打针打得都肿了。”
  她坚持要看一下我的屁股,轻轻抚摩了几下,安慰说:“坚持住,医生说你很懂事,再过几个星期就快好了。”
  母亲给我带了韭菜、鱼。等护士查房结束,她又叮嘱了几句就回去了,她每次都是匆匆地来,急急地走,家里、地里还有很多活要她一件一件地干,她的心头还压着为我看病欠下的债。
  我回忆着母亲的睡相,天又黑了,不知不觉地又进入了一个梦乡。在梦里,我长得比母亲高了,她的活儿我都会干,她乐呵呵地瞅着我干活儿……
  此后30多年,我外出念书,又辗转多地工作,每次回家都如匆匆过客,连家里的老狗都不认得我了。我给母亲打电话,问得最多的就是“昨晚睡得好吧”,在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我的心才稍稍安下。
其他文献
我想顺着父亲的皱纹,回到小时候。  父亲背我上学的那几年,我的双脚总是挫伤,不是小左看不惯小右,就是小右对不起小左,内侧的脚踝常常旧伤好了新伤不断。这些日子父亲就会延迟上班,早早下班,背我上学,接我放学。记忆中,早上醒来看见父亲坐在我床沿,等鸡叫第二遍的时候父亲才会叫醒我,这时天差不多也就亮了。  父亲轻轻把我的脚从被子里挪出来,放在他腿上。小心翼翼掀开纱布,小心翼翼消毒,小心翼翼涂抹药膏,再小心
期刊
一  海拔不过800米的莫干山,因雨水充沛,树木茂盛,花草葱茏,风景异常秀丽别致。山雨欲来未来时,山风起势,搅得满山竹林“风来凤尾罗拜忙”;待到山雨已来时,云山雾罩,远峰近谷,空蒙如诗,飞云似画,便宛如仙境一般。一条弯弯曲曲、怪石嶙峋的下山小道,在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溪的陪伴缠绕下,从莫干山著名的景点“飞瀑剑池”,直达山脚下的庾村小集镇。  每天要到山下的庾村初小初中读书,出生在莫干山的小男孩褚定侯,
期刊
1998年,我参加了湖北省成人高考,考上了梦寐以求的武汉航海学院驾驶专业。  在武汉的时候,我们嫌弃学校食堂的伙食太差,就经常光顾学校大门斜对面的小巧餐馆。年轻的老板娘一口地道的武汉话:“同学,你们吃什么?有热干面、炒粉、蛋炒饭、武昌鱼、鸭脖,还有各类小炒等。”那个年代,一块五角钱可以吃上一碗热干面。我虽不是湖北人,但也偏爱这些武汉特色小吃。每当我们想聚餐的时候,会叫上班里关系要好的同学,四五个人
期刊
时值初夏,“青蒿牵衣细草长”,正是朵颐蚕豆、品味乡愁的大好时节。  宛如青衣卿的“立夏豆”,新鲜摘下,剥出翠綠的豆粒,连内皮用葱油生煸,或加些切碎的咸菜,或加些蒜苗,吃进口中,绿皮柔嫩,绿皮内的豆肉,糯软甘润,正所谓“翠荚中排浅碧珠,甘欺崖蜜软欺酥”,是江南人餐桌上一道不可或缺的“时令菜”。当代江南才子范烟桥《茶烟歇》云:“摘而剥之,小如薏苡,煮而食之,可忘肉味。”  蚕豆除葱油生煸外,吃法有N种
期刊
上世纪70年代初,正当贫困时期,家里人多劳力少,父母上工赚工分维持生计,有时连吃饭的问题都解决不了,父亲根本拿不出钱来为我们买像样的衣服鞋袜穿。我们姐弟四人穿的,都是补丁打补丁的旧衣裳,脚穿的鞋都是补了又补的土布鞋。  母亲看在眼里,忧在心头。那年头,家里贫穷,买新鞋买不起,纳布鞋没有布料,母亲为了给我纳一双新鞋,到处收集零碎的布条,向邻居亲友讨要,到圩镇的染布厂坊去收捡,然后一点点积累起来,费了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被分配到青海某偏远学校当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兼班主任。谁知,近万人的单位,却没一家像样的照相馆,每年学生照畢业照都得乘坐汽车到几百里外的一个小镇去拍。  1986年回南方探亲,我终于实现了萦绕心头许久的梦。用同事托我代买衣服剩余的钱先买了一台海鸥4A型双镜头反光照相机,买了一台简易放大机和几本学摄影的书。为了能让“海鸥”跟随我飞越万水千山平安地回到亘古大漠,途中我着实费尽心机。
期刊
2000年,我和弟弟正在镇中读书,我念初三,弟弟念初二。  一天晚上,我在昏灯下赶时间学习。父亲不知何时走进了我身边,轻轻对我说,明天你抽点时间和我去一趟集市吧,是墟日,听邻居说最近番薯可以卖个好价格,卖番薯的钱足够你用到中考了。我“嗯”了一声。  第二天我还没起床,父亲就起来煮好了饭,还煲了十几条鲜嫩绵滑的番薯。我美美地品尝着这人间佳肴,然后准备跟着父亲的车赶在晨曦前到达集市。家里的那头老牛,前
期刊
赵姐是做卫生家政的,人是我在中介亲自挑的。那天,中介临时约她赶过来,她和中介寒暄时,我在一旁观察她:五十开外的年纪,着装朴素,面色黑红,人长得精神,颇有年代感,很像《红色娘子军》的吴琼花。  我问了她的基本情况,她都认真回答,对我的要求直说好、好,并没有过多的语言推销自己。中介说她家务做得好,她羞怯的表情与我遇过的能说会道的家政人员不太一样。看到她那双粗粝的手,随即说:“你明天体检合格后就来上班吧
期刊
清悠的风从江边吹来,令人爽朗。  沿着中山路,往南拐进一条小巷,远远地可望见堤坡的绿草,再行走不远,眼前出现一排破败的老房子,低矮的建筑,断壁残垣,围墙上的粉刷早已剥落,一些孤零的树木迎风摇曳着。这是过去的沙市巡司巷,一条古老的小巷,但这里很有名,稍上点年纪的人都知道,大华浴池就在这儿。  沙市的浴池业始于民国初期。据《沙市市志》记载,民国18年(1929年)前后,张寿山先生将其巡司巷内的一栋大楼
期刊
父亲是个农民,也是个医生。  父亲行医治病,从来都秉持着高尚医德。他看病不因人而异,也不分贫富贵贱,老弱病残。他既不自吹自擂,玩江湖把戏;也不唯利是图,贪图钱财。他为百姓效劳,也为长官看病,远到千里开外,近至隔壁邻居,他都来者不拒,亲自坐诊。对于穷苦乡邻,有付不出药费的,他采取记账方式,有时甚至分文不取。干了二十多年后,因为医疗站解散,父亲便去江城公社所在地租了间不足十平方米的民房,开起了个体诊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