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蚕豆香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eba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值初夏,“青蒿牵衣细草长”,正是朵颐蚕豆、品味乡愁的大好时节。
  宛如青衣卿的“立夏豆”,新鲜摘下,剥出翠綠的豆粒,连内皮用葱油生煸,或加些切碎的咸菜,或加些蒜苗,吃进口中,绿皮柔嫩,绿皮内的豆肉,糯软甘润,正所谓“翠荚中排浅碧珠,甘欺崖蜜软欺酥”,是江南人餐桌上一道不可或缺的“时令菜”。当代江南才子范烟桥《茶烟歇》云:“摘而剥之,小如薏苡,煮而食之,可忘肉味。”
  蚕豆除葱油生煸外,吃法有N种。江南人家喜欢把蚕豆跟大米一起煮,称作“蚕豆饭”。这显然是把蚕豆当粮食看待了。过了节令,蚕豆不再青嫩,有些老了,江南人把豆粒上的一层绿皮剥掉,豆粒分开成豆瓣,人油锅翻炒后,加入腌荠(由晒干后芥菜、大头菜、雪里蕻、草头加盐腌溃而成),添水煮开,成就了一道风味独特的家常招牌菜——腌荠豆瓣汤。盛上一碗,热气腾腾,香味扑鼻。这豆瓣里的氨基酸分解游离出来,与腌荠融合,形成特有的自然之鲜,吃到嘴里咸丝丝、酸溜溜、鲜笃笃,一股热量从头到脚直透心脾。腌荠豆瓣汤咸中带鲜带酸的口味,也正适宜天气闷热、食欲不振的时节开胃佐餐,因而特别下饭。同时,腌荠中所含的盐分,对夏天流汗过多也恰好是适当的体能补充。好吃不贵的腌荠豆瓣汤,成就了流行江南的一句民谚:“三天弗吃腌荠汤,脚里酥汪汪。”其意为:假如三天没有吃到腌荠汤,一个人腿脚乏力,走路都没劲。
  待豆树落而为箕,蚕豆渐渐转黑,已然变老,干脆晒干。晒干后的蚕豆,坚硬如铁,便于保存。把干蚕豆磨成粉,既可用作馒头、汤圆的豆沙馅,又可制作成豆腐、粉丝、粉皮、凉粉等。豆腐、粉丝、粉皮一般与腌荠配伍,煮了吃;切成方块的凉粉与酱油相拌,加些葱花、生姜丝,清凉可口,是不可多得的夏令美味。
  其实,蚕豆的身份是多样化的。既是粮食,又是小菜;既是闲食,又是补品。作为休闲食品,最简单的吃法是用细沙炒熟了吃,当然得有个好牙口。在那艰苦的年代,香喷喷的炒蚕豆,给童年生活带来了沉甸甸的快乐。相对复杂、上些档次的吃法是,把干蚕豆用水浸泡,待其变软生芽,演变成“发芽豆”后,加盐和作料煮熟,江南人称之为“烂蚕豆”,是极佳的下酒菜。除了“烂蚕豆”,也可将浸泡后的蚕豆制作成五香豆、兰花豆、怪味豆、茴香豆等各类吃食。提及茴香豆,自然联想到鲁迅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孔乙己。他在咸亨酒店“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吃着,喝着,一句“多乎哉,不多也”的妙言,让孔乙己的穷酸相跃然纸上,让普通的蚕豆有了文化的味道。
  现如今,虽老蚕豆难觅,但初夏时节,菜场、超市里的青蚕豆随处可见。即便过了尝鲜时节,超市货架上五香的、油炸的、酥皮的、干香的熟蚕豆也是琳琅满目。蚕豆,就是这颗蚕豆,沉默而无语,大美而不言。
其他文献
重庆号称山城,黄桷树(又称黄葛树)是重庆市的市树。  黄桷树的树形奇特,悬根露爪,蜿蜒交错,古态盎然,树叶繁茂,枝杈密集。或置身于悬崖峭壁之上,或依附于河坎水岸之边,或高耸于桥头渡口之侧,或兀立于乱石嶙峋之间,哪怕是一块鸟不拉屎的光溜溜的滚石之上,它都能安之若泰,迎风昂首,蓬蓬勃勃,茁壮成荫。自古以来,重庆城与黄桷树结下了不解之缘。北魏《水经注》载“江水又东经黄桷峡”,“黄桷峡”即如今的朝天门以下
期刊
哺而山,苗语音译,意为泉水很冷的山。其海拔约1427米,不算高,方圆雄阔,若凤若龙,埋伏在苗岭深处。  读书时,这座大山是我从独南苗寨到县城读书必须翻越的遐岳。哺而山的原始森林保存完好,莽莽苍苍,一条小路蜿蜒其间,时隐时现,行走半天不见一个人影,虽然到处鸟鸣虫叫,却更加觉得山的空寂诡异,难免害怕虎狼出没。那时的冬天,有乡亲在雪地里看见老虎的脚印;小时候,我放牛时,也亲眼见梅花鹿出没林间。所以,我相
期刊
中国散文诗的草场终于焕发了生机。南、北、西、中,不同方向的风信一股脑地吹响了散文诗的歌号,即令原本浩浩荡荡的新诗、散文创作的队列中,陡然擦亮了惊异的眼神。那是什么?是谁重又让“野草”泛青,用心滋养了“草根”?但无论怎样,倔犟且执拗的散文诗仍然以其虽不硬朗但却坚韧、虽不美丽但却葱郁、虽不强劲但却广袤的生长态势,叶叶青翠地挑亮了人们的视野,翘首企盼着更多阳光雨露的哺育和浇灌。  诚然,散文诗在整个的文
期刊
人生的路可以相似,但却不会相同,因为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注定了每个人要走不同的路。  ——题记  故乡在偏远的陇中一隅,贫瘠干旱。雨水丰沛时,山头披绿;天燥溽热时,黄土似火。在这里我读了小学,念了中学。生于斯,长于斯。而今我远在异乡,每当夜幕降临,万籁俱寂,默念故乡,仍能感受到融化在我血液中的那条从家乡通往县城的路,带着温热,跟随心脏跳动,时而濡润全身,时而泵回心脏,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逛书
期刊
1984年,我第一次来泉州游玩,第一次在开元寺的“大雄宝殿”前听老师给我们讲“白鸽听经”“桑莲法界”的故事。  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的正屋脊装饰5条龙,正中央是黄龙托塔,两侧的是蓝色龙,燕尾脊旁是绿色龙,两侧的龙都朝向塔的方向,即是在加持中间的元气,又像警惕地护卫着宝塔。此外,屋脊上的5条龙,呈对称排布状态,既融合了古人对“地”的认识及相对应守护神的信仰,同时,符合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因此,人们对天
期刊
父亲是一位地质工作者,他们一会儿这儿,一会儿那儿。山越多、越险、越闭塞的地方,就是他们要去工作的地方。  逢暑假,妈妈便带着我和弟弟去寻父亲。父亲的单位夹在大山的中间,我们乘坐着解放牌汽车在崎岖的山路上转晕了头,才看到山坳里的一大片青砖楼房。车子在那幢略高些的房前停下来,司机跑进去连叫了几声“韩工”,才见父亲不紧不慢地走出来。他蓬松着头,满脸胡子拉碴,又黑又瘦,像山中烧炭的老农,怎么看父亲也不像是
期刊
到九鲤湖去!  靠着车窗望去,蜿蜒的盘山公路两侧奇石兀立、风光旖旎,牢牢攫住我的眼光。通常会晕车的我,这次竟然没有感到不适。或许这个地方真的像传说中的那样,仙人住过,风中真的有“仙气”,我抵达目的地依然精神抖擞。  清冽的九鲤湖,漾荡着故事:传说西汉时,安徽庐江何姓太守是淮南王刘安部属,他的九个儿子,因反对其参与淮南王谋反,逃到这里炼丹造福百姓,丹炼成后,九位兄弟跨上巨鲤升天成仙,炼丹的大湖被人们
期刊
我想顺着父亲的皱纹,回到小时候。  父亲背我上学的那几年,我的双脚总是挫伤,不是小左看不惯小右,就是小右对不起小左,内侧的脚踝常常旧伤好了新伤不断。这些日子父亲就会延迟上班,早早下班,背我上学,接我放学。记忆中,早上醒来看见父亲坐在我床沿,等鸡叫第二遍的时候父亲才会叫醒我,这时天差不多也就亮了。  父亲轻轻把我的脚从被子里挪出来,放在他腿上。小心翼翼掀开纱布,小心翼翼消毒,小心翼翼涂抹药膏,再小心
期刊
一  海拔不过800米的莫干山,因雨水充沛,树木茂盛,花草葱茏,风景异常秀丽别致。山雨欲来未来时,山风起势,搅得满山竹林“风来凤尾罗拜忙”;待到山雨已来时,云山雾罩,远峰近谷,空蒙如诗,飞云似画,便宛如仙境一般。一条弯弯曲曲、怪石嶙峋的下山小道,在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溪的陪伴缠绕下,从莫干山著名的景点“飞瀑剑池”,直达山脚下的庾村小集镇。  每天要到山下的庾村初小初中读书,出生在莫干山的小男孩褚定侯,
期刊
1998年,我参加了湖北省成人高考,考上了梦寐以求的武汉航海学院驾驶专业。  在武汉的时候,我们嫌弃学校食堂的伙食太差,就经常光顾学校大门斜对面的小巧餐馆。年轻的老板娘一口地道的武汉话:“同学,你们吃什么?有热干面、炒粉、蛋炒饭、武昌鱼、鸭脖,还有各类小炒等。”那个年代,一块五角钱可以吃上一碗热干面。我虽不是湖北人,但也偏爱这些武汉特色小吃。每当我们想聚餐的时候,会叫上班里关系要好的同学,四五个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