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有关孔子教育理念名句英译本的综述与评析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wangjo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的经典著作。古往今来,有众多古今中外的翻译家将《论语》翻译成英文。笔者十分赞同孔夫子的教育理念,从教育对象及方式,学习方法指导和人生历程引领三个方面着手,搜集到若干优秀翻译家的经典英译,运用文献综述法与对比研究法对《论语》中有关孔夫子教育理念的名句英译做一个归纳与研究。
  【关键词】:《论语》;教育理念;英译;研究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大创新。学生不论出身如何,不管贫富贵贱,只要是潜心向学,孔子都会收之为学生,因材施教。孔夫子的言论被诸位大家译成英文,例如: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译文一:The master said,“In teaching, there should be no distinction of classes.(理雅各,2014)
  译文二:The master said,“There is a difference in instruction but none in kind.”(韦利,1998)
  理雅各是一名传教士,其译本于1861年出版于香港,大多采用了直译的手法,充分尊重了原文的结构和形式。韦利的译本文学色彩鲜明,将英语的语言美发挥到了极致。两位大家对有教无类的英文翻译各有千秋,都完好的表达了孔子所要表达的思想。而对于笔者来说,韦利译本简洁有力,一气呵成,更能直观的表达孔夫子有教无类的思想。
  2.学习方法指导——温故而知新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孔子在教育弟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教育他们需时常复习以前的功课。其英译本如下:
  译文一:The master said,“ If a man keeps cherishing his old knowledge, so as to continually to be acquiring new, he may be a teacher of others.(理雅各,2014)
  译文二:The master said,“He who by reanimating the Old can gain knowledge of New is fit to be a teacher.(韦利,1998)
  两位大师在这句话的处理上都很巧妙,姬岳江教授评论理雅各的“cherish”一词用的恰到好处,但是笔者认为理雅各对此句译文的形式美欠缺考虑。韦利的译文简洁大方,铿锵有力,比较有说服力。
  3.人生历程引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他是以这种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学生去规划自己的人生历程,人的一生应该如何度过,如何确定目标,如何规划。其英译本如下:
  译文一:The Master said: “At fifteen, I had my mind bent on learning. At thirty, I stood firm. At forty, I had no doubts. At fifty, I know the decrees of Heaven. At sixty, my ear was an obedient organ for the reception of truth. At seventy, I could follow what my heart desired, without transgressing what was right.”(理雅各,2014)
  译文二:The Master said, At fifteen I set my heart upon learning. At thirty, I had planted my feet firm upon the ground. At forty, I no longer suffered from perplexities. At fifty, I knew what were the biddings of Heaven. At sixty, I heard them with docile ear. At seventy, I could follow the dictates of my own heart; for what I desired no longer overstepped the boundaries of right.(韦利,1998)
  “不惑”意为不再迷惑,在译文中,理雅各将“不惑”译成了“Had no doubts”,非常直观的表达了原文的意思,韦利选用了“perplexities”一词也是甚为巧妙。 “天命”是指上天赋予的命运,是说自己的命运是上天注定的。在此,理雅各将“命”译为“the decree”,笔者认为此处翻译恰到好处。韦利将“命”翻译为“bidding”,bidding的意思是投标;问价;命令,更为接近一种人为的命令,此处译为“bidding”欠妥。“耳顺”的翻译是一个难点,意为对别人所说的话可以分出是非黑白。在这里,理雅各将其译成了“My ear was an obedient organ for the reception of truth”,通俗易懂,韦利译为“Heard them with docile ear”,采用了直译的手法,但是并没有明确表达出孔夫子的意思,甚至容易给外国朋友造成误解。孔夫子对于学生在人生目标设立的教育上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延续至今,对国内外广大学子在人生历程的规划与探险之中,影响颇深。
  4.结论
  《论语》是我国五千多年灿烂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统治多年,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论语》英译本众多,各有所长也各有不足。笔者搜集到若干有关孔夫子教育理念的名句,分别从教育对象及方式,学习方法指导和人生历程引领这三个方面,对孔夫子的教育理念做了一个梳理与总结。各位大家对于《论语》的翻译各有千秋,但是也存在些许漏译与误译现象。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对于《论语》的英译与研究从未停止,未来会有更多优秀的翻译家加入《论语》翻译的行列。作为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论语》将代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向世界继续弘扬中国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王伯峻,2012,《论语译注》,中华书局,第1版
  [2]. 理雅各,2014,《中国汉籍经典英译名著》,上海三联书店,第1版
  [3]. 亚瑟·韦利,1998,《论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 姬岳江,2012,基于《论语》四英译本探讨孔子教育原则经典句子的英译,科技信息,第28期
  [5]. 王毓芳,2011,《论语》三个英译本对比研究,唐山师范大学学报,第33卷,第4期
  [6]. 王琰,2010,国内外《论语》英译比较研究,外语研究,第2期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凉山彝族现代婚礼为缩影,通过其中运用到的民族传统艺术资源,阐释传统艺术资源的当下价值。  【关键词】:艺术资源;彝族;婚礼;民族文化  凉山彝族婚礼涉及到主题色彩、场景布置、音乐灯光,巧妙融合民族元素,体现民族特色。彝族许多传统的艺术资源已经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如彝族的漆器工艺、木屋建筑工艺、器乐等。在现代的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将这些传统的艺术资源激活,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如家
期刊
【摘要】:本文旨在介绍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从东北人民的宗教信仰、经济生活、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出发,以辽南、辽西的高跷艺术为基底、上身动律以及手巾花的各种舞法为基础,继承传统艺术形式,形成了独有的粗犷、豪放、火爆、热烈、欢快、强劲而自由的秧歌艺术。  【关键词】:东北秧歌;风格特征;发展;趋势  引言  东北秧歌作为东北特色的文化形式,其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是东北人民精神生活的完美写照,东北秧歌
期刊
【摘要】:青神竹编艺术历史悠久,但在科技进步的今天,传统文化及技艺面临逐渐被淘汰的危险局面,急需得到大家的认同和各方面的大力扶持,才能使这项传统技艺得到保护和发掘,使之重新走进我们的生活。本文把竹编文化及其技艺与中国画艺术相结合,使传统艺术与竹编工艺进行很好的融合,目的就是为把两项传统文化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  【关键词】:巴蜀竹编;中国画;传承;创新  巴蜀青神竹编是四川省青神县的汉族传统手工艺
期刊
【摘要】:在语言学界,有很多学者对模糊语言(vague language/ fuzzy language)都有过研究,但是学者们对模糊语言没有一致的定义,更没有系统的研究。本文将从模糊语言的定义出发,研究模糊语言在语用中的主要特点;其次,结合其特征进行语法和语用视角的分析,探讨模糊语言背后的说话人意图和话语含义推理方式。本文认为,语用中的话语模糊,一方面是说话人刻意为之,一方面是说话人对合作原则的
期刊
【摘要】:人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80—360万年前,伴随人类早期发展的图画,具有十万年以上的历史。而文字就是从图画演变而来,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可以说如果没有生活的需要、人类的交流就不会有结绳记事,由图画一步步演变至今的文字。文字在现代生活中作为图像画面的形象要素之一,在没有图片的情况下作为着表现一般概念意义的视觉符号,同时文字的设计蕴含着深层的文化积淀表达着社会的文化意义。  【关键
期刊
【摘要】:《尘埃落定》中蕴含大量的藏族文化意象,在翻译中应该最大限度地传递给读者,同时尽量避免藏族文化意象的失落、扭曲和变形。从西方文化翻译理论和当下汉外翻译实践出发,翻译藏族文化意象可以采用直译加注或者直译加解释的策略,既可以避免文化意象的失落扭曲和变形,又能让文化意象完整地传递给读者。  【关键词】:《尘埃落定》;藏族文化意象;翻译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升,世界渴望更多地
期刊
【摘要】:随着宫斗剧《甄嬛传》的开播,越来越多的人对该剧的人物以及人物对白进行分析研究。本文通过举例分析的方法,对热播剧《甄嬛传》的人物对白进行修辞方面文体特点分析,从而能让读者对《甄嬛传》中人物对白的文体特点有着更为深入全面地了解,同时也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文体学给日常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甄嬛传;人物对白;文体特点;修辞  1.引言  随着电视剧类型的增多,古装宫廷剧逐渐成为人们所喜
期刊
【摘要】:在美国艺术大学里,人人都会唱而且人人都会唱约翰.杜克的歌曲,而我国莘莘学子也应该把中国的艺术歌曲传承与发扬下去。这是先辈的心血,是民族艺术的结晶。如何演唱好中国艺术歌曲?笔者认为不仅仅是要了解中国艺术歌曲的起源和发展这么简单,而是其精髓,其文化涵养,其民族精神都要融化在骨子里。以下笔者以黄自先生的艺术歌曲为例,从其创作特征,美学特征着眼研究我们该如何较为准确的唱好中国艺术歌曲。  【关键
期刊
【摘要】: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日新月异,催生了地方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罗泉古镇的旅游开发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打造成具有本土化特色的旅游古镇成为人们所思考的问题。文章立足于罗泉古镇的文化特色,从本土化设计分析出发展开探索。  【关键词】:罗泉古镇;本土化;设计;  一、罗泉古镇概述  罗泉古镇,又名“罗泉井”,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也是中国100个千年古镇之一,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罗泉古镇
期刊
【摘要】:随着中国历史以及文化艺术的发展,作为佛教文化的代表,对观音菩萨发源的研究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本文通过文献调查、实践考察以及理论分析,结合对观音菩萨身世的追溯,对观音菩萨的发源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观音菩萨;观音形象;文化艺术  观世音菩萨,简称观音菩萨,别称观自在菩萨,他的影响力在中国的佛教领域是比较深远的,受到广大群众百姓的供奉与膜拜,由于他自身的潜心修炼,在大众心里被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