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之我见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m0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新课改从初中逐步扩展到高中阶段,初高中教学衔接这个老话题又重新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加上这几年高考命题中能力要求是越来越凸显,例如2008年高考全国卷Ⅰ中,历史部分有12道选择题提供的都是旧知识新情境,需要学生学会分析、提炼材料中的历史信息,之后思考分析才能得出所需答案。第37题材料题更是给了大篇幅的阅读材料,阅读量大,信息多,这更能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了。因此,如何做好初中基础年级的教学和高中阶段能力培养教学的衔接问题,也就显得更为迫切了。我校在2008年秋季学期开学初就衔接问题开了专题研讨会。在此,我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和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一、认识初高中历史教学特点的差异
  
  要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就有必要先对初高中历史教学特点的差异有充分的认识,以便能更好地调整高一新生入学后的教学方式方法,从而推动高中阶段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
  初中新课程实施已有几年了,教学内容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每个学习板块又分为若干个学习主题,这样的教材呈现形式是“通史”加“主题”的形式。从知识体系上看相对完整,但初中历史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历史现象和结论,对历史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侧重于感性描写和生动叙述。初中历史教学侧重于让学生了解、掌握和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对人类历史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养成唯真、善、美的人格品质。
  目前广西高中历史教材使用的依然是人教版的旧教材,内容有必修的《中国近代现代史》,选修的《世界近代现代史》和《中国古代史》,也属于通史教学。虽然在内容上免不了与初中部分重复,但在能力要求中侧重于对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意义、影响等进行分析,即侧重于理性分析,力求对事件的本质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有更深层次的分析。因此要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和比较分析、阐释问题的能力,能结合历史背景去辩证地看待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科学的历史观。
  初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不同,必然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初中历史教学有识记、理解、综合、分析四个层次的要求,但强调更多的还是识记和理解,即使是综合分析也基本上离不开教材的观点。而高中历史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综合与分析能力,培养阅读历史材料、提取历史信息和解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有了以上认识,对于我们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提供了一些理论基础,在教学实践中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的几点思考
  
  1.要改变对历史课程地位的认识
  在初中阶段,历史学科在学生心目中地位不高,历史教学不注重学生基本历史思维的培养,平时考试对能力要求也不高,于是,历史学科被认为是死记硬背学科。即使是进入高中后,很大一部分学生也依然认为“学习历史没有用”,只要通过毕业会考就可以了。这就使得我们的高中学生的历史知识体系不是很完整,没有形成基本的历史思维和理论常识,甚至没有具备基本的历史分析能力。如果高中阶段的教师没能认识和注意到这样的问题,从一开始就按照理论型思维来开展教学,必然会造成学生在学习中不知所措,甚至厌烦、放弃历史学科学习的后果。因此,要求初高中阶段的教师都要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和端正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以浩瀚、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博大精深的历史智慧来熏陶学生,充分发挥历史作为人文学科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和社会都真正认识到学习历史的价值和作用。
  2.思维过渡应注重循序渐进
  对初中生的要求更多的是经验型和形象思维,而对高中生则是理论型和抽象思维。学生升入高中后,高一阶段是学生思维转型的过渡期和关键期,高二则是转变初步完成的阶段,高三就进入了相对成熟时期,整个思维的转变是渐进的过程,这要求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帮助学生逐步去完成思维的转变。教师在高一的教学中,要以历史教材为载体,运用课堂讨论培养学生阅读教材,提取有效历史信息,例如历史事件的原因、背景、时间、性质、结果、影响、意义等,以及教会学生构建基本的历史框架,初步学会完善历史知识体系,形成初步的历史整体思维。而高二阶段则可以借助新材料,提供新的历史情境,延伸问题的讨论去提升思维要求,培养学生联系的学习方法、辩证的学习方法和依据材料推断出历史结论的方法等。高三阶段就是学习思维的深化和灵活运用的培养了,包括教会学生总结历史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等,也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转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习惯,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初中生由于受思维层次和知识记忆成分偏多的影响,往往对老师的教学和教材的叙述依赖性很大,甚至在学习中对老师传授的知识全盘接受,形成了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缺少独立思考的习惯,这在部分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身上表现得更突出。但到了高中阶段,随着教材内容增多、加深,知识从点、线的关系扩展为面的关系,不少学生依然是老一套的学习方法,课堂上抄一抄,课后背一背,可到了考试却不知从何下手。这就暴露出被动学习的弊端。因此,高中阶段的学习就要求学生做到课前有预习和思考,改变课堂上只是埋头做笔记而听课不得要领的坏习惯,课后复习要融会贯通,也就是要求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善于总结,掌握方法。这种学习习惯的养成,当然有赖于我们科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顺利地渡过初高中衔接的阶段。
  4.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環境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阶段的学习,即将面临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接触全新的学习伙伴和接受全新的学习内容,或多或少会有些陌生感和不适应。而教学活动是实现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交流,新的交流活动能否着力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创新意识,我认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将是可以让学生最大可能地发挥自身潜能,完成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发表看法,注重保护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让学生乐学、会学,而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历史课的价值和魅力是无穷的,体现和发挥历史课的社会教育功能,是每一位历史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困难,让历史课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责编 庞丹丹)
其他文献
【摘 要】 构建和谐校园是时代的呼唤,是教育规律的必然体现,是促进师生和谐发展的需要。本文论述了构建和谐校园中中层干部的角色作用、角色策略、应具备的角色能力,以及需要处理好的几种关系,阐述了学校中层干部工作的重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学校工作成功的重要因素。只有提高中层干部的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才能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关键词】 和谐校园学校中层干部角色艺术    和谐校园是以学校为载体,以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新课改的需要,也是当前中小学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如何在中小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不能只关心学生文化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他们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解铃还需系铃人,要解决问题,首先需要探究这些心理问题的根源。    一、造成这些心理问题的根源    (一)过重的学习负担  跨入中学,增添了新的学科,即使是老学科在学习的内
【摘 要】 高中英语课堂导入方法非常灵活多样,如:随意交谈导入法、预习导入法、悬念导入法、温故知新导入法或复习导入法、看图提示导入法、音乐欣赏导入法、背景知识导入法、模仿录像导入法等,成功的英语课堂教学导入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英语 课堂教学 非母语教学 导入法    高中英语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独特性,其他课程都是用
作文评语,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学生把作文交给老师,就如同交出了一颗心,总是焦虑不安而又满怀希望地等待着老师的评改,期待着老师的肯定或指正,以便从中汲取力量与
“守恒”是化学的学科思想.高中阶段常见的守恒规律主要有:电子守恒、元素守恒、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等.在化学题目的解答过程中,若能适时地应用“守恒”思想处理问题,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化难为易的效果.    一、电子守恒    应用范围:主要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计算(包括电化学部分有关计算)  规律总结:氧化剂得电子总数=还原剂失电子总数
历史上的许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了“每事问”的主张。苏格拉底曾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陶行知在一首诗中曾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用十分生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问题意识的作用。在政治课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善于质疑问难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