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区的报刊装饰画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epwq0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报刊版面装饰,是书刊装帧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自五四运动起,在开展新文化运动中,为适应提倡发展新科学、新文学、新戏剧、新美术、新音乐的需要,曾雨后春笋般地相继创刊了许多新型报刊。这些报刊,无论从文字内容到编排形式,包括刊头、题头、文尾装饰画的设计,都予人有耳目一新之感。这种传统,一直沿续到艰苦的八年抗日战争时期的解放区和后来抗战胜利后扩大了的一些解放区,依然得到很好的发扬。这是应该在我国书刊装帧艺术史上记上一笔的。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所在地延安和陕甘宁解放区,出版有《解放日报》、《解放》杂志、《新中华报》、《文艺突击》杂志、《大众文艺》杂志、《中国文化》杂志、《群众报》等许多报刊。当时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一些画家,如胡一川、江丰、古元、华君武、蔡若虹、张仃、张谔、朱吾石(米谷)、王朝闻、沃渣、王式廓、马达、华山、罗工柳、彦涵、邹雅、力群、张望、苏光、陈叔亮、陈铁耕、焰羽、田零、吴劳、汪占非等同志,都尽力克服缺乏绘画工具、材料的困难,自己设法生产马兰纸作画纸,自己寻找旧铁钉、旧阳伞钢骨制造木刻刀,自己上山砍树制作木刻版,自己采集彩色矿石和有色植物制作绘画颜料,用来创作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行、歌颂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各种美术作品,也包括为上述报刊设计刊头、题头、文尾等版面装饰画。尤其可贵的是,当时在延安的一些酷爱美术的领导同志,也在百忙中挤出时间,创作美术作品,为报刊进行装帧设计工作。例如,当时在延安的廖承志同志,为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杂志从创刊号到十六期设计了封面画和一些版面装饰小品画。从搜集到的一九三七年四月二十四日《解放》杂志创刊号的封面画,可以看出廖承志同志的装帧设计风格:简明、有力。在封面上,粗犷有力的汉文“解放”两字和英语“Giefang”一词组成斜对角的构图;在放大的“G”字中间,画着两个强壮的男子,经过斗争,已经挣脱砸断了束缚的锁链,象征着中国人民争取彻底解放的革命斗争,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品虽然说不上精彩,然而却有其自己的特点。
  一九三八年冬,党中央为迅速推进抗日战争,号召延安的干部到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去工作。这时,延安的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的画家胡一川、华山、罗工柳、彦涵等同志组成了“鲁艺木刻工作团”,随同由中共中央北方局宣传部部长李大章同志率领的延安干部队,一起离开陕北,东渡黄河,深入到敌后抗日根据地去工作。后来,“鲁艺木刻工作团”又有画家陈铁耕、杨筠、邹雅、刘韵波、黄山定、赵在青等同志参加,他们先后在晋西、晋东南、冀南等八路军转战的抗日根据地,运用美术武器广泛地开展了抗日救国宣传工作,创作了许多描绘八路军和人民群众英勇抗战的美术作品,举办过不少美术作品流动展览,同时参加了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工作,为《新华日报》华北版创作过许多木刻装饰画。笔者搜集到当年发表在《新华日报》华北版上的两帧木刻装饰画《毛主席像》、《枪口对外》,可以见到当时“鲁艺木刻工作团”创作的报刊木刻装饰画之风貌:在质朴、简洁的刀法和黑白处理中,塑造了毛泽东同志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充满革命智慧的形象;也反映了当时我们党力求国共合作,“枪口对外”,一致抗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作品既有装饰效果,又有鲜明的思想性。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转战的华中抗日根据地(包括江苏、安徽、湖北的大部分,河南、浙江的一部分),聚集有画家吕蒙、赖少其、沈柔坚、克、芦芒(又是诗人)、吴耘、费星、张祖尧、许幸之、杨涵、孙从耳、庄五洲、赵坚、程亚君、刘汝醴、项荒途、毛哲民、程默、钱小惠等同志,创作了大量的反映华中地区抗日军民斗争生活的美术作品,同时也为华中抗日根据地出版的《抗敌报》、《抗敌杂志》、《江淮日报》、《江淮文艺》杂志、《文化与娱乐》杂志、《盐阜大众》报、《拂晓报》、《大江报》等报刊设计了许多刊头、题头、文尾装饰画。笔者搜集到吴耘同志当年为新四军七师地区的《大江报》等报刊所绘制的一些木刻装饰画,具有代表性地反映着当时华中抗日根据地报刊装饰画面貌的一个方面。
  吴耘同志为《大江报》等报刊绘制的木刻装饰画,处理手法、形式、题材是多方面的。有以阳刻为主,阴刻为主,也有阳刻和阴刻交错进行的。有方形的,也有长条形的等形状。构图内容,有用红星和党徽组成画面,用钢笔笔尖、信纸、信封组成图案,用电台的铁塔和电波组成画面;也有用红旗组成图案专作“社论”栏目的题头装饰,用枪支和钢笔交错组成图案专作文艺副刊的刊头装饰;还有《大江木刻》(是《大江报》上的一个木刻画专刊,后来也用这个名称出版过木刻画集)刊头画,画着农民驾牛掌犁于田间耕作的情景,以及另一幅长条装饰画,绘着帆船于大海波涛中,由勇猛的海燕陪伴着,乘风破浪前进的景色,着实已具有较为完整的主题思想。凡此表明,作者对小小的报刊装饰画创作,也是以精益求精的态度从事的。
  笔者也搜集到画家古元同志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东北解放区出版的《知识》杂志所作的几帧刊头装饰画,小巧、活泼、可爱。《播种》一幅,描绘着解放区农民,在土改之后分得的土地上自由地耕耘播种,安排两只乌鸦在新翻垦的土地上觅食,更增添了画面的亲切感。《收割》一幅,刻画着解放区农民,几经辛苦劳动之后,大地慷慨地献出了粮食,正在开镰收割的情景。《运麦》一幅,描写着一个青年农民,欢乐地扬起长鞭,赶着骡子飞快拉车,将金色的大的麦子运回家去。《阵地》一幅,则又反映着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具有高度的警惕,昂扬的斗志,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为保卫解放区和扩大解放区,在前沿阵地观察敌情,随时准备出击。如此盎然浓郁生活气息,仿佛一首首美丽抒情小诗的装饰小品画,安排在刊物的版面上,自然会使版面趣味横生,而吸引着读者去阅读刊物。
  今天,我们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各种报刊不下千种以上。如何使不同的报刊,在装帧设计上具有不同的风采和较高的艺术水平,是摆在我们广大美术家和编辑面前,必须解决好的一项任务。我们希望,把我国的各种报刊,编排设计得都有艺术性,都有独特的个性,而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一九八○年四月四日清明节,写于怀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了的画家焰羽、刘韵波、赵在青、张祖尧、项荒途等同志的时刻里。
其他文献
随着苏联持不同政见者的作品在西方流传,从七十年代开始,英国一些作家和文学批评家再度掀起了研究和评介苏联文学的热潮,很多出版社也竞先出版有关的图书。现将英国一九七三——一九七六年间出版的部分图书择要简介如下:  从这几年出版的图书来看,英国文学界似乎偏重于研究和评介十九世纪的俄国文学和所谓苏联地下文学。论述十九世纪前俄国文学的著作有两种。一本是约翰·菲尼尔和安东尼·斯托克斯合著的《早期俄国文学》(J
期刊
每当美国友人们迷惑不解地向我问及“四人帮”如何能够达到飞扬跋扈的地步时,我总有一个标准的回答:“想想美国在五十年代的麦卡锡(Joseph McCarthy)时期!”他们听了,就恍然大悟。正象中国文化界人士不能忘记在“四人帮”手中所受的迫害一样,美国学术界文艺界今日谈起麦卡锡对创作艺术及言论自由所留下的影响时,还是表示感叹与愤恨。“四人帮”是极左派(实为反革命派),麦卡锡是极右派,不过他们所用的手法
期刊
现在出版的刊物不少,真是百花争艳。但是,独独没有杂文的专门刊物,缺了这枝带刺的玫瑰花,未免美中不足。  杂文,常言是诗与政论的结合,也是文艺品种。那么,就从文艺刊物来看看吧:除了《××文艺》之类的刊物以外,按文学体裁来分,有《诗刊》,有《剧本》,有《散文》,有《小说月报》等等,就是没有《杂文》。杂文本来曾被鲁迅先生认为“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而现在竟不象其他的文学品种各有自己的园
期刊
怀念华岗同志    今年四月,突然接到谈滨若同志的来信,她说:华岗同志平反了!二十多年来重压在我心头的一个疑团,于今涣然冰释了!  一九五五年的一个冬夜,我走访阿方同志。她用一种我几乎听不见的低声告诉我:“华岗被捕了,听说有政治问题。”“什么问题?”“不知道。”接着两人长时间地相对无言,我则陷入于苦恼的思索之中。一个曾经出生入死、历经敌人监狱酷刑而不屈的老同志,一个在统一战线和民主运动中作出过重要
期刊
中华书局最近出版的施昌东同志的《先秦诸子美学思想述评》,是为中国美学史宏伟结构打基础的工作,也可以说是开中国美学史的先声。  美学这门新兴学科,在解放前虽然有少数人研究,但并不系统。解放以后,先是传入了苏联的美学理论,但失之粗糙,教条主义习气很浓,而且往往将文艺理论与美学理论混为一谈,常常模糊两者的研究对象。这个流弊,在后来我们不少美学论文中还存在。在五十年代中到六十年代初,美学在中国曾吸引了不少
期刊
今年是《戈丹》的作者普列,姆昌德诞生一百周年,也是此书译者严绍端逝世十周年。我在病中听到电台广播短文,纪念这位印度著名作家,接着又朗读了他的短篇小说《地主的水井》,恰巧这篇小说也是绍端翻译的。绍端,病中多忧思,我日日夜夜在怀念你,听到广播,又触动了我的心弦,回忆往事,彻夜难眠。夜深人静,我拿起《戈丹》重读了一遍。  记得奥斯卡·王尔德曾说:“作品一半是作者写的,一半是读者写的。”确实,对同一部作品
期刊
一九七九年初收到芝加哥大学老同学柯尔柏君的来信,说是我们当年的老师阿瑟·弗里德曼教授将于三四月间到北京旅游,希望我们能见面。弗里德曼教授现年七十二岁,是芝加哥大学卓有成就的退休荣誉教授,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专家,编过哥尔斯密全集、威彻里剧本四种等,写过许多评论文章。我虽没有上过他的课,但他曾参加过我的口试委员会,又时常在校内碰见,所以还完全记得他的模样。我当然表示欢迎,但是我说我三四月间要去医院动一次
期刊
“大地的女儿”史沫特莱写的朱德传《伟大的道路》,终于能够在哺育了朱德同志的中国大地上畅行无阻了。它出现在现在的中国,起了一种史沫特莱当初不能料到的意义,这就是它帮助我们冲破了前些年林彪、“四人帮”封锁的传记文学的禁区。我们读了这本书,做些思索,分析一下它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就会觉得传记文学并不是难以琢磨的迷宫,以传记文学作品织人之罪完全是别有用心的。  在林彪、“四人帮”当道的十几年中,他们为了树立
期刊
《现实主义作家》(The Realists),查·珀·斯诺(C.P.SnoW)著,美国查尔斯·斯克里伯纳出版社一九七八年版,336页,12.98美元。  现年七十五岁的查·珀·斯诺是当代国际闻名的英国作家,英王室一九五七年册封他为爵士,一九六九年又加封为勋爵。  斯诺在这部新著里写了八位作家的生平和他们的作品,即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加尔多斯、亨利·詹姆斯和普鲁斯特。
期刊
如何识别和使用人才,在古今一切社会中都是个重要的大问题。而人才问题总有“德”与“才”的两个方面。宋代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第一卷刚开始,就发了一通关于德才关系的议论,它十分集中扼要、富有代表性,为我们今天了解研究封建统治阶级的用人标准,提供了一份绝妙的材料。  在中国历史上,从春秋战国之际出现“尚贤”思想以后,“贤人”就一直是褒词和尊称。司马光的德才观首先反对这种不加分析笼统称之为“贤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