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槿惠经济学”起步艰难

来源 :支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lov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心提示:财阀这一具有韩国特色的经济模式,已被视作“汉江奇迹”的后遗症。韩国政府始终想主导经济增长方向,不甘于成为一个“守夜者”,但大企业财团远远超越了政府对经济的影响力。
  时下,有一种搭配叫做“啤酒炸鸡”,有一种赞美叫做“女神经病”,“星你”则成为红遍朋友圈的接头暗号。这股韩流不禁让人想起一年多以前,韩国总统朴槿惠就职当天,“鸟叔”现场演绎骑马舞时人气爆棚的场景。
  不过,在今年2月25日这一天,也就是这位韩国历史上首任女总统执政一周年的日子里,气氛却显得略为庄重——她“纪念”的方式是对外正式公布《经济改革3年规划》。朴槿惠表示,韩国过去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达到了极限,除非改变经济基本面、打破缓慢增长的陷阱,否则将没有未来。
  目前,韩国上下最为关注的是,政府如何“动真格儿”地迈出改革第一步?导致国家经济结构失衡的顽疾能否得到根治?以及这位主打民生牌的总统能否兑现她的承诺,再造一个“汉江奇迹”?
  目标太过“丰满”?
  仔细研读这份规划不难发现,朴槿惠的经济构想与其父亲、韩国前总统朴正熙时期的《经济发展5年规划》颇为类似,二者均将发展经济作为国政运营中心的想法。
  对此,韩国有分析认为,朴槿惠就职以来一直秉承父志,用“改革”替换“发展”也表明了她欲打造“后浪推前浪”之势。
  总结起来,改革勾勒出三大蓝图,即稳固经济基础、推动创新经济、均衡内需与出口,并提出到2017年经济增速达4%、就业率达70%、人均国民收入达4万美元的三大目标。
  国际上,专家和媒体给予“朴槿惠经济学”肯定的评价,认为韩国人如果能大胆地执行改革规划,将有可能避开邻国日本正在遭遇的经济停滞。
  可以说,韩国是少数几个安度金融风暴的国家之一,虽然经济增速从2010年的6.3%直降为2012年的2.0%,但在2013年已经出现好转迹象,恢复到2.8%,各国际组织对其2014年的经济预期亦保持一致乐观。
  只不过,这与朴槿惠政府的改革目标依然相去甚远。
  由于具体改革措施“丰满”到几乎涵盖所有领域,不少专家对其可行性存在较大疑虑。仅以人均GDP为例,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亚非部主任徐长文对本刊记者称,目前韩国这一数据为2.3万美元,即便按照4%的经济增速计算,也得要8年时间才能触及4万美元。
  事实上,国民幸福与收入不一定成正比。韩国最新发布的《国民福祉水平的国际比较报告》显示,在34个经合组织国家中,韩国的国民幸福指数排名第33位,几乎垫底。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刘春生指出,韩国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房价居高不下,家庭负债高企,这说明韩国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福利并未被大多数老百姓所享受,更对国内消费构成了一定的遏制。
  2013年,韩国家庭的负债首次突破了1千万亿韩元(1美元=1038.7500韩元)。其中,住房贷款金额约占其国民可支配收入的140%,为全球这一比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特别是低收入阶层,已经陷入为准备生活费而继续举债的恶行循环。
  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刘群艺看来,所谓的改革规划仅仅是重复朴槿惠政府在竞选期间和上任初期的执政纲领,没有太多新意。况且,这些措施似乎并不能根治韩国经济结构失衡的顽疾。
  “财阀症”依旧难解
  就任之初,朴槿惠承诺要开启“国民幸福时代”。如今一年过去了,韩国人变幸福了吗?民调显示,并非如此。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天国告诉本刊记者,韩国GDP总值与家庭实际收入的背离现象比较突出。近十年来,家庭实际收入增长均低于GDP增速1-2个百分点左右。也就是说,当GDP增长2%时,家庭实际收入几乎停滞。
  而且,家庭与企业之间的收入不平衡正在逐渐深化。
  恰如韩国央行行长金仲秀所说,全球金融危机后,韩国内需增长之所以低于经济增长,是受家庭收入所限。必须缩小个人与企业的收入差距,才可期待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据韩国开发研究院数据,家庭收入占韩国总收入的比重从2000年的69%下降到2012年的62%,企业所得的比重却出现从17%到23%的大幅上升。
  刘群艺指出,韩国政府始终想主导经济增长方向,不甘于成为一个“守夜者”,但大企业财团远远超越了政府对经济的影响力。没有对“财阀症”推出改革设想,正是朴槿惠政府最为失分的因素。
  前不久,在首尔市中心发生一宗由韩国总工会领导的“财阀症”抗议活动。参与该活动的上万名抗议者认为,总统没有履行约束巨大家族企业利益的承诺,困扰韩国数十年的财阀型经济仍未见改变。
  显然,这一具有韩国特色的“小国家、大企业”的经济模式被视作“汉江奇迹”的后遗症。上世纪60年代起,受益于韩国政府的慷慨“资助”,一批非国有、却与政府投资密不可分的大企业一面扮演了经济的引擎,一面形成了行业垄断,给国内中小企业带来致命打击。
  李天国认为,财阀问题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总体上,财阀对韩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是积极的。但盲目的重复投资与多元经营,内部治理脆弱,以及所有结构扭曲与集中等弊端,都有碍韩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而在朴槿惠的相关规划中,人们只看到政府将兴建更多住宅,为渴望进入房地产市场的家庭提供低息贷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家庭负债。
  “除此之外,备受争议的财阀问题始终未被提上处理日程。”刘春生指出。
  出口比重看似“不安”
  “财阀症”仍在蔓延。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韩国前30大企业集团对GDP的贡献高达82%,这一数值在2002年仅为53%。
  徐长文表示,从这个角度考虑,财阀的存在也具有其合理性。只不过,韩国目前的出口产品多半来自于财阀企业,而这类大型企业对出口的依赖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韩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阻力。   从韩国经济增长的构成来看,出口所占比重一直很“耀眼”。2013年,韩国出口占GDP的比重创下57%的历史新高,也为全球最高。
  得益于出口型经济,韩国曾创下两位数的年经济增长奇迹,同时也埋下了最易受到攻击的弱点。一旦全球经济低迷,意味着韩国的出口领域首当其冲。
  这也是此次朴槿惠将“增加服务业份额”作为改革核心措施的原因所在。未来3年,政府将在医疗、教育、旅游、金融、软件5大服务类领域投资4万亿韩元扶植中小型初创企业。
  同时,政府将进一步放宽外国医疗机构在韩国自由经济区内设立医院的各种限制,积极引进国际一流大学,设立外国教育机构,以及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李天国分析称,上述措施之所以受到韩国经济界人士的普遍欢迎,是因为抓住了“改善内需”这一关键词。
  上述提到,均衡内需与出口为改革的三大蓝图之一,但在朴槿惠任期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内,韩国仍将是一个出口导向型的经济体。李天国说,这一方面是历史遗留问题,另一方面与韩国近些年大力推动自由贸易协定(FTA)有关。
  徐长文则认为,表面上令人“不安”的出口比重,短期内不会对经济构成威胁,而且与其他经济体即将完成的FTA更有可能成为韩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
  根据韩国产业研究院和贸易协会的统计,2013年韩国出口总额为5597亿美元,其中对中国出口占比26.1%,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中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国。
  眼下,中韩FTA第10次谈判于3月份刚刚结束。徐长文介绍说,该谈判自2012年5月开始计划两年内达成,但由于韩方素来敏感的农业领域不愿开放,现在看来要指望今年下半年了。
  中韩地理位置接近,产品相似,农产品贸易摩擦时有发生。如前几年的“大蒜事件”,为避免本国市场受到冲击,韩国对中国大蒜出口设置了360%的关税壁垒。
  诸位专家表示,中韩关系处于历史上最紧密的阶段,FTA谈判也要“有舍有得”,何况韩国一直在两国贸易中保持顺差地位,这一点只要看看北京满街奔跑的现代出租汽车便可知了。
  拼的还是技术创新
  不少人担心,“财阀症”与出口比重过高终将演变为韩国经济的拖累,待结构性问题完全浮出水面,韩国可能重蹈日本式经济停滞的覆辙。
  此外,刘群艺指出,韩国国内私人部门投资不振,企业大量投资海外。由于国内生产成本过高、政府规制严格以及企业对经济景气度较为悲观等因素,2007-2013年间,韩企年均海外投资达到230亿美元,国内投资大幅缩减。
  刘春生同时指出,韩国人口已逼近零增长,适龄工作人口以每年1.2%的速度下降,为经合组织国家中下降速度最快的,人口老龄化使韩国经济增长的后续动力遭受考验。
  可以断言的是,“国民幸福时代”前路坎坷。
  那么,未来重燃韩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在哪里?特别是面对其汽车、IT领域的劲敌日本,韩国又将如何胜出?技术创新或许是答案。
  比较过去十年韩日各行业出口竞争力,韩国在IT、造船、纤维等方面领先于日本,而在汽车、一般机械领域,日本的竞争力则始终优于韩国。
  尽管竞争如此激烈,韩国相当部分的零部件与技术仍然选择从日本进口,致使其对日贸易逆差达250亿美元之多,徐长文道出了其中的原因。他说,韩国的汽车、电子产品技术大多从日本“效仿”而来,三星集团就是在日本企业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且包括三星和现代集团在内的许多企业大佬从小就在日本学习。
  目前,日本企业正在酝酿多个创新技术,如搭载燃料电池的新型环保汽车正在进入商业化示范推广前期。韩国的研发突破能力尚敌不过日本,但它可以依赖日本技术创新,通过“二次加工”达到提升自身创新能力之目的。
  如此,“汉江奇迹”即便难以重现,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是有望达成的,刘群艺表示。
  李天国认为,“汉江奇迹”是韩国在特定发展阶段、短时间内完成工业化的典型案例。原来工业化初期可利用的廉价劳动力、出口导向战略及产业扶持政策均无法再简单重复。
  无论如何,为使韩国经济避免失去一次摆脱低迷的良机,光靠强烈的改革意愿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行动。(支点杂志2014年5月刊)
其他文献
核心提示:2014年,智能硬件像潮水一般涌入我们的生活。技术从未如此深刻地重构我们的商业环境,也从未如此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  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骨头落下变为飞船一幕已成为永世经典。人类的整个历史都浓缩在这个蒙太奇镜头中。骨头和飞船,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技术作为人类器官的延伸,试图将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  客厅里有智能电视,厨房里有智能水杯,卧室里有智能电灯,手上戴
期刊
核心提示:尽管九州通集团并非国内中药材电商领域的先行者,但这不一定是坏事:站在开拓者的肩膀上,更能看清正确的航线。  最近,白红星越来越忙了。  白红星是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州通集团”)旗下四川物联亿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8月开始,他的名片上多了个职务:九州通中药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负责组建国内首个贯通线上线下资源的中药材大宗商品电商交易平台(以下简称“中药材电商平台
期刊
核心提示:新兴经济体流动性压力引起外汇储备紧张,中国可借机有条件地提供资助,启动国家间货币互换,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2014年以来,全球最主要的24个新兴市场货币全线贬值。  美国新兴市场投资基金研究公司EPFR Global统计显示, 1月7日至2月6日的1个月内,阿根廷比索以月跌幅22%高居榜首,土耳其里拉贬值幅度超过9%,乌克兰里夫尼亚贬值6.1%,印尼盾贬值4%,巴西雷亚尔贬值3%。  
期刊
核心提示:地方政府债务要得到根本解决,需有效界定和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划分,使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相匹配。  尽管地方债的总量仍可控在市场预期之内,但其增长速度之快令人担心。  从2007年末至2010年末,地方债从不足5万亿上升到10.7万亿,翻了一番。而从2010年末至2013年中,地方债务余额则再度增长约80%至近18万亿。也就是说,过去六年地方债务总额将近每三年就会翻一番。  此外,目前无
期刊
核心提示:在中国,“首都经济圈”有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制度性障碍制约了发展,需建立六大机制促进各个城市协同发展。  作为国家行政中心所在,首都具有重大意义。首都经济圈以首都为中心,以承担复合型功能的城市为核心,带动其周边多个城市共同发展,是一种特殊的城市群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京津冀区域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增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但从目前状况来看,促进首都经济圈
期刊
核心提示:中国经济实现短期平稳增长的基本支撑是惯性驱使、政策驱动、改革推动和市场拉动。  中国经济确实已经告别了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但由高速到中高速增长的趋势并没有逆转,只是速度高低的变化,并不是由增长变为下降,基本面没有质的变化。  市场的力量在积累,政府的力量有余地,两力结合会继续支撑中国经济前行,中国经济短期平稳增长具备支撑力。  政策的关键词不会变化。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合理增长、和谐稳定,
期刊
核心提示:失衡、重启、跨界,这是经济领域关键词,也是畅销书名。让我们一起翻阅或重温十本热书,看清世界发展脉络。  微博微信的流行,改变了我们的沟通方式,也改变了我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环境。一眼望去,满街都是“低头族”,全民沉浸在快阅读和浅阅读的模式之中。这本来无可厚非,但要传承传统文化和提升国民素质,精阅读和深阅读万不可废。  在书山书海里筛选好书,如在茫茫砾石滩上寻觅宝石。我们列出2014年在财经
期刊
核心提示:国内并购基金的发展,一方面是推动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另一方面是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渠道。  中国的并购市场正展现出新一轮的强劲增长态势。汤森路透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前三季度中国国内并购交易达到2061亿美元的总金额,创下历史新高。  下半年,并购市场更是迎来了巨大的政策红利,根据证监会修订后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不涉及借壳上市、不涉及发行股份购买
期刊
核心提示:先顶层设计,后有序推进。此轮上海国资改革的亮点是分类监管,突破点是以“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而当务之急是做实国有资本流动平台。  黄浦江畔,上海蔬菜集团大楼巍然屹立。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的当天上午,程军不时浏览着光明食品集团的官方网站,以期掌握最新动态。  程军是上海蔬菜集团办公室主任。他一边操作电脑,一边对本刊记者表示:“我们各项工作已开始和光明食品集团有序对接,但还需时间磨合。”  
期刊
如果把国资委比喻为“牧人”,那么其管理的众多国有企业就像是“羊群”。但“牧人”只有一个,如何能管理好“羊群”呢?这就需要创新思路,养几条得力的“牧羊犬”,即搭建所谓的国资管理平台,来协助自己管理“羊群”。  这是上海市国资委副主任林益彬的“牧羊”理论,也是此轮国资国企改革的突破口——以管资本为主来加强国资监管,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  放眼全球,淡马锡公司被称为是国有资本运营的典范,由新加坡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