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

来源 :当代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123q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的深化赋予高中体育教学全新教育使命,不再单纯局限于理论性及技能性知识传递,更加强调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在此形势之下,适时革新教学观念以及指导方法尤为重要。现结合教学实际,针对将终身体育意识渗透到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途径进行探讨,以期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功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素质教育理念加持之下,体育教育重要性日益凸显。体育教学不再游走于教育体系边缘地带,逐渐走向规范化、日常化。教育地位的提升随之而来的对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热议,新时期的教育要求促使传统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弊端日益凸显。高中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不容小觑的一环,以学生身体素质提升及体育意识培养为最终目标。如何调整课堂组织构建方式以落实素质教育目标是现阶段教师急需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1 终身体育意识对于高中体育教学的意义
  意识作为决定行为走向首要因素,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对于推动教学的高效、有序实施以及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第一,推动教学有效实施。以体能训练、技能培养为主的传统高中体育教学,不仅弱化了体育教育功能,而且枯燥的教学模式极易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因此,出现学生热爱体育运动但却不喜爱体育教学的现象。而立足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促使高中体育教学不再拘泥于运动技能提升,更加强调学生的思想认知,渗透体育精神。以加快正向体育运动价值观的形成,深入理解体育教学的意义,提升参与体育运动主动性及持续性,实现高中体育教学的有效延伸。
  第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面对日益复杂的成长环境以及激烈的学业竞争压力,所衍生出各类心理健康问题,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体育意识的渗透与培养,能够为学生提供发泄情绪与压力的窗口。一方面借助体育锻炼转移注意力,跳脱焦虑情绪的桎梏,重新审视、梳理所面临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体育意识的建立能够提升学生的逆商,培养学生坚韧不拔、永不言弃的体育精神,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及生活中的挑战。
  2 提升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
  2.1 注重因材施教,转变教学方法
  学生由于受到成长环境、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对于体育技能的认知及接受情况呈现明显的个体差异性。传统“一刀切”式高中体育教学方式,不仅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甚至极易引发运动损伤,而且削弱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主动性。因此,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提升体育教学的针对性及层次性。以排球教学为例,第一,在课前教师组织垫球等活动、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学前测试,掌握学生的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以及特长等资料,明确学生的优势及短板,为有的放矢的实施教学指导提供参考资料。第二,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及教学需求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并提出相契合的训练目标、训练强度以及训练方式。最后,采取层次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以积分制代替单纯的期末考核,弱化对于结果的关注度,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促使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都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弥补不足,增强运动成就感。通过优化课堂组织方式促使学生享受体育运动乐趣,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建立与发展。
  2.2 丰富体育活动,传递体育精神
  竞技性、协作性以及对抗性是体育运动的魅力所在,而丰富的体育活动是彰显体育精神的有效载体。因此,教师组织趣味性的体育活动,营造轻松愉悦教学氛围,同时向学生传递体育精神,深化体育价值,有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第一,借助专业竞赛,强化感官刺激。对于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教师以言传身教代替说教式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认同感。例如,带领学生到现场观看体育竞技比赛,通过专业运动员的赛场表现,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战略战术,提升运动技能,而且能够引发学生的共情之感,帮助学生感知体育运动的独特魅力。第二,注重身体力行,享受体育运动过程。教师通过体育竞赛,提升学生的参与感,深化对于体育意识的感知力。例如,教师定期组织篮球对抗赛、短跑接力赛等竞技性比赛。抱球追人、跳绳接力、喊数抱团等趣味性体育游戏等。借助形式各样的体育活动传递体育精神,提升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度,进而自觉加入体育运动之中,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提供助力。
  2.3 培养运动习惯,强化体育意识
  素质教育视域之下,教育亦是培养学生行为习惯。对于高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需要以良好的运动习惯为基础。因此,教师要加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习惯的引导,循序渐进的强化体育意识。第一,注重运动方法的傳授。体育运动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及技巧性,毫无章法的训练增加了运动损伤的发生频率,影响学生的运动主动性。教师传授科学运动方法,规范动作、强化技巧,充分彰显体育运动效用。第二,推动体育运动日常化。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制定体育锻炼计划,促使学生将体育运动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另一方面借助课间活动或是课余时间,组织趣味性的放松体育活动,如闭眼踏步、局部舒展等,促使体育运动渗透于学习及生活之中,形成体育运动习惯。
  3 结束语
  终身体育意识不仅是实现高效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而且有助于推动学生体育运动的持续性及连贯性,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教师应充分重视终身体育意识教育价值,将终身体育意识引导渗透至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同时,立足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认可度,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与强化。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大学附属中学)
其他文献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学校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还要全方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很多教师开始运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这种教学形式不但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本文将简要论述翻转课堂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核心素养”这一理念逐渐进入人们视野,成为教育领域热词之一。培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时代赋予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目标与纲领,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自觉承担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责任。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核心素养为大势所趋,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有利于其将文字、符号、图像信息整合起来,培养其多元表达能力,进而培养其核心素养。
目前,我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取得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后2020时期,防止脱贫户返贫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任务。以集中连片特困区武陵山片区为例,通过从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两个维度分析了武陵山片区返贫的风险构成,并提出了内部环境返贫风险防控及预警机制和外部环境返贫风险防控及预警机制,以达到巩固武陵山片区扶贫成果的目的。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小学体育课堂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学生在小学阶段正处于身体快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体育课堂的综合体能训练对学生提升自身素质以及提升协调能力有着很大的影响。良好的身体素质不仅有利于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文章首先简单对体能训练的概述及现状做出了介绍,随后从几个方面对小学体育课堂中引入综合体能训练的实践研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以此来供相关人
期刊
从目前的教育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高考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上存在有诸多问题,在此,本文结合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一步探讨对少数民族地区高考体育特长生的培养策略,以期能为高考体育特长生的培养提供参考,从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教学质量。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对特长生的培养已成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尤其是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考生来说,体育特长能夠帮助他们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
期刊
初中数学课堂能够培育出具有变式思维的学生,同时对其所应具有的数学能力做到极大程度锻炼,使之带着极强应变能力适应当前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而呈现出可持续性的全方位成长。新时期下,教师凭借先进理念,营造出轻快且愉悦节奏,燃起其参与热情,通过真实情境的创设,凸显出数学潜在价值,继而构建出高效课堂,使学生在多样化的授课方案下紧跟授课节奏探究更多内容,对其未来发展带来饱含时代气息之动力。
为构建21世纪教育体系,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审美教育运用“五种注重”寓美于教、寓教于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及对运动美的欣赏能力、创造能力、表现能力,促进学生爱美、创美,从而获得“六种美”,使学生在感受运动美中乐学、爱学。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形成全面的教育体系。”现在
期刊
4 月 6 日,中式九球开山之作——决金中式九球球王争 霸赛第三季即将王者归来!全新一季决金 9 大品牌将联袂出 战,乔氏台球梦之队“玉面师兄”陈双有携手“缅甸球王” 杨绍杰代表威利战队出征,这队跨国组合一定会给你带来不 一样的精彩!
期刊
液体压强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中重要的探究实验,是学生学习和理解液体压强的重要实验之一。学生实验器材的好坏和质量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学习兴趣都有极大的影响。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液体压强,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顺利完成液体压强的探究,本人对现有的实验器材进行创新和改进,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成绩。
滑雪指导员的创造力是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和锻炼得来的。它受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教育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因素。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滑雪指导员的创造力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根据高校学校体育课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处理好与滑雪游客的关系,运用科学性的教学方法,培养滑雪指导员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  滑雪指导员是指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部队体育以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