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劳动号子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danCrac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时的农村,庄户人家炒菜的油全是自己榨的。那时村里有个油坊,说是油坊,其实也就是几间砖土房。每年到了榨期,村中的长者会带领精壮汉子经过焚香仪式后,这才开锁起榨。每每这时,都很神圣,我们小孩都只能光着脚远远地跟在后头,绝不敢大声喧哗。
  从一颗颗菜籽到制成香喷喷的菜油,其间要经过炒籽、碾籽、包饼、打榨四关。最关键的一关是打榨。碾好的菜籽用稻草包成饼状后,依次放进榨箱,然后上抵板,插上木楔,再用榨棍撞出来,这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候,榨棍前端用熟铁包头,泛着油光,用两根链吊在大梁下。
  一声“开榨了”,那可真是响彻云霄,四个粗壮汉子齐吼一声“来了!”但见榨棍被四人抱起,一齐用力撞榨。撞榨时,撞一下粗大撞木喊一次号子。撞榨的步伐、动作均以号子指挥,情绪比较激昂:箭板要插正呀—嘿呦!/杠子撞起来呀—嘿呦!/脚跟稳起桩呀—嘿呦!/飞锤打得准呀—嘿呦!/打呀打呀撞呀撞呀—嘿呦嘿呦!
  “榨油号子”,一般由一人领头,其他三人附和;也有的地方是二人操作,锤打木楔榨油,二人对唱号子,边操作边唱。最要用力时,还要边跺脚边喊号子。小时的我待在一旁看热闹,听号子,犹如听一首战斗的歌,烘托了榨房,也醉了我心房。
  1969年年初,我中学毕业响应号召,插队在苏北范公堤东一个交通闭塞的乡村。那里的农民当时很穷,住的房子都是茅草盖的“顶头舍”。所谓“顶头舍”,就是一种进化的窑洞,山墙呈南北方向,门户就开在南山墙上,屋里无隔间,一通到头。四周的墙大多是篱笆围成,墙外用黄烂泥糊实;也有的从荒草田挖来四方形泥块垒成墙。椽子、檀条则是竹子和杂棍。
  当时,农村正时兴搞“集体农庄”,队队开挖“农庄河”,家家都要迁移到“农庄河”沿线居住。有的社员盖不起新居,便请人将原来的“顶头舍”抬到新址。抬屋是一种原始的移动建筑的方法,其场面十分壮观。在锣声的号令下,全队有劳力的男人们(当地风俗忌讳女人抬屋)一个不落地迅速集合到抬屋现场,用一根根长毛竹、长杂棍纵横交错地托起屋顶(周围墙已预先拆除),捆绑结实后,便各就各位。    按照惯例,年轻人通常抬压力较轻的前杠,壮男人抬压力较重的后杠,年龄稍长的则“保驾护航”抬边杠。各杠个子高矮差异较大的可相互调整。随着老队长一声“起杠!”大伙儿便奋力挺起弯下的腰,踏着坚强有力的步伐,齐声唱着铿锵振奋的“抬屋号子”:“号子嘛喊起來哟!大伙儿把屋抬哟!腰杆子往上顶咯!脚板子要踩稳咯!哟……”到了拐弯口以及沟坎处,则由引路的老队长领喊,其他抬屋的附和:“拐弯口喔!—喔!跟着转喔!—喔!向东拐哟!—哟!顺着转哟!—哟!有个坎喔!—喔!慢慢跨喔!—喔!”大伙儿迈着沉重、坚实、整齐的步子,哼着生动传神的号子,一步一步缓慢、执着地向前挪动。抬屋中不允许停留,再长的路,再重的量也必须挺住。有的年轻人实在支撑不住时就猫一下腰,随即又涨红着脸赶紧挺起胸……
  我在乡下仅参加过两次抬屋,至今回想起昔日抬屋时的情景,心潮仍难以平静。那抬屋中显示出的万众一心、协同作战、奋力向前的精神和铿锵振奋的抬屋号子深深激励了我。
  从农村回城时的待业期间,为了谋生计,我在建筑工地干过一段时期的小工,打夯是家常便饭。那时人们盖房,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镇,一般都是平房,根本没有打桩机,也不用电夯。打房基都是用木制的夯,底下是水桶粗细的圆柱形木墩,木墩用铁箍箍着,铁箍上还有几个系绳子用的铁环;上边也有个木柱,只是略细小一些,都用铁箍箍着,两个木柱之间还有几根细圆木把手连接着,底下有几个用来拴绳子的钮环,高度一米半左右。打夯的时候6个人(大的夯8人)拉住绳子,一个人扶住圆木把手不致倾斜,一提一松,不紧不慢,一下一下地墩实夯土。
  人力打夯是要跟着号子慢慢来的,喊号子的就是那个扶着夯体圆木把手的“指挥”。只见“指挥”一扶圆木把手,仿佛一道无声命令,6人同时猫腰,抄好各自的一头。但听“指挥”嗓子一咳,不紧不慢地唱出:“大家抬起来呀——”,“呀”的拖音未落,6个人同时和唱:“好哇!”且同时用力,本来非常笨重的木夯,“嗖——”一下飞起,“咚!”重重地砸在松软的土基上。哪边歪了,眼观六路的“指挥”便唱了:“南边歪半夯啊——”大家一听,下一夯就主动往北抬一些。若到边该拐弯了:“大家往东砸呀——”,随着一声“好哇”,自然就拐到地基的东面了,若见哪边没用劲,听吧:“瘦猴子别耍懒呀——”,点到为止,那绰号叫“瘦猴子”的也不敢偷懒了,因为不用一处劲,夯不平。
  那时没有什么文化娱乐,人们看着打夯,听着夯歌,也是一乐。见到围观的人多起来,打夯的指挥越发带劲:“大家加油干哪——”—“夯啊!” /“夯好了盖新房啊——” —“夯啊!” /“盖新房娶媳妇啊——”—“夯啊!”/“娶媳妇生儿女啊——” —“夯啊!” ……夯词完全是现抓,即景生词,顺口编出,“张三那小两口儿啊——”—“嗳!”/ “你们别吵架啊——”—“噢!”/“李四你成了家呀——”—“嗳!”/“千万别忘了妈呀——” —“噢!”这是借打夯来劝喻百姓要恩恩爱爱过日子,要孝敬父母,不能娶了媳妇忘了娘。
  随着机械动力设备的广泛运用,劳动号子渐渐远去,继而在民间也销声匿迹了。往事悠悠,许多事已经淡忘,唯独抒发劳动者情感的号子仍印在我脑海深处不能忘怀。
  责任编辑 杨 枥
其他文献
四十五歲前,我的母亲  她经常卖自己的东西  她卖自己的头发  她卖自己的血  更多的,她卖自己的力气  或卖自己凭力气收获的一切  她卖庄稼地种出的粮食  她卖家养的猪羊鸡鸭  她卖栽种结果的树  她卖喂桑叶养成的蚕茧  她卖采挖的中药材  她的收获是  或多或少的钱  让自己贫穷的家  过有滋有味的日子  自始至终,我的母亲  唯一不卖的是  她的骨气  她说:人活的是骨气  骨气,总得传给儿
期刊
金鹿  江山是只鹿,鹿走过的地方就是疆土。  难怪有那么多人在中原追逐,演绎历史大戏:鹿死谁手?  死是一个离我们并不遥远的动词,与诗谐音,以鼎垂泪。  自古英雄赴死,笑卧沙场,眼睛里有一只金鹿高扬盾牌。  因为鹿,许多人闻到了体内的风驰电掣,看到了社稷的进行史。  鹿,被东汉皇帝刘秀回故乡时和随同的大臣习郁同时梦了回来,  那是一只多么漂亮的鹿——  金光闪闪,沉香上善,四蹄踏雪,玉骨烟姿  它
期刊
五女山  是不是每一片枫叶的后面  都藏着一个风情万种的女人  我沿着青石台阶  攀援而上的时候  总有一些眼神  从林间流泻出来  在五女山  你见不到完整的阳光  那些被典籍的剪刀  剪碎的炊烟  在半山腰  不升起,也不落下  锅灶还在  贤淑的厨娘却已走远  是在桓龙湖边浣衣呢  还是在望天洞  找寻走失多年  米粒一样的星星  贡米稻田里留下她们  硕大的脚印  不裹脚的女人  她们是一
期刊
梅  1  谁家的庭院寒门半掩  雪在飘舞  墙角有暗香盈袖绕怀  若不是寒冷  若不是重逢  那梅会开吗  那梅开了  疏影横斜  暗香浮动  流光溢彩  2  再度零落成泥  于冰雪下孕育新生  仿佛做了一个真正的女人  勤劳贤淑  安详宁静  远离江湖名利恩怨  仿佛做了一个真正的女人  唤醒身体深处的活力  唤醒体香乳香  复苏爱情的种子  仿佛做了一个真正的女人  用母性的柔情  开一树
期刊
我爷爷十来岁时,是黄山脚下中墩街土豪贾友仁家的小羊倌,整天在青屯公路边的石门岗上放羊。这一天,天快黑了,而羊也吃饱了山草,喝足了山泉,他就准备赶羊下山。  不料,两只年轻力壮的公羊此时却在在崖头干起仗来,围观的众羊咩咩叫成一片。爷爷忙挥舞羊鞭跑过去,打算把那两只公羊驱散,但为时已晚。一只公羊突然发力,尖锐的羊角猛地一挑,另一只羊踉跄几步,便摔下了深不见底的悬崖。  爷爷吓傻了,只知道一个劲儿地哭。
期刊
01  当我再次吟读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诗句时,已感知深秋再一次真真切切来到了身边。  故乡的秋天充满无穷的魅力,它能把我的思绪顷刻间拉回到孩提时的岁月中,牢牢地拴在老家庭院中的那棵枣树上,紧扣在故乡那温馨而丰韵的怀抱里,回望在家乡那博大而充满乐趣的土地上……  秋天是个好季节,故乡的秋真能让人着迷。  走进故乡的秋天里,凉凉的秋风轻吻着你的臂膀
期刊
用心去揣測泥土的脾性  温情奔涌着向泥土的内心蔓延  一种需求  被不可逆转的植物  封闭得滴水不漏  让一些根须们也勉为其难  隐忍的泥土  无法原谅灵魂深处的卑微  词语的花朵  芬芳着禾苗的长势  阳光和风雨  一遍又一遍地洗濯  故园根深蒂固的风俗  泥土的思维  被殚精竭虑所运筹  给每一棵庄稼都装缀着智慧  野菊花的颂辞  一种恣意绽放的声音  绝没有炫耀的意思  大地拒绝比喻  成千
期刊
最后一丝光亮消失在天际,夜幕随之沉沉地拉下来。  我没有开灯,栖在墙角的沙发里,一动不动。闭上眼睛,有两个类似漩涡一样的东西在眼皮里打转。倏然心头抽了几下,一阵紧张感如潮涌般扑来,猝不及防。我的身体仿佛从深不可测的悬崖一跃而下,又仿佛坐在斜刺入云的飞机上随气流颠簸。手心里不断沁出细密的汗水,我可以听到自己不由自主发出的呓语。渐渐地,我开始适应所有突如其来的恐惧,幽闭的屋舍慢慢变得温文尔雅了。  脑
期刊
假日里陪妻到超市买袜子。妻在一边挑,我竟自陷入关于袜子和母亲的回忆中去了。  我家在东北小城吉林省西部的大赉。小时候家里穷,我直到上小学也没穿过袜子,成了走在田埂上、校园里的“赤脚大仙”。  一次,娘(我一直管母亲叫娘)把一双布满补丁的灰不灰绿不绿洗得发白的线袜子交给我,说是上中学的哥哥的,给我穿啦。又说我大了,不能再光脚上学了。娘说这话时喜滋滋的,脸上带着笑,好象终于了却了一份心愿。我穿上那双大
期刊
从一个恐怖的梦中惊醒,看到窗前站着一个人,我忽地坐起来。这个人转过身,借着月光,我认出是我的妻子。  “你回来了。灯都不开,我还以为是哪个?”我顺手打开灯。  她转过身去,继续看着窗外。她穿着睡衣,披着还没完全干的头发。我拿起手机看时间,将近十点半。我过去抱住妻子,嗅着她的头发,手从她腰部慢慢往上移。“睡觉。”妻子推开我的手,到床上躺下,盖好被子,翻身面对着墙壁。  我把窗帘拉合上,看着一动不动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