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国民信息化不断推进,农村信息化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手段和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的一个重要枢纽,也是解决“三农”问题一个重要突破口。深入分析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阐述农村信息化对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作用,研究探讨由各级政府牵头多部门参与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思路,有助于加快建成规范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信息化;农村信息化: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973(2011)02-0121-03
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是党中央提出的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中国经济发展看农业,更看农村信息化。农村信息化是指在农村地区,围绕农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深度开发利用涉农信息资源,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推进农村信息化包括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中的应用、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农村信息化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农村在发展程度上还比较落后,但对信息化的渴求程度却不亚于城市,当代农民对及时实用的农业信息内容的需求已经到了十分迫切的程度,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信息内容平台,提升信息内容价值,对于推动我国农业整体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推进农村信息化有助于农业生产发展方式的转变
农村信息化要求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都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有效地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推进农村信息化,生产者可以实现农业技术指导的触键可及,获取覆盖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产销服务信息,得到专业权威的市场预警信息,追求高质量高产量的安全生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先导作用,就能改善传统农业生产的被动局面,辅助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降低生产盲目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指导作用,就能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转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农产品销售的引导作用,就能掌握市场供需状况和价格走势,使农产品实现由产品到商品的转变,形成产销对接,改善“增产不增收”和“卖难”现象。建立面向基层的小城镇信息化管理系统、农业生产信息发布系统,加速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有助于提高基层政府的执政能力,密切干群关系,推动农业生产管理科学化进程。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灾害的预测预报、防灾抗灾、保产增产已成为近年来农业生产中的突出亮点,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支撑作用也越发显现。
(二)推进农村信息化有助于农业生产者综合素质的提高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先进、科学的农业现代化技术最终要依靠农民来实施,因此,农业生产者的观念转变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就成为保障农业生产安全、高效、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充分利用计算机网、广电网和电信网等多种信息传播方式,开展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研究,推广农村远程教育,为农民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培训,能够提高农民自身的科技能力、信息化意识和运用信息资源的能力,促使农民尽快理解和掌握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适应先进的科学生产模式,应用推广现代农业科技,成为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职业农民,实现农村巨大的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越来越多的农业生产者在信息技术的指引下,体会到了现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改变了以往种养靠经验、销售碰运气的老套路。
(三)推进农村信息化有助于农村富裕生活的实现
1.实现农村信息化,大量的信息资源为农民提供了及时、准确、多渠道了解国家农业和农村新政策、农业科技新技术的机会,使农民能够及时享受国家农业新政策带来的利益,运用先进新技术科学种养,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帮助农民增收,有利于农民生活富裕的实现。2.实现农村信息化,开展多种多样的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推动农民持续、稳定地增加收入。3.实现农村信息化,大量的信息资源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开拓了视野,农村与城市间的数字鸿沟不断缩小,城镇化农村不断涌现,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逐渐富裕,精神文明生活不断丰富,有利于农村实现精神、物质双提高的新局面。
二、目前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开始了农业信息化早期建设,经过近30年的发展,信息技术不断改变着我国农业、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农村信息化建设蓬勃发展。截至2009年底,全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63部、移动电话115.2部、电视机116.6台、电脑7.5台,中央电视台卫星频道和省级卫视在农村的覆盖率分别达到了89.4%和64.7%。广播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全国99.3%的乡镇能上互联网、98.6%的乡镇通宽带,90%以上的行政村具备了上网条件。随着国家和社会对“三农”问题的更加关注,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但与城市、发达国家农村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
(一)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近年来,我国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站发展很快,已经建成了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54个精品频道、28个专业网及各省(市、区)为一体的国家农业综合门户网站。2008年农业部着手实施“金农工程”,开发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网络也初具规模,70%的省种植业推广部门、60%的市级和40%的县级种植业技术推广部门建立了农业技术信息网站或网页,内容涉及农技推广、植物保护、土壤肥料和作物种子等多方面。这些网站在绝对数量上已经不少,但在体系上还有待完善。从全国范围看,省、地、县、乡四级网络全线贯通的省区市非常少,且地区、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较严重,尚未达到上下互动、左右联动的服务网络体系化的基本要求。
(二)信息开发不够规范
1.信息资源分散。我国涉农网站基本覆盖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各个方面,但占全国网站总数的比例偏小。截至2010年6月,全国的网站总数约为279万个,农业网站仅占1.1%。虽然,农村信息服务站点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但点问关联性较差,且东西部差距明显,城乡差距明显。即使是在一个地区的农业信息内容服务网站,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也分别属于不同的农业部门、农业企业和相关科研机构,呈现出缺乏横向交流沟通、资源整合难度较大,共享程度较低的 特点,不利于农民信息的查询。
2.信息实用性较低。除了一些有影响的国家级和省级网站外,一些地方性的网站在内容上宣传本地农业特色、反映工作现象、为领导服务的信息较多,而真正指导农业生产、营销,真正适用于农村生产、农产品销售的有价值的实用技术信息太少,不能满足当前农民科学种养的实际需求。
3.信息时效性差。信息对时效性的要求比较高,而目前涉农网站缺乏第一手信息,不能实现信息的及时更新,网站提供的信息不够完整和准确,信息内容单一,使用价值和实用价值低,用户得不到满意的信息。
4.信息形式单一。农民对信息形式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农业种植养殖技能技术,需要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进行直观、生动的讲解和示范。目前,多数农业网站页面静态的、文字性的信息多,而动态的、图片性的信息少,缺少网站导航,信息规范化、标准化程度差,站点不够生动,缺乏个性和专业特色。
(三)信息流通不顺畅
一方面,部分偏远地区农村受经济和地域等因素影响,信息流动不畅,影响了信息传播速度;另一方面,部分农民信息意识还比较淡薄,接受新鲜事物的欲望不高,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差,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等问题,较大程度上制约了信息的对接,影响着农村信息化的推进。
三、进一步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三农”为核心,强化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利用和整合资源,拓宽信息服务范围,实现农业和农村的跨越式发展。
(一)加强农业和农村信息资源建设
要进一步拓宽信息采集渠道,优化信息采集方法,加快农村信息采集标准体系、信息发布体系等建设,实现信息采集、处理、发布一体化。重点强化农村种植业、养殖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供求等农民急需的科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合,统筹规划各部门、各单位的农业技术和农村信息资源,制定完善的管理体制,把各渠道来源的科学数据资源,纳入农村科技数据共享的统一管理,实现农业和农村公共信息的兼容和共享。大幅度提高农村信息的管理与共享服务水平,增强农村科技创新能力,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整体发展和农村科技水平的提高,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源保障。
(二)完善农业技术信息推广体系建设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加速科技进步,加速科技进步的关键举措是加强农业技术信息推广与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业信息化推广体系才能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应有的作用。因此,各级政府要在进行农业和农村的项目规划时充分考虑,在现有已建的基础上,在政策和资金上加大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改善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简陋的状况,尤其是县、乡一级更需加大投入,配备基础设施。另一方面,政府应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对各部门、各类的农业工程和项目,进行不断地集成和整合,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同时,积极探索以龙头企业和农业中介组织为主体的,由政府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的,多元化发展的现代信息推广新体系和运行模式。
(三)加快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
选择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条件好、农民接受力强、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或行业,建立、办好一批典型的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户、村、乡、镇形式不限,通过展示智能农业技术、农业信息化管理技术、病虫害精准防治技术、农业技术远程教育等,实施可行的措施带动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在此基础上,加大对已有区域特色、广阔发展前景的示范基地的支持力度,力争实现示范点中家家户户都能查询和获取信息,人人会用信息化产品,营造出信息化农村的数字氛围。通过示范引导、典型带动,推广辐射周边地区,进一步推动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发展。
(四)进一步优化农村信息服务形式
农村信息服务应根据用户本身的特点和用户对信息的需求特点。创新农村信息服务形式,重点加强各种服务模式的整合,实现多网功能合一。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普及率高、覆盖面广的特点,开展农村远程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推动农村家庭信息查询工程。二是充分利用网站的信息服务主要窗口作用,为农民、农业企业提供一个信息发布和获取信息的平台。三是建立覆盖全国的农业短信网,与地方农业短信网实现互通,利用短信费用低、覆盖范围广、可定制的特点,开展多样化、个性化服务,加快信息的传播。四是整合“12316”三农热线电话、农业信息网站、农业电视专题节目等资源,围绕“三电合一”平台,多渠道打通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满足农民信息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要求。五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图形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提供可视性、可读性、可操作性更强的信息资源,同时要根据政策、农事等需要,及时更新栏目,不断充实内容,使农业生产经营者能及时获取生产相关信息,提高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
(五)加快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农村信息服务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任务艰巨,必须构建自上而下贯通顺畅、同级之间互联互通的延伸服务体系,实现从国家到县乡、从城市到农村的服务网络全覆盖。要在国家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基础上,完善省级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系统,建立现有的多个信息交流平台共享数据库,然后市依托省,县依托市,结合县域发展需求,建立相应的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站,以此作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中枢和纽带,探索大容量、多途径、全方位科技信息下乡、进村、入户的新途径,实现农民获得信息服务的愿望。此外,同时,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信息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管理、素质高的信息技术骨干队伍,示范带动,增强农村基层科技信息服务的实力和活力。
(六)建立有效的农村信息化运行机制
当地政府要切实加强农村科技信息化的领导,统筹指导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的良性互动,加强部门共建,建立协作机制。全社会要在为“三农”服务的总目标下,创设部门协作、公私共建、政府和企业联办的新型资源整合机制,要从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高度,落实优惠政策和措施,建立长效激励制度,开发创新以企业投资为主体,由企业主导开展的信息化建设运行模式,以适应农业市场发展要求,适应农村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信息技术是当今时代最活跃的生产力,快速、稳定地推进农村信息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实现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将会有力推动我国传统农业的改造和技术推广,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现代农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互联
网络信息中心,(2010-07-15)[2010-12-10].www.cnnic.net.cn/
html/Dir/2010/07/15/5921.htm.
[2]王瑜,“三电合一”催生智能农业[N].农民日报,2010-10-18.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
见[Z].2006.
[4]工信部,农业部,等,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2010-2012年)
[EB/OLl.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2010-09-21)[2010-12-10].
www.drcnet.com.cn/DRCNet.Common.Web/DocVi.
[5]编委会,种植业技术推广信息化改革发展与展望[J].中国农技
推广,2009,(11).
[责任编辑、校对:杨贤]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信息化;农村信息化: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973(2011)02-0121-03
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是党中央提出的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中国经济发展看农业,更看农村信息化。农村信息化是指在农村地区,围绕农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深度开发利用涉农信息资源,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推进农村信息化包括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中的应用、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农村信息化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农村在发展程度上还比较落后,但对信息化的渴求程度却不亚于城市,当代农民对及时实用的农业信息内容的需求已经到了十分迫切的程度,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信息内容平台,提升信息内容价值,对于推动我国农业整体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推进农村信息化有助于农业生产发展方式的转变
农村信息化要求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都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有效地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推进农村信息化,生产者可以实现农业技术指导的触键可及,获取覆盖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产销服务信息,得到专业权威的市场预警信息,追求高质量高产量的安全生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先导作用,就能改善传统农业生产的被动局面,辅助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降低生产盲目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指导作用,就能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转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农产品销售的引导作用,就能掌握市场供需状况和价格走势,使农产品实现由产品到商品的转变,形成产销对接,改善“增产不增收”和“卖难”现象。建立面向基层的小城镇信息化管理系统、农业生产信息发布系统,加速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有助于提高基层政府的执政能力,密切干群关系,推动农业生产管理科学化进程。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灾害的预测预报、防灾抗灾、保产增产已成为近年来农业生产中的突出亮点,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支撑作用也越发显现。
(二)推进农村信息化有助于农业生产者综合素质的提高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先进、科学的农业现代化技术最终要依靠农民来实施,因此,农业生产者的观念转变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就成为保障农业生产安全、高效、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充分利用计算机网、广电网和电信网等多种信息传播方式,开展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研究,推广农村远程教育,为农民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培训,能够提高农民自身的科技能力、信息化意识和运用信息资源的能力,促使农民尽快理解和掌握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适应先进的科学生产模式,应用推广现代农业科技,成为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职业农民,实现农村巨大的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越来越多的农业生产者在信息技术的指引下,体会到了现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改变了以往种养靠经验、销售碰运气的老套路。
(三)推进农村信息化有助于农村富裕生活的实现
1.实现农村信息化,大量的信息资源为农民提供了及时、准确、多渠道了解国家农业和农村新政策、农业科技新技术的机会,使农民能够及时享受国家农业新政策带来的利益,运用先进新技术科学种养,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帮助农民增收,有利于农民生活富裕的实现。2.实现农村信息化,开展多种多样的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推动农民持续、稳定地增加收入。3.实现农村信息化,大量的信息资源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开拓了视野,农村与城市间的数字鸿沟不断缩小,城镇化农村不断涌现,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逐渐富裕,精神文明生活不断丰富,有利于农村实现精神、物质双提高的新局面。
二、目前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开始了农业信息化早期建设,经过近30年的发展,信息技术不断改变着我国农业、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农村信息化建设蓬勃发展。截至2009年底,全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63部、移动电话115.2部、电视机116.6台、电脑7.5台,中央电视台卫星频道和省级卫视在农村的覆盖率分别达到了89.4%和64.7%。广播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全国99.3%的乡镇能上互联网、98.6%的乡镇通宽带,90%以上的行政村具备了上网条件。随着国家和社会对“三农”问题的更加关注,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但与城市、发达国家农村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
(一)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近年来,我国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站发展很快,已经建成了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54个精品频道、28个专业网及各省(市、区)为一体的国家农业综合门户网站。2008年农业部着手实施“金农工程”,开发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网络也初具规模,70%的省种植业推广部门、60%的市级和40%的县级种植业技术推广部门建立了农业技术信息网站或网页,内容涉及农技推广、植物保护、土壤肥料和作物种子等多方面。这些网站在绝对数量上已经不少,但在体系上还有待完善。从全国范围看,省、地、县、乡四级网络全线贯通的省区市非常少,且地区、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较严重,尚未达到上下互动、左右联动的服务网络体系化的基本要求。
(二)信息开发不够规范
1.信息资源分散。我国涉农网站基本覆盖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各个方面,但占全国网站总数的比例偏小。截至2010年6月,全国的网站总数约为279万个,农业网站仅占1.1%。虽然,农村信息服务站点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但点问关联性较差,且东西部差距明显,城乡差距明显。即使是在一个地区的农业信息内容服务网站,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也分别属于不同的农业部门、农业企业和相关科研机构,呈现出缺乏横向交流沟通、资源整合难度较大,共享程度较低的 特点,不利于农民信息的查询。
2.信息实用性较低。除了一些有影响的国家级和省级网站外,一些地方性的网站在内容上宣传本地农业特色、反映工作现象、为领导服务的信息较多,而真正指导农业生产、营销,真正适用于农村生产、农产品销售的有价值的实用技术信息太少,不能满足当前农民科学种养的实际需求。
3.信息时效性差。信息对时效性的要求比较高,而目前涉农网站缺乏第一手信息,不能实现信息的及时更新,网站提供的信息不够完整和准确,信息内容单一,使用价值和实用价值低,用户得不到满意的信息。
4.信息形式单一。农民对信息形式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农业种植养殖技能技术,需要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进行直观、生动的讲解和示范。目前,多数农业网站页面静态的、文字性的信息多,而动态的、图片性的信息少,缺少网站导航,信息规范化、标准化程度差,站点不够生动,缺乏个性和专业特色。
(三)信息流通不顺畅
一方面,部分偏远地区农村受经济和地域等因素影响,信息流动不畅,影响了信息传播速度;另一方面,部分农民信息意识还比较淡薄,接受新鲜事物的欲望不高,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差,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等问题,较大程度上制约了信息的对接,影响着农村信息化的推进。
三、进一步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三农”为核心,强化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利用和整合资源,拓宽信息服务范围,实现农业和农村的跨越式发展。
(一)加强农业和农村信息资源建设
要进一步拓宽信息采集渠道,优化信息采集方法,加快农村信息采集标准体系、信息发布体系等建设,实现信息采集、处理、发布一体化。重点强化农村种植业、养殖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供求等农民急需的科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合,统筹规划各部门、各单位的农业技术和农村信息资源,制定完善的管理体制,把各渠道来源的科学数据资源,纳入农村科技数据共享的统一管理,实现农业和农村公共信息的兼容和共享。大幅度提高农村信息的管理与共享服务水平,增强农村科技创新能力,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整体发展和农村科技水平的提高,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源保障。
(二)完善农业技术信息推广体系建设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加速科技进步,加速科技进步的关键举措是加强农业技术信息推广与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业信息化推广体系才能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应有的作用。因此,各级政府要在进行农业和农村的项目规划时充分考虑,在现有已建的基础上,在政策和资金上加大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改善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简陋的状况,尤其是县、乡一级更需加大投入,配备基础设施。另一方面,政府应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对各部门、各类的农业工程和项目,进行不断地集成和整合,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同时,积极探索以龙头企业和农业中介组织为主体的,由政府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的,多元化发展的现代信息推广新体系和运行模式。
(三)加快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
选择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条件好、农民接受力强、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或行业,建立、办好一批典型的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户、村、乡、镇形式不限,通过展示智能农业技术、农业信息化管理技术、病虫害精准防治技术、农业技术远程教育等,实施可行的措施带动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在此基础上,加大对已有区域特色、广阔发展前景的示范基地的支持力度,力争实现示范点中家家户户都能查询和获取信息,人人会用信息化产品,营造出信息化农村的数字氛围。通过示范引导、典型带动,推广辐射周边地区,进一步推动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发展。
(四)进一步优化农村信息服务形式
农村信息服务应根据用户本身的特点和用户对信息的需求特点。创新农村信息服务形式,重点加强各种服务模式的整合,实现多网功能合一。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普及率高、覆盖面广的特点,开展农村远程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推动农村家庭信息查询工程。二是充分利用网站的信息服务主要窗口作用,为农民、农业企业提供一个信息发布和获取信息的平台。三是建立覆盖全国的农业短信网,与地方农业短信网实现互通,利用短信费用低、覆盖范围广、可定制的特点,开展多样化、个性化服务,加快信息的传播。四是整合“12316”三农热线电话、农业信息网站、农业电视专题节目等资源,围绕“三电合一”平台,多渠道打通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满足农民信息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要求。五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图形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提供可视性、可读性、可操作性更强的信息资源,同时要根据政策、农事等需要,及时更新栏目,不断充实内容,使农业生产经营者能及时获取生产相关信息,提高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
(五)加快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农村信息服务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任务艰巨,必须构建自上而下贯通顺畅、同级之间互联互通的延伸服务体系,实现从国家到县乡、从城市到农村的服务网络全覆盖。要在国家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基础上,完善省级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系统,建立现有的多个信息交流平台共享数据库,然后市依托省,县依托市,结合县域发展需求,建立相应的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站,以此作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中枢和纽带,探索大容量、多途径、全方位科技信息下乡、进村、入户的新途径,实现农民获得信息服务的愿望。此外,同时,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信息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管理、素质高的信息技术骨干队伍,示范带动,增强农村基层科技信息服务的实力和活力。
(六)建立有效的农村信息化运行机制
当地政府要切实加强农村科技信息化的领导,统筹指导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的良性互动,加强部门共建,建立协作机制。全社会要在为“三农”服务的总目标下,创设部门协作、公私共建、政府和企业联办的新型资源整合机制,要从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高度,落实优惠政策和措施,建立长效激励制度,开发创新以企业投资为主体,由企业主导开展的信息化建设运行模式,以适应农业市场发展要求,适应农村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信息技术是当今时代最活跃的生产力,快速、稳定地推进农村信息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实现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将会有力推动我国传统农业的改造和技术推广,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现代农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互联
网络信息中心,(2010-07-15)[2010-12-10].www.cnnic.net.cn/
html/Dir/2010/07/15/5921.htm.
[2]王瑜,“三电合一”催生智能农业[N].农民日报,2010-10-18.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
见[Z].2006.
[4]工信部,农业部,等,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2010-2012年)
[EB/OLl.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2010-09-21)[2010-12-10].
www.drcnet.com.cn/DRCNet.Common.Web/DocVi.
[5]编委会,种植业技术推广信息化改革发展与展望[J].中国农技
推广,2009,(11).
[责任编辑、校对:杨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