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寓言特质,盘活教材内容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guoren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案例背景
  同课异构,是近年来较为常见的一种教研活动,它可以提高教师对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的能力,也能够为深入研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储备思想认识和研究案例。同课异构对不同教师来说有它的现实意义,对同一教师来说也同样有很大的帮助。一个语文教师往往要上两个班级的语文课,而两个班的教学设计也往往是一样的,而实际上两个班级的学生是有差异的,教师在执教第一节课后也往往会有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所以我们预设的教学设计也不能一成不变。然而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不会去尝试同课异构,虽然有时会对第一节课的不足稍作改进,但很少会从不同角度另起炉灶去进行尝试。其实,这样的尝试是很有必要的,它会使教师的第二节课更有内涵和深度,也能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快。
  二、 案例描述
  周国平的《白兔和月亮》,是初中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篇寓言。寓言篇幅短小,语言精练,但其中蕴涵的道理却耐人寻味,对今天的学生有极强的教育意义。所以,笔者选择这一内容进行了同课异构,以下是教学中的两个相应片段。
  【教学片段1】
  在整体感知部分,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则寓言故事。”学生经过几分钟的预习后纷纷回答。有的说:“写了白兔在得到月亮前后的心理变化。”有的说:“写白兔赏月时的闲适和得到月亮后的紧张,最后请求诸神撤销决定。”在文本细读环节,笔者是这样问学生的:“白兔在没有得到月亮前是怎样赏月的?”学生们在文中先后找到了“无忧无虑”“心旷神怡”“闲适”三个词语。紧接着,笔者围绕白兔心理的变化组织了教学。笔者问学生:“课文是怎么说白兔赏月是行家里手的?”学生很快从文中找到了“月亮的阴晴圆缺都是那么有风韵”这句话。然后笔者追问学生:“白兔把月亮的一切都看得那样美好。请说说这跟白兔的什么有关?”这一答案不难找,主要是白兔的“独具慧心”。顺着这个问题笔者又问学生:“白兔的独具慧心一直是拥有的吗?”显然这一问题很好回答,学生马上找到了答案。接着,笔者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这种能力消失了?”学生便从文中找到了以下句子:“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唯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到险象迭生,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
  在文本细读环节中,笔者让学生通过文本细读来找出白兔心理前后变化的原因,以便通过前后的比较阅读,分析寓言所隐涵的道理。为了强化寓言的寓意,笔者在拓展延伸环节进行了这样的教学:
  师 在生活中有一天你也像文中的白兔一样拥有了巨大财富后,你会怎么做?
  生1 我可能会像白兔一样忐忑不安了。
  生2 我会把这些钱存在银行里,这样就不怕别人来拿了。
  师 请同学们想想怎么做才能真正意义上不会患得患失。
  生3 用一部分钱来改善生活,另一部分钱用来投资。
  生4 我觉得人生的价值不在财富上,而是如何用这些财富创造更大的财富,可以拿出一部分钱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样不就有了更大的财富吗?
  这样的教学,应该说教学的目标能达到,教学的重、难点也能得到突破,但笔者总觉得缺少新意,缺少课堂的厚度和深度。寓言内容短小,意蕴丰富。寓言教学如何在紧扣寓言特质的基础上得以突破呢?笔者认为应在寓言的寓意上下工夫,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寓意。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对《白兔和月亮》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构,并在第二个班的教学中进行了尝试。
  【教学片段2】
  师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样式,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它往往借动物的故事来写人。寓言内容虽短小,但意蕴丰富。下面我们一起来、多角度解读这则寓言的寓意。(多媒体展示:多角度解读寓意是指从不同角度来概括、提炼寓言的思想意义。)
  师 多角度解读寓意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来概括、提炼:(1)故事的大意上概括;(2)故事的人物上概括;(3)故事的情节上概括;(4)故事的结尾处概括。
  师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说说这是一则怎样的寓言故事。
  生1 有关白兔和月亮的故事。
  生2 白兔赏月、护月、弃月的故事。
  生3 告诉人们不要患得患失的故事。
  师 从故事的大意来看,作者要告诉读者什么道理?
  生4 患得患失往往让人失去许多美好的东西。
  生5 得失之患会给人带来无穷的痛苦。
  师 刚才同学们概括得非常好,下面请大家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白兔。
  生6 这是一只独具慧心的白兔。
  师 “慧心”本来是佛家用语。那么,为什么说它独具慧心呢?
  生7 因为一切阴晴圆缺她都看做是别有风韵。
  生8 这是一只慧心未泯的白兔。
  师 为什么这么说?
  生9 因为她最终请求诸神撤销这个决定。
  师 为什么白兔要撤销这个决定呢?
  生10 她觉得她不能拥有月亮。
  师 是呀,从白兔这一决定中我们可以读出什么寓意呢?
  生11 不要拥有不配拥有的东西,否则会带来无穷的烦恼。
  生12 放弃也是一种美。白兔放弃了月亮,而得到了闲适的心情,这就是明智的决定。正像近来热门的有“中国首善”之称的陈光标发布公开信,表示所有挣来的钱,死后都将一分不留,全部捐献给社会,这种放弃是一种高尚和伟大。(掌声)
  师 文中最后一段为什么说人类不会呢?
  生13 这是寓言讽刺性的体现,讽刺人类患得患失。
  师 白兔选择了放弃,而人类是怎样的?
  生14 很贪婪,不肯放弃。
  师 看来人类还会处在患得患失的痛苦中,贪婪是一种祸呀。
  师 同学们,如果这则寓言改成“白兔和小草”,可以吗?
  生众 不可以。
  师 为什么不可以呢?说说理由。
  生15 如果“月亮”改成“小草”,白兔就不会患得患失了。
  师 你说得真好,白兔意外得到了月亮,把“白兔”比做“人类”,把“月亮”可以当做什么呢?
  生13 拥有的财富。
  师 是一般的财富?
  生众 是大财富。
  师 在拥有大财富面前,人往往会怎么样?
  生众 患得患失。
  师 刚才我们一起多角度地解读了这则寓言的寓意,让我们一起把这四种解读齐读一下。(多媒体展示:解读一,巨大的财富面前,人往往会患得患失;解读二,不要拥有不配拥有的东西,否则会带来无穷的烦恼;解读三,放弃也是一种美;解读四,贪婪是一种祸。)
  三、 案例反思
  两堂课的预设内容有了很大的区别。第二堂课的教学活动更开放,学生学习的主体参与性更强,究其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不断地否定自己、反思自己,也唯有这种及时的否定和反思,才能快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一) 语文教师应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教材是仅教书本知识,如寓言故事的教学,一般就是教师分析后要求学生记住寓意即可;用教材教,就是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并指引学生的生活实践。就这两堂课而言,第一堂课是在“教教材”,第二堂课是在“用教材教”。那么,如何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呢?
  1. 找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点”
  课堂教学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点,有教师的,也有学生的,也会有师生双边的。第一个班的教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点都可以成为第二个班教学改进的基础。
  在第一个班上《白兔和月亮》时,笔者设计了几个零星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很容易从书本中找出答案。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经过课后反思,笔者觉得如果用几个主问题来串联合篇,课堂就能大气、开放了,气氛也会更活跃。于是,在另一个班上这篇课文时,笔者提出了“这是一只怎样的白兔”这一问题,并要求学生抓住文中的几个关键词来说。这样一改动,学生思考问题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很好体现,他们所说的也都是有关白兔心理变化的词语。学生说出一个关键词,笔者再顺藤摸瓜,追问下去。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活跃而有效。所以说,要抓准问题点,就应认真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
  首先,要审视教学中的遗憾点。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每一堂课中不可能没有遗憾点,关键在于教师及时的发现。在整堂课中有哪些环节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哪些内容没有落实好?对此,教师都要第一时间去寻找。
  其次,要反思教学中的遗憾点。教师要在第一时间找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就得认真进行自我反思。为什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呢?是教学问题过难,还是启发引导不够?这样的反思有助于找到问题所在,从而为改进教学设计奠定基础。
  2. 把握课堂教学中的“生长点”
  在第一个班上的课中总有一些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这些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可以成为第二个班教学的生长点。在《白兔和月亮》的教学中,笔者在第一堂课中所提的有些问题还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白兔在没有得到月亮前是怎样赏月的”这个问题,只提到了寓言的一部分内容,还可深入挖掘:“白兔在得到月亮前后分别是怎样赏月的?”这样,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思考,来分析两种不同的心态,进一步品析文中对比手法的作用。以这个问题为切入口,还可以进一步细化教学内容:“请你细细揣摩白兔刚刚得到月亮时和得到月亮一段时间后的心理。”这样,学生通过结合文本就可以进行大胆想象,作者没写出来的白兔心理,学生通过交流后也能很好地理解。
  (二) 语文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训练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其中寓言教学最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寓言故事篇幅短小,语言精练,但是其中所蕴涵的道理却耐人寻味,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我们应该用好这些教材,努力把书教“厚”,尤其是寓意的揭示,教师应诱导和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从前后两个教学案例来看,前者缺少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教学比较单一,缺少厚度,也没有上出寓言的文体特质来;后者确定的“拓展点”则是结合现实生活多角度理解寓意,培养了学生深入理解、分析文本的能力。笔者引导学生从故事大意、故事人物、故事情节、故事结尾处概括寓意,提炼了四种不同的寓意解读让学生进行选择,并要求学生结合文本说说选择的原因。这样,学生就会有话可说了。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就初步了解了一些多角度解读寓意的方法,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课堂教学的“拓展点”应紧扣文本内容、紧扣文本文体特点、紧扣学生学情、紧扣教学难点。如果紧扣了这四点,课堂拓展的实效性就会更强。课堂教学要有深度和厚度,教师须在“拓展点”上深挖。
  教师的教学不能一成不变。同课异构,最能体现教师的智慧。教师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创造新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这无论是对课堂效益的提升,还是对教师的快速成长,都是十分重要的。
其他文献
记者 周校长,您好!在学校教育中,家校共建的重要性是经常被强调的。安吉县高级中学将打造家校教育共同体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除了加强家校联系确实非常重要之外,应该也基于对当前家校共建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的思考。  周国平 是的。高中学生都是在特定的教育体制下接受教育的,同时他们也是独立的个体,其成长与置身的家庭教育小环境密不可分。而今,在教育得到了家长、学校与社会充分重视的情况下,如何使家庭教育
期刊
【名师档案】杭州市中学历史教研员朱可老师,是浙江省特级教师,现任杭州市普通教育研究室副主任。作为教育部课程标准评审专家的他,是浙江外国语学院的兼职副教授,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评审专家,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他从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相继在杭州西湖中学、浙江大学附属中学任教。曾荣获浙江省教坛新秀、杭州市优秀教师、杭州市青年教师“中萃奖”、杭州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期刊
针对目前“千校一面”、教师职业倦怠、学生被动发展现象严重的时代命题,德清县高级中学扎实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建立起了新型的多样化课程体系和自主选课、走班学习、学分考核等制度。“德高为首,能力见长”的办学特色更加鲜明,把学生培养成“品德好、能力强、有个性”的育人目标更加明确,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学校已被浙江省教育厅列入省首批一级特色示范学校创建之列,在建立新型课程体系、转变育人模式方面
期刊
一、确定话题  演讲者在平时关注社会热点、焦点话题的时候,对报纸、电视多次报道的社会弱势者的非正常死亡事件(长沙一流浪者在立交桥下睡了15天最后冻死)很有感触,用他的话说就是:“这个冬天特别冷,我被寒冷击中,尤其是看到流浪者冻死的消息后,我差点落泪了,生命来之不易,失去却这样无声也无息。”于是,确定了“这个冬天有点冷”这一话题。  二、素材收集  从新浪新闻中心2013年1月3日报道的“长沙一流浪
期刊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这个民族尊敬诗,也尊敬经典。第一位爱国诗人屈原以诗歌和行动,特别是以生命诠释了他的爱国情怀;杜甫以诗词表达了对社会的忧患、对国家的担忧;还有陆游、文天祥、辛弃疾等一大批诗人本身就是热爱祖国、关心人民的诗人。他们以自己的人格和诗歌的魅力唤醒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从学习个体的角度看,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中职生更注重技能的学习与实践,往往忽略对美的体验、感受与陶冶。再综观
期刊
窃以为,长文短教也好,文本细读也好,所“教”所“读”,直接指向的就是语言。一切的教学目标都和语言的学习密不可分。其实施策略之一,可以是“由点切入,发散成枝,联缀为文”。一篇文章,在有限的课时内能紧扣一个语言点,展开辐射和延伸阅读,也是一种好的课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下简称《从》)堪属童年回忆的经典之作。在主题把握方面,课文提供了三种主题表述。从尊重文本和作者情感出发,我认为,所谓的“用
期刊
教研组作为教学管理和开展活动的基层组织,是进行教学研究、传递教学信息以及培养青年教师的主要渠道。在“校本教研”不断开展和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学校对教研活动开展有效性的关注度越来越大,也越来越认识到教研活动的开展对于增强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推动学校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实的教研活动开展中,许多活动缺乏应有的生动性和有效性,没有充分发挥活动开展的优势与功能。其实,在教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作了重大调整,新教材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初中《历史与社会》新教材坚持以社会生活为主轴、以时空观念为基础、以历史线索为主导的编写理念,采取“从今到古”与“从古到今”两种叙述相结合的方式,弥补了原先教材中存在的如学科知识不够系统、交叉知识比较多等不足,使历史进程的脉络更为清晰——学科味更浓、学科要求更高。  作为综合课程,《历史与社会》强调的是史地知识的有机
期刊
一、 从“尝试”到“互助”再到“全程”:“全程助学法”的产生  (一) “尝试教学法”的引入——初步“探”学  2003年,学校开始办学,恰逢长兴开始新课改。我们意识到,教学必须从传统的关注教转向关注学,于是引入了“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法”强调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及条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先尝试,通过尝试发现问题和困惑,再自我反思,以旧知唤新知,寻求解决途径;教师则通过尝试而知道学生的学习困
期刊
编 者 按  “全程助学法”是长兴县实验初级中学以教学平衡观、关注过程观、全面效益观为导航,最终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的一种创新式的教学方法。他们经过3年不懈的努力,对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本期“前沿”,我们约请了长兴县实验初级中学的领导和教师,对“全程助学法”的价值取向、具体实施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同时,还约请了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的张丰先生,对作为“全程助学法”核心内容的“助学单”进行了分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