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 周校长,您好!在学校教育中,家校共建的重要性是经常被强调的。安吉县高级中学将打造家校教育共同体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除了加强家校联系确实非常重要之外,应该也基于对当前家校共建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的思考。
周国平 是的。高中学生都是在特定的教育体制下接受教育的,同时他们也是独立的个体,其成长与置身的家庭教育小环境密不可分。而今,在教育得到了家长、学校与社会充分重视的情况下,如何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促进、协调运作,实现家校教育资源的整合,这在物质资源相对丰富而精神需求相对滞后的社会背景下,尤为迫切。2012年6月25日,教育部发布了《依法治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实施纲要(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学校管理活动的自主性、复杂性、权利义务关系的多样性要得到显著增强,要求建立健全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制度,让家长承担参与教育工作、参与和监督学校管理、促进学校与家庭沟通、合作等职责,扩大家长对学校办学活动和管理行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可以说,加强家校合作,是现代化学校建设的重要体现。
然而,对于这个并不算新的话题,虽然大家都认识到了其重要性,但在实践中还缺少真正的法律和科学研究的支撑。现代化的学校应该具有多元、开放和包容的特点,可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学生在学校的话语权、参与权太少了,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话语权和参与权也太少。我们看不到家长在孩子教育中同行的身影,他们甚至没办法了解教育的真实情况。可以说,当前高中的家校共建,还面临着不少困境。
记者 请您谈谈具体有哪些困境。
周国平 我们可以先来看一下家校合作的一个固定模式家长会的流程:先由校长(或年级分管校长)讲话,大体是教导家长怎样教育孩子;然后是各班主任教师讲话,主要是介绍全班学生的基本学习状况,并指点家长如何辅导孩子的学习;最后任课教师和家长面对面交流。毫不讳言,在我校,此类家长会的模式仍被利用,但我们在反省,显然,这样的家长会,家长只是被动的接收器,没有发言的机会,因而认真听取的寥寥,效果可想而知。或许这类家长会的实际目的,是使家长了解学校的基本要求、了解自己孩子的成绩在班级中的位次,以此达到分解学校责任的目的。这本无可厚非,但家长对孩子以及班集体的其他状况,包括道德品质、性格发展等所知甚少,因而缺乏真正的知情权,更遑论参与权了。
造成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孩子到了高中,父母们往往认为孩子大了,心智上不会出现大偏差,而自己在对孩子的学业协助上已经无能为力了,因而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推给了学校,从思想上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不会热心参与学校对其孩子的教育。另外,还有部分家长只在智育上能与学校配合,即能督促孩子做功课等,但在其他方面则或苛责、或顺从。也有家长认为自己文化素质不高,或不懂教育,没有能力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这些都是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意识上的偏差,导致他们放弃了自己应该承担的教育权利和义务。
二是学校缺少可资借鉴的家校合作的有效机制和案例,更缺少像欧美国家那样的家校合作模式及实践研究,以及在行政法律上的推动。如美国的学校发展项目SDP模式,由学校董事会负责制订计划,学校发展团队肩负起代表家长、教师、管理者和学校支持者的责任来推进家校合作,家长被要求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设立专门的家校协调者加强学校与社区的沟通。相比较而言,我们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
三是学校教师对家校合作共建重要性的认识缺乏成长的传统土壤。我们民族的特性是权威取向的,崇拜并依赖权威,而传统赋予教师的权威与崇高的地位,在家长心目中十分牢固,也往往为教师和学校管理层所认同。另外,强调中庸、折中,避免冲突;强调和谐,避免失衡;强调集体高于个人;强调顺从和顾及他人,避免得罪他人……这种相对稳妥和缺少改革的精神面貌,造成了相对惰性和抵制变革的心理,如在本就很难的高中专业化学科教学上,如果引入家长对教学的评价,会造成教师团队本不该有的“自尊受损”的心理压力。
记者 基于这样的现实,您觉得要实现真正的家校合作,学校应该具有怎样的工作思路?
周国平 首要解决的便是学校和家长平等地位的问题,即协调家庭和学校在教育中的平等地位和作用,改变家庭教育从属于学校教育的认识,平衡家校之间的关系。这样才有可能调动家庭对其子女教育的积极性,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其次,要拓宽家校合作的研究空间和实践领域。学校的实际情况各有不同,但多层面的合作还是可能的,如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上,在家庭和学校的学习文化环境的营造上,在学校管理行为的促进上,甚至在课程建设和教育科研等领域,都有合作的空间。
总之,作为这项工程的主导,学校(无论是管理者和教师)要改变观念,不能将家长引入学校视为不懂教育者对学校教育的干扰,不能抱着仅仅将责任分解的意识来通报学生的种种不足,不能让家校合作停留在学校对家长这一单向的交流模式之下,不能只有阶段性考试节点的家校合作而缺少合作的连续性。
记者 根据这样的思路,贵校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周国平 我们着力打造家校教育共同体,力求通过建立有效的家校合作机制,科学规范地推进家校共建工作。
一是抓好节点,丰富家长会的形式,如我校高三年级共要召开三次家长会,分别是起初家长会、临界生家长会、文科优秀学生和理科进步学生家长会。
二是落实常规,引家长进校园、进课堂,如在校办公会、行政会、教职工大会等不同会议上要求学校上下统一认识,引导家长进校园、进课堂,打破过去单向交流式的家校合作模式。
三是广开言路,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决策管理,如学校进一步完善家长委员会这一家校共建组织,目前已经形成了“班级—年级—学校”三个梯度的家长委员会体系。
四是搭建平台,丰富家校合作的手段和方式,如在拓宽与家长直面交流的平台工作中,邀请家长进行国旗下讲话、百日誓师讲话、班级教师会交流等,在学校开展的健康教育讲座、食堂安全工作开放日等活动中,都邀请家长参加。
记者 通过这些措施,贵校希望在家校共建工作上达成怎样的发展愿景?
周国平 建立家校合作的有效机制,探索提高家校合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实现家校合作的科学、有效推进,并非朝夕可成,但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我们希望能达成如下的发展愿景:
一是真正实践家校共建下的教育共同体,让家长成为教育的同盟军。家长不是学校教育的看客,而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力量,如果能让共建达到一定层次,使得家长具有教育话语权,成为学校教育的评判者、宣传者、服务者,甚至管理者,并以优秀家长的示范来带动更多的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那么我们的教育队伍将多一支同盟军,教育共同体的打造也不会成为空话。我们的这一愿景将具体到家长对学校管理、教学活动、学生实践、教师评价、课程开发、教育科研等广泛领域的参与。
二是打造一支能全力推动家校合作的管理、实施的教师队伍。我们期待学校管理人员能在家校合作中具备多重角色。他们应该是鼓舞士气的宣传员和组织者,应该是家校合作活动的策划人和主持者,还应该是活动的协调人,对家校合作活动进行有效协调与管理,实现家校合作的连续性。同时,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是家校合作的主力军,是家校合作活动的具体策划人、组织者和参与者。他们是家校沟通合作的纽带、桥梁及家长的朋友,直接沟通于家长,也是家长们最为重视的教育力量。学校必须全力支持他们顺利开展活动,并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指导。
三是提升理论研究,形成优秀的家校合作案例,完善家校合作的各项制度和保障。美国家校合作的发展也经历了不重视、引起关注、加强研究、完善立法、逐步规范的过程,社会学家爱泼斯坦认为,分离式影响理论、嵌入式影响理论及重叠式影响理论模式是美国家校合作的主要理论支撑。也许实践的成分在校园里能更直接地得到体现,但拿来主义甚至在家校合作的科学研究上有所专攻也是值得期待的。优秀案例的推广、各项制度的完善、各项保障措施的到位,这些都将是我校家校合作提升层次的重要内容。
周国平 是的。高中学生都是在特定的教育体制下接受教育的,同时他们也是独立的个体,其成长与置身的家庭教育小环境密不可分。而今,在教育得到了家长、学校与社会充分重视的情况下,如何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促进、协调运作,实现家校教育资源的整合,这在物质资源相对丰富而精神需求相对滞后的社会背景下,尤为迫切。2012年6月25日,教育部发布了《依法治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实施纲要(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学校管理活动的自主性、复杂性、权利义务关系的多样性要得到显著增强,要求建立健全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制度,让家长承担参与教育工作、参与和监督学校管理、促进学校与家庭沟通、合作等职责,扩大家长对学校办学活动和管理行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可以说,加强家校合作,是现代化学校建设的重要体现。
然而,对于这个并不算新的话题,虽然大家都认识到了其重要性,但在实践中还缺少真正的法律和科学研究的支撑。现代化的学校应该具有多元、开放和包容的特点,可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学生在学校的话语权、参与权太少了,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话语权和参与权也太少。我们看不到家长在孩子教育中同行的身影,他们甚至没办法了解教育的真实情况。可以说,当前高中的家校共建,还面临着不少困境。
记者 请您谈谈具体有哪些困境。
周国平 我们可以先来看一下家校合作的一个固定模式家长会的流程:先由校长(或年级分管校长)讲话,大体是教导家长怎样教育孩子;然后是各班主任教师讲话,主要是介绍全班学生的基本学习状况,并指点家长如何辅导孩子的学习;最后任课教师和家长面对面交流。毫不讳言,在我校,此类家长会的模式仍被利用,但我们在反省,显然,这样的家长会,家长只是被动的接收器,没有发言的机会,因而认真听取的寥寥,效果可想而知。或许这类家长会的实际目的,是使家长了解学校的基本要求、了解自己孩子的成绩在班级中的位次,以此达到分解学校责任的目的。这本无可厚非,但家长对孩子以及班集体的其他状况,包括道德品质、性格发展等所知甚少,因而缺乏真正的知情权,更遑论参与权了。
造成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孩子到了高中,父母们往往认为孩子大了,心智上不会出现大偏差,而自己在对孩子的学业协助上已经无能为力了,因而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推给了学校,从思想上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不会热心参与学校对其孩子的教育。另外,还有部分家长只在智育上能与学校配合,即能督促孩子做功课等,但在其他方面则或苛责、或顺从。也有家长认为自己文化素质不高,或不懂教育,没有能力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这些都是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意识上的偏差,导致他们放弃了自己应该承担的教育权利和义务。
二是学校缺少可资借鉴的家校合作的有效机制和案例,更缺少像欧美国家那样的家校合作模式及实践研究,以及在行政法律上的推动。如美国的学校发展项目SDP模式,由学校董事会负责制订计划,学校发展团队肩负起代表家长、教师、管理者和学校支持者的责任来推进家校合作,家长被要求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设立专门的家校协调者加强学校与社区的沟通。相比较而言,我们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
三是学校教师对家校合作共建重要性的认识缺乏成长的传统土壤。我们民族的特性是权威取向的,崇拜并依赖权威,而传统赋予教师的权威与崇高的地位,在家长心目中十分牢固,也往往为教师和学校管理层所认同。另外,强调中庸、折中,避免冲突;强调和谐,避免失衡;强调集体高于个人;强调顺从和顾及他人,避免得罪他人……这种相对稳妥和缺少改革的精神面貌,造成了相对惰性和抵制变革的心理,如在本就很难的高中专业化学科教学上,如果引入家长对教学的评价,会造成教师团队本不该有的“自尊受损”的心理压力。
记者 基于这样的现实,您觉得要实现真正的家校合作,学校应该具有怎样的工作思路?
周国平 首要解决的便是学校和家长平等地位的问题,即协调家庭和学校在教育中的平等地位和作用,改变家庭教育从属于学校教育的认识,平衡家校之间的关系。这样才有可能调动家庭对其子女教育的积极性,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其次,要拓宽家校合作的研究空间和实践领域。学校的实际情况各有不同,但多层面的合作还是可能的,如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上,在家庭和学校的学习文化环境的营造上,在学校管理行为的促进上,甚至在课程建设和教育科研等领域,都有合作的空间。
总之,作为这项工程的主导,学校(无论是管理者和教师)要改变观念,不能将家长引入学校视为不懂教育者对学校教育的干扰,不能抱着仅仅将责任分解的意识来通报学生的种种不足,不能让家校合作停留在学校对家长这一单向的交流模式之下,不能只有阶段性考试节点的家校合作而缺少合作的连续性。
记者 根据这样的思路,贵校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周国平 我们着力打造家校教育共同体,力求通过建立有效的家校合作机制,科学规范地推进家校共建工作。
一是抓好节点,丰富家长会的形式,如我校高三年级共要召开三次家长会,分别是起初家长会、临界生家长会、文科优秀学生和理科进步学生家长会。
二是落实常规,引家长进校园、进课堂,如在校办公会、行政会、教职工大会等不同会议上要求学校上下统一认识,引导家长进校园、进课堂,打破过去单向交流式的家校合作模式。
三是广开言路,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决策管理,如学校进一步完善家长委员会这一家校共建组织,目前已经形成了“班级—年级—学校”三个梯度的家长委员会体系。
四是搭建平台,丰富家校合作的手段和方式,如在拓宽与家长直面交流的平台工作中,邀请家长进行国旗下讲话、百日誓师讲话、班级教师会交流等,在学校开展的健康教育讲座、食堂安全工作开放日等活动中,都邀请家长参加。
记者 通过这些措施,贵校希望在家校共建工作上达成怎样的发展愿景?
周国平 建立家校合作的有效机制,探索提高家校合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实现家校合作的科学、有效推进,并非朝夕可成,但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我们希望能达成如下的发展愿景:
一是真正实践家校共建下的教育共同体,让家长成为教育的同盟军。家长不是学校教育的看客,而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力量,如果能让共建达到一定层次,使得家长具有教育话语权,成为学校教育的评判者、宣传者、服务者,甚至管理者,并以优秀家长的示范来带动更多的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那么我们的教育队伍将多一支同盟军,教育共同体的打造也不会成为空话。我们的这一愿景将具体到家长对学校管理、教学活动、学生实践、教师评价、课程开发、教育科研等广泛领域的参与。
二是打造一支能全力推动家校合作的管理、实施的教师队伍。我们期待学校管理人员能在家校合作中具备多重角色。他们应该是鼓舞士气的宣传员和组织者,应该是家校合作活动的策划人和主持者,还应该是活动的协调人,对家校合作活动进行有效协调与管理,实现家校合作的连续性。同时,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是家校合作的主力军,是家校合作活动的具体策划人、组织者和参与者。他们是家校沟通合作的纽带、桥梁及家长的朋友,直接沟通于家长,也是家长们最为重视的教育力量。学校必须全力支持他们顺利开展活动,并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指导。
三是提升理论研究,形成优秀的家校合作案例,完善家校合作的各项制度和保障。美国家校合作的发展也经历了不重视、引起关注、加强研究、完善立法、逐步规范的过程,社会学家爱泼斯坦认为,分离式影响理论、嵌入式影响理论及重叠式影响理论模式是美国家校合作的主要理论支撑。也许实践的成分在校园里能更直接地得到体现,但拿来主义甚至在家校合作的科学研究上有所专攻也是值得期待的。优秀案例的推广、各项制度的完善、各项保障措施的到位,这些都将是我校家校合作提升层次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