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函辉相关印事辑考

来源 :中华书画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shen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3年明11日,浙江临海县特产场职工在开辟茶园时,挖掘了陈函辉墓葬,取走墓中文物,后被临海县文管会追回。其中有陈函辉生前所用银质印章—对,印文分别为阳文“陈函辉印”(图1)、阴文“寒山木叔”(图2)。两印皆为覆斗纽,印面边长32×32毫米,通高23毫米,每枚重55克。同时所出文物尚有玉佩、玉砚、碧玉牧童卧牛、玉卧马、玉发髻冠、银耳挖等,现与印章一道收藏于临海博物馆。
  陈函辉(1590-1646,图3),初名炜,字木叔,号寒山、小寒山子、寒椒道人等。浙江临海人。明天启七年(1627)举人,崇祯七年(1634)进士,崇祯九年(1636)补靖江县令。崇祯十四年(1641)为御史左光先弹劾,革职归里。明亡后福王诏任职方主事监河南军,以母病未赴,后诏书七至,乃行。清顺治二年(1645)六月南京失守,陈函辉、张煌言奉时居台州的鲁王朱以海监国,并侍其至绍兴,任少詹事,后擢礼、兵二部侍郎。次年鲁王兵溃出奔,从王航海,已而相失。陈函辉返台州,哭人云峰山,赋绝命词十首,自缢而亡。清乾隆问,赐谥“忠节”。
  墓中出土两印印文系凿刻而成,刀法娴熟自然。白文印“寒山木叔”,仿汉印式,结字方圆并用,气息浑厚;朱文“陈函辉印”,布局妥帖,“印”字上部“爪”形呈圆形钩状,是明代篆刻中“印”字的典型样式。同样的“印”字篆法虽然在明初朱元璋第三子、后被封为晋王的朱榈用印“晋府书画之印”(图4)中已见雏形,但真正形成风气还应以文彭自用印“文彭之印”(图5)为滥觞。此后广为明清篆刻家效法,成为姓名印中常用的“字形”,后之甘旸‘马从纪印”、汪关“董其昌印”(图6)“王时敏印”、詹泮“奇字斋印”、胡正言“玄赏堂印”等皆有效法。在目前所见的出土明代文人印章中,银质者此为仅见。这两枚银印印侧及覆斗形上部斜坡均錾刻纹饰与图案,如祥云、方胜、书卷、犀角、花草等,各不相同,似为带有民间工艺特征的八宝吉祥图案,折射出民俗文化与文人雅玩交融的审美趣味。
  陈函辉为晚明著名文士,师从黄道周,史载“公少年时,落笔妙天下,笑骂皆成文章,人争诵之”。又广交游,曾纂修《靖江县志》《(崇祯)台州府志》,著有《小寒山子集》等。其六言《绝命词》首章开篇“牛为大明之人,死作大明之鬼”广为传诵。陈函辉平日虽有宫室、酒色之好,然能行大节义,邵廷采论日:“既而临大节,视平日嗜好如蝉翼之振露。洒然自得其本心,非见道明而去累疾者耶?”陈氏又能书法,临海博物馆藏有其行草书自作诗条幅数件,虽为日常酬应之作,但颇能见其性情。“曾逢春色浅”条幅(图7),章法舒朗,笔调从容,透露出淡然闲适的况味。“舟舆有丘壑”条幅(图8),涉笔骀荡,既富有节奏感,又显得挥洒自如。“忽思湖上宅”一幅(图9),笔势缠绵,下笔放旷不羁,似有几分徐渭笔意,与同时或稍晚的王铎、傅山等人行草,也有气脉相通之处。陈函辉虽不以书法名世,书作中也有字法结体不够谨严之处,但一种“是真名士自风流”的气息却无法掩藏,人称“海内称文章风流豪荡者,推天台陈君焉”。
  目前所见陈函辉印记还有不少。如崇祯二年(1629)《红题》自序后“陈炜之印”“小寒山茮子”两印(图10),以及崇祯七年(1634)《九青百韵》题记后“陈函辉初名炜”“四海陈木叔”两印(图11)。这些印章虽刻于书版之上,但皆摹刻自原印,大致能够反映出陈函辉用印的原貌。此外,在其自藏《寒玉集》上,钤有三方白文自用印,分别为“陈函辉印”“木叔父”“小寒山子”(图12)。其中“陈函辉印”与“小寒山子”两印,都是典型的汉印风格,气息典雅醇厚,唯印边残损略多,有伤笔画和正。“木叔父”印为鸟虫篆(或称殳篆),在明代较为少见。明代此类印篆的普遍特征是界划分明,字字独立,往往着重于单字的蟠曲与造型的流畅姿媚,而并不过多着意于印面的缜密,这是与汉代或晚近鸟虫印最大的区别所在。类似的印作如梁褒为吴彬所刻“文中父”(图13),“木叔父”父”印气息与之一脉相承。
  晚明文人与篆刻或多或少有着一定的渊源。陈函辉行迹半天下,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如旅行家徐霞客、画家杨文骢等,此外还与印人梁年、王山公友善。现在看到的数方陈氏用印,或许就有出自其中名家之手。在陈函辉诗集中,有多首诗记载了他与当时篆刻名家梁裹弟梁年的交往。如《偕梁大年奉侍霞翁师石梁坐月》《椒江舟中奉陪邹杨二使君与龙友大年伯含三兄夜至黄岩泛月听潮醉后漫赋》等,可知梁年与徐霞客、杨文骢亦有交往,且行迹曾至台州、温州一带。梁年游天台、雁荡两山之际,曾刻印赠陈函辉,后陈函辉以扇寄赠,并书自作五绝数首:
  龙湫千仞高,谁是雕龙手。看君一奏刀,金印大如斗。
  台雁峰峰幻,何人妙手镌。大年留姓字,陵谷末应迁。
  口石即为梁,雕梁仍是石。人巧问天工,如椽口如壁。
  口人堪与语,一片小寒山。顽石头能点,点于石指间。
  面壁徒留影,虚空原粉碎。明明弹指间,炼石天犹在。
  刀后初无画,扇中岂有诗。寒山来拨火,灭灶更然之。
  出入怀袖间,扇恶吟逾苦。伯鸾应弗噫,诗人是阳五。
  梁年,字大年,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后久寓白门(今江苏南京)。精治印,每作必深思熟略,传移上石,故所作富于笔意。又精于古器物鉴赏,朱之蕃对其极为器重。辑有《梁大年印谱》。周亮工极称赏其印作,认为篆刻在其兄梁千秋之上。《印人传》有《书梁大年印谱前》一篇云:
  梁大年年,其先蓋广陵人,流寓白门。癯而修长,常有目疾,又短视。好作印,每构一印,必精思数时,然后以墨书之纸,熟视得当矣,又恐朱墨有异观,复以朱模之,尽得当矣,而后以墨者传之石,故所镌皆有笔意。余致君于维扬署中凡数月,为予作甚多,今散失大半矣。君又能辨别古器款识。家固赤贫,晚益窘。有王叔宝者,家多收藏,以十余宣盘赠君,置几上,君以葛衣覆之,去乃曳衣,盘碎其半,瞪目向叔宝日:“天欲贫死梁年,公安能生我哉?”乃尽碎其余,不复顾,遂还广陵,卒以贫死。大年生平不奔走显贵,兰嵎朱尚书独钦重之。尚书习静小桃源之玉树堂,谢绝宾客,独与大年游,日非大年不饭。尝有从土中得一玉印,文不可辨,需数金耳,大年趣公急售之。后为浣洗,辨其文,秦六字小玺也。入以数十金争购,尚书固不与,后尚书之子无外以二百金售之歙人,人始服大年鉴赏之精。大年兄褒,即世所称梁千秋者,亦以此名。予在都门,以十数章托千秋,会兵变,千秋狼狈南归,客死于途。世人恒以千秋胜大年,予独谓大年能运己意,千秋仅守何氏法,凛不敢变,不足贵也。同书《书梁千秋谱前》又附记之:   千秋弟大年,立身孤冷,不甚与千秋合,朱兰嵎史公甚重之。史公读书小桃源,无大年不饭,大年卒以不能俯仰人,贫困死。千秋得名后,留心声妓,一意自恣,得图章辄恅愺应之,或倩之大年,而大年又不肯代斫断,亦不恒造其门,以此人益多大年。
  当时梁裹名声远大于梁年,但周亮工认为梁年人品艺事皆在其兄之上。认为梁褒篆刻只知谨学何震,不敢变化,而梁年能运己意,是为过人之处。梁年篆刻存世极稀,今以所作‘食笋斋”印(图14)观之,与梁裹较为相近,然秀逸蕴藉、笔意精神确过其兄,栎园所言不虚。陈函辉《寒玉集》上自用三印,风格与梁氏兄弟十分接近,或有出自彼手者。
  陈函辉所交往的印人中,还有一位王山公,其人姓名未详,似也未见史籍记载。陈函辉在《赠楚中王山公兼答来韵》一诗中称之为“楚中奇人”,又以“十年侈说王山公,正如震雷灌里耳”之句述其多年倾慕之情。从诗意来看,这位王山公生活于湖广地区,才气很高,又放荡不羁,是一位诗文、艺事兼善的狂生。陈函辉知晓王山公擅篆刻,以诗索篆,方如愿所偿。其《索王山公印篆偿之以诗有小引》云:
  山公向精雕龙技,予索之,云久不作此,得一诗当勉应,因走笔仍用前韵为寒山一片石介绍。昔君家右軍以笼鹅换书,今予以打油易篆。传之后人,当复添一笑柄。
  王郎用石如用纸,无字之碑混沌死。纔闻奏刀笔阵惊,其血玄黄竟何似。蝌蚪百万戏墨池,右军忽变为籀史。屠龙已成无所用,雕虫小技偶然耳。超超玄箸玉屑霏,湛若芙蓉淬秋水。手欤心欤为石欤,杳然不知其所以。宋人_叶刻三年,天巧神工莫可拟。要之无当于大道,故如幻师提傀儡。吾友其中有深意,蒲团悟出画前理。蚤见顽石起点头,自云吾无隐乎尔。昔者如来授记予,乌有先生子虚子。比来迁秩醉乡侯,接罪倒着长安市。岂有白板老青衫,不分符竹不赐玺。
  与君一笑凌秋空,世事葫芦皆鹿豕。试将片
  石语寒山,斗大黄金只如此。
  从诗中来看,陈函辉与王山公性情相近,皆为恃才放日广、意气飞扬的才子,故他对王山公的推崇,甚至高于梁年。可惜此人在印史已失考,只能留待于新资料的发现。
  从陈函辉酬答梁大年、王山公的诗歌内容来分析,梁、王二人为陈函辉篆刻的都是石质印章,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明末印人与文人之间的篆印酬酢,还是以取材便利、易于奏刀的石质印材为主。
  (本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题研究项目“新出土明代文人印章及其篆刻艺术特征研究”,项目编号2017S JB0444,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作者为南京市晓庄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春晓
其他文献
作为一个真正的学者,有两个基本素质,一是求真务实,有着脚踏实地的精神;二是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有着独立自由的精神。在其凤的学术研究、艺术创作中,处处表现着求真务实与独立自由这两种精神的结合。  作为一位学者,需要冷静而缜密的逻辑思维,而作为艺术家,又要有激情与想象力。我在其凤的书法作品中,可以解读出理性与浪漫的自然融合。他脚踏实地、深人传统,临帖很广,读帖很深,从帖到碑,从古典到近现代,从天马行空
期刊
任何一个崇佛的国良,其佛教建筑在等级上虽然不及宫殿建筑,但在建筑规模和建筑艺术上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数量、规模和材料可与宫殿建筑媲美,而且综合了多种造型艺术手段,较之宫殿建筑具有更加广泛、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更加珍贵的审美价值。佛教的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理论以及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教化,融合了古代哲学智慧,不仅让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形成广泛的社会基础,而且对于处在统治地位的帝王和
期刊
首都博物馆藏明人沈周《仿倪云林山水卷》,纸本水墨,纵33.2厘米,横204厘米。此卷锦包首,外签条楷书题写“沈石田用倪云林法,清群移藏”。  手卷引首“石田逸品”四字行楷书。前隔水处有鉴藏印多方,分别为“游侠处士”朱文印、“頵公审定”朱文印、“达受印信”白文印、“吴氏珍藏”白文印、“会稽章氏宛委山馆鉴藏金石书画之印”朱文印。  画心绘西山秋景,采用倪瓒“一河两岸式”平远构图,景致简略,境界开阔。右
期刊
李方其人,清俊雅逸,充满中国人所向往的浩然之气。当然,他还具备优秀书家所拥有的敏锐的感悟力、深刻的思想力,以及多方面的才华。  李方性格、爱好形成的原因大抵有三:一是家庭;二是社会生活、工作环境;三是地域独特的风貌及文化。李方其父为新疆书法家协会第一任主席李敦木。在父亲影响、指导下,李方儿时即习字临帖,且一直沉醉于遒劲、流丽、充满韵味的“二王”法帖之中。“晋韵”,可謂中国书法的魂魄,无论各种书体、
期刊
据颜氏族谱《陋巷志》记载,陋巷颜氏,乃黄帝后裔,自春秋战国始,家声大振,人才辈出。颜氏一代始祖颜回系孔子的得意门生,儒学集大成者,四十代祖颜真卿乃唐世四朝名臣,书法巨擘。余自幼听父辈讲述颜回身居陋巷,苦读寒窗,真卿公帚扫黄泥,习书练字的传奇故事。每每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熟读颜氏家训,习练颜氏法帖,已成为颜氏子孙的传家宝瑜和必修之课。所以,余学书法颜为宗,不法二门。于《颜家庙》《颜勤礼》及颜氏三稿用功
期刊
柳咏絮为人谦和,快乐而文静。她以大半生的勤勉奋斗,刻苦学习民族、民间传统水墨画技术技巧,大量拜读、体悟水墨作品在创作过程中生发和幻化着的画面神奇;她以千百遍的努力探索,积累经验,尺幅从盈掌小品到八尺、丈二匹大幅:不唯小、不唯大,只为好,只为画面的新、奇、特、美;只为一种长久以来挥之不去的自我情结和水墨材料之间的融合。她用勤奋去找寻生活中的快乐、找寻大自然的难得恩赐,她以一种如饥似渴的情感無数次地到
期刊
对于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来说,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和素质,比如知识结构、文化修养、审美眼光乃至道德人品等等。但最关键的首先是一个人的艺术感觉和性情。因为其它方面都可以依靠后天的努力。唯独一个人的艺术感觉和性情是与生俱来的。在我们朋友圈里,守谷是最性情的,艺术感觉也是最好的。在这点上,大家常常会嫉妒他。  且不说一幅好字一方好印会令他激动半天,就是一条小溪一片花草几株老树几声鸟叫,都能使他忘情颠狂。他多次感
期刊
在魏晋玄学中,关于言、象、意三者关系的讨论是一个核心问题,而在这种讨论的氛围之下,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也普遍地走向了自觉。其中言与象的关系,反映在文艺领域,即以诗歌与绘画的关系为典型。二者可以相互转换,其最初表现为据诗意作图,简言之即诗意图。  考诗意图之起源,东晋顾恺之《论画》即记载有以《毛诗》作图者,而顾恺之自己也曾以嵇康诗作图。唐代以后,诗意图逐渐增多,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记载周昉即曾经以《长
期刊
李伟亮,1985年生于河北遵化。别署挹风斋主人,网名李江湖。中国诗歌网诗词编辑、半亩  塘诗社社长。三月  三月情怀未便猜,雨中燕子又归来。春风岁岁无新意,一树桃花反复开。  丁酉腊月还乡偶题  向阳午后旧柴门,坐着苍髯南北邻。闲说山乡无变化,经年只少一些人。  减肥  意气销磨髀肉滋,狂名久已负当时。年来力褪旧皮相,生怕锋芒人不知。  武汉东湖遇雨  行吟阁畔石桥东,我亦行吟细雨中。满目湖光天不
期刊
赖少其(1915 2000),当代著名版画家、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作家、诗人。20世纪30年代,与李桦等人成立“现代版画研究会”,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并得到鲁迅指导。1939年在安徽参加新四军。40年代,在军队从事宣传工作。解放后,先后在南京和上海负责文化建设事业。1 959年后,在安徽开创文化事业。1986年回归故里广州。赖少其一生经历丰富,留下了大量的文献史料。从抗战时期的版画创作到上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