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凡让教授

来源 :走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cl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4月15日,随着最后几根细长管道的安装到位,一个10米长,4米高,由400根管道组成的目前国内最大的气泡成像系统,开始进入联调测试状态。平时人们看到的随意漂浮大小不一的气泡,能否在这个系统中,听从指挥地排列出可以传达完整信息的图形和文字呢?
  “我担心的是牢固性问题,这么大的管子弯了会漏油,另外担心气泡行走的一致性……虽然做过了试验,但像这么大面积,整体做起来还需要观察,这是我心里最没底的地方”。
  说话的人是中国科技大学的教授、气泡成像系统的设计者孔凡让,像这种心里没底又要大着胆子去做的事,孔教授可没少干,其中让他最惊心的事,是在上海世博会的开幕式上。(图1)
  2010年4月30日20时,上海黄浦江畔,第41届世界博览会在宋祖英的歌声中缓缓拉开帷幕。在现场数以万计的观众中,也许只有孔凡让的心情最特别,他不但没有心思欣赏美妙歌声,相反他的神经随着歌声响起再一次紧绷起来。
  孔凡让说,我都形成条件反射了,一听到歌声响起来,心里就揪得慌。其实宋祖英的歌声很美,但这时我担心小球矩阵下不来。我们已排演很多次了,一到这时,我心里就打颤。
  当805只小球组成的图案缓缓降落时,魔幻小球、精灵小球、神秘小球等各种满怀情感的名称也随即传遍世界。这个变幻多端的小球矩阵就是让孔凡让“心里没底”的“那个东西”。(图2)
  孔凡让说,800个小球,给它的指令瞬间传遍,有难度;另外,克服电磁环境干扰,是更大的难点。
  其实这些由小球组成的图案,都是靠控制小球的运动形成的。而控制小球的运动形式,都是依靠数学……一般人觉得数学公式枯燥无味,没有任何美感,但用在这里,就展现出了数学的内在美。
  上海世博会,孔凡让是最幸运的:在世博会的开幕式、开园式和闭幕式上,孔教授有3个作品入选,并且都是在表演的中心位置。是什么让他能在世博会的大舞台上独中3元呢?
  孔凡让教授1970年参加工作,他由安徽宿县柴油机厂的一个工人,成长为中国科技大学的教授、博导。
  从孑L凡让在柴油机厂当工人时留下的一张照片中,也许能看到他对未来的向往。1993年,在澳大利亚结束了博士后研究后,孔凡让在中国科技大学开始了教授生涯。他完成的第一个重大课题就很怪,是把研究睡眠的软件移植到钢铁企业对设备的监测上。(图3)
  1999年,一个偶然的事情,让孔凡让走进了完全不同的新生活。
  1999年,在完成宝钢不停车故障检测重大课题不久,孔凡让听到筹建中的安徽省科技馆正在向社会征集展品的消息。这个消息一下子勾起了他心底埋藏已久的愿望。(图4)
  孔教授说,在国外看到的科技馆,给我很深的印象。当时我想,我小时为什么没看到过这些有趣、奇怪的东西?如果小时候能看到的话,对于我的成长,科学思想的形成都会有很大的帮助。现在,如果我们能够参与到安徽科技馆的建设中去,对于孩子们的未来,一定会有帮助。
  在安徽科技馆一楼大厅里,一辆装着4个方形轮子的自行车,是最能引起孩子和家长关注的展品之一。这辆车的创意人就是孔凡让。(图5)
  孔凡让说,科技馆的东西要给人启迪,越奇怪越好。我想,如果做一辆人骑上去不颠簸的方轮子的车,肯定会使小孩子脑子里多一个思考。按常理,方轮子的车骑起来都会颠簸,为什么科技馆里的方轮车骑起来不颠簸呢?于是,我给科技馆提出了做方轮车的方案。
  孔教授的助理舒玉恒说,包括我们,一听到方轮车,首先想到它不可能走起来。孔老师提醒我们,所有的车,理论上只要车轮中心在一条水平线上运动,就不会颠簸。可以让道路去适应轮子。
  孔凡让说,无论圆形车轮,还是方形车轮,要不颠簸,最重要的是保证车轮中心点在行走中保持在一条水平线上。让方形轮车走在有一定弧度的路面上,就不会颠簸了。
  舒玉恒说,所有第一次看到这个展品的人都觉得好奇。小朋友们一下子都围了上来,都想上去骑骑这个方轮子的车。
  安徽科技馆的第一批原创展品中,方轮车是全国各地科技馆仿制最多的一个,但孔教授对所有的仿制品都不满意。
  孔凡让说,我们的方轮车做出后,很多人仿制,我看了一下仿制品,发现他们都没有真正仿制到我们方轮车的精髓。
  舒玉恒说,打滑比较严重,克服不了,所以他们做上齿,利用齿轮滚动。
  孔凡让说,方轮车的设计要点是:4个轮子的周期是不一样的,这个轮子是水平的,那个轮子角就朝上,相差90度;一个轮子下降时,另一个轮子就处在爬坡的状态;4个轮子,有的在上升,有的在下降,就能很好地克服打滑现象。
  舒玉恒是10年前参与制作方轮车的学生之一,错开四轮周期解决打滑问题的办法,就是他想出来的。作为助手,10年来为了实现孔教授的一些古怪想法,他们吃了不少苦,但也跟着孔教授一起进了世博会。
  孔凡让说,我们曾经给南京军区做过一个磁悬浮地球仪。南京军区的一个人进了世博会导演组,负责舞台效果。导演组一致的想法,是用高科技元素点亮开幕式的光彩。为此,南京军区这个人想到了我们。
  就这样,孔教授带着他的团队和构想,闯进了世博会:开幕式上,精灵小球的表演,让人耳目一新;开园式上,会场中央翩然而起的金钥匙,更是出乎人们的意料;而压轴好戏留给了闭幕式。(图6)
  孔凡让说,中国在2400年以前有了编钟,如果把古老的文明用现代的方法表现出来,可以体现深厚的文化内涵。导演组看了十几个方案,一致认为磁悬浮编钟好。
  在安徽科技馆方轮车的旁边,有一个磁悬浮地球仪,它是孔教授1999年的作品。磁悬浮对于孔凡让,不是陌生的东西,但要把几十公斤重的青铜编钟悬浮起来,可不是件轻松的事。
  孔凡让说,磁悬浮地球仪是不让人动的;做编钟,人要敲它,还要用力敲出声音来。过去的磁悬浮系统,一敲,钟就会掉下来。
  孔凡让说,开始,我们用一个水桶配重到指定重量。然后就敲打水桶,试电路参数,试控制方法。反复试了几十次。
  编钟做成后,请世博闭幕式的总导演亲手拿着大木棒敲它,进行检验。
  2010年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闭幕式上,“多元·融合”的主题音乐响起时,巨大的舞台中央,缓缓升起一个大支架,当金黄色的绸布撤掉后,人们惊奇地发现,支架上是一排飘在空中的青铜编钟。(图7)
  舒玉恒说,我们最不放心编钟的升降过程。编钟藏在舞台下面,要先在升降舞台上悬浮好。表演时,从舞台下面升起来。升的过程中会有振动,振动可能会影响到悬浮系统,这一点是我们最担心的。
  随着钟锤的起落,浑厚悠扬的编钟乐声传遍全场。人们再一次震惊了,这些悬浮的编钟竟然还能发出 如此美妙的声音。那时只有为数不多的人知道,这些编钟里还隐藏着一个秘密。
  舒玉恒说,从稳定性考虑,希望每个钟的重量都一样……孔老师提出,在编钟的正中心部位做一个配重,加个密度比较大的金属块在里面,体积虽小,但重量较重。这样既达到外部尺寸大小不一的编钟,重量是一致的,又能不影响它们的发音。
  40平方米的气泡成像系统,是世博会后孔凡让教授设计的第一个大型的科普装置。经过世博的锤炼,具体的技术难点好像都已经成为低层次的事了。而眼前最让孔教授头疼的是,他必须要拿出好的策略,去完成与几百名本科大学生之间的智慧博弈。
  2010年中国科技大学机器人大赛上,一些动作灵巧,构思巧妙的魔方机器人,把历时10年的中科大机器人大赛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图8)
  孔教授说,转魔方比赛,第一个挑战是识别颜色。颜色识别关键是光线,现场的光线和学生寝室的光线不一样,白天和晚上不一样。程序算法不对,光线一变,机器就识别不了了。第二个挑战,是要用多少步完成,这就看谁的解法巧妙了。第三个挑战,要能精确地控制机械部分。只有3大挑战都做得好,才能得冠军。
  以大学二、三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在4个月内,设计制作出魔方机器人,对参赛学生和赛事组织者都是一次考验。提出这个方案时,孔凡让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孔凡让说,由于担心很多参赛队做不出来,所以没有把转魔方作为唯一的比赛项目。比赛还是叫机器人剧场,还是那些规则,但多了一句话,即鼓励同学们制作魔方机器人。
  学生们面对挑战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超出了老师的意料。26支参赛队伍中,有24支选择了“魔方机器人”方案,其中16个魔方机器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比赛,最快的复原过程只用了49秒。这让孔教授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学生的压力。
  孔凡让说,老师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老师有创新性的要求,才能激发出创新性的学生,老师自己首先要有创新意识。
  中国科大的机器人比赛始于2000年,由在校本科生参加,最初定名为“机器人舞蹈大赛”。2005年,孔凡让教授全面接手机器人大赛工作。
  孔教授说,怎样才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发挥出来?我想,如果比赛加入剧情就好看了,这样一来对学生要求也就多了。所以提出了机器人剧场。
  提线木偶,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民间也流传了1400多年。当传统的提线木偶剧“梁祝爱情”与最现代的机器人理念相遇时,会是怎样一种景象呢?这样的情景出现在科技大学2005年的“机器人剧场”中。
  孔凡让说,一个新剧种在我们这儿诞生了。机器人木偶虽然简单,但我觉得创意非常好,它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应用前景。这是学生创造性思想的体现,如果没有参加机器人比赛,是不会有这个想法的。
  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当805个小球由钢丝悬挂,在计算机的控制下,变幻着各种图案时,也许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一点“机器人提线木偶”的影子。
  2005年,这种由学生自己设计剧情,根据剧情制作机器人和道具的参与形式,一下子点燃了学生们的创造热情。每年暑假,孔凡让的实践创新基地,都成为制作机器人的超级工厂。
  2006年,机器人剧场中出现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对机器人的控制与剧情的配合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看到这样的成果,孔凡让的大脑又忙乎起来了。(图9)
  孔教授说,我在考虑,现在大家做的都是轮式的机器人,虽然每年剧情不同,但技术上都是重复的。我要给学生施加压力,要让他们往前冲,能不能做出步行,双足行走的机器人?
  事有凑巧,这时,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则关于两足机器人的国际新闻,引起了孔凡让的关注。
  孔凡让说,我觉得如果能让我们的大学生参与这个比赛,有很大的挑战性。但我又担心大家做不出来,于是就先让我的研究生李岩试做。
  一队能够表演“千手观音”的小机器人,就是在当年李岩开发的机器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已是中国科技大学实践创新基地的第4代两足机器人了。(图10)
  李岩说,其实当时做出的第一个两足机器人不是千手观音,只是一个能站起来表演几个动作,挥一挥手,走几步路的机器人。我们当时的目的,是想把它作为一个平台,供学生开发。因为当时整个的基础软件,包括电路、机械部分都是自己搞的,有扩大的能力。
  孔教授说,2008年,我在动员大会上提出,取消轮式机器人比赛,搞双足机器人剧场。
  李岩说,动员大会我去了,我带了一个小机器人给学生们看。他们都围过来,很有兴趣。
  孑L凡让说,同学们很聪明,2008年,很多参赛队做出了两足机器人。
  李岩是孔教授认为动手能力极强的学生,2008年研究生毕业后,他一直留在孔凡让的实验室工作。目前李岩负责的钢琴机器人项目已进入尾声,这个由他一手设计、开发的钢琴机器人,将成为国内第一个能用十根手指弹奏出流畅乐曲的机器人。让李岩感到惊讶的是,当年他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开发的双足机器人平台,在2009年就被一群学弟们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图11)
  李岩说,一个学生做的机器人,它可以像人一样正常走路;走到位置后,它的一个轮子弹出来,按照轮滑的状态进行正滑、倒滑,速度都很快;它还可以进行单脚滑,像大鹏展翅一般优美;它还有刹车动作。这个作品很有创意,获得了亚军。
  2009年,中科大的机器人剧场竞争达到了白热化程度,如此灵活的滑冰机器人也只能屈居亚军。冠军属于一只名叫“大强”的大猩猩机器人,“大强”不畏艰辛,翻山越岭,一路为追求美好的爱情而来……它的“超人”之处,是能在单杠上连续翻几个跟斗。剧情设计、功能配合、控制精度都无懈可击。即使已达到这样的技术高度了,孔教授仍然觉得缺了点什么。(图12)
  孔凡让说,过去的机器人剧场比赛,主要侧重于控制,侧重于机械,智能在比赛中还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我觉得魔方比赛,对学生的锻炼更全面。但一开始也是心里没底,总觉得本科学生做不出来。
  2010年的魔方机器人剧场同样取得了成功。出乎孔凡让意料的是,这次成功来得太快太猛了,不像前两年那样,经过一届的缓冲期才能达到顶点。
  孔凡让说,学生对新的东西更有兴趣,201 1年我还要再提出新的想法来。
  在老师与学生的智慧博弈中,皮球再一次踢回到孔凡让教授的脚下。在2011年的机器人剧场中,孔教授又会拿出什么高招儿去“为难”他的学生呢?
  孔凡让说,我永远有稀奇古怪的想法,总是不停地想着这些事,会坚持到我走不动为止。
  从科技馆的小天地,闯到世博会的大舞台,今年60岁的孔凡让教授,对自己的人生定位也有了新的认识,他更希望自己的学生能从学校的小剧场走向国家的大舞台。
  孔凡让教授说,过去觉得做这样的事是一种兴趣,没有认为是一种责任。而现在,我如果能培养出两三个有非常突出创造力的学生,那才是作为一名教师的成功。
其他文献
张恩迪是上海人,从他还是华东师大的学生时起,就与鹿结下了不解之缘。(图1)  华东师范大学生态学教授张恩迪说,从1983年到1986年,我在华东师范大学读硕士研究生,我的导师盛和林先生是研究中国鹿科动物的专家,他研究各种小型鹿科动物。  基于国内老师的指导,张恩迪留学英国剑桥时,选择的研究课题也是一种小型鹿。这种鹿是19世纪70年代,由英国贝德福德公爵在上海郊区的集市上发现,并带回英国的。经过英国
期刊
重庆市东面的涪陵区,有个绝秘的山洞,代号816,30多年来,一直处于严格的保密状态,就连山洞附近的居民,甚至建设者的家属,都不知道洞里面深藏着哪些秘密。前不久,这个神秘的山洞终于解密:816洞是与核有关系的军事工程。  李廷勇是涪陵市旅游局局长,走遍了涪陵和重庆的大小旅游景点,可是在816洞解密之前,他对这个神秘山洞里的秘密也一无所知。即使生活在附近的老百姓,也仅仅知道816是个保密的山洞。(图1
期刊
当冷天你感到口渴,眼前立刻出现一杯热饮;当你从室外回来想要上网,电脑立刻自动启动;当你想呼吸窗外的新鲜空气,窗子立刻打开……这一切不用你命令,不用你操控,只要用意念就能实现。这很像科幻片的场景,但这可能就是未来的智能时代。科学研究领域的“脑电感应"如何实现?人类真能实现科幻世界中描述的“心灵控制"吗?这种近乎神话的科学研究将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在电影史上预算金额最高的科幻电影《阿凡达》中,著名导
期刊
话说春秋时期,有一天,在陈国和蔡国通往楚国的路上,有一群读书人模样的人,被军队围在路边的一块空地上,军人们凶神恶煞,读书人狼狈不堪。他们已被围困了好几天,断粮断水,不少人饿得站都站不起来了。一位看上去60多岁,像老师模样的人,却显得神态自若,每天照样念书、讲课,甚至弹琴、唱歌。但念书、唱歌毕竟解决不了肚子问题,慢慢的,那些像弟子模样的人沉不住气了,他们颇有怨言,一些性格急躁的人,甚至发起了脾气。 
期刊
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山里的天气说变就变,一场突降的小雨,转眼工夫将这里变成了波涛汹涌的一片汪洋。  山脚下,北京天文馆陨石专张宝林显得有些不安。搜索队正在山上,这样的天气会不会影响整个行动?  自打来到阿勒泰,张宝林既兴奋又忐忑:不知道这次的线索,会不会有大的发现?  不久前,河北沧州的天文爱好者老宋找到张宝林,带来了多年收藏的石头,请他帮助鉴定。  张宝林说,我经常碰到像老宋这样的天文爱好者,他
期刊
提起爆炸,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它的危险性和杀伤力。而爆炸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更光教授一生所关注的是危险和安全之间的平衡问题。  1969年,中苏珍宝岛事件爆发,在这场冲突中。面对前苏联军队耀武扬威的T62坦克,我军装备的各种反坦克武器都束手无策。冲突结束后,我国很快研制出全新的69式40毫米口径火箭筒。它配备的破甲弹应用了一种新型的高威力炸药,专门对抗坦克坚固的护甲。  然而,炮弹在存放过程中出
期刊
目从1907年传统塑料发明以来,有两个难题一直困扰着人类:一是生产传统塑料的化石资源越来越少;二是传统塑料很难降解,污染环境。于是,人们开始研发可再生的、能降解的塑料。刚开始,科学家将植物淀粉或光降解物质添加到传统塑料中,实现了传统塑料的部分降解,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塑料的两大难题。直到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从植物淀粉中提取出可以完全降解的生物塑料。然而,这项技术因为实现成本太高,一直停留
期刊
他们临危受命,摘掉了中国使用“洋油"的帽子;他们义无反顾,结束了仿制别国技术的历史;他们重装上阵,书写了领先世界的中国奇迹;从青春年少到白发苍苍,他们为中国的石油炼制工业,穷其一生;祖国的需要,就是责任。  海南炼油厂,中国最南端的一座炼油厂,2011年6月的一天,这里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尽管他们的平均年龄超过了80岁,尽管天气异常闷热,但是当看到眼前这座现代化炼油厂时,老人们还是掩饰不住内心的
期刊
1800多年前的古方,医圣张仲景用来抗击流感的劲旅,也是历代医家治疗感冒发烧的王牌。廉价的中药有着神奇的功效。  2009年3月底,墨西哥、美国等多国接连暴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5月11日,由美国回四川探亲的一名中国留学生被确诊为我国内地首例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病例。于是一场抵抗“甲流之战”在中国全面打响。  小孩、老人、孕妇以及慢性病患者是易感的高危人群。北京中医药大
期刊
柴河,位于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腹地。柴河地区山高林密,人迹罕至。然而,一位摄影爱好者偶然拍摄的一张照片,打破了这个地方的宁静,引来众多地质专家的极大关注。  2004年的一天,柴河镇攻府干部王泽蔚登上位于柴河以西,海拔1309米的驼峰岭拍摄风景。当他把焦距对准湖面时,异样的景象出现了,脚下的湖里出现了森林。  湖面下为什么会出现森林奇景呢。王泽蔚下到岸边,仔细端萍水下的情景,奇怪的是,水下的森林竟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