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贾传奇(四)子贡救鲁

来源 :走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byqjkwk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说春秋时期,有一天,在陈国和蔡国通往楚国的路上,有一群读书人模样的人,被军队围在路边的一块空地上,军人们凶神恶煞,读书人狼狈不堪。他们已被围困了好几天,断粮断水,不少人饿得站都站不起来了。一位看上去60多岁,像老师模样的人,却显得神态自若,每天照样念书、讲课,甚至弹琴、唱歌。但念书、唱歌毕竟解决不了肚子问题,慢慢的,那些像弟子模样的人沉不住气了,他们颇有怨言,一些性格急躁的人,甚至发起了脾气。
  这时,一位衣着打扮比较体面看上去又很精明的人说,这样耗下去总不是办法。他从随身携带的行李中拿出了一些金银财宝、丝绸锦缎,悄悄地给了军队的头儿,之后,他跑出了包围圈。
  这个人没有扬长而去,而是跑到附近的村里,从老百姓那里买了一些粮食、水,送了回来。他先请老师模样的人吃饭,随后那些年轻的像弟子模样的人,也都填饱了肚子。之后,这个人又跑到楚国去求援。楚王派兵,赶跑了围困的军队,这些人才脱身。
  这些读书人到了楚国,他们当中那位60多岁看上去像老师模样的人就是孔子,这些念书人是孔子带领着周游列国的弟子们,那位衣着打扮比较体面的人就是孔子的得意门徒子贡。(图1)
  孔子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民办大学的校长了,招生多达3000多人。民办大学没有国家财政拨款,孔子办学的经费是怎么解决的呢?孔子经常周游列国,人在旅途,总得吃饭、住店,他吃饭住店的钱又从哪里来的呢?原来,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贡,子贡是成功的大商人,他是孔子办教育的主要赞助者。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讲,“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是说,孔子之所以在那个时代有那么大的名气,和子贡的帮助有很大关系。这一次,孔子能够脱身,很明显,是子贡出的力。关于子贡这次解围的故事,记载在《史记》及《孔子家语》等一些著作里。
  根据史料,吴慧先生主编的《中国商业通史》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孔子曾经和他的弟子兼营过商业,他们周游列国时,随身带着货物,开展贸易。如此说来,孔子也是曾做过买卖的人。具体负责贸易业务的,十有八九是子贡。
  子贡是卫国人,复姓端木,名赐,端木赐,子贡是他的字。子贡比孔子小31岁,《礼记》里说,男子“二十而冠,始学礼”,是说,那个时代男子20岁成年,才可以学习礼仪。依此说法,子贡跟随孔子学习时,已经20多岁了,而孔子这时已50多岁了。子贡在投靠孔子之前,已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商人了。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讲,孔子“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是说,子贡在曹国和鲁国等地做的是国际贸易的大买卖。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子贡是其中首屈一指的大富豪。(图2)
  子贡具体做什么买卖呢?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结合其他材料,种种迹象表明,子贡很可能是做珠宝生意。
  比如:《论语》里记载过孔子和子贡的一段对话,对话的背景:孔子很长时间没出来做官了,他的弟子们都很着急,纷纷劝说孔子。子贡也来劝,但子贡不是直接地劝老师赶快出来做官,而是拿来一块玉石比喻。子贡讲,请问老师,我有块美玉,是把它藏在箱子里不让别人看,还是趁着价格好时把它卖掉呢?原文是“有美玉于斯,韫匮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日:“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是说,卖了它,当然卖了它了,不过我要等到价钱好时再卖。听了孔子回答,子贡明白了,老师不是不想出来做官,他是在等一个真正识货的好买主,等着卖出好价钱。
  这段对话就是现代汉语成语“待价而沽”的来历。这段对话,表明孔子对做买卖是很了解的。
  再比如:一次,子贡向孔子请教,
  “君子所以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邪?”(《荀子·法行》)珉是一种看上去像玉石的石头,表面上珉和玉差不多,实际上它们的价格相差悬殊,玉很贵,珉很便宜。子贡认为这是物以稀为贵,受到了供求关系的影响。子贡经常拿玉说事,表明他对珠宝玉石非常在行。所以推测,子贡做的很可能就是珠宝玉石的生意,是个珠宝商。
  子贡才思敏捷、口齿伶俐、能言善辩、特别好学。论语里记载了很多孔子和弟子们的对话,其中子贡跟孔子的对话比较多,有人统计,《论语》里提到子贡的名字共37次,居众弟子之首。
  孔子对子贡非常欣赏,一次,孔子问子贡,你自己比较比较,你跟颜回谁更强?颜回是孔子最欣赏、最喜欢的学生。孔子让子贡跟颜回比,说明在他心中,两个学生还是有可比性的。听老师这样问,子贡谦虚地说,我怎么能跟颜回师兄比呢?“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是说,颜回听一件事情能够悟出10个道理来,我听一件事情只能悟出两个道理。孑L子本人也曾经对子贡和颜回做过比较和评价,原文说,“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论语·先进》)。是说,颜回应该是很有希望大有成就的,可惜颜回一辈子受穷。子贡不服命运的安排,去经商做买卖,每次预测市场行情往往都准确。孔子的评价,流露出对颜回一辈子受穷的惋惜,对子贡经商才干的欣赏。(图3)
  现在的人把有学问的商人称为儒商,子贡是孔子教育培养的,他应该是最标准的儒商了,这位史上最正宗的儒商,究竟跟其他商人有什么不同呢?
  有一个故事较好地反映了子贡这位儒商的水平。故事是这样的:在齐国,有个掌权的大夫叫田常。田常利欲熏心,几次请求国君给他增加封地,都没得逞。田常怀恨在心,阴谋发动叛乱,可他又担心其他贵族大臣反对。于是,田常调集军队准备攻打鲁国,企图通过对外战争的胜利,抬高自己在齐国的地位,从而有助于叛乱成功。鲁国是孔子的故乡,孔子听说这个消息后非常着急。他召集众弟子商量对策。孔子说,鲁国是我的祖国,现在到了危难关头,你们看怎么办?有谁能挺身而出?子路第一个站出来说,老师,您让我去吧。孔子摇了摇头,又有几个学生请求去,孔子也没答应。这时,子贡站了出来,孔子才点了点头说,你去是可以的。子贡临危受命,承担起了保卫鲁国的重任。
  子贡究竟是怎么做的呢?子贡并没有在鲁国待着,而是跑到齐国。他到齐国后求见田常,对田常讲,听说阁下要攻打鲁国,这可是大错特错了。田常问,怎么错了?子贡说,鲁国是非常难打败的,你想灭掉它根本没可能。因为鲁国的城墙又矮又薄,护城河又窄又浅,国君昏庸无能,老百姓都不愿意打仗,这样的国家 你是不可能打败他的。你不如到南方去打吴国,吴国的城墙又高又厚,护城河又宽又深,士兵很能打仗,大臣贤明能干,吴国容易打败。
  田常顿时大怒说,你怎么把容易的说成难的,难的说成是容易的呢?子贡讲,我听过这样的话,内部有忧患的应去攻打强大的对手,外部有忧患的就去打弱小的对手。阁下,您的忧患是在内部,您几次要求增加封地都没成,不就是因为贵族大臣们反对吗?这是内部有忧患啊,所以您应去攻打强大的吴国。我当然知道鲁国很容易打败了,可是你想没想过,打败了鲁国,你有什么后果吗?田常问,有什么后果啊?子贡讲,你打败了鲁国,齐国国君会狂妄自大,那些大臣贵族一看,打胜仗这么容易,也纷纷来争权夺利、捞好处。这样,不要说你想办大事,就连你已得到的好处也会被别人抢去。田常听后觉得有道理,问子贡,打吴国有什么好处啊?子贡讲,打吴国注定会失败的,但是国家败了没关系,你却能有好处。国家失败了,贵族大臣的力量遭到了削弱,国君变得更加孤立,到那时,齐国所能够依靠的除了您还有谁?
  田常听后非常高兴,可他又想,攻打鲁国的军队已经出发了,这时转而去攻打吴国,师出无名啊。无缘无故去打吴国,又注定要失败,虽然那些贵族大臣的力量会遭到削弱,但打败仗的责任却要由他承担。子贡对田常说,你不用担心,我有办法,您只管让攻打鲁国的军队在齐鲁边境待着,千万不要发起进攻。我去吴国劝说吴王派兵伐齐救鲁,这样您就是被动防御,即使打败了也不会承担责任。田常一听,非常高兴,完全采纳了子贡的意见。
  子贡这些话我们今天怎么听怎么别扭,可是当年田常听了以后却觉得非常有道理。为什么啊?因为田常满脑子都是个人的私利,国家打胜打败他根本不去考虑。
  子贡忽悠完田常后,转而马不停蹄地到了吴国。子贡见到吴国国王夫差讲,大王,我听说齐国要发兵鲁国了。齐国一旦灭了鲁国就会南下攻打吴国,和您争霸,我很替大王担心。夫差就问,怎么办啊?子贡说,我有办法,您可以出兵伐齐救鲁,“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鲁国本来很弱小,现在又面临灭顶之灾,如果大王这时能出手相救,可是扶危济困的义举,天下人见大王这样仁义,谁不敬佩您啊?齐国貌似强大,其实,它恃强凌弱,早已不得人心。失道寡助,打败它非常容易。子贡紧接着分析了天下形势,说当今最强大的国家,一个是齐国,一个是晋国。大王如果打败了齐国,一定要乘胜追击打晋国。一旦晋国人服气了,大王您就是天下的霸主了。(图4)
  夫差早有称霸天下的野心,听子贡这样讲,非常高兴。他说,我早就对齐国恃强凌弱看不下去了。这次我一定要出兵伐齐救鲁,教训齐国。不过被我打败的越王勾践正在卧薪尝胆,磨刀霍霍,我担心他会报仇。我先出兵把勾践收拾了,再北上伐齐救鲁,你看怎样?子贡说,越国力量跟鲁国差不多,但是齐国却是比较强大的。如果齐国灭了鲁国,它的力量将会更强大。大王,您打着扶危济困的旗号,不去跟强大的齐国较量,反而先去打弱小的越国,这不是欺软怕硬吗?不仅错失了良机,还把名声搞坏了。您如果担心越国报仇,我可以去越国劝说他们派兵跟随大王一起伐齐救鲁。这样,越国的军队都由你调遣了,他还有什么力量报仇呢?夫差觉得对,于是让子贡到越国去。
  越王勾践听说孔子的学生子贡来了,亲自到郊外迎接,自己驾车把子贡接到宾馆。勾践问子贡,鄙人这儿是蛮荒之地,为什么您屈尊到此呢?子贡说,我现在正在劝说吴王夫差出兵伐齐救鲁,他已答应了。但他担心越国趁机报仇,所以准备先出兵把你们灭了,然后再北上。看来你们越国要有大麻烦了。勾践说,我哪敢报仇啊?子贡冷笑了一声说,如果没有报仇之心却遭到别人的猜忌,那是非常愚蠢的;如果有报仇之心却被别人看穿了,那是非常危险的;如果想报仇还没动手就被别人给灭掉了,那是注定失败的。这都是办大事的大忌。勾践听后,吓出一身冷汗,赶紧问子贡,怎么办才好啊?子贡说,夫差凶狠残暴,搞得臣民难以忍受。又连年打仗,士兵怨声载道。伍子胥是个贤臣,因为进谏被夫差杀了。伯豁是个自私小人,反而得到他的重用。这些都是吴国的亡国之象。大王,您现在应该旗帜鲜明地支持夫差北上伐齐救鲁。他只要出兵,无论胜败,力量都会遭到削弱。那时,越国的机会就来了。(图5)
  子贡做完了越国的工作,又星夜兼程地赶到了晋国。对晋王讲,吴王夫差要出兵攻打齐国了。一旦他取得了胜利,一定会攻打晋国,你们要做好准备。
  之后,子贡回到了鲁国,向孔子复命后,静待时局的变化。越王勾践完全采纳了子贡的意见,他派大夫文仲带了大量珍宝求见夫差,对夫差讲,大王,你马上就会成为天下霸主了,我们越国预祝您取得成功。同时勾践派了3000兵马供夫差调遣。夫差一看,没后顾之忧了,于是带领大军浩浩荡荡去攻打齐国。被田常派去攻打鲁国的齐军待在齐鲁边境上,长时间没事可干,突然遭到吴军的袭击,大败而逃。吴王夫差旗开得胜,非常得意,于是乘胜攻打晋国。晋国听了子贡的意见,早有防范,结果在黄池把夫差打得大败。南方的勾践闻讯后,带兵偷袭吴国。夫差赶紧调兵南下跟勾践厮杀,结果三战三败,夫差被勾践杀死。从此,勾践成了东南霸主。
  子贡的这次出使,是鲁国外交史上成功的案例,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里说:“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是说,子贡的这次出使,不仅成功地保全了鲁国,还搞乱了齐国,使吴国灭亡,晋国强大,越国成为东南霸主。子贡成功地挑起了几个国家的连环战争,改变了春秋后期的政治格局。子贡的作法不厚道,但孟子早就说过,春秋无义战,没有什么正义非正义,也就谈不上子贡的道德问题了。那么子贡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大的成功呢?
  表面看,他靠的是能说会道,实际上,真正起作用的是他娴熟的国际贸易技巧,及孔子培养出的儒商的高水平高素质。子贡的国际贸易技巧,以及儒商的高水平,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第一,国际视野。子贡不是就鲁国论鲁国,而是把鲁国的问题放到春秋各国关系的大背景中去看。他巧妙地运用了商业竞争中经常采用的借刀杀人的策略,成功地把祸水引往别处,借他人力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第二,洞察时事。子贡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多年,所到之处打交道的多是各诸侯国的王公贵族。子贡做的是珠宝生 意,他的客户多半也都是这些有钱有势的王公贵族,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子贡是商人,他当然对人的本性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所以他在游说各诸侯国国君时,首先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出主意,由此巧妙地激发并利用了这些人的利己之心,使他们觉得按子贡的意见办,能使自己获得最大的利益。
  第四,名门高足。相同的话从不同的人嘴里说这使得子贡对各诸侯国的政治情况有非常清楚的了解。
  第三,诱之以利。为什么那么多的国君都愿意听从子贡的游说呢?因为子贡对人的本性有深刻的认识。人的本性是利己,虽然社会上不少人能够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但更多的人是利己的,没有好处的事不干。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是说,天下人忙来忙去都出,影响力相差很大。子贡是孔子的学生,这个身份本身就具有号召力,虽然当时很多诸侯国国君不愿意采纳孔子的主张,不重用孔子,但人们对孔子的道德文章还是尊重的。子贡跟随孔子学习多年,受过系统全面的训练,彬彬有礼、举止文雅、能言善辩、出口不凡,使得他的影响力、说服力、可信度,远远超过了一般的商人。
  在孔子门下完成学业后,子贡先是回到自己的祖国卫国做了几年官,不久,他辞官不做,重操旧业,成了一个影响更大的国际贸易商人。《史记·货殖列传》里说,
  “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是说,子贡率领庞大的豪华车队,在各诸侯国之间穿梭往来,开展珠宝、丝绸锦缎的大买卖。子贡所到之处,各国国君纷纷和他行平等的礼节。现在经常使用的成语“分庭抗礼”就是从这儿来的。它本意是主人在接待客人时,宾主双方站在院子的两边,相向而立,同时行礼,表示双方是平起平坐的关系。为什么这么多的国君愿意和子贡平起平坐?愿意把他待为上宾呢?主要原因是出于对子贡综合素质的欣赏和尊重,而不仅仅是因为子贡有钱。子贡作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儒商,不仅在他的时代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尊重,而且被后来历朝历代的商人奉为楷模。
  过去,很多商店里都悬挂这样的一些对联,有的叫“陶朱事业,端木生涯。”有的叫“经商不让陶朱富,货殖当属子贡贤。”对联里提到的“端木”就是子贡,提到的陶朱是谁呢?
其他文献
日从一些奇异的风景和神秘的人物出现在古代东晋诗人陶渊明的笔下,一个神奇的故事在中国广泛流传至今。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隐居者,他41岁时辞去了彭泽县令,归隐山野。在《桃花源记》中,更多的描写来自于陶渊明的想象和民间的传闻。这个理想、虚幻的世外乐园或许困扰了诗人一生,并带给后人无尽的想象。  陶渊明笔下的世外圣景“桃花源”真的存在吗?书中描写的“武陵”又在哪里呢?  其实,  “武陵”山区位于北
期刊
李先生是一位老烟民,今年72岁,烟龄40多年。平时在家,少的时候一天吸几根,多的时候一天一包都不够。  李先生说,从参加工作开始抽烟,到现在70多岁,已抽了40多年了。刚参加工作时,在一个比较偏僻、离家比较远的地方上班。同事中抽烟的人多,慢慢我也就跟着抽了,越抽瘾越大。以后想戒烟,好像还不好戒了。  李先生和老伴退休在家,平时买菜做饭,接送上幼儿园的小孙子,生活倒也其乐融融。可是为了吸烟,老俩口没
期刊
山西人爱吃醋众人皆知,除了山西,广西人对醋也情有独钟。我国的南方和北方,人们对醋有怎样的偏好?表现在饮食科学中又有哪些差异?多吃酸对人体健康是否有益?  山西太原一个普通人家,今天来了客人,女主人忙着炒菜做饭招待大家。主人做的菜,无论是土豆丝还是烧肉片,几乎每道菜在制作时都加了同样的调料——醋。  今天来吃饭的是单位的同事,都是地道的山西人,开饭前,主人又特意为大家端上了调味的醋。  主人的一个朋
期刊
尽管还是春天,大漠里的太阳已经烤得叫人有些难耐。在阿拉善的腾格里沙漠边缘,几个人在算不上茂密的灌木丛下掺掘着,他们在寻找什么呢?  阿拉善盟地处内蒙古西部,这里地广人稀,属于干旱荒漠地带。尽管降水量非常少,可在荒漠上,有一种植物却在顽强地生长着。  梭梭,是生长在大漠边缘的小乔木树种,它的根系非常发达,叶退化成鳞片状。它极耐干旱,是防风固沙的优良树种。以往,每到春夏之交,都会有牧民进入梭梭林,因为
期刊
2009年5月15日,退休工人张邦忠的妻子任玉琼被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晚期肝硬化,随时会有生命危险。  为了不影响孩子们的工作,张邦忠没把这个消息通知远在青海的大儿子,也没告诉出差在外的小儿子,更不敢让病重的妻子知道。他请求医生用自己的肝脏挽救妻子。  医院拒绝了张邦忠的请求,因为他已经66岁了,手术的伤害很大,甚至有可能危及生命。医院告诉张邦忠,他妻子必须尽快地进行肝移植手术。  想到小儿子
期刊
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这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探讨保护全球环境战略的第一次国际会议。瑞典是大会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因此大会在斯德哥尔摩召开。  这次大会是国际社会开始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重要标志。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达成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的共识。大会还提议,将开幕的6月5日这一天定为“世界环境
期刊
2011年的一天,空军总医院肿瘤放疗科主任夏廷毅的家里,夏廷毅与他的病人姜福生正在下象棋,这场博弈充满了开心与放松。这是两人第一次在医院以外的地方见面,也许没人知道,10年前,他们曾携手共同应对了另一场博弈,一场艰难的生死较量。(图1)  2001年秋,吉林省敦化市黑石乡东崴子村,农民姜福生与妻子正忙碌着秋收,对于他们,今年真是好事连连,家里的100多亩大豆获得了大丰收,两个儿子都考上了重点中学。
期刊
张恩迪是上海人,从他还是华东师大的学生时起,就与鹿结下了不解之缘。(图1)  华东师范大学生态学教授张恩迪说,从1983年到1986年,我在华东师范大学读硕士研究生,我的导师盛和林先生是研究中国鹿科动物的专家,他研究各种小型鹿科动物。  基于国内老师的指导,张恩迪留学英国剑桥时,选择的研究课题也是一种小型鹿。这种鹿是19世纪70年代,由英国贝德福德公爵在上海郊区的集市上发现,并带回英国的。经过英国
期刊
重庆市东面的涪陵区,有个绝秘的山洞,代号816,30多年来,一直处于严格的保密状态,就连山洞附近的居民,甚至建设者的家属,都不知道洞里面深藏着哪些秘密。前不久,这个神秘的山洞终于解密:816洞是与核有关系的军事工程。  李廷勇是涪陵市旅游局局长,走遍了涪陵和重庆的大小旅游景点,可是在816洞解密之前,他对这个神秘山洞里的秘密也一无所知。即使生活在附近的老百姓,也仅仅知道816是个保密的山洞。(图1
期刊
当冷天你感到口渴,眼前立刻出现一杯热饮;当你从室外回来想要上网,电脑立刻自动启动;当你想呼吸窗外的新鲜空气,窗子立刻打开……这一切不用你命令,不用你操控,只要用意念就能实现。这很像科幻片的场景,但这可能就是未来的智能时代。科学研究领域的“脑电感应"如何实现?人类真能实现科幻世界中描述的“心灵控制"吗?这种近乎神话的科学研究将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在电影史上预算金额最高的科幻电影《阿凡达》中,著名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