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真实”≠写“真的”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yangshiza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要求“写真实的事”,这已经是个很陈旧的话题了。拿出来重提,是因为当下还有不少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始终走不出“写真实”的怪圈,以至于其所教的学生所写的作文,常常在各类“大考”中得不到其他教师的肯定显得分数平平,反而给学生带来矛盾心理和惧怕心理,这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所不希望看到的。
  不错,作文教学是要高举“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这面旗帜的,不少作文大家常常撰文强调“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会”,这也为广大语文教师所认同。问题是,有些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狭义地理解上述要求,将“真实性”误解为要求作文要写真人、真事、真想象,不能造假。这么一来,学生的作文内容确实写出了“真实”,但因为忽略了作文除“真实”以外的其他如“善”、“美”等同样十分重要的艺术加工或处理,得不到所希望的分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笔者要在此强调的是,在作文教学中,务必要让学生知道写“真实”≠写“真的”。
  首先,要正确认识“真实性”的定义内涵。鲁迅先生曾经阐述过文章真实性的问题,他说,所谓真实性,“它不必是曾有的,但必须是会有的”。从这个表述中我们不难明确:作文是可以虚构的,不必是曾经发生过的;作文的虚构必须要符合生活本身的逻辑规律性,必须是会有的。如果违反生活逻辑规律性的虚构,那就是文章的失真,这种虚构是反生活的,是不允许的。笔者在教学中允许学生在写作时“合理地虚构”,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
  2008年上海高考命题作文《他们》,有一名得了满分的考生将目光投射到一个不受关注的群体——农民工子女身上。作文真实描绘了农民工子女的生存状态,体味他们的心灵世界。这篇佳作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毫不避讳地写出现代大都市中农民工挣扎与奋斗的不易,以及农民工子女的生存压力、心理压力,但整篇文章抓住了最具有闪光特质的部分——农民工子女在那种沉闷、压抑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充满理想、争分夺秒、刻苦学习的一个个“点”,即使不具有普遍性、代表性,且有将各个“点”综合起来的意味,但在评卷教师眼里仍不失真实,而给了满分。从这一作文个例来说,“合理地虚构”在学生作文中不应受到排斥。
  其次,“二度创作”允许呈现个性“真实”。学生作文的源泉来源于学生生活,但它不应该是现实生活的照搬,而应该高于生活,是生活的发掘、提炼、创新。接受美学认为,现实生活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的空白点,能促使学生去寻找人物或事件的主旨,从而赋予学生进行“二度创作”的权利。一方面,因为人和事在运动过程中的一些意义空白点,如事件的发展进程、人物命运的变化、人物对话的神情、细节产生的缘由等,有学生自主思考、自主体味、自主想象的空间;另一方面,学生所接触的人和事具有开放性,学生个体之间因知识背景的特定性,情感和体验的差异性,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和判断,就产生了学生的认识个性。
  一次作文训练课上,我布置学生写命题作文《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有“请结合自身实际”的限制,再三强调要求学生立足真实,写出真情实感,启发他们结合自身体验去“追溯”,哪怕涉及憾事,甚至是自己不太好讲的秘密。结果,这次学生的作文写得很成功,大多写得真实感人。一位女生竟然这样表达她对在街头修鞋的父亲的愧疚:“以前我一直不敢对同学和老师说您的职业是修鞋匠,担心您的身份使我在同学老师面前很没面子。为了不让同学知道,每次在街上碰到您我都装着不认识,要么总是绕道而行,远远地躲开;每次老师家访,我总是寻找各种理由拒绝……以前是我不懂事,深深伤了您的心。对不起!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会当着许多同学的面,快速地跑上去,亲昵地搂住您的双肩,把头紧贴在您的耳旁,亲热地叫声:爸,我爱您!”我想,这位女生这一认识的产生,伴随着她的生活,触及了她的内心感受,把她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还提高了她的认知水平。没有人会怀疑这篇作文中那种“想象”的真实,自然也就不会排斥这其中合理的“二度创作”。
  再次,社会责任要求对“真实”作艺术处理。长期以来,对中小学生作文的评判标准,概括地说有两个,一个是思想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其中艺术标准是为思想标准服务的。我们的文章(包括中小学生的作文),从古到今都赋予了它社会功能,即要承擔一定的社会责任,弘扬我们这个时代认可的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同样要做到与时俱进,这与我们现在要求的“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作文立意是一致的。
  还举那篇上海高考满分作文《他们》为例,据后来资料提示,那位考生是一个城里的孩子,却能从自己独特的认知视角关注社会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群体;不仅关注农民工孩子的物质生活,还深入到他们的心灵层面,表达了同情、理解和尊重,语句中充满了生活气息与人文气息。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整篇文章虽充满辛酸与无奈,但基调始终是积极向上的。文尾还写到那些孩子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正在茁壮成长,无疑在作文中形成了一抹亮色,自然唤起评卷老师的注意。尽管那抹亮色在当年与现实的“真实版”尚有一些距离,但这一充满社会责任的“真实”依然获得了我们大多数语文教师的认可。
  作文的社会功能还要求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选择素材时学会“过滤”。现在,学生所获得的信息丰富多彩,这些信息自然也有良莠之分。出于敏于“猎奇”的人类特性,不要说成人,学生往往也对社会上的负面信息的关注度比较高。若是一味地要求学生将他们所获得的信息不加选择地“复制”到作文中,真实性是有了,但与“思想标准”就有距离了。对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写真实的事”,提示他们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选取作文素材,即引导学生“抓主流”,冷静看待那些“非主流”的负面信息,在作文中舍“非”抓“主”。这种反映“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作文立意的“艺术真实”,是符合当下作文的评判标准的。
  (责任编辑 陈剑平)
其他文献
[摘 要] 引言是现行《历史与社会》教材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引言经常被忽视,引言的应有功能被弱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对引言的运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引言的教学功能,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历史与社会教材的引言功能的开发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入手,即导语功能、小结功能、问题功能、提纲功能、补充功能。  [关键词] 教材 历史与社会 引言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语文水平,对于他们学好其他学科以及今后工作、生活和继续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初中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才能使学生融入到课文情境中去。根据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学生的情感。  一、情景设置,开门见山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
“以读促写”就是教师在开展阅读课文教学时,充分利用阅读文章,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掌握必要的篇章结构、词汇量、话题内容后,让学生进行相关写作,在模仿中提高写作能力。读是输入,写是输出,读促进写也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本文以高中英语(NSEFC)必修4“A Pioneer for All People”的教学为例,阐述“以读促写”在课文教学中的具体尝试。  一、课文特点  课文“A Pioneer fo
完形填空是对语用能力进行测试的综合性题型,“要求考生能够运用基本的英语语法知识,掌握一定的词汇及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1] 近几年,高考英语完形填空题趋向于考查语境,在语境中考查考生对上下文的精细理解和缜密的逻辑判断能力,而一个完整的语篇,“上下文是营造语境的基础,也是逻辑推理的依据”。[2] 逻辑关系经常“隐藏在句子内部、句子之间以及段落的衔接中。把握逻辑关系,就可以抓住确切、具体的线索,把答
画主题,理顺序,延分支,小小一张图,巧记知识点!  读了《乡下人家》这篇文章,我对鄉下的生活很向往。在乡下,可以在树下吃饭,可以一年四季赏花……是不是很美?你想了解这样的生活吗?那就看看我的思维导图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稿,明确强调“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可见,“语文知识”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必要前提,是其获得经验,提高语文实践能力的源泉。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把学习语文知识渗透在教学中呢?对此,一些教学观摩活动有许多有价值的案例。  一、重品读,谈启示,把语文知
迎面走来一只腊肠狗,短得不能再短的四肢,撑着圆筒似的长条身体,肚子几乎要擦着地面。华安指着狗仰头问妈妈:“那是什么?”  妈妈说:“腊肠狗。”  华安含糊念了一下“丫长狗”;满意了,又仰头问爸爸:  “Das?”  “Ein Dackel.”爸爸说。  华安点点头。在他的心目中,这世界上一草一木任何东西都同时有几个不同的名字;会跑的两个轮子,妈妈说是“脚踏车”,爸爸称它“Fahrrad”,幼儿园的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而要使用语言自然、灵活、恰如其分地进行交际,则绝对与听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听说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听中有说,说中有听,说是以听为前提的,因为学生只有在听准、听懂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一步运用语言自由地交际。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途径训练学生,从听入手,先听后说。根据近几年的教学体会,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中生进行听力训练。  一、抓住课堂的前几分钟至关重要 
深夜从滨河公园的空地  核酸检测完往回赶  很多凌乱的想法都被寒风吹走了  只剩一个想法  天宫院融汇社区昨天紧急带来的  再寒的风也吹不走  这个想法可以上升到  自我人生一个全新的课题  44年来第一次面对  提倡就地过年  一个人过年不难  关键是一个人怎么过热闹年  尤其是一个人怎么在异乡过热闹年  回到郁花园二里出租屋,越想越兴奋  决定与小阳台对面毛白杨枝丫间的鸟窩  先研讨一下再说
新课标理念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与学生平等对话,已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自觉追求。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的课堂教学却陷入了种种误区。有一句话说得好:“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恰到好处。”先秦儒家也非常讲究中庸之道,“不够”当然不好,“过头”同样不好。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准确定位教师的主导角色,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一、走出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