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傳情”歷史文化校園計劃體驗文化之美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liang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華傳統禮儀融入日常生活每一環節,由書信往來、用餐、款客之道到祭拜典禮皆有講究,為加強學生對傳統禮儀文化的認知,澳門濠江中學附屬英才學校參與本學年澳門基金會“‘傳承·傳情’——歷史文化校園計劃",開展多個歷史文化體驗活動,並舉辦“服章華夏,禮儀中國”主題匯演活動展示該計劃的成果。
   澳門基金會設立的歷史文化工作委員會透過“傳承·傳情”——歷史文化校園計劃,資助和鼓勵學校設計、舉辦各種形式的歷史文化系列活動,讓參加者深入認識中華歷史文化的內涵和價值,激發學生對學習歷史文化的興趣,培養熱愛家國的情懷。截至今年第二季,2021/2022學年校園計劃共有43項活動順利完成。連續第二年參與計劃的濠江中學附屬英才學校,圍繞中華傳統文化開展了一系列培訓課程、工作坊和體驗活動等,其中包括:“漢服文化與傳統禮儀工作坊”、“青少年日常禮儀學與做工作坊”、“廣播劇製作與欣賞培訓課程”,共有60人次參與。該校並於6月1日舉辦“服章華夏,禮儀中國”主題匯演(下稱匯演),總結學生參與計劃的成果。
  以禮會友 禮行天下
   匯演以融合茶道文化與餐桌禮儀的情境短劇“箏茗”拉開帷幕,故事為父母爺孫一起飲早茶的小劇場,談及餐桌上講究長幼有序的尊位為中心、飲茶時常見的“叩首禮”及其他用餐禮儀,小劇場趣味生動貼近生活,台下的學生看得不亦樂乎。緊接著是身穿漢服的學生現場展示茶道藝術,並播放學生拍攝的沏茶短片,從器皿用具、茶葉分類到沏茶步驟都細致呈現。在台上展示沏茶的學生黃嘉敏參與了“青少年日常禮儀學與做工作坊”,內容包括學習泡茶技巧和禮儀、認識中國茶葉功效和產地,此外,日常禮儀亦包括書信禮貌用語和修辭技巧,學生須運用得體用語撰寫邀請函,邀請長輩或平輩出席工作坊舉辦的茶會。
   黃嘉敏表示,茶是國飲,既有治癒功效,亦可交朋結友,是十分值得推廣的中華文化。“茶道能改變人的氣質,培養優雅性情和耐性,品評茶葉的外形、色澤、香味、湯色等……我在工作坊領略到深厚的茶道文化,獲益匪淺。”她亦因為參與了工作坊,拉近了與外婆的距離,“老師介紹了大紅袍(中國名茶)的典故,我陪外婆飲茶時有更多話題,她很開心年青人可認識這類古老文化,很欣賞學校有這些工作坊。”
  錦繡漢服 風尚變遷
   回到匯演的舞臺,進入廣播劇目“大唐風華,展現女性之美”,場景轉到唐代長安大街,由“漢服文化與傳統禮儀工作坊”學生錄製影片及親身示範,介紹唐代妝容的特色和歷史背景。從初唐嬌俏淡雅的“落梅妝”,到盛唐國力增強,妝容愈加追求精致、濃艷,直至晚唐國力由盛轉衰,女性妝容走向奇異與誇張。廣播劇由學生撰稿旁述,內容連結歷史事件(如安史之亂)與妝容演變的微妙關係,讓受眾理解背後的社會歷史內涵、古人對審美意蘊的追求。最後,這場視覺盛宴來到最精彩的壓軸節目:“服章華夏,禮儀中國”漢服秀。
   中國歷代漢服各有獨特鮮明風貌,男服的威風凜然,女服的典雅清新,學生從漢服秀中,重溫秦漢的氣魄、魏晉的風骨、隋唐的壯麗、兩宋的氣節與大明的風華,讓人目不暇給。該校舉辦的“漢服文化與傳統禮儀工作坊”詳細梳理不同漢服意味著何種禮儀功能,例如男子成年禮“冠禮”、女子成年禮“笄禮”、不同朝代的婚服差異等。參與工作坊的學生陳俊樺分享他最深刻的漢服:“我最感興趣的是秦漢時期,大臣出席祭祀典禮所穿的深衣,設計典雅大方,突顯中華文化之美。”深衣是秦漢時期主要服飾品種,衣襟由前方繞到後方再以綢帶束好。衣領、袖及襟都有鑲邊,當時只有貴族及有聲望的社會人士才可穿用。
   漢服在不同場合代表不同功能,是莊嚴禮儀和道德倫理的體現,隨著時移勢易,很多傳統文化在潮流演變中被簡化甚至消失,陳俊樺亦有所感:“古代女子首飾華麗多變,花紋細緻講究,到了這世代,人們為了工作生活方便,簡化了很多,失去了莊嚴感覺。”陳俊樺稱,每代人都有傳承歷史的使命,“漢服的傳承在世界潮流中被淡忘,如果中華數千年歷史傳統在我們這一代被淹沒很可惜,將來希望有機會邀請家人來看我們的漢服秀,和他們分享我在工作坊所學的知識,這是我感到自豪的。”
  視聽體驗文化魅力
   濠江中學附屬英才學校這次成果匯演結合了廣播劇元素,讓觀眾聚焦在漢服之美同時,聆聽旁述者介紹朝代歷史背景緣由,學生在資料搜集和史料考究方面上了寶貴一課。其統籌活動的老師之一陳綺雯表示,“幾千年來的文化精髓,代代相傳,這是潛移墨化的過程,學生不會參與工作坊後即時脫胎換骨,需要漸漸由認知、實踐、在生活中自然流露。基金會這個計劃讓學校有很好的多元教學平台,讓學生動起來嘗試、實踐。”
   陳綺雯日常設計教案也花不少心思,讓學生感受文科不一定是枯燥乏味,她邀請學生為古代詩人設計微信帖文發布至朋友圈,啟發他們思考為何要學習詩歌。陳綺雯樂見“傳承·傳情”——歷史文化校園計劃讓老師們在教學上有更多靈感再作創新,“歷史知識很多是需要背誦的資料,容易令人疲於學習,學生選科時會較抗拒,我希望學生對此改觀。歷史文化校園計劃這個平台的可貴之處,在於能把我們很難在課堂中實現的創意點子得以實踐。”
  非遺傳承 味蕾之旅
   澳門獨特的文化魅力在於其豐富的歷史底蘊和多元文化交匯共存,其中澳門和葡萄牙多年來在司法、經貿、教育、文化、旅遊等多個領域均有良好合作,居澳葡人和土生葡人是澳門社會發展的見證者。“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於2017年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今年6月,國務院公佈第5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由澳門申報的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土生土語話劇和土地信俗三個項目,全部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澳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多樣,內涵豐富,進一步弘揚與傳承是社會共同努力的方向。
   嘉諾撒聖心英文中學舉辦的2021/2022學年“傳承·傳情”——歷史文化校園計劃之“用味蕾學非遺”土生葡人文化推廣系列活動,正是通過參加者與土生葡人導師的交流,引申保育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校方安排了兩場土生葡菜烹飪體驗,由土生葡人廚師Antonieta Manhao(下稱Neta)即席示範製作甜品木糠布甸及小食“炸蛋”,活動分別設有小學生親子場(學生及家長),以及中學師生場(學生及老師),近50人參加。
   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是澳門土生葡人以葡萄牙式烹調為基礎,融匯了非洲、印度、東南亞以及澳門華人的香料和食材的烹調方式,是澳門獨特的飲食文化,烹飪技藝多以燜、烤、焗、炸、炒、蒸等方式烹調食物。較具代表性的土生葡人菜色有葡國雞、免治肉、鹹蝦酸子炆豬肉等。Neta是土生葡菜的資深導師,經常到外地推廣澳門土生葡人美食,“說到鹹蝦酸子炆豬肉,昔日澳門有個別名叫‘鹹蝦埠’,遇上從葡萄牙遠洋而來的食材‘酸子’,因而誕生了這個菜餚,反映葡萄牙人在大航海時代形成的歐亞食材交流豐富。”Neta認為青少年從小接觸家鄉的味道,到將來升學交流也能把這味道推廣出去,“澳門是數百年文化之城,新一代要知道澳門為何會有這個技藝、菜式誕生的源由。我相信兒時吃過的菜色,一世都會記得這是他的家鄉菜,這就是歷史傳承。”
  傳承傳情 連繫我城
   參與烹飪體驗的中六學生聶雅琪表示,感覺自己親手製作的木糠布甸比商店購買的更軟滑,意義更特別,“雖然讀書有學過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南音說唱、神像雕刻、粵劇等,但親身嘗試這些文化的機會不多,我認為第一身接觸,能加強我與澳門這片土地的連結。”聶雅琪稱,土生葡菜融匯不同地區的食材及烹調方式,體現了澳門獨特的飲食文化,也是澳門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節點城市的見證,具有重要價值,她有感城市發展對非遺保護有一定挑戰,相信學校舉辦此類活動能喚起更多關注。
   該校歷史科主任老師馬學毅連續第二年參與“傳承·傳情”——歷史文化校園計劃,他表示,第一年設計的內容傾向專業性較強的活動,對象以高年級學生為主,今年希望吸引更多受眾參加,特意設有親子及師生互動元素,“家長與子女一同參與文化體驗的好處,是家長真正明白子女在學習什麼,事後回顧時,家長結合自身成長經驗作分享,是十分好的延續。”問及如何找到靈感激發學生對學習歷史文化的興趣?馬學毅笑稱,歷史老師也有反叛的一面,樂於創新,“如果舉辦活動只有知識傳授而沒有實作機會,記憶便不夠深刻牢固,學習效果也會打折扣,我們的理念是從‘做’中‘學’,讓學生‘有野帶走’,並加以應用在生活中。”歷史文化工作是一項長期任務,需要每一代人持續研究和弘揚,馬學毅總結學習歷史的重要,“學習歷史一方面是了解身邊事,另一方面從身邊事了解自己,從而一步一步地成長。”
其他文献
“浴血瑞京”景區位於江西省瑞金市沙洲壩鎮,通過對兩座廢棄石灰石礦山進行無廢化改造,引進紅色實景演藝項目,重現中央蘇區時期艱苦卓絕的戰鬥工作生活場景。該項目實現了廢棄礦山全部資源再利用,成功打造戶外實景景區,開創了“紅色旅遊+礦山修復”新路徑,把紅色基因滲入“無廢城市”建設中。   景區已成功入選國家4A級旅遊景區,不但讓滿目瘡痍的廢棄礦山得以修復,而且讓不少礦工變演員,吃上旅遊飯,大大提升了生活品
期刊
早前特區政府政策研究和區域發展局在官網正式公佈《澳門特別行政區五年發展規劃(2016-2020年)》執行情況總結報告。總結報告指出在“一五”規劃列出的21項澳門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中,大部分已經按規劃基本完成。當中有15項達到預期,3項接近預期,3項未達預期。其中3項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未達標的分別是月工作收入中位數、每千人口對應病床比及二氧化碳排放率。相信絕大部份市民可能對第一、二項的關注度會更多一
期刊
摘要:中职英语希望学生能获得今后在生活和工作中运用英语的能力。但是我们的学生个体存在差异,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所以根据学科性质和学生特点,本文尝试层梯形教学模式。  关键词:中职英语;学生差异;层梯形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3-388  1、学生现状分析  中职学生英语基础差别甚大,文理科成绩严重失衡,。他们在同一个班,但区别是那么大。如果用同样的方法
期刊
摘要:在幼儿园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幼儿的阅读学习,要用阅读来提升他们对世界的认知,让他们的三观初具雏形。对此,幼儿园应该和家长协同合作,助力亲子阅读,有效地开展各种阅读活动,让幼儿能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文章基于此点,对家园协同助力亲子阅读的有效开展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家园协同 亲子阅读 有效开展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3-378  亲子阅读已经成为新
期刊
摘要:区域游戏活动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以幼儿为主体,请他们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情况来自由、自主地选择并参与区域活动。对于建立幼儿的自信心,发展人际交往和实践动手能力等都有重要意义。因此文章对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开展的现状与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并从教学形式多样化、创新性的角度,探究了具体推进教学效果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游戏;现状;推进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开展美术教学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美术知识与绘画技能,还需注重发挥美术教学的艺术语言及教育价值,应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美感,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高中美术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美术知识及绘画技巧,忽略对学生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这对学生后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对此,开展美术教学时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当前高中美术教师的首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高中美术;高中教学
期刊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出版业进入加速转型时期,编辑出版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深刻变化,对于编辑出版人才的能力素养愈渐增高,传统的编辑出版人才已无法适应行业发展的要求。本文通过对转型时期编辑出版人才的角色进行建构,他们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商业运营的操作者和互联网下的编辑者,以此来反思当下编辑出版人才的能力素养。  关键词:编辑出版;人才观;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家庭和学校是小学生非常重要的两个受教育场所。其中家庭教育更是对学生教育的成效有重要的决定作用。尤其是处于一二年级的低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行为而习惯刚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学习上也正在从家庭学习向学校学习过渡。因此教师在提升对学生的学校教育水平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所受到的家庭教育情况,与学生家长进行有效的家校沟通,共同合作来确保学生能更健康地成长,更全面地发展。  关键词:新形势;低年级;小学语
期刊
近日,多名在隔離檢疫酒店任職保安的人士不幸確診,令本澳進入即時預防狀態,新一波疫情警報再次拉響。民眾建澳負責人多次呼籲當局全面檢視並堵塞防疫工作存在重大漏洞,並促請切實落實監管責任,完善監管機制,以防類似問題再現。   其中,立法議員、民建聯副主席宋碧琪直言,此次疫情顯示當局在重點人群管理方面存在漏洞,為何負責測溫的保安會感染,相關指引是否嚴謹及落實到位,相關人士是否屬重點管理人群,為何仍在社區居
期刊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各大企业也有了很大进步。现阶段,法律制度在我国企业的经营与管理过程中愈发受到重视,合理的利用法律制度,可以对企业员工的基本责任以及个人权利进行规范,从而有效改善我国的市场环境,为企业员工营造出良好的工作氛围,大幅推动我国企业的发展。然而,纵观我国企业当前的法律制度落实状况,当前有大量的企业在运转过程中所使用的管理和经营方式过于杂乱,长期保持这种状态,对企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