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牙齿埋伏在我们的身体里。
它看起来坚固、独立,没有血管,没有表皮,构造和我们身体的其他任何器官都完全不同。它甚至有点独立于身体之外——曾经,除了疼痛发生的那一刻,谁会专门想起要照顾这个叫“牙齿”的家伙。
它简直是我们身体的“次器官”。
好像,它天生就该是勤勤恳恳无怨无悔地为我们工作——为我们咀嚼那些美味的,或者操蛋的食物。
你或许曾经认为牙齿不应该有怨言。可是,你轻视它的时候,它就还给你重重一击,让你痛苦得浑身发颤。
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一个叫“全国牙防组”的组织开始宣传口腔保健的重要性。让全国人民都刷上牙,是当时的重点任务。到1994年中国人用上含氟牙膏时,“牙齿”已然被看成严肃的独立个体。
现在明星们用一口亮白的烤瓷牙搏版面,我们在超市的货架前仔细研读各个牙膏的产品说明书,每一年都准时去牙医那里报到洗牙……
至少,在中国的中产阶层,牙齿正逐渐摆脱“次器官”的身份,成为身体重要的修辞。
牙齿也是个人形象的一部分
每到周末,俞茵就会挑一次刷牙的时候,涂2次牙膏,认真仔细地刷上两遍。
她是上海一名资深人力资源顾问。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进入公司关键职位,需要跟不同更高层面的人打交道时,她开始意识到,牙齿不是一件私人小事。
“口腔卫生也是个人形象的一部分,”她说。
从2002年开始,她定期和牙医会面,每年一次全面检查,加洗牙,每次的花费在1000元左右。
也大概是那一年,她第一次看见女员工大张旗鼓地在公司的厨房刷牙。
“刷牙那么私密的事情,就拿到公司里来做了。”她说。可见人们对牙齿健康的重视。
2004年,她加入一家美国公司。公司的老板是美籍华人。她惊异地发现,在公司文档集里,有一个关于每年拨款让员工看牙医的文件——口腔保健赫然写入了公司福利,当时每人每年的平均费用是500元。
现在,她几乎每两个星期就会换一把牙刷,同时不停地更换牙膏品牌。她说,个人最喜欢用的,是LG的竹盐牙膏。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强调自己对口腔健康的重视,已然成为中国中产阶层身份识别的重要标签——不论口腔护理的方式是否科学,至少,重视口腔健康,已经被这个阶层看作是正面的、必须、积极的生活方式之一。
俞茵说,如果是下午面试,她尤其会留意对方是否有口气,口腔是否经过清洁。
俞茵如此看重牙齿,不是特例。
中国最大的医疗健康连锁企业佳美齿科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客户的平均年龄是31.11岁。
在上海,私人牙医陈熙颖的诊所开在浦东陆家嘴金融中心的一座高档写字楼里,他的客户大部分是白领以上阶层,有许多是家庭客户。
广州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简称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林焕彩教授发现,到牙科诊所进行口腔护理的人群里,首先是国外回来的人,一方面,他们在国外养成了良好的口腔保健习惯,另一方面,中国的口腔治疗费用比国外便宜得多;其次是接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中青年人,包括经理人、写字楼白领等中产阶层;另外两类是意识良好的父母领过来的孩子以及有口腔疾病病史的人。
事实上,中产阶层可能也是最接近口腔疾病的一群。
由上海市口腔病防治院提供的2005年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上海地区的数据显示,35岁到44岁年龄组的龋齿发病率为91.4%,这个数字甚至比10年前的数字提高了24个百分点。这组数据同时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口腔卫生保健持积极态度,认同口腔健康的重要性和自我护理在维护口腔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而从牙齿美观的角度来看,出生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当下正是社会中坚力量的这一群人,有着一口“四环素牙”的,为数不少。
这些都让中产阶层开始把牙齿的健康与美观放在重要位置。无论这个阶层中的人们是不是恪守每次刷牙2分钟的准则,至少,他们对于口腔保健有着最为强烈的认同。
上海一家私人齿科——现代齿科集团的董事单伟文说,现在上海各大口腔医院的生意都非常好。他举了个例子,同济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08年的收入大约在200万,而这个数字在2002年只是50万——6年期间翻了4倍。
一个人同时拥有4支牙刷
“近5、6年间,一个明显的细节变化是,大部分人已经开始追求那些小头、软毛的保健型牙刷。”单伟文对记者说。
刚从大学毕业时,他在上海牙防所(现更名为上海市口腔病防治院)工作,到自己开了牙科诊所,他慢慢发现,人们在牙齿健康上投入的精力越来越多。
1996年,佳洁士在中国推出含氟牙膏,用于抵抗龋齿,继而推出其伴侣牙刷。今年,佳洁士推出能增强人体自身主动防蛀能力的牙膏。虽然有资料认为牙刷也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之一,但是,真正让健康刷牙的概念变成时尚风靡中国的,还是这些跨国的快速消费品公司。
北京的一名时尚杂志编辑张雯娜在牙齿上投入了大把精力。她每天早上起床后刷牙一次,三餐后再各刷一次,平均每2天,她就要用牙线清理一次,并且每年固定去洗一次牙。在大多数人只用一把牙刷的时候,她同时会有4把——家里有2把(一把成人牙刷,一把儿童牙刷),单位里放一把,随身携带一把。
她的经验是,家里的牙膏也要随时准备两支,因为固定使用一种牙膏效果并不好,换着使用更有乐趣,效果也更好,而儿童牙刷可以帮自己刷得更加仔细。她说自己最喜欢用欧乐B的成人牙刷和牙线。“其实我觉得性价比最好的是屈臣氏自己的牙线,绿色小盒子的那种,只是现在买不到了。”
陈熙颖的一位牙周炎患者,每天早晚都各花15分钟清洁牙齿,依次使用牙刷、牙线、牙缝刷。
牙膏、牙刷、牙线、牙缝刷、漱口水、口香糖……中产阶层把它们一起打包随身携带,时刻提醒自己,要为牙齿建构一个无懈可击的防护体系。
而在日常护理之外,主动光顾牙科开始成为中产阶层护齿潮流。
记者采访的多位齿科专家都提到,曾经牙痛了才会上医院的中国人,现在已经开始定期光顾牙医,进行常规型的保健。这可能是这些年最大的变化。
陈熙颖说,以前人们总觉得,只有痛了才是病,现在大家都知道,牙龈出血一定是不正常的。在他的从医经历里,从1999年开始,主动洗牙的人逐渐增多。
林焕彩说,虽然国人整体爱牙意识还不高,但从个别地区来看,一般群众对牙齿健康问题,确实比以往重视很多。“到牙科医院挂号的人当中,也有是来做定期口腔检查护理的,这部分人的比例在这几年提高得很快。”
他还提到,有些来就诊的人甚至学会了自检,“个别人来到门诊的地方,会张大嘴巴告诉医生,他牙齿的哪个地方发现了小洞,有时候我们的医生要找好一阵子才找到。”这说明人们牙齿保健的主动意识已经开始发展,不再是过去的讳疾忌医或者被动治疗,“他们能自己发现问题,是我们最乐意看到的现象!”
“牙齿保健已经开始被写入公司员工福利计划,各种消费卡里也开始包含牙科的消费项目。”单伟文说。
为了正畸,进行头颅CT
单伟文最近接待了一位56岁的老人。他要求做牙齿正畸。
一位40多岁的中年女性,前不久找到陈熙颖,要求做牙齿贴面。她说自己10年前就知道有这项技术,做贴面不像烤瓷牙,对牙齿本身的损伤小。她找了很多医生,看了网上的评论,最终找到了陈医生。其实她本身的牙齿并没有什么问题,可为了美观,她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当然,还有金钱。3个月后,她带着一口漂亮的牙,回了杭州。
给牙齿化妆。美观已经成为健康之外,中产阶层对牙齿的另一大需求。自从刀叉发明之后,牙齿就不再扮演锐利工具的角色,而成为健康的体征以及漂亮门面的元素。显然,露出亮白牙齿的微笑更有魅力,更容易帮助自己谈判成功,或者在社交场合如鱼得水。洁白整齐的牙齿,就和飘逸柔顺的头发或者明媚动人的眼神一样,成为身体的某种装饰。
人们刚刚学会怎么健康地刷牙,牙齿美容就已经和牙齿健康一起,成为时代对身体的另一个需求焦点。
大量的私立齿科都以经营牙齿美容项目为主,市场一下子打开了。
佳美齿科70%的项目是做牙齿美容,比如烤瓷、美白和种植,牙齿的治疗只占30%。
上海目前的私立牙科诊所已经有450多家,而民营门诊部也有160多家。
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修复科的医生还发现,到公立医院进行牙齿美容项目的人也越来越多。
上海口腔病防治院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医师陈栋说,原本医院的正畸项目是只针对18岁以下的青少年,现在,20岁到30岁之间要求正畸的人开始多了起来。“技术本身也有进步。”陈栋说,“以前医生受的教育也是针对18岁以下的。现在大家的观念都在变化。”
美容需求也投射到了中产的下一代。单伟文接待过一位来自浙江的客人,为了给孩子做矫正,这位家长把上海有名的口腔医院和口腔科跑了个遍,花了3、4个月的时间做咨询,拍了无数张牙片,甚至还做了头颅CT!而光是在单医生那里,家长就和他交流了8次之多,才最终决定在这家给孩子进行正畸。
曾经的牙套妹小S现在红得发紫。如今无论对成年人还是孩子来说,戴牙套简直是个时髦的举动。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王大为教授说:“1988年的时候开诊,我清楚地记得给第一个孩子戴上牙套之后,她一照镜子就哭了。她说像怪物,害怕被同学笑话。两年后,她陆陆续续有十个同学,来找我矫治牙齿。”
技术的提升为牙齿美容提供了更多可能。这几年,国内各大城市医院口腔科以及私立齿科,都在大量引进国外尖端技术。而私立齿科也已经开始摆脱过去简陋、设备差、卫生条件不好的形象。单伟文介绍,上海地区私立齿科诊所里的牙医,60%以上都是从各大公立医院出来的,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医师,而如今的国家监督机制也更加完善,检查非常严密——每年私立齿科要接受卫生部门6到8次的检查。
每刷一次牙都是在省钱
全国人民几乎都刷上牙了。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根据当时的不完全统计,全国有将近一半的人没有刷牙习惯。到了1995年,第二次全国性口腔健康调查数据显示,除了50%农村地区的老年人之外,各个年龄组的大部分人都养成了刷牙的习惯。这个数据在13年后的今天,刷新到“全国各地区各年龄组的刷牙习惯比例高达90%”。
但牙疾依然困扰着中国人民。牙齿们没有那么温顺和乖巧,并不是每天拿把刷子磨几下,就能让你高枕无忧了。
最常见的两种牙疾,龋齿和牙周病的发病率,在中国都高达80%以上。
张雯娜就说自己对于牙齿的关注,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自己痛苦补牙的经历。
“其实牙膏和牙刷的花费并不会多,我的口腔护理花费最多是花在补龋齿上面。因为我是容易生龋齿的人,所以我半年看一次牙,有小龋洞就会请大夫帮忙补上。这样的话,每次补牙都需要花费300-500元。一年花在补牙上面的钱大约1000-2000元。”
她很小的时候就成了医院口腔科的常客。龋齿是她小时候的梦魇。“我经常坐在充满刺鼻的补牙材料气味的口腔科,任由大夫拿着小钻一点点磨我的牙。那时候没有麻药,所以疼得钻心。这样的经历经常过几个月就重复一次,以至于我现在口中有8颗牙全部是没有神经的。”张雯娜说。
稍微比较一下,就能看到差距。
林焕彩指出,在欧美国家,注册牙医与公民的比例达到1:2,000—3,000,表示每2000到3000个公民中就有一个牙医。而我国的比例为1:23,000,代表着2.3万个中国人分享一个取得职业资格的牙医。“这两个比例之间相差了十倍,我们社会在口腔保健方面的宣传教育力度还得大大提高。”
他希望政府能加大扶持口腔医学的力度。“投入资金是必要的,目前每年卫生部下放的医疗卫生经费里面,口腔医疗卫生没有占据一个固定的比例。”
陈栋认为,上海口腔保健的普及率在全国是领先的。上海不单有市级单位进行宣传,同时各个区也都有各自的区级牙防所,社区里也有口腔科,这些都承担了一部分口腔预防保健宣传。“上海市投入的牙防经费也是全国最高的。”陈栋说。
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副院长、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预防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佳洁士口腔护理研究院专家冯希平认为,即便是在上海的中产阶层,能够主动去牙科进行牙齿保健的可能都不到5%。
相比之下,林焕彩认为,欧美人对牙齿保健的重视程度是我们远不能想象的。陈熙颖的一位美国客人,曾经带着自己一对分别只有2岁和4岁的儿子来到诊所里,请医生给孩子做简单的牙齿清洁,培养孩子定期看齿科的习惯。
单伟文认为这种意识上的差距和医疗体系也有很大关系。他说国外的医疗保险中有专门的牙科险,如果你不定期去进行检查、洗牙(这些日常费用由保险公司承担),第二年的时候保险公司就会拒保,而一旦发生牙疾,患者必须自行承担高额的医疗费用。这种模式对人们定期去牙科检查行成了某种约束。
实际上,目前在国内进行口腔护理的价格并没有让人难以接受。一个简单的口腔检查,只需要支付挂号费,洗牙也只需要每半年到一年洗一次。最重要的口腔保健,在于日常的预防。
“每刷一次牙实际上都是在省钱。”陈熙颖说。■
它看起来坚固、独立,没有血管,没有表皮,构造和我们身体的其他任何器官都完全不同。它甚至有点独立于身体之外——曾经,除了疼痛发生的那一刻,谁会专门想起要照顾这个叫“牙齿”的家伙。
它简直是我们身体的“次器官”。
好像,它天生就该是勤勤恳恳无怨无悔地为我们工作——为我们咀嚼那些美味的,或者操蛋的食物。
你或许曾经认为牙齿不应该有怨言。可是,你轻视它的时候,它就还给你重重一击,让你痛苦得浑身发颤。
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一个叫“全国牙防组”的组织开始宣传口腔保健的重要性。让全国人民都刷上牙,是当时的重点任务。到1994年中国人用上含氟牙膏时,“牙齿”已然被看成严肃的独立个体。
现在明星们用一口亮白的烤瓷牙搏版面,我们在超市的货架前仔细研读各个牙膏的产品说明书,每一年都准时去牙医那里报到洗牙……
至少,在中国的中产阶层,牙齿正逐渐摆脱“次器官”的身份,成为身体重要的修辞。
牙齿也是个人形象的一部分
每到周末,俞茵就会挑一次刷牙的时候,涂2次牙膏,认真仔细地刷上两遍。
她是上海一名资深人力资源顾问。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进入公司关键职位,需要跟不同更高层面的人打交道时,她开始意识到,牙齿不是一件私人小事。
“口腔卫生也是个人形象的一部分,”她说。
从2002年开始,她定期和牙医会面,每年一次全面检查,加洗牙,每次的花费在1000元左右。
也大概是那一年,她第一次看见女员工大张旗鼓地在公司的厨房刷牙。
“刷牙那么私密的事情,就拿到公司里来做了。”她说。可见人们对牙齿健康的重视。
2004年,她加入一家美国公司。公司的老板是美籍华人。她惊异地发现,在公司文档集里,有一个关于每年拨款让员工看牙医的文件——口腔保健赫然写入了公司福利,当时每人每年的平均费用是500元。
现在,她几乎每两个星期就会换一把牙刷,同时不停地更换牙膏品牌。她说,个人最喜欢用的,是LG的竹盐牙膏。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强调自己对口腔健康的重视,已然成为中国中产阶层身份识别的重要标签——不论口腔护理的方式是否科学,至少,重视口腔健康,已经被这个阶层看作是正面的、必须、积极的生活方式之一。
俞茵说,如果是下午面试,她尤其会留意对方是否有口气,口腔是否经过清洁。
俞茵如此看重牙齿,不是特例。
中国最大的医疗健康连锁企业佳美齿科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客户的平均年龄是31.11岁。
在上海,私人牙医陈熙颖的诊所开在浦东陆家嘴金融中心的一座高档写字楼里,他的客户大部分是白领以上阶层,有许多是家庭客户。
广州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简称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林焕彩教授发现,到牙科诊所进行口腔护理的人群里,首先是国外回来的人,一方面,他们在国外养成了良好的口腔保健习惯,另一方面,中国的口腔治疗费用比国外便宜得多;其次是接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中青年人,包括经理人、写字楼白领等中产阶层;另外两类是意识良好的父母领过来的孩子以及有口腔疾病病史的人。
事实上,中产阶层可能也是最接近口腔疾病的一群。
由上海市口腔病防治院提供的2005年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上海地区的数据显示,35岁到44岁年龄组的龋齿发病率为91.4%,这个数字甚至比10年前的数字提高了24个百分点。这组数据同时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口腔卫生保健持积极态度,认同口腔健康的重要性和自我护理在维护口腔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而从牙齿美观的角度来看,出生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当下正是社会中坚力量的这一群人,有着一口“四环素牙”的,为数不少。
这些都让中产阶层开始把牙齿的健康与美观放在重要位置。无论这个阶层中的人们是不是恪守每次刷牙2分钟的准则,至少,他们对于口腔保健有着最为强烈的认同。
上海一家私人齿科——现代齿科集团的董事单伟文说,现在上海各大口腔医院的生意都非常好。他举了个例子,同济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08年的收入大约在200万,而这个数字在2002年只是50万——6年期间翻了4倍。
一个人同时拥有4支牙刷
“近5、6年间,一个明显的细节变化是,大部分人已经开始追求那些小头、软毛的保健型牙刷。”单伟文对记者说。
刚从大学毕业时,他在上海牙防所(现更名为上海市口腔病防治院)工作,到自己开了牙科诊所,他慢慢发现,人们在牙齿健康上投入的精力越来越多。
1996年,佳洁士在中国推出含氟牙膏,用于抵抗龋齿,继而推出其伴侣牙刷。今年,佳洁士推出能增强人体自身主动防蛀能力的牙膏。虽然有资料认为牙刷也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之一,但是,真正让健康刷牙的概念变成时尚风靡中国的,还是这些跨国的快速消费品公司。
北京的一名时尚杂志编辑张雯娜在牙齿上投入了大把精力。她每天早上起床后刷牙一次,三餐后再各刷一次,平均每2天,她就要用牙线清理一次,并且每年固定去洗一次牙。在大多数人只用一把牙刷的时候,她同时会有4把——家里有2把(一把成人牙刷,一把儿童牙刷),单位里放一把,随身携带一把。
她的经验是,家里的牙膏也要随时准备两支,因为固定使用一种牙膏效果并不好,换着使用更有乐趣,效果也更好,而儿童牙刷可以帮自己刷得更加仔细。她说自己最喜欢用欧乐B的成人牙刷和牙线。“其实我觉得性价比最好的是屈臣氏自己的牙线,绿色小盒子的那种,只是现在买不到了。”
陈熙颖的一位牙周炎患者,每天早晚都各花15分钟清洁牙齿,依次使用牙刷、牙线、牙缝刷。
牙膏、牙刷、牙线、牙缝刷、漱口水、口香糖……中产阶层把它们一起打包随身携带,时刻提醒自己,要为牙齿建构一个无懈可击的防护体系。
而在日常护理之外,主动光顾牙科开始成为中产阶层护齿潮流。
记者采访的多位齿科专家都提到,曾经牙痛了才会上医院的中国人,现在已经开始定期光顾牙医,进行常规型的保健。这可能是这些年最大的变化。
陈熙颖说,以前人们总觉得,只有痛了才是病,现在大家都知道,牙龈出血一定是不正常的。在他的从医经历里,从1999年开始,主动洗牙的人逐渐增多。
林焕彩说,虽然国人整体爱牙意识还不高,但从个别地区来看,一般群众对牙齿健康问题,确实比以往重视很多。“到牙科医院挂号的人当中,也有是来做定期口腔检查护理的,这部分人的比例在这几年提高得很快。”
他还提到,有些来就诊的人甚至学会了自检,“个别人来到门诊的地方,会张大嘴巴告诉医生,他牙齿的哪个地方发现了小洞,有时候我们的医生要找好一阵子才找到。”这说明人们牙齿保健的主动意识已经开始发展,不再是过去的讳疾忌医或者被动治疗,“他们能自己发现问题,是我们最乐意看到的现象!”
“牙齿保健已经开始被写入公司员工福利计划,各种消费卡里也开始包含牙科的消费项目。”单伟文说。
为了正畸,进行头颅CT
单伟文最近接待了一位56岁的老人。他要求做牙齿正畸。
一位40多岁的中年女性,前不久找到陈熙颖,要求做牙齿贴面。她说自己10年前就知道有这项技术,做贴面不像烤瓷牙,对牙齿本身的损伤小。她找了很多医生,看了网上的评论,最终找到了陈医生。其实她本身的牙齿并没有什么问题,可为了美观,她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当然,还有金钱。3个月后,她带着一口漂亮的牙,回了杭州。
给牙齿化妆。美观已经成为健康之外,中产阶层对牙齿的另一大需求。自从刀叉发明之后,牙齿就不再扮演锐利工具的角色,而成为健康的体征以及漂亮门面的元素。显然,露出亮白牙齿的微笑更有魅力,更容易帮助自己谈判成功,或者在社交场合如鱼得水。洁白整齐的牙齿,就和飘逸柔顺的头发或者明媚动人的眼神一样,成为身体的某种装饰。
人们刚刚学会怎么健康地刷牙,牙齿美容就已经和牙齿健康一起,成为时代对身体的另一个需求焦点。
大量的私立齿科都以经营牙齿美容项目为主,市场一下子打开了。
佳美齿科70%的项目是做牙齿美容,比如烤瓷、美白和种植,牙齿的治疗只占30%。
上海目前的私立牙科诊所已经有450多家,而民营门诊部也有160多家。
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修复科的医生还发现,到公立医院进行牙齿美容项目的人也越来越多。
上海口腔病防治院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医师陈栋说,原本医院的正畸项目是只针对18岁以下的青少年,现在,20岁到30岁之间要求正畸的人开始多了起来。“技术本身也有进步。”陈栋说,“以前医生受的教育也是针对18岁以下的。现在大家的观念都在变化。”
美容需求也投射到了中产的下一代。单伟文接待过一位来自浙江的客人,为了给孩子做矫正,这位家长把上海有名的口腔医院和口腔科跑了个遍,花了3、4个月的时间做咨询,拍了无数张牙片,甚至还做了头颅CT!而光是在单医生那里,家长就和他交流了8次之多,才最终决定在这家给孩子进行正畸。
曾经的牙套妹小S现在红得发紫。如今无论对成年人还是孩子来说,戴牙套简直是个时髦的举动。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王大为教授说:“1988年的时候开诊,我清楚地记得给第一个孩子戴上牙套之后,她一照镜子就哭了。她说像怪物,害怕被同学笑话。两年后,她陆陆续续有十个同学,来找我矫治牙齿。”
技术的提升为牙齿美容提供了更多可能。这几年,国内各大城市医院口腔科以及私立齿科,都在大量引进国外尖端技术。而私立齿科也已经开始摆脱过去简陋、设备差、卫生条件不好的形象。单伟文介绍,上海地区私立齿科诊所里的牙医,60%以上都是从各大公立医院出来的,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医师,而如今的国家监督机制也更加完善,检查非常严密——每年私立齿科要接受卫生部门6到8次的检查。
每刷一次牙都是在省钱
全国人民几乎都刷上牙了。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根据当时的不完全统计,全国有将近一半的人没有刷牙习惯。到了1995年,第二次全国性口腔健康调查数据显示,除了50%农村地区的老年人之外,各个年龄组的大部分人都养成了刷牙的习惯。这个数据在13年后的今天,刷新到“全国各地区各年龄组的刷牙习惯比例高达90%”。
但牙疾依然困扰着中国人民。牙齿们没有那么温顺和乖巧,并不是每天拿把刷子磨几下,就能让你高枕无忧了。
最常见的两种牙疾,龋齿和牙周病的发病率,在中国都高达80%以上。
张雯娜就说自己对于牙齿的关注,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自己痛苦补牙的经历。
“其实牙膏和牙刷的花费并不会多,我的口腔护理花费最多是花在补龋齿上面。因为我是容易生龋齿的人,所以我半年看一次牙,有小龋洞就会请大夫帮忙补上。这样的话,每次补牙都需要花费300-500元。一年花在补牙上面的钱大约1000-2000元。”
她很小的时候就成了医院口腔科的常客。龋齿是她小时候的梦魇。“我经常坐在充满刺鼻的补牙材料气味的口腔科,任由大夫拿着小钻一点点磨我的牙。那时候没有麻药,所以疼得钻心。这样的经历经常过几个月就重复一次,以至于我现在口中有8颗牙全部是没有神经的。”张雯娜说。
稍微比较一下,就能看到差距。
林焕彩指出,在欧美国家,注册牙医与公民的比例达到1:2,000—3,000,表示每2000到3000个公民中就有一个牙医。而我国的比例为1:23,000,代表着2.3万个中国人分享一个取得职业资格的牙医。“这两个比例之间相差了十倍,我们社会在口腔保健方面的宣传教育力度还得大大提高。”
他希望政府能加大扶持口腔医学的力度。“投入资金是必要的,目前每年卫生部下放的医疗卫生经费里面,口腔医疗卫生没有占据一个固定的比例。”
陈栋认为,上海口腔保健的普及率在全国是领先的。上海不单有市级单位进行宣传,同时各个区也都有各自的区级牙防所,社区里也有口腔科,这些都承担了一部分口腔预防保健宣传。“上海市投入的牙防经费也是全国最高的。”陈栋说。
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副院长、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预防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佳洁士口腔护理研究院专家冯希平认为,即便是在上海的中产阶层,能够主动去牙科进行牙齿保健的可能都不到5%。
相比之下,林焕彩认为,欧美人对牙齿保健的重视程度是我们远不能想象的。陈熙颖的一位美国客人,曾经带着自己一对分别只有2岁和4岁的儿子来到诊所里,请医生给孩子做简单的牙齿清洁,培养孩子定期看齿科的习惯。
单伟文认为这种意识上的差距和医疗体系也有很大关系。他说国外的医疗保险中有专门的牙科险,如果你不定期去进行检查、洗牙(这些日常费用由保险公司承担),第二年的时候保险公司就会拒保,而一旦发生牙疾,患者必须自行承担高额的医疗费用。这种模式对人们定期去牙科检查行成了某种约束。
实际上,目前在国内进行口腔护理的价格并没有让人难以接受。一个简单的口腔检查,只需要支付挂号费,洗牙也只需要每半年到一年洗一次。最重要的口腔保健,在于日常的预防。
“每刷一次牙实际上都是在省钱。”陈熙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