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以“互联网 ”为时代背景,结合当今国内外高等院校课程设计和演变的趋势,探究了我国涉海高校发展课程联盟的可行性及其重大意义。同时,指出了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阐述的观点和方法可为当今高等院校建立相关行业联盟,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互联网 ”;涉海高校;海洋课程联盟;发展
中圖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6-0276-03
Abstract Based on the“Internet ”as the background,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current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course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university,the feasibility and significance of courses union of domestic sea-related university were investigated.Meanwhile,it pointed out the urgent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the course construction.The viewpoint and method of this paper could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establishing the professional union,strengthening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Key words "internet ";sea-related university;ocean courses union;development
“互联网 ”已经成为当下风靡全国的热点词汇。“互联网 ”是新经济形态的代表,即在生产要素配置过程中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快速集成和深度优化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有机融合,带动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1]。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国家总理李克强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 ”行动计划,要求制定“互联网 ”行动计划,从而正式开启了“互联网 ”时代。作为高等教育大国,如何充分合理利用“互联网 教育”,使我国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强国,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机会,更是严峻的挑战。
在中国,由于地区间的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状况不同,教育资源分布极为不均衡,很大一部分求学者难以承担高昂的求学成本。在“互联网 教育”时代,出现了一种新兴教育和学习模式——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简称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其最终的目标是整合全球最优质的教育学习资源,传播到世界上最偏远地区,为我国甚至全球的教育普及化带来飞跃式发展机会。MOOC中的课堂学习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以班级为载体的授课形式,将教育散播到高校高深的院墙之外,促进了学习和教育方面的知识共同体——课程联盟的诞生[2]。
目前我国以海洋大学命名的高校一共有5所,而开设海洋相关专业的高校却多达数10所。作为海洋类高校,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 教育”,发挥MOOC的积极作用,搭建涉海高校课程联盟。这种行业联盟能够降低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成本,使优质教育资源达到真正的共建共享,全面提高我国海洋类高校课程建设水平,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受益者[3]。
1 涉海高校海洋课程联盟建设的意义
1.1 促进海洋教育国际化
2005年国际大学联合会(IAU)的全球调查报告对教育国际化下的定义是:教育国际化指的是将跨文化的、国际的、全球的观念,从国家、教育行业和学校等3个层面整合到高等教育的目的、功能和传播方式的过程。MOOC的出现为中国海洋教育的国际化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通过加入国际MOOC平台和自建开放MOOC平台,国内的优秀海洋院校得以向全球展示自己的实力,为中国在全球教育产业内追赶发达国家提供助力。国内海洋院校通过建设课程联盟组团发展,也使得相互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在与世界各地海洋院校的竞争中掌握更多的筹码。
1.2 推动海洋教育教学模式创新
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模式以其低效率、难监控、难评价的特点,一直饱受诟病。MOOC是推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催化剂。MOOC理念下的教学不再受传统的教授式的课堂模式的限制,更着重于培养一些当代学生应该具备的通用能力,例如,培养学生探索未知和真理的兴趣和学习能力,大量应用一些现代学校不常见的学习模式,如协作学习、挑战学习等,旨在兴趣和素质培养。这种创新式课堂模式无疑将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在教学领域的发展趋势,并为正确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在“互联网 教育”大背景下,海洋院校应紧跟改革方向与潮流,积极开创高效网络学习、混合制学习以及翻转课堂等创新性教学模式,并将其有机融合到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中去。
1.3 推动海洋教育课程质量提高
课程质量是学校安身立命之本,受MOOC的影响,重新定义质量评价。在技术的发展推动下,海洋教育会越来越多样化,社会对海洋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个性化。在MOOC平台的学习者可谓海量,如何满足海量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突出学生主体位置,对教师、海洋院校来说都是很大挑战。在MOOC影响下,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自由,非正式学习在现代人终身学习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只有广大教师真正投入到课程建设中,深入研究课程设计,使课程达到MOOC建设标准并能够共建共享,最终切实提高课程质量。 1.4 提升海洋院校教育教学水平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的海洋高级专门人才,是海洋类高校的核心任务。通过搭建涉海高校课程联盟,不断推动能够使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而且课程质量的提高,不但使学生受益,也改变了教师的授课理念,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更促进了我国海洋高等院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2 国内外课程联盟的发展状况
2.1 国外课程联盟的发展现状
2.1.1 十大联盟(Big Ten Conference)。创立于1896年的十大联盟是美国大学体育联合会(NCAA)下属大学体育联盟,旨在加强校际间体育交流,属于美国第一级别的体育联盟。成立之初由7个大学成员组成,20世纪初又有3所大学陆续加入,因而被称为十大联盟。截至2013年,十大联盟的常规成员包括伊利诺伊大学、密歇根大学、明尼苏达大学、普渡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印第安纳大学、爱荷华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马里兰大学、罗格斯大学和西北大学等14所高等院校[4]。
2.1.2 常春藤盟校(The Ivy League)。常春藤盟校是指美国东北部8所顶尖高等学府,包括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布朗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及耶鲁大学。这8所学校都是美国最顶尖、入学难度最大、全世界接受捐款最多的学府,吸引了最优秀的学生与师资,成为一流大学联盟的代表。
2.2 国内课程联盟的分类
目前,我国关于大学间课程联盟和互认学分的实践还处在摸索阶段。课程联盟的实践分为行政区域内合作协议和跨行政区域合作协议2类。
2.2.1 行政区域内合作协议。2011年11月16日,南京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5所高校利用校区相对集中的优势,构建一体化教学平台,摸索高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高校联盟充分利用各盟校课程、师资等资源优势,在相同或相近专业实施人才联合培养计划。开展学生第二校园交换学习的尝试,交换生可以在联盟内任一学校进行学习。同时,构建学分互认平台,联盟高校相互认可交换生在联盟内其他学校学习和交流期间取得的课程成绩与学分,在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基础上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2012年4月,上海高校课程中心平台建成,其由上海市教委发起、上海30多所高校加盟。其服务对象是联盟高校在校大学生,所修得学分各个学校均能得到认可,其目标是促进教学模式改革、实现教育资源共享[5]。2013年1月9日,由7所本科高校组成的南宁本科院校课程联盟在广西大学正式成立。该课程联盟由广西大学提议成立,倡议得到自治区教育厅的大力支持,广西医科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广西财经学院等高校热烈响应。课程联盟以平等自愿、互惠互利、发扬特色、协同发展为原则,构建优质课程资源库和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开展学校间学生互访活动以及学分、成绩互认等。
2.2.2 跨行政区域合作协议。2011年4月8日,上海、江苏、浙江三方教育部门在上海签署《长三角地区高校学分互认协议》,正式启动长三角地区高校学分互认计划。首先,各高校提前规划本校能接收的交换生的专业、人数及要求,上报三省协调小组办公室核定,经核实后下达至联盟参与的各高校。其次,由高校向三省联席办公室上报办班计划,包括内容、规模、时间、要求等,经批准后对联盟高校学生开放,从而实现跨行政区域的学分互认。2013年4月,在重庆大学成立了中国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等29所高校首批签约加入课程共享联盟[6]。
3 课程联盟存在的问题与建设需求
3.1 存在的问题
受制于教学制度、教学模式、教学条件等因素,高校课程资源共享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3.1.1 线下课程。国内线下课程联盟因依赖于传统的教室资源,其时间、地点、内容和进程都相对固定化、形式化,无法适应多变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生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使学生的独立性與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
3.1.2 线上课程。线上课程联盟往往更加重视知识方面的学习,轻视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填鸭式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线上课程联盟因缺乏相关模式和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不能很好地履行职能,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程联盟的建设与发展。
3.1.3 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落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素质在于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在大力推进和建设课程联盟的今天,学校缺乏激励机制,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难以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这种现象严重削弱了课程联盟改革的源动力。
3.2 建设需求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组织变革中的一个关键方向是战略联盟与合作。战略联盟指的是为实现某种共同的战略目标,在2个或者2个以上的组织或特定部门之间,通过协议或者联合组织等方式而联结的一种联合体,突出系统思想,收到1 1>2的效果。战略联盟是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必然产物,同时也为传统竞争模式带来了挑战。战略联盟带来的整体巨大效益,也为海洋教育改革带来了契机。从海洋教育自身情况来看,其在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必须走联合之路。
3.2.1 最大限度满足学生接受高质量海洋教育需求。海洋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大众化发展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呈多样化特点。为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接受高质量海洋教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传统大学与非大学教育机构的割裂,学术导向与教育导向使大学与大学之间相互封闭与保守,限制了学生获取学习机会的多方向性、多选择性。因此,高校之间拆除围墙、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高校发展奠定基础。 3.2.2 最大程度发挥资源效益、减少浪费的需求。现阶段,教育资源紧张是各国海洋院校普遍存在的难题。开展战略联盟,促进不同优势高校间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从而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科学研究领域,把有限的资金集中用在最有利的地方;在教学领域,让学生体验不同高校优秀教师的教学;在高校与企业的联络方面,能够组成优秀的团队,承担更多、更复杂的课题,为相关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3.2.3 增强在教育市场竞争力,取得优势地位的需求。目前,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在美國,教育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其第二大出口贸易项目;英国迎来了22.5万海外留学生,成为最受欢迎的留学目的地国家。教育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要在国际教育服务市场中取得可观的市场份额,仅靠一个学校的单打独斗难以形成局面,迫切需要不同优势的海洋教育实体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 建立涉海高校海洋课程联盟展望
海洋院校之间建立战略联盟与合作,不仅是各高校将拥有的优势集合起来,改变过去相互脱离、分散的局面,而且加大了系统间的渗透性,避免了资源重复建设而造成的浪费,为海洋院校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为海洋教育少花钱、多办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根据目前国内高校建设水平和布点情况,将由中国海洋大学与大连海洋大学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涉海高校海洋课程联盟(以下简称联盟)。通过区域联盟机制,汇集成员优势,建设优秀课程,遴选优秀教师,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完善智慧教育体系,为海洋院校学生及社会学员提供课程学习的选择和服务。
对于学生而言,有利于学生接触更广泛的学科,获得更高质量、更全面的教育。在高校战略联盟与合作范畴下,学生还可以利用学术性与海洋性教育机构相互沟通的立交桥,得到更多的选择机会,避免传统格局下的固定化、模式化学习,为自己的个人成长规划出更合理更通畅的路径。
对于学校而言,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制度的推行,有助于发挥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辐射和示范作用;资本、智力和服务资源的共享,有效地控制了教育成本,也使一直以来孤军奋战的院校之间形成合力,推出高质量的教育产品,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开辟新途径。建立战略联盟与合作,大大加强了高校教学和科研能力,也有效拓展了教育领域的发展。此外,也有利于在联盟高校间形成统一的发展战略,在日益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面前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课程联盟的建设将重组众高校的教学过程,放大教学效果,扩大受众范围,进一步凸显教育的作用,进一步落实课程教育中心地位,进一步借助于互联网加强高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使课程联盟不但在全日制教育,而且在海洋培训、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终身教育、老年教育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课程联盟服务社会将大有所为。
5 参考文献
[1] 中国电子学会.互联网 [EB/OL].(2017-05-08)[2017-05-02].http://baike.so.com/doc/7869991-8144086.html.
[2] 马金钟,于茂春.MOOC视域下高校课程联盟的发展探析[J].延边大学学报,2014(6):126-131.
[3] 蔡慧.行业特色高校MOOC联盟初探[J].煤炭高等教育,2015(2):62-66.
[4] 钟秉,林方芳.“慕课”发展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5(21):24-28.
[5] 管会生,高青松,张明洁. MOOC 浪潮下的高校课程联盟[J].高等理科教育,2014(1):44-52.
[6] 张国圣.东西部高校成立课程共享联盟[N].光明日报,2013-05-01(001).
关键词 “互联网 ”;涉海高校;海洋课程联盟;发展
中圖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6-0276-03
Abstract Based on the“Internet ”as the background,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current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course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university,the feasibility and significance of courses union of domestic sea-related university were investigated.Meanwhile,it pointed out the urgent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the course construction.The viewpoint and method of this paper could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establishing the professional union,strengthening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Key words "internet ";sea-related university;ocean courses union;development
“互联网 ”已经成为当下风靡全国的热点词汇。“互联网 ”是新经济形态的代表,即在生产要素配置过程中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快速集成和深度优化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有机融合,带动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1]。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国家总理李克强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 ”行动计划,要求制定“互联网 ”行动计划,从而正式开启了“互联网 ”时代。作为高等教育大国,如何充分合理利用“互联网 教育”,使我国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强国,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机会,更是严峻的挑战。
在中国,由于地区间的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状况不同,教育资源分布极为不均衡,很大一部分求学者难以承担高昂的求学成本。在“互联网 教育”时代,出现了一种新兴教育和学习模式——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简称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其最终的目标是整合全球最优质的教育学习资源,传播到世界上最偏远地区,为我国甚至全球的教育普及化带来飞跃式发展机会。MOOC中的课堂学习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以班级为载体的授课形式,将教育散播到高校高深的院墙之外,促进了学习和教育方面的知识共同体——课程联盟的诞生[2]。
目前我国以海洋大学命名的高校一共有5所,而开设海洋相关专业的高校却多达数10所。作为海洋类高校,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 教育”,发挥MOOC的积极作用,搭建涉海高校课程联盟。这种行业联盟能够降低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成本,使优质教育资源达到真正的共建共享,全面提高我国海洋类高校课程建设水平,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受益者[3]。
1 涉海高校海洋课程联盟建设的意义
1.1 促进海洋教育国际化
2005年国际大学联合会(IAU)的全球调查报告对教育国际化下的定义是:教育国际化指的是将跨文化的、国际的、全球的观念,从国家、教育行业和学校等3个层面整合到高等教育的目的、功能和传播方式的过程。MOOC的出现为中国海洋教育的国际化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通过加入国际MOOC平台和自建开放MOOC平台,国内的优秀海洋院校得以向全球展示自己的实力,为中国在全球教育产业内追赶发达国家提供助力。国内海洋院校通过建设课程联盟组团发展,也使得相互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在与世界各地海洋院校的竞争中掌握更多的筹码。
1.2 推动海洋教育教学模式创新
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模式以其低效率、难监控、难评价的特点,一直饱受诟病。MOOC是推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催化剂。MOOC理念下的教学不再受传统的教授式的课堂模式的限制,更着重于培养一些当代学生应该具备的通用能力,例如,培养学生探索未知和真理的兴趣和学习能力,大量应用一些现代学校不常见的学习模式,如协作学习、挑战学习等,旨在兴趣和素质培养。这种创新式课堂模式无疑将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在教学领域的发展趋势,并为正确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在“互联网 教育”大背景下,海洋院校应紧跟改革方向与潮流,积极开创高效网络学习、混合制学习以及翻转课堂等创新性教学模式,并将其有机融合到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中去。
1.3 推动海洋教育课程质量提高
课程质量是学校安身立命之本,受MOOC的影响,重新定义质量评价。在技术的发展推动下,海洋教育会越来越多样化,社会对海洋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个性化。在MOOC平台的学习者可谓海量,如何满足海量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突出学生主体位置,对教师、海洋院校来说都是很大挑战。在MOOC影响下,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自由,非正式学习在现代人终身学习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只有广大教师真正投入到课程建设中,深入研究课程设计,使课程达到MOOC建设标准并能够共建共享,最终切实提高课程质量。 1.4 提升海洋院校教育教学水平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的海洋高级专门人才,是海洋类高校的核心任务。通过搭建涉海高校课程联盟,不断推动能够使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而且课程质量的提高,不但使学生受益,也改变了教师的授课理念,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更促进了我国海洋高等院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2 国内外课程联盟的发展状况
2.1 国外课程联盟的发展现状
2.1.1 十大联盟(Big Ten Conference)。创立于1896年的十大联盟是美国大学体育联合会(NCAA)下属大学体育联盟,旨在加强校际间体育交流,属于美国第一级别的体育联盟。成立之初由7个大学成员组成,20世纪初又有3所大学陆续加入,因而被称为十大联盟。截至2013年,十大联盟的常规成员包括伊利诺伊大学、密歇根大学、明尼苏达大学、普渡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印第安纳大学、爱荷华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马里兰大学、罗格斯大学和西北大学等14所高等院校[4]。
2.1.2 常春藤盟校(The Ivy League)。常春藤盟校是指美国东北部8所顶尖高等学府,包括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布朗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及耶鲁大学。这8所学校都是美国最顶尖、入学难度最大、全世界接受捐款最多的学府,吸引了最优秀的学生与师资,成为一流大学联盟的代表。
2.2 国内课程联盟的分类
目前,我国关于大学间课程联盟和互认学分的实践还处在摸索阶段。课程联盟的实践分为行政区域内合作协议和跨行政区域合作协议2类。
2.2.1 行政区域内合作协议。2011年11月16日,南京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5所高校利用校区相对集中的优势,构建一体化教学平台,摸索高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高校联盟充分利用各盟校课程、师资等资源优势,在相同或相近专业实施人才联合培养计划。开展学生第二校园交换学习的尝试,交换生可以在联盟内任一学校进行学习。同时,构建学分互认平台,联盟高校相互认可交换生在联盟内其他学校学习和交流期间取得的课程成绩与学分,在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基础上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2012年4月,上海高校课程中心平台建成,其由上海市教委发起、上海30多所高校加盟。其服务对象是联盟高校在校大学生,所修得学分各个学校均能得到认可,其目标是促进教学模式改革、实现教育资源共享[5]。2013年1月9日,由7所本科高校组成的南宁本科院校课程联盟在广西大学正式成立。该课程联盟由广西大学提议成立,倡议得到自治区教育厅的大力支持,广西医科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广西财经学院等高校热烈响应。课程联盟以平等自愿、互惠互利、发扬特色、协同发展为原则,构建优质课程资源库和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开展学校间学生互访活动以及学分、成绩互认等。
2.2.2 跨行政区域合作协议。2011年4月8日,上海、江苏、浙江三方教育部门在上海签署《长三角地区高校学分互认协议》,正式启动长三角地区高校学分互认计划。首先,各高校提前规划本校能接收的交换生的专业、人数及要求,上报三省协调小组办公室核定,经核实后下达至联盟参与的各高校。其次,由高校向三省联席办公室上报办班计划,包括内容、规模、时间、要求等,经批准后对联盟高校学生开放,从而实现跨行政区域的学分互认。2013年4月,在重庆大学成立了中国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等29所高校首批签约加入课程共享联盟[6]。
3 课程联盟存在的问题与建设需求
3.1 存在的问题
受制于教学制度、教学模式、教学条件等因素,高校课程资源共享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3.1.1 线下课程。国内线下课程联盟因依赖于传统的教室资源,其时间、地点、内容和进程都相对固定化、形式化,无法适应多变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生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使学生的独立性與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
3.1.2 线上课程。线上课程联盟往往更加重视知识方面的学习,轻视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填鸭式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线上课程联盟因缺乏相关模式和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不能很好地履行职能,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程联盟的建设与发展。
3.1.3 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落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素质在于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在大力推进和建设课程联盟的今天,学校缺乏激励机制,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难以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这种现象严重削弱了课程联盟改革的源动力。
3.2 建设需求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组织变革中的一个关键方向是战略联盟与合作。战略联盟指的是为实现某种共同的战略目标,在2个或者2个以上的组织或特定部门之间,通过协议或者联合组织等方式而联结的一种联合体,突出系统思想,收到1 1>2的效果。战略联盟是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必然产物,同时也为传统竞争模式带来了挑战。战略联盟带来的整体巨大效益,也为海洋教育改革带来了契机。从海洋教育自身情况来看,其在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必须走联合之路。
3.2.1 最大限度满足学生接受高质量海洋教育需求。海洋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大众化发展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呈多样化特点。为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接受高质量海洋教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传统大学与非大学教育机构的割裂,学术导向与教育导向使大学与大学之间相互封闭与保守,限制了学生获取学习机会的多方向性、多选择性。因此,高校之间拆除围墙、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高校发展奠定基础。 3.2.2 最大程度发挥资源效益、减少浪费的需求。现阶段,教育资源紧张是各国海洋院校普遍存在的难题。开展战略联盟,促进不同优势高校间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从而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科学研究领域,把有限的资金集中用在最有利的地方;在教学领域,让学生体验不同高校优秀教师的教学;在高校与企业的联络方面,能够组成优秀的团队,承担更多、更复杂的课题,为相关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3.2.3 增强在教育市场竞争力,取得优势地位的需求。目前,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在美國,教育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其第二大出口贸易项目;英国迎来了22.5万海外留学生,成为最受欢迎的留学目的地国家。教育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要在国际教育服务市场中取得可观的市场份额,仅靠一个学校的单打独斗难以形成局面,迫切需要不同优势的海洋教育实体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 建立涉海高校海洋课程联盟展望
海洋院校之间建立战略联盟与合作,不仅是各高校将拥有的优势集合起来,改变过去相互脱离、分散的局面,而且加大了系统间的渗透性,避免了资源重复建设而造成的浪费,为海洋院校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为海洋教育少花钱、多办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根据目前国内高校建设水平和布点情况,将由中国海洋大学与大连海洋大学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涉海高校海洋课程联盟(以下简称联盟)。通过区域联盟机制,汇集成员优势,建设优秀课程,遴选优秀教师,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完善智慧教育体系,为海洋院校学生及社会学员提供课程学习的选择和服务。
对于学生而言,有利于学生接触更广泛的学科,获得更高质量、更全面的教育。在高校战略联盟与合作范畴下,学生还可以利用学术性与海洋性教育机构相互沟通的立交桥,得到更多的选择机会,避免传统格局下的固定化、模式化学习,为自己的个人成长规划出更合理更通畅的路径。
对于学校而言,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制度的推行,有助于发挥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辐射和示范作用;资本、智力和服务资源的共享,有效地控制了教育成本,也使一直以来孤军奋战的院校之间形成合力,推出高质量的教育产品,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开辟新途径。建立战略联盟与合作,大大加强了高校教学和科研能力,也有效拓展了教育领域的发展。此外,也有利于在联盟高校间形成统一的发展战略,在日益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面前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课程联盟的建设将重组众高校的教学过程,放大教学效果,扩大受众范围,进一步凸显教育的作用,进一步落实课程教育中心地位,进一步借助于互联网加强高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使课程联盟不但在全日制教育,而且在海洋培训、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终身教育、老年教育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课程联盟服务社会将大有所为。
5 参考文献
[1] 中国电子学会.互联网 [EB/OL].(2017-05-08)[2017-05-02].http://baike.so.com/doc/7869991-8144086.html.
[2] 马金钟,于茂春.MOOC视域下高校课程联盟的发展探析[J].延边大学学报,2014(6):126-131.
[3] 蔡慧.行业特色高校MOOC联盟初探[J].煤炭高等教育,2015(2):62-66.
[4] 钟秉,林方芳.“慕课”发展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5(21):24-28.
[5] 管会生,高青松,张明洁. MOOC 浪潮下的高校课程联盟[J].高等理科教育,2014(1):44-52.
[6] 张国圣.东西部高校成立课程共享联盟[N].光明日报,2013-05-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