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语文的学习兴趣

来源 :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ei813315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推动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起点,也是学习成功的关键。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师只有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才能由“苦学”变为“乐学”,才能自由快乐地在语文的世界中飞翔,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习兴趣培养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推动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起点,也是学习成功的关键。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语文教学作为一门融于感情化、个性化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传授知识,更应抓住学生心理特征激发好奇心、求知欲,抓住学生年龄特征培养兴趣,从而激活学生潜在的想象力。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这种感染作用更为突出。学生对老师是真诚尊敬的,充分信赖的。如果老师不尊重学生,不爱护学生,学生就会产生反感,或者望而生畏,或者厌恶。这种反感的情绪,也会直接影响到老师所教的学科上,从而引起他们对该门学科的反感。我对学生的要求是严格的,但从不发脾气,总是亲切地启发诱导他们,即使是对他们的批评,也使他们感到这是老师的关怀和爱护。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引导质疑,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索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学习能力,不仅与其知识储备和智慧有关,而且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学习的求知欲密切相关。学生的求知欲是对新异事物进行积极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生主动观察事物,反复思索问题的强大内驱力。然而,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不是凭空产生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最有效策略,就是通过创设情境来激疑,提出问题。那么,如何创设情境,依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创新地学习呢?
  1、必须创设良好的提问氛围,让学生大胆提问
  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要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走进学生,作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教学情境。教师在教学中多用大拇指,少用食指,多用鼓励的语言,以宽容心对待学生,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合作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有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进行探讨,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先给予积极的肯定,赞扬敢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启发,树立其自信心,这样,学生就没有心理负担,上课自然会积极举手,踊跃发言。
  2、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当老师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存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思维已被启动,意识越强烈,思维越活跃,越深刻。在引入新知时,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争相提问,并让其积极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样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学起来就特别有兴趣,也特别亲切。在知识的探究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越强烈,学生的学习情绪越高涨,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此,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角色,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由课堂的主宰者变成学生心灵沟通的知心朋友,多和学生交流,谈谈学习,谈谈生活,谈谈未来。增强师生间的了解,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沟通师生间的感情,消除师生间的代沟。从而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中,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在知识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巧妙组织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导向,使学生因情感的驱动而生趣,从而进入积极参与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优化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契机。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
  三、开展孩子喜欢的学习活动
  小学生特别爱好活动,规规矩矩,一声不响地听课的时间不宜太长。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语文知识蕴含着许多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我们教师要充分挖掘,并把它体现在教学活动中。
  四、提高自身修养,改变学生兴趣
  人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人的兴趣亦然。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影响学生的最主要的因素。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喜欢语文课,首先自己要热爱语文,对语文有一种深厚的感情。只有自己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学,才能用自己充满激情自己的教学去影响学生。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要是一条奔腾的河流,因此必须热爱读书,博览群书,拓宽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给学生一种博学多才之感。同时,在新课改的旗帜下,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握新课程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转变角色。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得好:“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教师热爱学生,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就能创造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就会因喜欢老师因而也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疑、敢问、敢说、敢辩,多从赏识的角度去评判学生,多以宽容的心态去看待学生。不对学生求全责备,更不能嘲笑、挖苦、讥讽学生。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多给学生表现和创造成功的机会。
  五、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语文课标提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和教师的教学。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中互相评价相结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法很多,我尝试过,一句话评价,一条简洁的作业批语。如:你的作业真棒!我观察到学生的心情十分的愉悦,而且发现学生在班上比谁的好评语多。
  兴趣是知识的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的动机和欲望。即使参与了也是被动的。虽然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达到的,但我们能够正视小学生的实际,从小学生语文教育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教学的捷径和不断创新自我的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就能激发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其他文献
在英语教学中,英语写作训练相对薄弱,学生写作水平不高,而且很多人惧怕写作,无话可写,用汉语思维方式写作,而且存在语法错误百出等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有意识地让学生逐步接受英语表达的思维方式。  一、激发学生英语写作的兴趣   培养与激发学生积极运用词汇进行英语写作的兴趣,使之做到:勤动手。勤动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趣又是逐步培养的。如:学生学了家人、朋友等英语单词时,他可以自己绘
[文 摘]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今天,人们逐步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现代教育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放在重要地位,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发展,就必须要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本人借助电教媒体,快捷、清晰,可从直观入手,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恰当运用电教  在小
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多年了,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此类问题会产生学生知识静化、思维滞化、能力弱化等不良后果,而事实上,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具有探索性、思考性和自觉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和思考一切问题。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教的苦,学生学的苦。我的感觉是:无论你怎么教,还是有不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成绩不好,教师真可谓是吃力不得好的!怎样让教师和学
脍炙人口的中国达人秀,如何用一个个数据以及一个个生动的细节,赢得了品牌的青睐。中国电视选秀类栏目已经风风火火走过了十几个年头,品牌栏目《青歌赛》,《超级女声》,《星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最后一段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金吉娅美好、善良的心灵。  3、在朗读、品味的过程中,关注课文的表达方式,了解“给予”的真正含义。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金吉娅美好、善良的心灵。  2、在朗读、品味的过程中,关注课文的表达方式,了解“给予”的真正含义。  教学难点:  在朗读、品味的过程中,关注课文的表达方式,了解“
作为专业养老金管理公司,长江养老自成立之初就以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为己任、以金融服务民生为目标,打造国内专业、规范、一流的养老资产管理平台,并凭借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目的:该文采用膜片钳技术,从心肌梗死的病理基础出发,观察在正常生理条件及模拟心肌梗死条件下,胺碘酮对兔心肌细胞钠通道电流(I)、瞬间外向钾通道电流(I)活性的影响,从而为
本文根据商丘实验区降水资源的数量及分配特点,研究和估算了区内旱地作物的降水生产潜力;提出在限制本区旱地农业生产力的诸多因素中,关键是降水利用率低;指出可通过选用抗旱
FE愈伤组织的培养对于在细胞水平上进行遗传控制是必须的.为了进一步在燕麦(Avena spp.)上探明这种培养的待性,故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把通过培养未成熟胚而得到的非松散的燕
班集体的建设,千头万绪;班主任的工作,千辛万苦;班级里的学生,千变万化。而高中阶段是个体发育成长最宝贵和最富特色的时期,随着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学生既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同时他们又需要成人的爱与关心。一个班主任,只有让学生感到并且接受老师的关心与信任,才能带领学生营建一个优秀向上的班集体。优秀班集体的班级成员自主管理意识强,能很好地团结协作,做到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  第一,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