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教师应当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个关键课题,积极加强研究、探讨与实践,既要客观、深入认识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更要通过对教学方式、方法的优化与改进,以科学的教育、教学策略,确保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取得理想成效。基于此,对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融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5-082
引言
语文教材中有精选的散文、诗歌、戏曲等内容,凝聚了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可以作为传递爱国主义、自强自律、宽容豁达等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感。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从社会时代环境来讲,当前我国极力倡导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如在十八大会议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便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予以了高度重视,因为传统文化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而在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再次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其次,再从现代教育的指导和要求来讲,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以坚持科学性、注重时代性和强化民族性为三点基本原则。其中强化民族性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研究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充分体现民族特点,确保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一)开发资源,认识优秀传统文化
在教学中,教材是重要的载体。教师要善于围绕教材的核心思想情感,开发教学资源。要知道,语文教学涉及古诗文、古代文学作品、现代文等不同类型的课文。在挖掘教材的过程中融合优秀传统文化,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让其增强责任意识,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例如,在教学《论语》十二章时,教师可以用白板制作微课,开展“走进孔子,了解《论语》”的学习活动,围绕孔子,引导学生对其经历、思想、著作等进行探索。教师可开发相应资源,让学生以课堂讲师的身份说一说自己对孔子与《论语》的了解,分析孔子有关为人处事、学习、为政等方面的主张。教师也可以开展“畅谈经典,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活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展示国学经典阅读篇目,引导其进行阅读学习,并在课堂上进行对话互动。生1:阅读《论语·为政》后,我知道了在对待事物、处理问题的时候要有一个明确的、正确的态度,这才是智慧。同时,我们也要反省自身,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做到尊重、理解、包容、谦让。生2: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针对孔子这一人物,通过调查,我发现他所主张的“仁”是我们做人所必备的品格,不仅要对他人有“仁”,还要用“仁”处理问题,进行人际交往。
(二)集约化教学
集约化教学是相较粗放式教学而言的。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以大班教学为主,这样的教学“制式”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效率不高,难以适应时下发展较快的教学形势。这里讲的集约化教学,是在满足时代教育要求下的相对集约,是在分析学生学习结果和学习特点以后的“分化”,按照不同的标准,在粗放式教学的基础上,将学生分为几个相当规模的整体,实施传统文化教育,补齐他们的短板。比如,每个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接受程度不同,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也不尽相同,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个人性格特点和学习习惯等原本就不同。如果简单地将这些学生视为一类,不仅会阻碍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还会影响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
(三)丰富课外阅读,彰显传统文化精神
课外阅读与语文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课外阅读既是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继续与扩展,将语文课外阅读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建立和完善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语文教师要利用经典文学篇目弘扬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社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例如可以在课外语文活动中让学生走进屈原、陆游、杜甫,理解什么是爱国;走进苏轼、李白,理解什么是豁达、豪放……特别是在八年级、九年级的诗歌教学中,对那些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古诗文篇目,就倾心倾力,有意识让学生从中受到震撼、感染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学生就可以形成一种强大动力,最终积淀委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传统文化的精髓实质上体现了我国的精神史,这些诗词充分展现了古诗词人一颗颗的爱国之心。
结束语
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探究和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充满着无穷乐趣。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既是新时期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需求,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举措。只有为学生提供感悟传统文化的教学氛围,才能使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更好的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触发学生的情感,丰富精神世界,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杨拴锋.摭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甘肃教育,2019(23):141.
[2]罗志云.初中语文学科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J].新智慧,2019(33):25.
[3]李树丽,蔡志江.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9(22):95.
四川省武胜中学校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融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5-082
引言
语文教材中有精选的散文、诗歌、戏曲等内容,凝聚了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可以作为传递爱国主义、自强自律、宽容豁达等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感。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从社会时代环境来讲,当前我国极力倡导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如在十八大会议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便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予以了高度重视,因为传统文化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而在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再次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其次,再从现代教育的指导和要求来讲,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以坚持科学性、注重时代性和强化民族性为三点基本原则。其中强化民族性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研究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充分体现民族特点,确保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一)开发资源,认识优秀传统文化
在教学中,教材是重要的载体。教师要善于围绕教材的核心思想情感,开发教学资源。要知道,语文教学涉及古诗文、古代文学作品、现代文等不同类型的课文。在挖掘教材的过程中融合优秀传统文化,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让其增强责任意识,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例如,在教学《论语》十二章时,教师可以用白板制作微课,开展“走进孔子,了解《论语》”的学习活动,围绕孔子,引导学生对其经历、思想、著作等进行探索。教师可开发相应资源,让学生以课堂讲师的身份说一说自己对孔子与《论语》的了解,分析孔子有关为人处事、学习、为政等方面的主张。教师也可以开展“畅谈经典,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活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展示国学经典阅读篇目,引导其进行阅读学习,并在课堂上进行对话互动。生1:阅读《论语·为政》后,我知道了在对待事物、处理问题的时候要有一个明确的、正确的态度,这才是智慧。同时,我们也要反省自身,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做到尊重、理解、包容、谦让。生2: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针对孔子这一人物,通过调查,我发现他所主张的“仁”是我们做人所必备的品格,不仅要对他人有“仁”,还要用“仁”处理问题,进行人际交往。
(二)集约化教学
集约化教学是相较粗放式教学而言的。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以大班教学为主,这样的教学“制式”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效率不高,难以适应时下发展较快的教学形势。这里讲的集约化教学,是在满足时代教育要求下的相对集约,是在分析学生学习结果和学习特点以后的“分化”,按照不同的标准,在粗放式教学的基础上,将学生分为几个相当规模的整体,实施传统文化教育,补齐他们的短板。比如,每个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接受程度不同,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也不尽相同,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个人性格特点和学习习惯等原本就不同。如果简单地将这些学生视为一类,不仅会阻碍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还会影响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
(三)丰富课外阅读,彰显传统文化精神
课外阅读与语文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课外阅读既是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继续与扩展,将语文课外阅读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建立和完善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语文教师要利用经典文学篇目弘扬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社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例如可以在课外语文活动中让学生走进屈原、陆游、杜甫,理解什么是爱国;走进苏轼、李白,理解什么是豁达、豪放……特别是在八年级、九年级的诗歌教学中,对那些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古诗文篇目,就倾心倾力,有意识让学生从中受到震撼、感染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学生就可以形成一种强大动力,最终积淀委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传统文化的精髓实质上体现了我国的精神史,这些诗词充分展现了古诗词人一颗颗的爱国之心。
结束语
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探究和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充满着无穷乐趣。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既是新时期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需求,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举措。只有为学生提供感悟传统文化的教学氛围,才能使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更好的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触发学生的情感,丰富精神世界,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杨拴锋.摭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甘肃教育,2019(23):141.
[2]罗志云.初中语文学科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J].新智慧,2019(33):25.
[3]李树丽,蔡志江.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9(22):95.
四川省武胜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