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作者认为,把握住现阶段教师和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存在的各种不足,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和特点,抓住课堂中训练的机遇:互动交流时“辩”的训练、作业中的“错例”分析、判断题的辨析语言训练、“将错就错”的辨析语言训练等,可以让学生以具有逻辑性的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有效交流,形成强大的数学思维。数学语言将成就数学思维,让学生在表达中精练自己的语言,在辩中使数学思维更灵活。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数学;语言与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19-0063-02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其数学理解能力也差,以致随着年级的增长,在解决数学问题上也会出现重重障碍。所以,数学思维的发展离不开数学语言的同步发展。
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时候是训练学生辩论能力的好时机。教师要创造“辩”的机会,让学生进行语言的训练。教师要给学生多留一些说的时间,等待“唱反调”的精彩瞬间,等待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真理总是越辩越清晰,越辩越准确。课堂上处处都可出现“辩”现象,笔者主要从下面几种情况来规范“辩”的语言训练方式,激发学生辩的兴趣。
一、互动交流时“辩”的训练
笔者须教会学生先学会倾听,当对方出现自己并不认同的观点时,不要急于否定,一直耐心听对方说完,再去展示自己的不同观点。
例如:0.967≈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
生1:(其他学生依然保持安静倾听状态)0.967约等于1,因为我们要保留一位小数,也就是保留到十分位,就看百分位上的6,满5向前一位进一,也就是十分位上的9加上1,满十向个位进一。所以是约等于1.0,但是我们刚学过,小数末尾的零可以省略不写。所以就写作1。
(多数学生表示赞同,有几个学生表情凝重,举起手来。这凝重的表情也代表他们在刚才倾听时,对自己不同的观点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学会倾听是一种互动交流必备的品质。)
生2: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或者:我不这样认为。这些语言是对对手的尊重,也是有理有据讲述自己观点的有力开场白),虽然小数末尾的零可以省略,但是这儿不能把十分位上的0省略掉。因为如果把要求改为“保留到整数”,按照求近似数的方法,结果也是1。我感觉既然要求保留一位小数,那么十分位上的0就不能去掉。
生3:我同意生2的观点,这个0不能省略。因为如果省略,就不能确认这个结果是保留到十分位还是保留到个位了。
生4:我也同意这个观点,小数末尾的0省略掉,只是大小没变,但是意义就不同了。一个是保留到整数的结果,一个是保留到十分位的结果。
……
師:说得真好,有理有据,小数末尾的零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是不能省略的,比如,在表示求近似数的时候。
【备注】这个过程教师一定要学会倾听,学会等待。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思考后完善表达,如果学生的语言组织不到位,就要等待他们说完,再进行适当点拨或者补充,指导性语言模式:他的意思是……;他在描述……时说的……,意思是……
这个过程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对话。学生在倾听别人发言时,经过自己的思考后,还要学会对话,通过对话,把交流引向深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这样一些方法进行对话提问:一是质疑型提问,如“你讲得……我不太明白,能不能说得更清楚些?”二是反驳型提问,如“如果是这样,用你的方法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三是补充型提问,如“前面我想的跟你差不多,但后面我是这样想的……”
二、作业中的错例分析
错例分析是课堂中最有效的交流。教师分析错例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辩的意识,更可以让学生在辩中明晰错点,很好地理解和纠正错误的思维方向。“错例”分析可以更好地放在作业展评和判断题时进行。
例如:学校组织去刘公岛旅游,四(1)班主任带领班里47名学生去租船,每艘船只能坐9个人,一共需要租几艘船?
学生拿着自己的作业到投影仪上展示并讲解。
生1:求需要租几艘船,只要用总人数除以每艘船上可以坐的人数就可以了,但这题不能正好除尽,租船是不能出现小数的,所以四舍五入保留到整数。47÷9≈5(艘)。答:一共需要租5艘船。
学生认真倾听后表示有不同看法,这时教师应让学生表达自己不同的声音。
生2:我认为他的理解是不正确的,这儿的总人数不应该是47人,而应该是48人,因为还有班主任也应该坐船。
生3:我也认为这儿应该保留整数,但租几艘船是不能够用四舍五入法的,如果租5艘船,一共坐45个人,还有两个人坐不上船。所以,我认为应该租6艘船。
师小结:对呀,数学应用于生活。我们尽可能地少租船,但也要保证所有的人能上船。这儿采用了非“四舍五入”的一种求近似数的方法,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进一法”。
【备注】在学生独立完成题目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解题情况,掌握学生的一些错误动向,取比较有代表性的作业上去展示,展示要达到预期的目的,直达新知,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当然讲评过程以及辩论过程,教师要学会聆听,尽可能不去打断,保护一种舒畅的辩论氛围,让学生尽可能释放自己的思维,独立去表达。但是,学生的辩论也有一定的语言规律,使用“我认为……”“我的不同看法是……”等语言起始,“这说明……”“所以……”作为自己观点陈述的结论语。
三、判断题的辨析语言训练
小学中年级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还没达到进行有力辩证的级别,如没有学会对正确的题目提及相对应的知识点,错误的题目学会举证反例。举反例是一种驳倒对方观点的极好方法。
例如:已知每个笔袋的价钱和买的个数,求总价。要用笔袋的单价乘个数。( ) 生1:这题是正确的。根据等量关系式“总价=单价×数量”可以得知。
例如: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
生2:这题是错误的。因为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梯形就不能拼成长方形。
四、“将错就错”的辨析语言训练
“将错就错”在这儿的意思,是明明知道学生是错的,还要继续往错上去引导,直至学生辩不下去,或者出现不同的观点,再让他们在“辩”中纠正自己的错误思维方向,从而得到新的知识点,加深印象,加强思维的训练。
在教学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连减的定律之后,教师设计了几组题,让学生解答和辨析。以下是最后一组中的一道题目,学生在独立做完之后进行的辨析过程。
题目:612-56+44= 。
讲题者:大家看这道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56和44能凑成整百。
讲题者:我们采用哪个运算定律让计算变得简单呢?
(我悄然提醒他:刘欣瑶同学的答案和你的一样哟!他很高兴地点了刘欣瑶的名字)
刘欣瑶: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就等于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讲题者:你说得很好。板书612-(56+44)
学生开始躁动,窃窃私语……
讲题者回头:大家有什么问题吗?
小手陆续举起……
生2:刚才刘欣瑶说的是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是这道题不是连续减去,而是一减一加,所以不能运用连减的定律。(学生出现的骚动声更大,分别相互讨论,也有突然醒悟的表情)
讲题者:……(似有所悟)
讲题者:谁有什么好的办法让这道题变得简单?
生3: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变成612+44-56,计算会简便。
讲题者:……
同学中出现很小的质疑声:根据什么定律?不是全部加法,也可以交换位置?
(讲题者语塞,我想是我该站出来的时候了)?
老师:刚才我看到了你们脸上的疑惑,也听到了大家的质疑声,这样,我们通过计算,来验证一下这样改变,结果是否相同。
同学们分别计算。
汇报:结果是相同的。
再出几道类似的题目验证这种改变的合理性。
师: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种定律来描述这种改变的合理性,那我们来创造一种定律吧!
学生根据理解举手来描述。
师:根据你们的描述,我稍微总结了一下,即在只有加减法的算式中,可以任意交换数的位置,但必须带上前面的运算符号。
【备注】这是一次四年级学生讲题时的互动,从低年级完整回答问题的培养,到中年级学生站到讲台与下面的伙伴进行互动的培养,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讲题能力,如一个合格的“老师”一样,在讲台上扮演着主人公的角色。而我只在一边静观,时不时“添油加醋”,让错继续下去,直到他们自己发现……平时不管是公开课还是赛课,最常见的就是教师展示华丽的课堂,让课堂如流水一般顺畅,只是似乎少了一些数学思维的碰撞,少了一些研究过程中必然存在的迂回茫然,当然也就少了挫折后发现真知的惊喜,“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不能忽视错题。在不经意记下的这个片段:课堂巡视时发现做学生的错题,正是交流辨析所需要的错题资源,我不动声色,只是很高兴地邀请他上台讲题,结果就有了這样的“辩论”过程……
小学中年级是学生语言训练的关键期和转折期,为使每个学生的语言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同桌交流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开口说,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帅仁宏.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J].亚太教育,2015(34).
[2]张一鲲.浅谈数学语言教学[J].信息系统工程,2014(2).
作者简介:李善玉(1976— ),女,山东五莲人,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数学;语言与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19-0063-02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其数学理解能力也差,以致随着年级的增长,在解决数学问题上也会出现重重障碍。所以,数学思维的发展离不开数学语言的同步发展。
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时候是训练学生辩论能力的好时机。教师要创造“辩”的机会,让学生进行语言的训练。教师要给学生多留一些说的时间,等待“唱反调”的精彩瞬间,等待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真理总是越辩越清晰,越辩越准确。课堂上处处都可出现“辩”现象,笔者主要从下面几种情况来规范“辩”的语言训练方式,激发学生辩的兴趣。
一、互动交流时“辩”的训练
笔者须教会学生先学会倾听,当对方出现自己并不认同的观点时,不要急于否定,一直耐心听对方说完,再去展示自己的不同观点。
例如:0.967≈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
生1:(其他学生依然保持安静倾听状态)0.967约等于1,因为我们要保留一位小数,也就是保留到十分位,就看百分位上的6,满5向前一位进一,也就是十分位上的9加上1,满十向个位进一。所以是约等于1.0,但是我们刚学过,小数末尾的零可以省略不写。所以就写作1。
(多数学生表示赞同,有几个学生表情凝重,举起手来。这凝重的表情也代表他们在刚才倾听时,对自己不同的观点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学会倾听是一种互动交流必备的品质。)
生2: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或者:我不这样认为。这些语言是对对手的尊重,也是有理有据讲述自己观点的有力开场白),虽然小数末尾的零可以省略,但是这儿不能把十分位上的0省略掉。因为如果把要求改为“保留到整数”,按照求近似数的方法,结果也是1。我感觉既然要求保留一位小数,那么十分位上的0就不能去掉。
生3:我同意生2的观点,这个0不能省略。因为如果省略,就不能确认这个结果是保留到十分位还是保留到个位了。
生4:我也同意这个观点,小数末尾的0省略掉,只是大小没变,但是意义就不同了。一个是保留到整数的结果,一个是保留到十分位的结果。
……
師:说得真好,有理有据,小数末尾的零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是不能省略的,比如,在表示求近似数的时候。
【备注】这个过程教师一定要学会倾听,学会等待。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思考后完善表达,如果学生的语言组织不到位,就要等待他们说完,再进行适当点拨或者补充,指导性语言模式:他的意思是……;他在描述……时说的……,意思是……
这个过程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对话。学生在倾听别人发言时,经过自己的思考后,还要学会对话,通过对话,把交流引向深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这样一些方法进行对话提问:一是质疑型提问,如“你讲得……我不太明白,能不能说得更清楚些?”二是反驳型提问,如“如果是这样,用你的方法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三是补充型提问,如“前面我想的跟你差不多,但后面我是这样想的……”
二、作业中的错例分析
错例分析是课堂中最有效的交流。教师分析错例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辩的意识,更可以让学生在辩中明晰错点,很好地理解和纠正错误的思维方向。“错例”分析可以更好地放在作业展评和判断题时进行。
例如:学校组织去刘公岛旅游,四(1)班主任带领班里47名学生去租船,每艘船只能坐9个人,一共需要租几艘船?
学生拿着自己的作业到投影仪上展示并讲解。
生1:求需要租几艘船,只要用总人数除以每艘船上可以坐的人数就可以了,但这题不能正好除尽,租船是不能出现小数的,所以四舍五入保留到整数。47÷9≈5(艘)。答:一共需要租5艘船。
学生认真倾听后表示有不同看法,这时教师应让学生表达自己不同的声音。
生2:我认为他的理解是不正确的,这儿的总人数不应该是47人,而应该是48人,因为还有班主任也应该坐船。
生3:我也认为这儿应该保留整数,但租几艘船是不能够用四舍五入法的,如果租5艘船,一共坐45个人,还有两个人坐不上船。所以,我认为应该租6艘船。
师小结:对呀,数学应用于生活。我们尽可能地少租船,但也要保证所有的人能上船。这儿采用了非“四舍五入”的一种求近似数的方法,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进一法”。
【备注】在学生独立完成题目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解题情况,掌握学生的一些错误动向,取比较有代表性的作业上去展示,展示要达到预期的目的,直达新知,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当然讲评过程以及辩论过程,教师要学会聆听,尽可能不去打断,保护一种舒畅的辩论氛围,让学生尽可能释放自己的思维,独立去表达。但是,学生的辩论也有一定的语言规律,使用“我认为……”“我的不同看法是……”等语言起始,“这说明……”“所以……”作为自己观点陈述的结论语。
三、判断题的辨析语言训练
小学中年级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还没达到进行有力辩证的级别,如没有学会对正确的题目提及相对应的知识点,错误的题目学会举证反例。举反例是一种驳倒对方观点的极好方法。
例如:已知每个笔袋的价钱和买的个数,求总价。要用笔袋的单价乘个数。( ) 生1:这题是正确的。根据等量关系式“总价=单价×数量”可以得知。
例如: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
生2:这题是错误的。因为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梯形就不能拼成长方形。
四、“将错就错”的辨析语言训练
“将错就错”在这儿的意思,是明明知道学生是错的,还要继续往错上去引导,直至学生辩不下去,或者出现不同的观点,再让他们在“辩”中纠正自己的错误思维方向,从而得到新的知识点,加深印象,加强思维的训练。
在教学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连减的定律之后,教师设计了几组题,让学生解答和辨析。以下是最后一组中的一道题目,学生在独立做完之后进行的辨析过程。
题目:612-56+44= 。
讲题者:大家看这道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56和44能凑成整百。
讲题者:我们采用哪个运算定律让计算变得简单呢?
(我悄然提醒他:刘欣瑶同学的答案和你的一样哟!他很高兴地点了刘欣瑶的名字)
刘欣瑶: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就等于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讲题者:你说得很好。板书612-(56+44)
学生开始躁动,窃窃私语……
讲题者回头:大家有什么问题吗?
小手陆续举起……
生2:刚才刘欣瑶说的是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是这道题不是连续减去,而是一减一加,所以不能运用连减的定律。(学生出现的骚动声更大,分别相互讨论,也有突然醒悟的表情)
讲题者:……(似有所悟)
讲题者:谁有什么好的办法让这道题变得简单?
生3: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变成612+44-56,计算会简便。
讲题者:……
同学中出现很小的质疑声:根据什么定律?不是全部加法,也可以交换位置?
(讲题者语塞,我想是我该站出来的时候了)?
老师:刚才我看到了你们脸上的疑惑,也听到了大家的质疑声,这样,我们通过计算,来验证一下这样改变,结果是否相同。
同学们分别计算。
汇报:结果是相同的。
再出几道类似的题目验证这种改变的合理性。
师: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种定律来描述这种改变的合理性,那我们来创造一种定律吧!
学生根据理解举手来描述。
师:根据你们的描述,我稍微总结了一下,即在只有加减法的算式中,可以任意交换数的位置,但必须带上前面的运算符号。
【备注】这是一次四年级学生讲题时的互动,从低年级完整回答问题的培养,到中年级学生站到讲台与下面的伙伴进行互动的培养,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讲题能力,如一个合格的“老师”一样,在讲台上扮演着主人公的角色。而我只在一边静观,时不时“添油加醋”,让错继续下去,直到他们自己发现……平时不管是公开课还是赛课,最常见的就是教师展示华丽的课堂,让课堂如流水一般顺畅,只是似乎少了一些数学思维的碰撞,少了一些研究过程中必然存在的迂回茫然,当然也就少了挫折后发现真知的惊喜,“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不能忽视错题。在不经意记下的这个片段:课堂巡视时发现做学生的错题,正是交流辨析所需要的错题资源,我不动声色,只是很高兴地邀请他上台讲题,结果就有了這样的“辩论”过程……
小学中年级是学生语言训练的关键期和转折期,为使每个学生的语言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同桌交流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开口说,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帅仁宏.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J].亚太教育,2015(34).
[2]张一鲲.浅谈数学语言教学[J].信息系统工程,2014(2).
作者简介:李善玉(1976— ),女,山东五莲人,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