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毕业就业已成为全国上下关注的热点问题,职业指导越来越引起各类高校的重视,并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来从事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实际,根据我国高校职业指导状况,分析了问题的根源,探索了当前形势下,有效开展和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合理途径,并对未来如何推动职业指导工作的发展提出了设想。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就业指导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将会越来越高,在家庭对于高等教育投资不断增大的同时,社会大众普遍关心高等教育能否有合理的投资回报和投资效益。因而接受高等教育培养的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形象和地位,关系到社会大众投资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并进而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就业指导则是实现教育的投入与效益产出之间的桥梁,是实现教育回报的前提条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将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办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好坏、就业率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一个学校的招生形势和生源质量,从长远来看,也关系到一个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因而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职业指导也被人们称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它是应西方国家经济发展、职业分化以及解决失业问题等需要而产生于欧美国家。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分配制度也逐步由“统包统分”向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双向选择”制度转变。与此同时,我国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也逐步兴起。
1.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尽管发展速度较快,但至今为止,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的需求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仍有许多问题。
1.1 高校就业指导体制
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或者是刚从相关部门分离,其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其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有的只是在学生大四阶段开设,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
1.2 就业指导的功能与内容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围绕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展开的,开展就业指导的时间基本上限于毕业生“双选”期间,就业指导的内容也仅停留在对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规定的诠释。由于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内容狭窄,在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在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要求。
1.3 就业指导的方法和手段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较为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大会“灌输”,即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同时由于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信息来源分散,致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1.4 就业指导的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
尽管目前我国大学的组织体制中,专门设立了毕业生工作的机构,但这些机构的职能很难代替就业指导的职能,事实上目前高校毕业生工作机构由于忙于应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固定时间和精力来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而且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
1.5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开展较晚,无论在人们的观念上,还是理论上和经验上,都存在很多不足。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条件好、待遇优的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学而优则仕”,非要去当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1.6 大学生自身的素质
近年来的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基础也有高有底,加上高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没有跟上,随之带来了学生质量的下降。有的学生成绩不错,但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也强,但是学习成绩差,未能通过英语国家四级和计算机国家二级,与用人单位交之失臂。
2.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不佳的主要原因
2.1 职业指导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
尽管我国在20世纪初期曾一度兴盛职业指导,但由于解放后长时间的停滞,我国的职业指导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实际上处于从零起步的阶段,从这个时期起,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际应用上,都是直接照搬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模式,因此,存在外来理论本土化的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东西方文化环境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都有着明显差异,因此,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当代大学生和求职者行之有效的职业指导理论、测评体系及操作程序,是当前我国职业指导工作最迫切的任务之一。而这一过程无疑充满了各种不确定因素,探索、实践、反馈将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因而,在这一过程中,出现各种怀疑、遇到各种阻力是正常的。
2.2 高校认识及重视程度不足
高校领导及师生的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重招生轻就业”、“重教书轻育人”,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指导在学校工作及个体职业规划中的重要地位。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高校应当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为了实现这个目的,高校应当主动改变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培养模式。把高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工厂”。社会(用户)需要什么样的产品,需要多少产品,高校就应当按规格、限产量生产。也就是说,销售部门(就业部门)应当是高校的“龙头”部门,因为它应当能够提出高校要生产什么人才,生产多少人才。这个目标定了,学校的教学部门才应当根据目标安排教学,组织“生产”。有些院校按订单培养就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好做法。而现行的高校,大部分仍就沿袭过去的管理模式,没有人去关注社会真正需求什么人才,也不根据人才的特点,全是一刀切。学校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吸收生源上。这样,随着高校扩招,就造成了大量“积压产品”。只有“以销定产”,把“职业指导”部门放到应有的位置,才能从根本上摆脱高校的困境,把高校与社会需求紧密地联结起来。
2.3 学生对职业指导观念的转变
目前,高校学生对职业指导的概念理解还不深入。许多人把“职业指导”看作是一门新课程。学生们选修相关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修学分,为了了解职业指导的一般性原理,而不是为了指导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很少有人能够想到,准备用这种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践。
大学生们的这种思想,实际上错误地认识了“職业指导”的真正意义。而这种错误认识的根源,与高校职业指导部门在整个高校位置的错位密切相关。
2.4 职业指导对优秀人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正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这一阶段的时间长短,从根本上说,决定于从业人员队伍整体的素质。如果我们能把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这个队伍里来,就能加快这一进程,反之,将延缓这一进程。但是,由于这一行业是高投入、低回报、长期付出、收获未知的行业,因此,对优秀人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3.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途径与设想
有效地开展职业指导,必须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从长远来看,要想有效的开展职业指导,应当建立完备的职业指导机构,组织优秀的职业研究梯队,建立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职业测评中心,成立职业需求调研组,组建市场开发部门,设立素质培训基地等等。
但是,任何事情都要基于现实基础。在现状不利的条件下,要想达到最终的目的,必须有计划、分步骤的做事情,根据我们的实践过程,我们可以归纳如下经验。
3.1 转变观念,真正把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作为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除了具有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并进而实现“充分就业”的功能之外,还应具有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等作用。同时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教育过程的长效性和对象的全员性等特点,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之中。
3.2 切实落实,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各项建设,促进就业指导工作向专业化、正规化迈进
首先应建立和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各项职能,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发挥信息采集、就业政策与职业咨询、择业技术、技巧指导等功能作用;其次应当加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与基层的院系及相关专业人员的联系与沟通,在高校内部组成上下贯通的指导网络,同时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软硬件建设,当前尤其培养一批专业、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培养非常关键。一个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接受培训后,笔者认为应该具备以下专业素质。
(1)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方面具有较广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较开阔的视野以及一定的实战经验。
(2)具有良好的知识运用能力,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两方面。学习能力体现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总结的能力。工作能力主要是体现在能够创新,能够在工作过程中不断的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提出新的可行性的规划方案。
(3)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具有充分的自信心、控制情绪的管理技巧、人际交往中的人格魅力以及应对压力的能力。
3.3 加强研究,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作为一门学科加以建设
在把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同时,加强就业指导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借鉴国外先进理论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高校就业指导理论体系。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不仅要管理就业工作,还应加强市场调研和就业工作的研究,掌握该工作的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制订和实施就业指导工作方案。就业指导机构还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在涉及到学校调整专业结构工作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最终促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充分就业。
3.4 学校加强对就业指导的重视程度,深化内部改革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所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情绪,因此学校要深化自己内部改革。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主动架桥,强化高校与地方劳动人事部门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联系与沟通,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与社会职业指导工作的有机结合,为毕业生择业提供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逐步实现高校毕业生供给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信息联通。
3.5 改革创新,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地就业。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将大学教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分别确定工作重点,合理安排不同阶段就业工作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他们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备。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学中去,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也让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教材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形式上,要引入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不要把就业指导课拘泥于课堂,采用多种形式,如请一些优秀企事业人士做报告,开设模拟招聘活动,还应注意网络资源的利用,组建网上论坛,让师生可以在网上进行探讨。
3.6 努力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學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们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那些地方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另外,大学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参考文献
[1]王沛,等.大学生职业决策与职业生涯规划[M].科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
[2]刘建新,等.大学生生涯辅导[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3]梁国胜,燕雁.大学生就业遭遇职业生涯管理难题[N].中国教育报,2005年10月26日.
[4]彭明生.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
[5]马恩,谢伟.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发展活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2月.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十一五”高等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NGZG06089);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学生工作研究项目(项目编号:LX2010070)。
作者简介:杨晓玲(1964—),女,内蒙古锡盟人,硕士,副研究员,内蒙古科技大学数理与生物工程学院副书记兼副院长,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就业指导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将会越来越高,在家庭对于高等教育投资不断增大的同时,社会大众普遍关心高等教育能否有合理的投资回报和投资效益。因而接受高等教育培养的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形象和地位,关系到社会大众投资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并进而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就业指导则是实现教育的投入与效益产出之间的桥梁,是实现教育回报的前提条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将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办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好坏、就业率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一个学校的招生形势和生源质量,从长远来看,也关系到一个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因而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职业指导也被人们称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它是应西方国家经济发展、职业分化以及解决失业问题等需要而产生于欧美国家。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分配制度也逐步由“统包统分”向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双向选择”制度转变。与此同时,我国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也逐步兴起。
1.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尽管发展速度较快,但至今为止,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的需求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仍有许多问题。
1.1 高校就业指导体制
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或者是刚从相关部门分离,其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其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有的只是在学生大四阶段开设,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
1.2 就业指导的功能与内容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围绕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展开的,开展就业指导的时间基本上限于毕业生“双选”期间,就业指导的内容也仅停留在对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规定的诠释。由于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内容狭窄,在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在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要求。
1.3 就业指导的方法和手段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较为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大会“灌输”,即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同时由于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信息来源分散,致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1.4 就业指导的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
尽管目前我国大学的组织体制中,专门设立了毕业生工作的机构,但这些机构的职能很难代替就业指导的职能,事实上目前高校毕业生工作机构由于忙于应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固定时间和精力来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而且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
1.5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开展较晚,无论在人们的观念上,还是理论上和经验上,都存在很多不足。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条件好、待遇优的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学而优则仕”,非要去当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1.6 大学生自身的素质
近年来的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基础也有高有底,加上高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没有跟上,随之带来了学生质量的下降。有的学生成绩不错,但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也强,但是学习成绩差,未能通过英语国家四级和计算机国家二级,与用人单位交之失臂。
2.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不佳的主要原因
2.1 职业指导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
尽管我国在20世纪初期曾一度兴盛职业指导,但由于解放后长时间的停滞,我国的职业指导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实际上处于从零起步的阶段,从这个时期起,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际应用上,都是直接照搬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模式,因此,存在外来理论本土化的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东西方文化环境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都有着明显差异,因此,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当代大学生和求职者行之有效的职业指导理论、测评体系及操作程序,是当前我国职业指导工作最迫切的任务之一。而这一过程无疑充满了各种不确定因素,探索、实践、反馈将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因而,在这一过程中,出现各种怀疑、遇到各种阻力是正常的。
2.2 高校认识及重视程度不足
高校领导及师生的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重招生轻就业”、“重教书轻育人”,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指导在学校工作及个体职业规划中的重要地位。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高校应当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为了实现这个目的,高校应当主动改变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培养模式。把高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工厂”。社会(用户)需要什么样的产品,需要多少产品,高校就应当按规格、限产量生产。也就是说,销售部门(就业部门)应当是高校的“龙头”部门,因为它应当能够提出高校要生产什么人才,生产多少人才。这个目标定了,学校的教学部门才应当根据目标安排教学,组织“生产”。有些院校按订单培养就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好做法。而现行的高校,大部分仍就沿袭过去的管理模式,没有人去关注社会真正需求什么人才,也不根据人才的特点,全是一刀切。学校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吸收生源上。这样,随着高校扩招,就造成了大量“积压产品”。只有“以销定产”,把“职业指导”部门放到应有的位置,才能从根本上摆脱高校的困境,把高校与社会需求紧密地联结起来。
2.3 学生对职业指导观念的转变
目前,高校学生对职业指导的概念理解还不深入。许多人把“职业指导”看作是一门新课程。学生们选修相关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修学分,为了了解职业指导的一般性原理,而不是为了指导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很少有人能够想到,准备用这种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践。
大学生们的这种思想,实际上错误地认识了“職业指导”的真正意义。而这种错误认识的根源,与高校职业指导部门在整个高校位置的错位密切相关。
2.4 职业指导对优秀人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正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这一阶段的时间长短,从根本上说,决定于从业人员队伍整体的素质。如果我们能把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这个队伍里来,就能加快这一进程,反之,将延缓这一进程。但是,由于这一行业是高投入、低回报、长期付出、收获未知的行业,因此,对优秀人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3.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途径与设想
有效地开展职业指导,必须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从长远来看,要想有效的开展职业指导,应当建立完备的职业指导机构,组织优秀的职业研究梯队,建立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职业测评中心,成立职业需求调研组,组建市场开发部门,设立素质培训基地等等。
但是,任何事情都要基于现实基础。在现状不利的条件下,要想达到最终的目的,必须有计划、分步骤的做事情,根据我们的实践过程,我们可以归纳如下经验。
3.1 转变观念,真正把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作为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除了具有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并进而实现“充分就业”的功能之外,还应具有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等作用。同时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教育过程的长效性和对象的全员性等特点,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之中。
3.2 切实落实,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各项建设,促进就业指导工作向专业化、正规化迈进
首先应建立和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各项职能,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发挥信息采集、就业政策与职业咨询、择业技术、技巧指导等功能作用;其次应当加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与基层的院系及相关专业人员的联系与沟通,在高校内部组成上下贯通的指导网络,同时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软硬件建设,当前尤其培养一批专业、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培养非常关键。一个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接受培训后,笔者认为应该具备以下专业素质。
(1)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方面具有较广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较开阔的视野以及一定的实战经验。
(2)具有良好的知识运用能力,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两方面。学习能力体现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总结的能力。工作能力主要是体现在能够创新,能够在工作过程中不断的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提出新的可行性的规划方案。
(3)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具有充分的自信心、控制情绪的管理技巧、人际交往中的人格魅力以及应对压力的能力。
3.3 加强研究,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作为一门学科加以建设
在把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同时,加强就业指导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借鉴国外先进理论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高校就业指导理论体系。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不仅要管理就业工作,还应加强市场调研和就业工作的研究,掌握该工作的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制订和实施就业指导工作方案。就业指导机构还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在涉及到学校调整专业结构工作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最终促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充分就业。
3.4 学校加强对就业指导的重视程度,深化内部改革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所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情绪,因此学校要深化自己内部改革。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主动架桥,强化高校与地方劳动人事部门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联系与沟通,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与社会职业指导工作的有机结合,为毕业生择业提供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逐步实现高校毕业生供给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信息联通。
3.5 改革创新,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地就业。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将大学教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分别确定工作重点,合理安排不同阶段就业工作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他们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备。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学中去,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也让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教材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形式上,要引入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不要把就业指导课拘泥于课堂,采用多种形式,如请一些优秀企事业人士做报告,开设模拟招聘活动,还应注意网络资源的利用,组建网上论坛,让师生可以在网上进行探讨。
3.6 努力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學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们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那些地方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另外,大学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参考文献
[1]王沛,等.大学生职业决策与职业生涯规划[M].科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
[2]刘建新,等.大学生生涯辅导[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3]梁国胜,燕雁.大学生就业遭遇职业生涯管理难题[N].中国教育报,2005年10月26日.
[4]彭明生.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
[5]马恩,谢伟.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发展活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2月.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十一五”高等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NGZG06089);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学生工作研究项目(项目编号:LX2010070)。
作者简介:杨晓玲(1964—),女,内蒙古锡盟人,硕士,副研究员,内蒙古科技大学数理与生物工程学院副书记兼副院长,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