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短杂文小辑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21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启发周有光
  易湘壬
  抗战结束,周有光所在的银行派他到美国纽约工作。这一步,影响了他的后半生。何廉是周有光的一位朋友,是国际知名的学者。其时,他在普林斯顿大学做客座教授。有一天,何廉对周有光说:“爱因斯坦空闲得不得了,想找人聊天,你愿意去吗?”周有光答:“当然愿意。”爱因斯坦是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算是何廉的同事。就这样,周有光做了全世界“最聪明大脑”的陪聊,一共去了两次。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周有光搞不懂,周有光的经济和金融,爱因斯坦也没兴趣。两个人主要是聊报纸上的问题。爱因斯坦完全没有架子,穿着甚至没有周有光讲究,两个人聊得很开心。爱因斯坦有一句话启发了周有光:“人的差异在业余。”人生几十年,除吃饭睡觉,实际工作时间不是很多,业余时间更长,通过业余时间的学习,一个人完全能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门人才。此后,周有光把更多的业余时间投入语言学的研究,终于成为语言学家。
  安宁的画
  李 起
  从前,有个国王为求一幅安宁的画而悬赏重金。画家云集,纷纷呈上自己的佳作。在众多的作品中,国王真正喜爱的只有两幅。他必须做出选择。
  第一幅画的是一个湖。湖面平静得宛如一面镜子,四周环绕着高耸的山峦,湛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所有的大臣都认为这是一幅安宁的画。
  第二幅画上也有山峦,但怪石嶙峋,突兀森郁。天空阴云密布,电闪雷鸣。山峦的一侧有一道瀑布正飞流直下,激起层层的浪花。根本不平静!国王又仔细观察,发现瀑布后的岩石裂隙中竟生长着一丛灌木。灌木中,一只鸟妈妈正在精心地筑巢。
  最终,国王选择了第二幅。
  如果你下午四点来看我
  杨 槐
  如果你下午四点来看我,我早上七点就起床。半小时用来洗脸、刷牙、洗头发,半小时用来剃须、擦鞋、整理着装。早饭只喝水果粥,养胃,还能唇齿留香。
  九点阳光灿烂的时候,我就搬一把椅子,坐到太阳底下看书。读几篇小说,勾勒情节,或者读几首诗歌,酝酿意境。
  困顿的时候,我就听歌、打盹儿、发呆。醒来修剪指甲,看看天空,看看云朵。
  如果你下午四点来看我,我从一点就开始激动,什么也干不了。我坐一会儿腿麻,站一会儿头晕,哼一首歌跑调,写几个字歪斜。
  如果你下午四点来看我,我三点就去门口迎接。我跟过往的人群打招呼,顺便通报你来的消息;跟卖烤红薯的大姐闲聊,向每一辆停下的车致意。
  如果你下午四点来看我,这一天我就什么都不干,虚度光阴,静静地等你。即使上一次分别,只是在昨天。
  直视
  张亚凌
  1945年2月,英美空军出动约1500架重型轰炸机,在德国的德累斯顿扔下了3900吨高爆炸弹,进行了地毯式轰炸。据统计,因这次轰炸而死亡的人数有15万至20万。这被认为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死亡人数最多的空袭事件,德累斯顿也成为二战史上被摧毁得最为彻底的城市。
  战后,德累斯顿市建立了军事历史博物馆。“德累斯顿只是二战中毁于战火的上千城市之一。二战始于德国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终于1945年5月8日德国在欧洲的投降。”这是博物馆的解说词。而在德累斯顿旧市场广场上竖立的石碑上则写着:“源于德国、走向世界的战争恐怖,现在回到了我们的城市。”
  不推诿不掩饰,德国因直面历史而重新站起。
  咋说咋有理
  兰 溪
  鸡汤作家说:“秦始皇39岁统一六国,宋太祖32岁建立北宋,马克龙39岁当选法国总统……”看来成功要趁早。
  鸡汤作家又说:“晋文公62岁才由盲流变成国君,姜太公72岁才拜国师,特朗普70岁出头才当上美国总统……”这样一看,成功急不得,应该厚积薄发。
  “仁”的根本
  魏得胜
  读《论语》,接触最多的一个字是“仁”。它当年是不是像今天的“酷”“萌”之类,属于流行语,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部分。
  关于“仁”,孟武伯等问孔子,说子路、仲由、冉求、公西赤等人算是“仁”了吧?孔子摇头。子贡说:“假若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这可以算是仁人了吧?”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我们千万不要天真地以为,这便是“仁”之结论。
  关于“仁”的核心内涵,是由孔子的學生有子之口说出的,即“孝顺父母、顺从兄长”。推而及之,官员就是老百姓的父兄,民众对上也必须孝顺,那才叫“仁”。从后来流行“父母官”一说,可见“仁”对中国文化影响之深重。
  而从“仁”的内涵中,也很难衍生出平等、公正等符合现代社会价值观的思想。
  善 意
  晨 曦
  几个旅行者跟随反盗猎志愿者走进可可西里。一只可爱的小藏羚羊,忽闪着好奇的眼睛,尾随着一行人。萌萌的小家伙打动了旅行者,他们纷纷拿出食物给小藏羚羊吃。就在此时,志愿者一声大吼,吓跑了正欲吃食的小藏羚羊。
  游客们向志愿者表达了不满,而志愿者的回答令他们震惊——藏羚羊不能习惯你们的善意,在这里它们面对的人中,很多是盗猎者——那些人的所谓善意不过是诱饵,只有让它们习惯远离人类,才能安全。
  曾听某位老先生回忆“文革”经历,说每次批斗他时,领导发言批判,总要说老半天,以至于别人没有批斗的机会。他说,后来他知道有人被批斗至死时,他才明白,领导是为了保护他。
  不 敬
  黄 鹤
  孟德斯鸠研究中国古代法律,对最高罪行“大不敬”很疑惑——法律居然没有明确规定什么叫“不敬”,于是任何事情都可被作为借口,用于剥夺任何人的生命,甚至灭绝任何家族。
  没有精确的标准和要件,那时的所谓法律其实只是松紧带,最终造成权大于法,所以古代从来没有过法治社会。   真可怕
  张建云
  王夫之说:“习气熏人,不醪而醉。”生活里最可怕的东西不是贪财、好色和酗酒,而是庸俗、低俗和恶俗的“习气”。为什么“酒色财气”把“气”排在最后?因为习气最可怕。可怕的原因是让你感觉不出来可怕。如同自己放不下手机,偏呵斥孩子放下手机……
  犹 豫
  王鼎钧
  “犹豫”本是一种野兽,生性多疑,只要听见一点风吹草动,马上爬到树顶避难。可是,这棵树保险吗?如果敌人不在地面而在空中怎么办?它回到地上,东张西望,惴惴不安,忽而认为时机紧迫,赶快再爬上另一棵树。它的生活方式就是整天爬上爬下,累死,或者累得筋疲力尽,被猎人捉去。
  这种兽族早已灭绝。它们的名称能够流传下来,是因为人们要拿它们的多疑和寡断引以为戒。一种生物,只有别人“以此为戒”时才有一提的价值,未免太悲哀了!
  想到下一个人
  松浦弥太郎
  上厕所的时候,要想到下一个使用的人。扔垃圾的时候,要想到将垃圾送到垃圾场的人、回收运输的人、处理垃圾的人。做出版工作的,要想到校稿的人、印刷的人、装订的人、将书运到书店的人、卖书的人,以及读者。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要忘记他人的存在。
  我想牢记这一点做事。
  人与草
  静 水
  见几个大人跟孩子围着一个下水道的钢盖,心生好奇,走近一看——钢盖缝隙间长着一丛草。
  “人比草幸运,不满意受不了,还可以挪一下。”“命运是不能掌控的,人和草都太渺小,所有努力都显得滑稽可笑。”大人嘛,多自以为是,好像一经他们说出,就是至理名言,声音也就大得夸张。我也听到了孩子们的议论,小而清脆。
  “能不能长出来是你的事,长在哪里是老天爷的事,做好你自己的事就行了。”“灿灿烂烂地活几天,总比漆黑一辈子好。赞一个。”
  孩子们满心满眼的理解与疼惜,让我欣慰。
  一丛草,长在哪里都是小事;人呢?
  用心,不要用心计
  Ring
  用心,不怕被对方识破;而用心计,不仅害怕对方,而且一旦被对方识破,你今后就算真心待他,也会被认为是在用心计。
  用心计,只能让对方相信你一阵子;用心,可以让对方信任你一辈子。
  用心,是带着情与爱来思考问题,是以尽可能有的善意与诚意来处理事情;用心计,则是用瞒与骗的方式来耍花招,是用说起来做起来很好听很好看的方式,来隐藏自己并不美好的思想与行为。
  心与心,总是相通的;心计与心计,总是相克的。
  古人说,人心都是肉长的。彼此用心,才能做到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用心计算计对方,是最可怕最可恶的人心不古。
  彼此用心,就是在心与心之间铺路搭桥;彼此用心计,就是在心与心之间设陷阱。
  在任何情况下都用心,是对爱的自信,也是对爱的坚守。在这样的人面前,心计用得越多,越显出自己的渺小与丑陋,越不得人心。
  贵在“明得”
  至 善
  学生问王阳明,读书却总记不住,该怎么办?王阳明说:“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就是说,理解即可,为什么非要记住呢?他还说,理解其实也是次要的,读书的关键在于荡涤心灵,净化灵魂,而并不是记住某个词、某句话。
  读书的目的,是发现并重塑自我精神世界,這便是“明得”,也即“致良知”。显然记得、晓得与明得,是读书的表象与内涵的关系。然而,从古至今,很多人过分注重表象,却往往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内涵。
  比如,有些所谓读书人,张口闭口引经据典,称得上满腹经纶;但其读过的书,只不过是他用于显摆才学和追逐名利的工具而已,对于其内心世界的改造作用微乎其微。以阳明先生的观点,这种人能够“记得、晓得”,却根本不能“明得”。他们读的书再多,无非是只知而不行,不能做到“知行合一”,读书也就没什么意义了。
  意外所得
  崔 鹏
  如果有一部分钱被认为是意外所得,那么占有这笔钱的人花起它来就会非常痛快。如果你打麻将赢了一笔钱,那最先被花掉的很可能就是它。
  对大多数人来说,意外所得包括彩票中奖所得以及别人白送给你的钱——男朋友、父母给的钱。有一句话要提醒父母,不要给孩子太多金钱奖励,这会让孩子误以为那些钱是自己的意外所得。他们会不珍惜那些钱,也会不珍惜你的赠予所赋予的爱。
  孙国基、若子荐自《广州日报》《今晚报》《山西农民报》等 王温蒂/图
其他文献
职场中的人,形象是第一位的。  落拓不羁、特立独行,那是少数人的专利,大部分人玩不转。别看戏台上的丑角,生活中他们多是俊男。这次,在南京先锋书店看昆丑大师李鸿良演讲,这家伙可是相貌堂堂,一表人才。  那种,人丑,演的角色也丑,其實,没有什么看头。平生最讨厌丑人作丑弄怪。只有玉树临风的美男子,演的丑角,才格外耐人寻味。丑人演丑角,总是想表现丑角不丑,丑角也就不成为丑角。俊男演丑角,会把丑,演绎为大丑
期刊
我有逛书店的积习,每每流连其内。此时最怕的,是店员凑上来问:“您要什么书?”这时我的兴致已折损一半,若他继续说:“我可以帮您找……”我基本就要转身折返了。好像这书店是万货大全一样!我那时的心情,完全可以用孔乙己的话代替:“读书人的事……”  卖书的人大多是生意人。而买书的人也未必是真正的读书人,一味求全的便是一种类型。说到底,这样的人还是被书商所骗,轻信了这样的“大全”和那样的“大观”,以为无论明
期刊
读《王祯农书》,常感叹千百年前农民们的生活方式,与三十年前的农村生活,没有太大的不同。他们忧虑同样的事,思索的是同樣的东西。天地之间,有些东西是亘古不变的。古时候的人,那样谆谆教导下一辈,应该怎样种田,怎么顺应节气与时间,怎样与农具相互配合,怎样在天地之间立足。  而近二十年,村庄改变了千百年来的样子,很多东西正在被摧毁。那时我们在春天插秧,在秋天收获,到了冬天就盼過年。现在呢,都在奔忙努力,相互
期刊
老子早有忠告:“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他主张“复归于婴儿”式的无为——即淳朴的心态,安宁纯净,无知无欲。与自然的博大相比,人类的智慧真是微乎其微,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就生命的必需而言,世上的物质已经无比奢华,难道还不满足吗?一个“无”字——这是人生的大彻大悟。其積极意义在于约束人的行为,压制人的不当欲望,能够增进人在不利情境下的幸福感,以及维护社会的稳定。谁要想约束人类,他就必須先约束自己。
期刊
一個正常的头脑,如果长期处于一个不正常的环境,必然面临两种结局:一是慢慢退化或妥协,要么刻意适应、逢迎,要么從此沉默寡言;二是不肯妥协,保持清醒,哪怕飞蛾扑火。前者是自我泯灭的过程,后者是生命接受洗礼的过程。  生命如此脆弱,而又何等坚强。所谓“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何谓是与非?何谓对与错?皆由自己选择罢了。
期刊
搞艺术的人,不应只局限自己的艺术门类,而应多方借鑒汲取其他艺术形式的优点。否则,就会停滞不前。自己从事印钮雕刻二十余年,制钮两千余方。初以形似为主,继而追求神似,但刻至今日,感覺只局限于印钮领域,难以有新的突破。因此希冀借助于刻竹来增加作品的文人意趣,通过镌刻一些大家的书法、绘画作品,来体会老先生们的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笔法与画意。海派书画大家白蕉先生曾说“我有刀如笔,安知笔非刀”,将自
期刊
钱理群先生讲过一个小故事:一学生来旁听,思维迅捷且与钱老互动积极,课后常与他磋磨学问,更兼意趣相投。某日,学生踌躇开口请求一封推荐信,钱先生感其思维品质过人爽快应允,学生便轻易获得一份足够分量的敲门砖。然荐信一出那学生便再无踪迹,先前无话不谈成了功利的假象,难怪钱老只能感叹:“如今的学生,都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了。”  現实世界,追名逐利的路上总是挤满翹首以盼的人群,我游荡在他们的缝隙里,时常茫然
期刊
我很不情愿,但是又不得不承认,《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我影响极大。  17岁那年,我就把保尔那段“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的名言抄在日記本的扉页上。20岁前后,我把这本书放在枕边,经常翻看保尔修铁路的那一段。当时我在山村插队,干的活和保尔差不多,琐碎而艰辛,还吃不饱,很需要用人生意义之类的说法来支撑自己。  而在托尔斯泰作品的主人公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灵魂。我觉得托尔斯泰的句子可以直达我的心底,让我在
期刊
周作人写过一篇《喝茶》,里面有段文字很有名,常被人引来引去:“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優游乃正亦断不可少。”  同样是说茶,我却更喜欢周作人《苦茶随笔》里的另外几句话:“苦茶并不是好吃的,平常的茶小孩也要到十几岁才肯喝,咽一口酽茶觉得爽快,这是大人的可怜处。”这段
期刊
《红楼梦》里有一副名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笔下的“世事”所指者何?“世事”的本质又是什么?为什么说勘破这样的“世事”就是一门大学问?  “世事”与“人情”相对,自然不会是天下大势、国家大事,而只能是一种社交上的应酬技巧。世事虽纷繁如棋,但究其根本,不外乎黑白两色,也即孔夫子所谓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义利两端。义是以天下为己任、匡时救弊的责任,是普天下共倡共守的最大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