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怀:“秦淮八艳”成名推手

来源 :福建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no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怀(1616~1696),字澹心,莆田人,清初文学家,《板桥杂记》作者。
  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曾写道:“唐人登科之后,多作冶游,习俗相沿,以为佳话……自明至清,作者尤夥,清余怀之《板桥杂记》尤有名。”
  这里的“板桥”,说的并不是画竹出名的“扬州八怪”郑板桥,而是南京十里秦淮南岸的长板桥一带——过去妓院的聚集地。明末清初著名的“秦淮八艳”,便出自这个地方,而她们的名字在历史上留下印迹,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这本最早记载“八艳”事迹的《板桥杂记》。
  欢场过客,美人知己
  余怀出生于名门士族,累世簪缨不绝,在家藏万卷书的环境中长大。关于籍贯,由于他在作品中所冠地址不一,具体位置一直不能定准,不过据考证是莆田人无疑,他自己还曾经说过:“余闽人,而生长金陵。生平以未游武夷、未食荔枝为恨。”
  少年时的余怀聪慧过人,15岁就能作诗,在南京一带很有文名。才子风流,当然免不了在舞榭歌台间行乐游走,因此他和秦淮河畔的诸多名妓都有往来,所作诗文,传诵于欢场之中。
  和一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不同,余怀对这些风尘女子的看法,更多的还是同情和尊重,因此,他也看到了这些妓女们不为人知的一面。当时艳名远播的顾横波,被时人推为南曲第一,座下高朋流连不绝。盛名在外,嫉妒的人更是不少。《板桥杂记》中写道,一个粗人和词客争宠,认为顾横波偏心,在她的“眉楼”喝酒生事,还到衙门打官司,诬告她盗匿金犀酒器。余怀义愤填膺,特意写了篇檄文声讨。
  这个粗人的叔父是南京兵部右侍郎,人还算正直,读了檄文,就把侄子骂回家去了,顾横波这才免了官司。顾横波很感激余怀,在他生日的时候,还专门为他公开演出祝寿。只是后来顾横波却嫁给了“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龚鼎孳,成了诰命夫人,让余怀感叹“书生薄幸,空写断肠句”。
  名妓董小宛在冒辟疆《影梅庵忆语》的记录中贤淑温柔,而在余怀笔下,她更多了几分纯真天性:“少长顾影自怜,针神曲圣,食谱茶经,莫不精晓。性爱闲静,遇幽林远涧,片石孤云,则恋恋不忍舍去。至男女杂坐,歌吹暄阗,心厌色沮,意弗屑也。”
  过去文人的作用,就像现在的明星推手一样,有时他们不经意的一句诗词,就会让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一夜爆红。余怀曾写过一首诗送给“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生小倾城是李香,怀中婀娜袖中藏。何缘十二巫峰女,梦里偏来见楚王。”这首诗后来被人写在粉壁上,传颂一时,被称为三绝。为此,李香君的名气大涨,各地才子都争着要见她一面。后来,孔尚任还将李香君的故事写成了《桃花扇》。
  《板桥杂记》中不仅写了20多个秦淮名妓,对明末清初秦淮河畔的梨园、灯船、妓院、江南贡院都做了详细记录,还记载了金陵、瓜洲、嘉兴等地轶事。上海图书馆珍藏的康熙刊《桃花扇》,在卷首附有一则《考据》,里面列举了《板桥杂记》的16个条目。有学者认为,孔尚任创作《桃花扇》,参考了《板桥杂记》里的多处描写。当时,孔尚任还在《与余澹心》札里,非常直接地表达了希望与余怀结交的意愿。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余怀参加朝廷癸未科进士试,这是明代最后一科。莆阳举子余焱(余怀从兄弟)、张岳等11人都考中了进士,只有余怀一个人落第了。他愤郁成疾,避居到棲霞山寺。第二年,王朝兴替,余怀29岁,无意功名,足迹不履异代场屋,只是流连歌楼画舫,过着放歌纵酒的生活。
  葛嫩、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董小宛等,都和他有过或多或少的交际。这一点,倒是和同样来自福建的柳永颇为相似。两个人都是才子,都和风尘女子交往密切,只不过余怀生活在政治动荡的明末,国破家亡,心情自然要更复杂得多,《板桥杂记》也不仅仅是追忆裙屐笙歌、繁华往事这么简单,更是寄托了兴亡之叹。
  不过,“秦淮八艳”里较出名的陈圆圆和柳如是,在《板桥杂记》中却只字未提。特别是柳如是,她后来嫁的东林党首领钱谦益,和余怀还有很深的渊源。这让后人颇为疑惑。
  才子文章,书生意气
  30岁前的余怀,是个才情俊逸的文学青年。当时的南京国子监司业吴梅村还写了一阕《满江红·赠南中余澹心》称赞他:
  绿草郊原,此少俊,风流如画。尽行乐,溪山佳处,舞亭歌榭。石子冈头闻奏伎,瓦官阁外看盘马。问后生,领袖复谁人,如卿者?鸡笼馆,青溪社,西园饮,东堂射。捉松枝麈尾,做些声价。赌墅好寻王武子,论书不减萧思话。听清谈,逼人来,从天下。
  明崇祯十年(1637年),东南无事,一些名流在南京聚集。正好阉党阮大铖失职在家,22岁的余怀和诸名士经常在酒酣之际谩骂他,还作了《南都防乱公揭》声讨阮大铖,影响很大。
  余怀和“复社四公子”之一冒辟疆交往密切。据余怀《冒巢民先生七十寿序》记载,崇祯十二年、十三年间,他在李湘真处和冒辟疆相识。两个艰于科举的人惺惺相惜,“时余少巢民五岁,以兄事之”。崇祯十五年,复社人士在苏州举办“虎丘之会”,余怀积极奔走,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当时,一身布衣的余怀,被南京兵部尚书范景文邀入幕府,负责接待四方宾客、掌管文书,相当于唐代牛僧孺之于杜牧,日子过得春风得意。
  到了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同年五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继位,马士英把持朝政,引用阮大铖,排斥忠良,煽构党祸,大肆迫害东林与复社人士。余怀身陷其中,积极参加反对马、阮的斗争。后来他回忆:“阉儿得志,修怨报仇,目余辈为党魁,必尽杀乃止。余以营救周(镳)、雷(祚)两公,几不免虎口。巢民亦以名捕跳身幸脱罗网。”
  这以后的五六年间,余怀流亡异乡,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他在《山阴道上·自序》写道:“余以五月一日闻国变,五月五日渡浙江。山阴道上,又以夜卧竹而过之。”《鸳湖中秋诗》小序又说:“辛卯(1651年)八月,寄居萧寺……忆已丑(1649年)中秋,迹遁海陵之隅。庚寅(1650年),漂泊虞山之下。余亦五年四处见中秋矣。”
  “一片欢场,鞠为茂草”,这时候的余怀,已年近不惑,然而“蒿藜满眼,楼馆劫灰,美人尘土,盛衰感慨,岂复有过此者乎!”余怀和冒辟疆都没有在清廷出仕,而是以游览为名,暗中联络仁人志士,投身到反清复明的活动中。
  据研究冒辟疆的顾启推论,从清顺治年间到康熙初年,余怀在南京、苏州、嘉兴一带奔走,冒辟疆则活动在海陵、扬州、苏州之间。他们是钱谦益的左右手,一直配合着钱谦益开展反清活动。这期间余怀留下的诗作,也多表达丧家失国之痛。
  此恨绵绵无绝期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郑成功在南京城下受到清军重创,随后转去台湾。两年后,明永历帝朱由榔被吴三桂擒获,不久被杀。康熙年文字狱大兴,反清复明在精神上遭到扼杀,不久后,钱谦益也病逝了。
  1669年起,余怀在苏州隐居,卖文为生,对于明朝的复兴,他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这段时间,冒辟疆的好友龚鼎孳、宋琬、周亮工、尤侗等也都在苏州,余怀经常和他们聚在一起观剧,以此怀念故国、维系友谊。他和戏剧家李渔的交情,也因此深厚起来。甚至当时李渔因为新纳乔王两位姬妾,过度房事不堪重负,余怀还推荐春药秘方给他。
  余怀在苏州流寓10年后,冒辟疆也举家搬到了这里。两人见面激动万分,抱头痛哭起来。余怀写诗感叹:“当时党祸悲携手,此日风流愧比肩。”或许在他心里,国破家亡的憾恨远比写在纸上的要沉重得多。49岁时,余怀作《念奴娇·和苏子瞻》:
  狂奴故态,卧东山,白眼看他世上。老子一生贫彻骨,不学黔娄模样。醉倒金尊,笑呼银汉,自命风骚将。楼高百尺,峨嵋地作屏障。追想五十年前,文章意气,尽淋漓悲壮。一自金驼辞汉后,曾共楚囚相向。司马青衫,内家红袖,此地空惆怅。花奴打鼓,声声唤醒瑜亮。
  老年的余怀过着落魄凄苦的日子,居无定所,甚至窘迫到没钱看病。但他专心学术著作,留下了大量诗作、考证、小品。始终坚守明朝遗民身份的他,作品都不书清朝年号。只是历史不会因为他的坚守而发生任何改变。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六月二十日,余怀去世,享年81岁,葬在了苏州的桃花坞。
其他文献
卖书技术哪家强,中国福建找建阳  要说这明朝啊,可是真是一个刻书的高峰期。当时以印书卖书为业的坊肆遍布全国各地,江南的一些大城市,还出现了专门的书店一条街。那时候卖书可比现在暴利多了,贵的一本能达到一两的价格(相当于当时的300多斤大米),便宜的呢,也要个好几钱。关键是贵虽然贵,买的人倒是不少,所以这经史子集、医书农书、道藏佛典等书籍,印得那叫一个欢。特别是一些通俗小说,最受识字老百姓的欢迎,印得
期刊
洪卜仁,1928年生,厦门人,福建省文史研究员,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兼职教授,著有《厦门史地丛谈》《厦门电影百年》《厦门名人故居》等。  厦门,提到年届八旬的洪卜仁,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许多市民遇到有关厦门文史或风俗典故问题时,便会到洪卜仁家里或厦门市图书馆洪卜仁工作室去请教他。每次洪卜仁总是热情地接待来访者,解答他们的疑难问题,借给他们文史资料,让他们“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洪卜仁那个50平
期刊
氏不仅是中国人初次见面时必问的问题,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也不一般。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大约在5000年前,姓氏就被世袭着,由父系传承。  在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83岁高龄的徐天荣50年如一日潜心研究姓氏,帮助2000多位海内外侨胞寻根找亲人。  寻找瑞典王子的中国身世  “连战、吴伯雄、马英九、王金平他们的家史我都写的,叫作‘家史传记’。这些是高官。平民百姓很多啦,我也帮他们写。华人也有
期刊
郑和下西洋时曾经过古锡兰国(今斯里兰卡)。在他死后26年,锡兰国王派王子世利巴交喇惹出使中国。没想到的是,锡兰发生政变,王位被外侄篡夺。正打算从泉州港回国的锡兰王子得知消息,只好滞留泉州。后来,他和一位阿拉伯裔蒲氏女子成亲,并取名字的第一个字“世”为姓,从此在泉州隐居,繁衍后代。  世家在泉州置产购业、登科及第,成为泉州的一大望族,在明清两朝颇为显赫。明万历年间出了举人世寰望,清初又出了举人世拱显
期刊
据晋江深沪南春村文化站的工作人员介绍,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曾有船队停泊在深沪湾。“山顶上有一块数里长的平坦地,军营就一排排地驻扎着,像一条街,同时,因为他们的到来,村民们经常上山做买卖。久而久之,也热闹得像条街。”于是,人们就把这里叫做“三宝街”。  郑和军队重新起航下西洋之后,“三宝街”就再也没人居住。但在“三宝街”尽头有个叫柴仔岫的小山坡底下,当地村民们常常挖出古物。  据说,柴仔岫是当时郑和
期刊
在泉州惠安百崎回族乡,世世代代流传着开基祖先郭仲远和郑和的故事。  传说,郑和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第五次下西洋时,曾率船队在后渚港避风。一日,郑和到清净寺礼拜,结识了也去礼拜的郭仲远。出于同族同教情谊,郑和过港探访郭仲远,郭仲远受宠若惊,苦于一时无驿站接待,只好在渡口石亭摆设香案,带领族人恭迎,后来大家就把这个亭子称为“接官亭”。  关于这个亭子,还有一个“郑和送嫁”的故事。  有一次,郑
期刊
福建丰富的森林资源,为造船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发达的手工业生产,为远航提供了可靠的物资保障;天然良港长乐,是郑和指定的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领先于国内外的航海术,为下西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郑和七次下西洋,福建不管是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闽籍的水手、船工们,在历次的远洋航行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至郑和去世后的第八次下西洋,也是由福建人来完成。下西洋的壮举,郑和可以缺席,而
期刊
郑和来福建找建文帝?  明代建文帝失踪是千古之谜。据《明史?郑和传》记载:“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如果按照此说,那么寻找建文帝,极有可能是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的动因之一。  据南京大学教授潘群考证,成书于清康熙年间的《罪惟录》“志卷三十二上”《建文逸记》记载:“建文帝携一子至浦江郑氏家,后又纳一妾,生四子……走住福州雷峰寺。三保下洋过之,泣拜于地,为之摩足。帝微嘱三保举事,泣对不能,别去。”  
期刊
600多年前,在郑和下西洋的庞大船队中,汇聚了大批福建籍的优秀航海人才,其中尤以泉州和厦门两地为多,还有不少是长乐人。《闽书·武军志》载:“下西洋师返时,闽中从征将士升赏有差。”士兵立功者,有记载姓名的福建籍人士就有22人。  郑和下西洋时,首先考虑的便是从福建选拔所需航海技术人才。  “欲用福船,须雇福建人驾驶”,郑和曾在福建“选取在驾船民梢中有经惯下海者,称为火长,用作船师,乃以针经图式付与领
期刊
很多人眼中,“富二代”是一个贬义词,而林峰身上就背着“富二代”这个光环。他被公认是“靠父亲进电视台”,更有谣言传他是TVB大股东的干儿子,出入都坐奔驰房车。  香港艺人阿SA(蔡卓妍)曾经在采访中坦言自己以前对林峰就有误会:“以前很多报道说他是有钱公子,在不熟之前,对他印象不好。后来合作后,才发现根本不是那样的。”阿SA有机会和林峰接触,但更多的人都只能从报道上了解林峰。  对于众多传闻,林峰很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