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齐与他心中的古城

来源 :私人飞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deadmoon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天齐温和有礼,英俊新潮的外形下流露出一种传统文人的谦和气质与现代思维。他将传统精神与现代艺术技法融合到艺术作品中,又在写实与抽象之间找到了一个极妙的契合点,进而用现代手法表现了传统文化内涵。他的作品意在唤醒世人关注即将消逝的传统文化,这是应天齐“新东方精神”的精髓呈现,也是他的艺术魅力所在。
  从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归来后,应天齐再次将心思放在了他至今难以释怀的芜湖古城保护上。这一次与他几年前担任芜湖市高级顾问时不同,在经过了艺术家的思考后,如今的芜湖早已承载了应天齐太多心里想说的话。他将这些话通过艺术表现的方式记录下来。
  “艺术家、社会学家,实际上我们都在记录历史,只是我们方式不同,有人使用文字,艺术家就用自己的情感和艺术作品来记录,用艺术的方式把整件事记录下来显得十分重要。”
  悲观地说,知识分子的力量是有限的,这使应天齐在将自己对故乡的情感转化成艺术形式的同时,又将艺术家对历史、文化、人生的诘问展现在作品中。略显苍凉,却赋予了作品极强的艺术力量。
  这种力量源自于艺术家更大范围的思考,也与他长期关注城市建筑与废墟文化有关。“很多事记录下来都很难做到,因为毁掉的已经毁掉了,有些东西是无法挽回的,但我们这个时代应该有一个态度,我们应该思考如何给我们的后来者起到昭示作用。”
  在应天齐早期的所有绘画作品中,不论是西递村版画系列还是徽州之梦系列,浓郁的故乡情结永远是作者最有欲望表达的。
  1985年,尚在中央美院读书的应天齐受到“85美术新潮”的影响,那时候的应天齐很敏锐地意识到社会将会走向开放,而结果也正如他所言。在中国社会从黄色文明开始迈入蓝色文明的时候,很多与应天齐同一时期的画友都纷纷走出了国门,彼时的应天齐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他回到了自己深爱着的故乡。
  从1986年走进西递村始,应天齐对西递村莫名地痴迷了8年,“仿佛有种声音召唤着我”。在他那一时期的作品中看不到生命、也看不到欢快,更多的是宗教般的承担,他说西递村承担着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家园与荒原、开放与封闭、理想与现实等层层重负,而创作过程成了一种十分奇特的承担意志的自我检测。
  “那是个非常艰难的过程,我是借西递村这个躯壳说我们这代人在交际时期的思考,这里面有些批判性,所以还是现代艺术层面的艺术形式。”
  如今的应天齐已成为中国美术发展新时期以来颇为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他著名的《西递村系列》版画也成为中国新兴版画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作品之一。
  西递村与芜湖古城,在这条相对单一的线条下,应天齐的探索跨越了近30年。在他看来,30年前自己借西递村这个躯壳,表现了一代人在交际时期中产生的种种思考。“现在我用芜湖古城做载体,去诉说我更大范围内的一个思考。那时候仅仅是从农耕文明,或从黄色文明走向蓝色文明刚刚开始时遇到的一些问题,我记录了那时的一些特点、特征和问题。现在我以一个古城作为载体,去记录中国城市化的过程中社会面对城市化的反应,从而引起人们对历史遗存的关注。”对应天齐来说,这两件事也贯穿着他整个的艺术生命,“我做了这两件很重要的事情,而这两件重要的事情从没有离开我所生活的地域。”
  如今再看应天齐的作品之所以过目难忘,最主要是因为作品在优美诗意中藏着一种让人揪心的痛。他的民居是诗化的,在“诗中”投入了艺术家极深的怀旧、怀乡之情。这种对家乡的眷恋,使他坚持8年翻来覆去地画他的民居;这眷恋,使他把民居画得那么神圣而庄严,这也是艺术家心中的古城。
  遗存就像一棵老树
  《私人飞机》:在命名为“废墟之殇——应天齐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归来”的展览中,您在作品中的各种绘画、影像、装置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城市废墟艺术。其中被观者认为的日记装置我们应该如何理解。
  应天齐:该装置由3个部分组成,3个部分有3种不同的含义:红色装置代表权力、体制;黑色装置代表普通人的生活;还有就是一个艺术家在体制和民间这个环境中情感的起伏。所以这个大型装置就叫做废墟之殇,因为艺术家的想法最后没能完成,就成为“殇”。一直等不到消息,7年就过去了,会有一种伤感在里面。3个部分独立的看也可以,但整个艺术表现是由3个方面组成。艺术家的参与就是一本日记,有体制对古城的破坏,还有老百姓在古城摧毁之前和摧毁之后的不同状态,这是一个非常有叙事性的、完整的装置,因此我将这个装置命名为废墟之殇。
  《私人飞机》:您将“废墟”这个中国式的建筑问题拿到威尼斯这个更国际化的舞台进行展示,您想通过这种艺术方式向人们传递什么?
  应天齐:在中国说中国的问题和在世界说中国的问题的影响面不一样,我去年在威尼斯做这个展览是面对全球50多个建筑师,他们纷纷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并在研讨会上也谈到了,他们的国家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只是中国的问题很严重。中国的木质结构建筑不容易保护,政治、战争、经济发展,都会对建筑文化造成破坏。实际上我们谈到这么严重的问题,我们把经济这个恶魔从铁笼子里放出来,我们是应该把它再关进去还是怎么样?最后大家认为关进去也不行,而是应该去驾驭它,并不仅仅是放出来或关进去。我觉得这些问题的讨论都非常有意义,中国如今已在最短时间内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走得快了就会容易出问题,对遗存的破坏特别容易引起关注。在中国我们就不可能讨论这么大的问题,这也是在威尼斯双年展中展出与在国内展出最大的不同。
  《私人飞机》:您如何看待对传统文化遗存的保护?
  应天齐:最近引起人们关注的污染问题很多,我始终认为自然生态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但尽管严重我们也许能改变它,例如北京的空气污染或许通过20年能够得到改善,但是文化遗产的破坏是我们无法改变的。这些都是富含信息量的东西,信息量是无法复制的,毁掉了就没有了。一个汉代陶罐掉在地上就无法再复原了,即使复原也是残破的。这种破坏显得更为严重。我们不能破坏我们的生存环境,更不能破坏我们的文化遗存。这是我的基本态度。   《私人飞机》:您现在致力于以芜湖古城为载体进行艺术创作,这与20多年前,您的系列版画作品《西递村印象》的创作有什么不同?
  应天齐:现在我以芜湖古城为载体,去诉说我更大范围内的一个思考,实际上思考的问题和在西递村思考的问题是一样的,只是放在更大范围内。我们中国现在的时代和我画西递村的时代已经不一样了,那时候仅仅是从农耕文明,或从黄色文明走向蓝色文明刚刚开始时遇到的一些问题,我记录了这个时代的一些特征和问题。而现在我是记录中国城市化对社会的影响,我以一个古城作为载体,是说的这个大问题。
  《私人飞机》:从《西递村系列》版画到黄梅戏《徽州女人》等戏剧,从《世纪遗痕》系列油画到《世纪遗痕与未来空间》,在这三十多年的创作中,您都致力于重视对历史遗存的保护。支撑您坚持这种艺术创作的动力源是什么?
  应天齐:也谈不上目的是为了保护,我生活在这个地域,对这个地域有着深厚的感情。我对这个地域的历史了解或许比别人都透彻,我做了8年的西递村探索,又做了3年芜湖古城顾问,这些工作需要我对这里的人文、历史调查得很清楚。我也做了非常深入的对历史遗存的研究,从这个研究里面我发现我这一生所要坚持的都是对的。这个态度是:我们的社会肯定是要不断地前进,但我们又不应该割断我们的过去。因为过去的遗存就像是一个老人,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就要反过头来向这位老人请教,我们不能任由它整个毁掉而漠视不管。保护和保存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前进才是最重要的。在我的作品中我将芜湖古城的改造保护方案放在了装置中,这就是我的态度。我认为我们的遗存就像一棵老树,总会有新生的枝桠长出,但必须是从老枝桠上长出来的。
  《私人飞机》:您认为当代建筑与文化中如何融入更多的人文情怀?
  应天齐:当代建筑文化必须前进,必须建设,尤其是中国。中国建筑不像欧洲那样拥有结实的砖石结构,大部分都是土木结构建筑。西方威尼斯、罗马,甚至巴黎,他们的建筑我觉得不说100年,300年都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我们西递村再过300年什么样我们就不敢说了,这是我们意识、历史发展不同造成的。我们现在要特别保护我们的遗存,保护遗存也是为了保护我们的今天,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今天的建设过分地西方化,产生了一些千篇一律的面孔,文化在里面的比重是微乎其微的。但是我们没有办法,这就是我作品中悲凉的来源,这也是权力与金钱集中时造成的必然结果。所以我在作品中很平静地诉说了当顾问3年这样一种变迁,实际上也是一个控诉。很多人说我的作品力量很强,有种内在的力量,但是艺术和政治还有很大不同。我只是想单纯做艺术,我做艺术展出的目的就是为了改造古城,我觉得这就是艺术对于社会的关系,也就是当代艺术的使命。我们老说当代艺术所肩负的使命:提出问题,质疑当下,改造现实, 我觉得当代艺术就是为了解决问题,造福社会,这就是当代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其他文献
干燥季节须臾即至,皮肤和心情防燥战争即将爆发。型男要有棱角,但不能面容粗糙,除了熟知基本的润燥理容技巧外,还要巧妙使用保湿产品和润燥美食内外兼修,令自己在秋风劲吹的季节里,依然昂头坦然面对。  虽然你不用365天不懈怠护理肌肤,但是在换季时节,更要比平时多花一点心思。秋季气候干燥,很容易将你的皮肤变成“树皮”。  夏季护肤品延迟替换 虽然夏季和秋季使用的护肤品不同,但是不要立刻更换。在换季时,气候
期刊
用相濡以沫来形容S.Bang 烟斗的两位制造者再适合不过。在40多年的搭档生涯中,他们并不清楚、也不去想他们的作品有多么地受人尊敬,他们只是尽自己的能力去制作最好的烟斗,彼此共勉。  在位于丹麦哥本哈根闹市区,有一个显得非常不显眼的作坊,这里就是世界著名的S.Bang 烟斗的工作室,Uif Noltensmeier与Per Hansen二人在此共事了近半个世纪。  在房间里,两位大师分别有放置成品
期刊
我们的降生即降生到历史之中,并在时空的不断流转间完成各自的使命。帕拉说,他很庆幸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从小接受了传统中国艺术的熏陶,这让他无论在澳洲还是世界的任何角落进行创作时,都能够依据东方的艺术文化精神寻找到创作的理念。  文化交错中的东方精神  1957年,帕拉出生在新疆乌鲁木齐一个普通的维吾尔家庭,从小,维吾尔族能歌善舞的天性便赋予了他超强的艺术天赋以及对大自然的敏感和热爱。上世纪80年代,
期刊
张又旭认为烟斗没有太明显的好用不好用之分,不同的烟斗适合不同的烟丝,能抽出不同的味道,所以玩烟斗最好讲适合你还是不适合你。  张又旭不认为自己是烟斗收藏家,尽管他拥有上千把烟斗,足以配得上顶级收藏家的称号。之所以如此,道理很简单:“我买它们是用它们抽烟,要是搞收藏还不如买块木雕”。  不收藏,也就更不会考虑这些烟斗升值还是贬值。在张又旭看来,烟斗就是烟具,即使从实用性角度也没什么好坏之分,只要是内
期刊
身为独立制表人,时间对他们来说,不仅是钟表上转动的齿轮,更是融入了微机械技术和精巧设计的顶级艺术品。  在方寸间交织密布的齿轮之间,时间通过齿轮的转动默默流转,对男人来说,机械总是有着无限的魅力。精密的计算与精巧的设计间,机械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独立制表工匠不断探索。他们一步步延伸着时间载体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在仅有手腕大小的空间不断打造出一个又一个匪夷所思的创造,也延伸着他们无限的想象力与机械幻想。 
期刊
假如俄国菜不再被一盆、一罐地端上来,而是像法餐一样精巧地摆在盘子中间,旁边画着一抹写意的糖线,那它还是正宗的俄国菜吗?这个问题,最好在你品尝过当代俄国创新菜之后自己去回答。  通常来说,俄国菜最诱人的时候是在它上桌之前。假如你读过托尔斯泰、布尔加科夫的小说,书里每当奶油蘑菇汤、奶油烤鱼、焖罐羊肉、烤牛舌、生腌三文鱼、酸黄瓜……一道道美食被送上餐桌时,读者们难免口水直流。屋外是零下35℃的夜晚,寒风
期刊
“欧洲人虽然把制烟斗的技术发展到了极致,但他们总在试图改造一块石楠根,而不是理解它、展现它,这在东方美学中叫做‘匠气’。”  在麦永标看来,烟斗的第一属性是供人抽烟使用的烟具,而这一属性却常常被东方人忽视了。东方人最高档的烟具大多都是以象牙、玉石、玛瑙为材料,珠光宝气,却无法释放出烟草的最佳的口感。  相比而言,欧洲人的制斗技术更精深。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拜老天爷所赐,他们发现了石楠根这种绝佳的材料
期刊
历史上没有任何酒能媲美香槟的优雅,它给人一种纵酒高歌的豪放气氛。香槟的味道醇美,适合任何时刻饮用,配任何食物都能给人带来惊喜。  费先生来自美国,他的办公室坐落于北京城区一条隐秘的胡同内。他将人们熟悉香槟的程度分为5个层次:最初是一无所知;然后是稍有了解,对香槟有少许认识;第三个层次是十分喜爱;接着是香槟的“发烧友”;第五层则是十分精通。他把自己列入第3.5个级别,“香槟是一种奢侈品。”他说,这种
期刊
肖坤认为烟斗的最大魅力是可以给自己片刻的沉静,使自己安静下来。烟斗会给男人带来不一样的气场,以及一个有趣的圈子。  16岁那年,肖坤就拥有了人生中第一把烟斗。光阴似箭,一晃10年,他的绝对年龄对于一名烟斗客来说虽然还略显稚嫩,但他对烟斗的理解已算得上老到。“谁说年轻人不能抽烟斗?如果你是一位喜欢交朋友的年轻人,就会发现烟斗能为你展开一个奇异的世界。”  从肖坤开始抽烟斗,他就发现手拿烟斗的男人通常
期刊
7月23日,一场别具云南民族风情的时尚庆典活动“云尚·绽放”在北京新云南皇冠假日酒店成功举办。400余位来自旅游、会议及媒体等行业的国内外特邀嘉宾欢聚一堂,一起为北京新云南皇冠假日酒店五周岁庆生,并见证了昆明洲际酒店及西双版纳避寒皇冠假日度假酒店的华丽路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