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清题意 严谨作答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my78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材料分析题自1989年首次在高考历史试卷中出现以来,受到命题专家们的青睐和广大历史教师的好评,是历史高考的一个重要题型,一直沿用至今。特别是文科小综合试卷面世以来,其地位更为突出,占据历史学科总分值(约100分)的“半壁江山”(历史单科材料题一般为32分,在最后一道综合材料题中一般占20分)。显然,解答此类题目的能力如何,对考生的考试成绩有着重大的影响。笔者认为教师在日常的解题训练中要告诫学生特别重视审清题意、严谨作答。
  
  一、仔细阅读,审清题意
  
  读懂材料,明了题目的问题指向,是做好材料分析题的两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实现这一目标,一般需要经历三步:
  1.粗读材料,了解大意:首先要简略浏览一下材料,了解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提示性语言,材料的出处,以及材料中的时间、人物、事件等基本要素。以便从中提取典型的、突出的有效信息,把握材料的基本内容、基本思想。
  2.细读提问,明了方向:快速阅读材料,初步了解大意后,学生要将重点放在仔细阅读需要回答的问题上,明了每个问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问题与材料之间有什么关联,每问的分值是多少,等等,从而确立思考、解题的方向。
  3.再读材料,寻找答案:以提问为指向,带着问题,明确阅读重点,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不但要把握材料的表层意向,还要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的简单处理,读出隐含在材料中的深层次的信息,理清材料与设问、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然后依据材料而联系教材,尽可能地找出材料内容在教材中的对应点,并以此为切入点,借助教材认真思考,挖掘材料所蕴藏的信息。
  
  二、缜密构思,严谨作答
  
  理解材料、审清提问只是答好材料分析题的良好开端,材料分析题的得分,最终是落在答题上,因此学生还要在紧扣题意,缜密构思,严谨作答上下功夫。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1.依托教材:材料分析题具有提供新材料、创设新题境、解决新问题的特点。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解题技能,不拘泥于教材的文字表述,去尽情地展示自己的阅读、分析、归纳、概括、表达等多种能力。然而,作为面向中学生的高考题,其提供的材料与教材或多或少是有一定关联的,而且每年的高考题中也有明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即结合教材)来思考问题。即使什么也没说时,都要将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教材相关的知识进行联系,判断出材料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或历史事件,该内容在教材中是怎样论述的,从而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即思考材料与教材的关系,找出二者的相近点,并据此而确立答题的大方向。可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史实或观点作提示,选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组织语句作答。如2006年第38题第(3)问“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等。这类提问最普遍,分值也较多。此外,一些基本史实要依据教材,准确无误,毫不含糊地回答。如2001年第40题第(1)问“中国近代解决土地的代表性主张或纲领有哪几种?”2003年第38题第(2)问“指出明中后期……重大举措。”第(3)问“举出其中的一个事例。”2007年第38题第(3)问“指出美国……国际背景”等。
  2.忠于材料:材料分析题的解答,对教材的依赖性很大,但有时教材上没有现成的观点,特别是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寻找依据,这时就需要踏踏实实地逐句、逐段地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寻找答案,提炼观点,用自己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如2004年第37题第(3)问“根据材料二,指出……哪些方面?”等。
  3.理性的观点:材料分析题的难度不仅取决于材料文字的晦、显,含义的深、浅,更多的是由提问决定的。一些低层次能力要求的设问,往往可直接从材料或教材中求得答案。而高层次能力的设问,则需要对材料由直接感知上升到对其本质的认识。要能透过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个别现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特别是当题目要求结合材料谈自己的认识或启发时,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去分析历史现象,区别材料中的主观见解和客观事实,识别其阶级或社会偏见等,进而提出鲜明、正确、理性的观点。2003年以来,每年高考历史单科材料题的最后一问皆属此类。
  4.精炼的语言:答题语不宜过于冗长,文字表达不仅要准确,还要精炼,要能把材料和教材提供的信息加以归纳和提炼,言简意赅,恰中标的,实为上策。分值大的要展开来说,分值小的列出知识点即可,不要认为知道的就多答,连篇论证,形成短文,貌似全面、透彻,其结果是劳而无功,甚至是画蛇添足。如2005年第37题第(1)问“说明……性质”(6分),答案仅两句话;第(3)问“指出……民族主义目标”(4分),答案仅四个字。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之一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在英语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激发英语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倾向,它是克服困难、推动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在英语教学中,必须不断创造能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条件、环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个单位没有制度不行,有了制度不严格执行或不规范执行更是不行。就拿请假制度来说吧,在校学生因故不能到校上课而例行请假手续,是学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具体表现,但学生请假过多过滥,让请假变了味,则是践踏学校请假制度,无视学校管理,主观随意缺课的问题了。出现这一不良现象,据笔者调查了解,除了客观原因以外,还有许多主观上的因素。这里边包括学校老师、家长及学生本人对请假制度的认识
紧扣地理学科高考命题思想,制定详细的备考计划,是决胜高考的重要保障。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效果较好的复习方法,把高三地理复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知识储备阶段、知识整合阶段、知识提升阶段。具体做法如下:    一、知识储备阶段——“把书读厚”    这是第一轮复习阶段,我所用复习时间人约6个月,到3月中旬为止。该阶段为学生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时期,而这段时间地理教学又涉
素质教育主张学校教学工作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作为基础教育必修课的中学历史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教育性,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充分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那么,应当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拙见。    一、德育渗透必须遵循青少年的认知规律进行    毛泽东指出:认识
历史图片直观性强,包含并传递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文字无法替代的作用,它们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    “历史图片或以浓墨重彩渲染激烈的战争场景,或以简洁的线条勾勒人物的神貌,或以严谨的构图描摹器物的形态,最易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因’,因为对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推动着人们去汲取知识,探求科学,破解奥秘。激发兴
语文能力的培养,就是对学生多方面语文素养的培养。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让学生回归生活的“大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去全方位、多元化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语文能力。    一、建立语文小组,培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学期初,就建立语文小组。每一个小组中都由优、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组成。每个小组中都有自己的负责人——小组长。语文学习小组每周都有自己的学习任务,除部分任务是由教师安
讲课,谁都企盼成功,尤其是第一次。可是怯场常从中作梗,使你窘迫失态,力不从心。这里介绍几种方法,供初登教坛的朋友参考。    一、反复试讲,设计好开场白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教师讲课前,若能在全面备课的基础上狠抓开场白设计,使自己出场就有个漂亮的导语,课就可能越讲越顺,不感到紧张。开场白,一般指一篇课文的导入语、作者介绍、题解等(以语文课为例)。它虽然不属课文正式内容,却是最先展示教师
高考英语听力部分的分值很高,做好听力题对英语科目的考试非常重要,听力也是考生们最关注的。下面就从英语听力测试特点来谈谈如何应考。    一、高考英语听力测试特点      1.语速特点:高考听力理解题的主要设计思路是强调语言的实际应用,而不是单一的检测语音、语调知识。听力部分的朗读速度约为每分钟42~45个单词,低于或相当于高中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语速。  2.语音特点:在高考英语的考试说明中,并
中考英语总复习,对我们教初三的英语教师来说,是件不容易但又非常重要的事。以前,我们普遍采用“将整个初中阶段所学课文再串讲一遍,辅之以相应的练习”的复习方法,师生负担都很重,且两极分化仍很明显。如何用较少的时间、较科学的方法组织复习?怎样才能取得中考复习的高效益?经摸索发现,合理地划分复习阶段,再辅以恰当的练习,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1.词、句复习阶段  结合课文内容将初中阶段学的语法知识进行整合,
如何应对中考,在关键的时刻取胜,是众多师生十分关注的问题。我们根据多年的备考体会,在此就如何加强对学生复习指导,提高政治课复习效益谈点看法。    一、夯实基础知识——求实    我们都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中。”这就是说试题离不开基础知识,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则是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也是知识的升华和融通,解题的基础永远是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复习中,我们要认真掌握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