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诗歌以原味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iufe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目前中学语文诗歌的教学没有美感、缺乏整体教学观的现状,提出以“读”为主的诗歌鉴赏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去涵泳诗歌的情感美、意境美、音乐美和语言美,从而体味诗歌的原汁原味,获得审美的享受。
  关键词:诗歌;原味;诵读;涵泳
  随意翻开新课标出台后的中学(含职高)语文教材,不难发现诗歌所占的分量越来越多,诗歌教学提到了又一个新的高度。但就目前课堂教学而言,其现状不容乐观。一次随堂听课,我就遇到了一位年轻教师执教《春江花月夜》,在对诗歌未做任何解读前,要求学生逐句地将整首诗翻译了一遍,然后问学生懂了没有。教师采用的是传统的以分析代替体验的教学方法,整节课教师带着学生对诗句进行字音订正、字义分析,把诗歌的字面意思讲得精准细致,把诗句涉及的语法知识剖析得滴水不漏。这样的诗歌教学,除了让学生被动接受了一些支离破碎的语言知识之外,留下的只是未能理解诗意的苍白,根本谈不上美的享受。基于此,改变诗词教学的现状,使课本中的诗真正成为学生心中的诗,让学生真正体味诗歌的原汁原味,是语文教师不能回避的职责。
  诗歌是用文字反映心灵的艺术,她是诗人用成熟的艺术技巧,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的文学体裁。每首诗的创作,都是作者字斟句酌,反复吟诵,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才呈现给读者的。可以说,每首诗都是诗人的呕心沥血之作。对于这样的诗,可以说字字珠玑,增一字则嫌多,减一字则嫌少,改一字则味变。所以,对于诗歌教学,不能简单地采取翻译、释词、续写、仿写的方式,这样只会破坏诗歌的整体美感。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保持诗歌原味之美的基础上去解读诗歌的内蕴呢?我认为,不二法门就是踏实诵读、反复涵泳。
  读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中,对文章的感知靠读,感悟靠读,理解靠读,情感的熏陶也靠读。语文味尤其是诗味是靠读出来的,反复地读、思考着读、美美地读。让学生听老师范读、自己静心默读、大声诵读,才能读出诗歌的情感美、意境美、音乐美和语言美。
  一、初读,整体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古语云:诗以言志。“志”即情感,是诗歌的灵魂。这一灵魂就隐藏在诗人用丰富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中,渗透在凝练的语言和优美的音律中,只有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方能悟得。传统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拿到一首诗首先云山雾海地讲一串诗歌常识、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等,一节课连诗歌究竟要表达什么内容还未涉及,下课的铃声就响了。这种缺乏整体教学观的随意性教学方式,不仅肢解了一篇篇美文的整体美,更是对学生学习的极不负责。正确的做法是,在简单交代相关背景知识(知人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之一)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情有感地诵读或凝神倾听老师范读诗文,然后七嘴八舌说一说:诗歌究竟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比如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要表达的对康桥的无比眷恋之情,就寄托在诗歌所描写的景物之中,读着“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软泥上的青荇,在水底招摇”的诗句,学生是很容易把握诗人的那份依依不舍的。这些理解,需要学生反复诵读、吟咏、咀嚼,而不是靠老师对徐志摩在英国留学生活的滔滔不绝的介绍和“河畔的金柳”“色彩多艳丽”“夕阳中新娘多美”“多令人遐想”的无厘说教能够做到的。
  诗歌的学习,如果学生能整体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就相当于把文学作品中关于内容方面写什么的问题解决了,学习的任务基本完成了一半。接下来要解决的是形式上怎么写的问题了。
  二、精读,借助想象再现诗歌的意境美
  “诗贵言境,以境表情”,在“读”上下功夫,“入境”地去读,透过字里行间,还原出深层的意象,抓住诗人的感情,从而达到再现整体意境美的目的。 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诵读吟咏的过程中,我们先要把握诗人的感情旋律,这种旋律既不是哀丝幽竹,也不是繁弦急管,而像是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蓄隽永。那种感情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抑扬回旋。从月之初上时的迷离美妙(高亢),到月光下遐思冥想(平缓),到楼上私服的愁情(低回),再到游子的梦回故乡(哀愁)。最后到梦醒后的更加孤寂(悠长),声情与文情谐和,婉转优美。这样在诵读中因声求气,涵泳诗韵,就能够再现出这一情、景、理、声交融的美妙诗境。 真正的美诗只要这样去品读,那“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都了然于心了。诗歌的鉴赏就在于通过想象和联想,既要在作品中发现诗人的深层情感,又要敢于敞开自己的心扉,让自己的灵魂完全沉浸到作品的艺术境界里,与诗人神交,达到对作品内容超出表面意义的理解。
  三、品读,涵泳诗歌的音乐和语言美
  中国最初的诗歌是要借助声音来吟诵或歌唱的,像是一曲音乐,自然有节奏、音调和声情等方面的音乐美。
  诗歌的节奏有其内在的规律,诗句按音节的组合形成稳定的顿,一般来说,四言二顿,每顿两个音节;五言三顿,每顿的音节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四顿,每顿的音节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必须指出,顿不一定是声音停顿的地方,顿不是声音停顿的地方,而通常是吟诵时的拖长,犹如深情的凝望,读起来活泼可爱。
  押韵是形成诗歌节奏的重要要素。押韵能将涣散的声音组成一个整体,似曾相识的重复,便形成了美妙的节奏。
  中国古典诗歌的音调主要是借助平仄组织起来的。平仄是字音声调的区别,平仄有规律地交替和重复,就造成音调的和谐。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构成“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只要一读,音调上的美感立显。
  诗歌的音乐美,还取决于声情的和谐。就是幽思时须宛转,激昂时须铿锵。如表现忧伤、优雅、深远时选用ou、iu、an、ian、uan 等韵,而表现慷慨激昂之情宜选用ao、ang、uang、iang ong、iong 等,才能声情并茂。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韵脚字“流、丘、洲、愁”的合理运用,将心中情与眼中景浑然交织在一起,于山光水色之中,发思古之幽情,吟伤今之离恨,读来徐缓而悠长,流韵无穷,自然有声情并茂、回肠荡气的音乐效果。
  诗歌深远的意境、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情感都是通过千锤百炼的语言表现的。从狭义上说,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美除节奏和韵律外,主要表现在语言特色、修辞和炼字上。清新、质朴、典雅、含蓄、明快、豪放与婉约、严整与幽默等语言特色,比喻、拟人、排比、借代、夸张、通感等修辞的选用,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叠音词等的锤炼,都可以在反复的诵读与吟咏中获得理性的认知。如引导学生读《沁园春·长沙》一词中的“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时,将“竞”字读出昂扬的音调,万事万物那种竞相过自由自在生活的画面就会再现在学生的眼前。
  诗歌鉴赏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粗渐精的渐进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也罢,置身诗境、缘情明景也好,因声求气、涵泳诗韵也好,都离不开一个“读”字。“读”,才能真正感受到诗歌所表现的思乡恋友之情、怀古伤今之情、羁旅闺怨之情、怀才报国之情、边塞征战之情、隐逸出世之情、吟山咏水之情;才能够真正品味到诗歌带给我们的朴素之美、阳刚之美、阴柔之美、空灵之美、深邃之美。
  (作者单位:娄底幼儿师范学校)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阶段的数学是学生数学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的起点,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文章以游戏化教学理念为指导,结合作者实际的教学经验以及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探讨了教育游戏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途径,切实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成效,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三方面的统一,真正实现素质教育要求。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游戏;游戏化教学;融合途径  一、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一种新的教法——单元整体教学出现了,它将给语文教学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教学实践中,作者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人间真情”导读课为例,说一说“导读课”为学生语文学习带来的那种“身未动,心已远”的别样的境界。  关键词:单元整体教学;导读;主题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0-29  作者简介:周伟伟(1985—),女,江苏省南京
地理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但是,现实情况是在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学往往与生活脱节,这样将地理孤立出来的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让学生们真正理解地理、学会地理。我们要明确自己的责任,进一步利用生活与地理的相关性进行地理教学,这样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也使学生对地理的理解能力与亲近感进一步提升。针对地理教学,我通过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对初中地理如何进行生活化教学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摘 要:本文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掷一掷》为例,试图从教学目标全面化、课堂氛围民主化、课堂方式生成化三大方面,充分发挥生活情境、实践活动、变式训练的作用,构建具有生命力的小学数学课堂,焕发数学课堂的活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生命力  诺瓦列斯说过:“数学是魔术家真正的魔杖。”但是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以“特殊的认知活动”定位,将具有魔术魅力的数学禁锢在知识的牢笼里,消除了数学的趣味性、探索性
语文的修炼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语文老师的修炼是一生的事情。一堂课不仅仅是一节课的问题,它实际上是对教师从教以来的修炼程度的检验。公开课检验的就更加彻底,实际上就是把自己放在课堂的显微镜之下看个究竟,从每一个角度去发现自身的问题。只有上过一次众人瞩目的公开课,才会知道自己的“高矮胖瘦”,才会知道自己的课堂究竟有多“无趣”——积累了多少无用的东西。自己闭门造车,长期躲在一个角落,课堂必然会无趣。公开
摘 要:现代社会有着太多人云亦云的现象,很多人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缺乏自己的思维认知。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现象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非常普遍,究竟要如何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是当前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难题。文章将结合作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进行探究,希望为同行教育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
摘 要:小学科学新课标实施以来,小组合作探究已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但在日常的科学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合作小组随意化、合作过程形式化、合作参与片面化等误区,严重影响着小学生科学学习的效率。为进一步增强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科学分组,创设合作空间;精选活动,体验合作过程;多元评价,享受合作乐趣等途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从而在合作学习中有效发展学生的科
摘 要:《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名作中的上乘之作,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经久不衰的篇目。文章的经典不仅在于秋与古往今来的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更在于文章深深刻上了备受古典文化浸润而又不同于冷峻深刻的鲁迅、诙谐睿智的林语堂、轻松闲适的胡适的郁达夫的烙印。本文就从《故都的秋》的意象入手,走进文本,走进郁达夫的灵魂深处。  关键词:课堂教学;意象;悲凉;忧国  一、解读感伤的审美意象  正如郁达夫在他的小说《沉
摘 要:不少教师在教学阅读中由于缺乏读写结合的意识,没有有效地长期坚持渗透传授学生习作的技巧,以致学生在具体习作时存在抓耳挠腮、无从下手的困窘现象。在阅读分析中,学生也无法从整体篇章结构、写法特色方面加以有效深入的赏析,造成了学生被动地为学课文而学课文、习作又是另一回事的现象。其实阅读与写作犹如一对孪生姐妹,在学习语言的时候形影不离、密不可分。教师应该将阅读教学与习作指导有机结合起来,促使“读”“
一、把握全局,张扬个性—说设计理念,体现创新  “设计校园”这一主题,是让孩子们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设计心目中理想的校园。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和设计方案,始终以孩子们为主体,以小组合作为主要活动方式,给孩子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二、确准目标,优化综合—说教材和学情,体现要求  【教材和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是孩子们学习了位置与方向、面积等有关知识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