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必须修炼内力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shi1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的修炼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语文老师的修炼是一生的事情。一堂课不仅仅是一节课的问题,它实际上是对教师从教以来的修炼程度的检验。公开课检验的就更加彻底,实际上就是把自己放在课堂的显微镜之下看个究竟,从每一个角度去发现自身的问题。只有上过一次众人瞩目的公开课,才会知道自己的“高矮胖瘦”,才会知道自己的课堂究竟有多“无趣”——积累了多少无用的东西。自己闭门造车,长期躲在一个角落,课堂必然会无趣。公开课其实就是对课堂面貌的一次精心梳妆打扮。由于平时较少在郑重的场合,就可能显得格外的不自在,就觉得处处都不合适,就格外拘谨,格外紧张,就会产生诸多的想法;公开课上的表现难免不尽如人意,长此以往对教师的信心是一种打击;因为紧张忘记了核心的任务和目标,违背了教学或者课堂的初衷,导致课堂质量不佳。
  不知其他人是否有这样的切身体验,我在上公开课之前充满了焦虑和紧张。献丑是需要勇气的,是必须正视而又需要忘记自己缺陷的,这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你会时不时地想起自己这些年来的哪些语文课是经过“精心打扮”,哪些是任其自然听之任之的。心理变化是忽而有了自信,忽而又格外自卑;忽而乐观,忽而消极。总之公开课是很难做到身心合一,让自己舒适自然一点的。
  因此,我认为上公开课首先是对自己平时的课堂有没有经常做到“清洁”,有没有对不足之处加以改正的一种反思。这种反思是必要的,就是从自己过去的课堂中找到自己的形象,这种反思会让自己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也会认识和审视自己的课。找到自己曾经比较好的“装扮”,从而能够自信地站在讲台上。
  我的感觉是,上一次公开课心中充满诸多苦涩,其中苦就苦在备课时的复杂心理当中。
  一、备课时苦于没有角度和思路
  因为自己的个人喜好,可能对有些文体有感觉,对有些文体没感觉。自己有感觉的比如诗歌、散文,因此充满自信。然而对文本没感觉就没有阅读经验和心得,在课堂设计方面就显得格外困难,所以不感兴趣,因而没有设计思路,于是上课就成为一件格外困难的事情了。因此,教师必须得克服这种苦涩,让自己努力喜欢所有的文体,要对各种文体都有自己一番独特的领悟与见解。因为要上公开课,没办法也得有办法,没思路也得有思路,没角度也得有角度。一堂好课的前提,首先教师应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独特的阅读感受,才能有内容,才能挖掘出课文的内涵,才能上出新意。课堂思路清晰,学习目标就会明确,课堂设计也自会趋于合理。害怕上公开课的原因之一可能是,怕自己没有走进课文,自己本身修炼不够,修为不深,解读文本的能力不行。这些也许正是平时不字斟句酌,轻描淡写,随意应付积累下来的“恶果”,真正到了公开课的时候,这种硬伤则显露无遗。好好修炼“内功”是语文老师的永恒目标,这也是本次上公开课的最大感受。
  二、备课有了思路和角度,但又苦于没有上课的材料
  无论是阅读体验当中的,还是来自生活阅历当中的,语文老师倘若视野不广,功力不够,腹中无物,则会导致胸中无策。老师因为“一无所有”,必然产生心虚,心虚就易于务虚,故而教学环节落不到实处,忽略了语文本应具备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又加上格外重视公开课的“穿着打扮”,课堂就更显得飘忽不定了。语文课不像语文课,而变得不伦不类,面目模糊。此次上公开课之前,我最害怕的就是自己没有将课上成语文课,所讲知识没有上出新闻文体本来蕴含的语文要素,学生没有学到语文知识。
  三、备课占有了大量的材料,苦于不知如何使用和选择
  因为要准备,且准备必须充分,而充分是为了让自己自信。于是就四处寻找资料,虚心听取各方意见:课堂目标方面的,课文内容方面的,课堂设计方面的,重点难点方面的,能力训练等方面的,学生活动方面的,课堂组织形式方面的,教师语言方面的等,这样难道自己真的成为“胖子”了,自己一下子“富有”了?文体随之产生了,材料有一大堆,建议有很多种,其中自己也萌生了很多思路,想出了很多设计,可谓是杂念丛生,考虑过多,求全求美,面面俱到。最后我发现,越是如此越是不深不透,越显得浮光掠影,浅尝辄止,隔靴搔痒,只知皮毛。此次虽然获奖,但回想课堂,依然犯了这个毛病,教训不可谓不深。
  四、备课还需磨课
  磨课之苦在于如何让课眉清目秀,如何干净整洁,如何精练得当。语文课很容易旁逸斜出,面目模糊,有时甚至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重形式而忽略内容,重讲解而忽略探究,重组织而忽略文本,重环节而忽略生成,重步骤而忽略交流,重教师而忽略学生学情,总有一种捉襟见肘之感。磨课就好比手中得拿着一把剪刀,对自己的课进行一次剪纸,头中必须有清晰的图像,剪到之处,必须精当巧妙,才能剪出课堂艺术的精品。
  课的好坏,根源在于课堂设计,而课堂设计的好坏,根源就在于语文老师的语文功底。语文课堂永无止境,必须加强修炼,还必须苦“炼”才行。
其他文献
摘 要: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高效,从一朵花里可以看到天堂,从一粒沙里可以看到整个世界,细节不容忽视,细节可以成就大业绩,可以起到大作用。教学中的细节更是不可小觑,它考验着一个教师的用心程度和睿智习惯,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更是应在细节处入手,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实际操作来体现这门课程的专业性与综合性,以身作则地提升学生信息技术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教育;细节化构建;高效课堂  高中新课程标准提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故国不堪回首”其境其情,不是作者也能知其一二,解其一二,这就是诗。本文所说的画意,是指通过绘画来理解诗词、再现诗词的一种方法。笔者所说的诗情画意更多的是指向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情感,通过多种形式的画来再现诗词的意境。要教导学生广泛地阅读与理解中华经典诗词,中华经典诗词是我们的国粹,习近平总书记说:“‘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
摘 要:电学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实施后,物理实验提高到与科学内容同等重要的地位,这给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实验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以演示实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教学案例为例,加以评析,来说明不同类别的实验教学的一般程序以及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物理;电学实验;探究性;演示  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以来,物理实验的教学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电学实验作为物理实
毕达哥拉斯学派是最早的本原思想的发起者,他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任何事物都是由某种特定的数量关系或比例关系决定的,音乐是这样,数学也是这样,万物都按照这样的规律构成和谐的秩序,这就是最早提出的本原思想。比如,音乐是由很多长短不一的音符或高低不同的音调构成的;立体几何也是,由点引出线,由线引出面,由面产生体,环环相扣、相互联系,最终能够形成一切形体,这就是本原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本文的教学案例从以下六
依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决策部署,浙江省天台县从2014年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通过两年多来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现就教师交流问题浅谈笔者几点建议:  一、目的意义  教师交流是指在编正式教师从一所学校调动到另一所学校工作,并原则上随迁人事、工资关系的过程。建立和完善教师交流制度,是实现教师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教育公平,推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重要
1.背景  冲动这种不良的个性品质,主要表现为:易激惹、沉不住气,听到一句不顺耳的话就火冒三丈,加以还击,甚至拳脚相加;受到一点刺激便满脸通红,大发雷霆,大声怒吼斥责别人,甚至摔东西。  这种不良的个性倾向,虽然同遗传素质有一定的联系,但家庭教育中的放纵、溺爱;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压抑的敌意都是引起脾气暴躁的原因。  2.主题  我所任教的班级就有一个这样的学生,他妈妈脾气非常暴躁,当孩子不做作业或
摘 要:小学阶段的数学是学生数学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的起点,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文章以游戏化教学理念为指导,结合作者实际的教学经验以及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探讨了教育游戏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途径,切实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成效,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三方面的统一,真正实现素质教育要求。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游戏;游戏化教学;融合途径  一、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一种新的教法——单元整体教学出现了,它将给语文教学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教学实践中,作者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人间真情”导读课为例,说一说“导读课”为学生语文学习带来的那种“身未动,心已远”的别样的境界。  关键词:单元整体教学;导读;主题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0-29  作者简介:周伟伟(1985—),女,江苏省南京
地理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但是,现实情况是在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学往往与生活脱节,这样将地理孤立出来的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让学生们真正理解地理、学会地理。我们要明确自己的责任,进一步利用生活与地理的相关性进行地理教学,这样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也使学生对地理的理解能力与亲近感进一步提升。针对地理教学,我通过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对初中地理如何进行生活化教学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摘 要:本文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掷一掷》为例,试图从教学目标全面化、课堂氛围民主化、课堂方式生成化三大方面,充分发挥生活情境、实践活动、变式训练的作用,构建具有生命力的小学数学课堂,焕发数学课堂的活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生命力  诺瓦列斯说过:“数学是魔术家真正的魔杖。”但是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以“特殊的认知活动”定位,将具有魔术魅力的数学禁锢在知识的牢笼里,消除了数学的趣味性、探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