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的修炼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语文老师的修炼是一生的事情。一堂课不仅仅是一节课的问题,它实际上是对教师从教以来的修炼程度的检验。公开课检验的就更加彻底,实际上就是把自己放在课堂的显微镜之下看个究竟,从每一个角度去发现自身的问题。只有上过一次众人瞩目的公开课,才会知道自己的“高矮胖瘦”,才会知道自己的课堂究竟有多“无趣”——积累了多少无用的东西。自己闭门造车,长期躲在一个角落,课堂必然会无趣。公开课其实就是对课堂面貌的一次精心梳妆打扮。由于平时较少在郑重的场合,就可能显得格外的不自在,就觉得处处都不合适,就格外拘谨,格外紧张,就会产生诸多的想法;公开课上的表现难免不尽如人意,长此以往对教师的信心是一种打击;因为紧张忘记了核心的任务和目标,违背了教学或者课堂的初衷,导致课堂质量不佳。
不知其他人是否有这样的切身体验,我在上公开课之前充满了焦虑和紧张。献丑是需要勇气的,是必须正视而又需要忘记自己缺陷的,这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你会时不时地想起自己这些年来的哪些语文课是经过“精心打扮”,哪些是任其自然听之任之的。心理变化是忽而有了自信,忽而又格外自卑;忽而乐观,忽而消极。总之公开课是很难做到身心合一,让自己舒适自然一点的。
因此,我认为上公开课首先是对自己平时的课堂有没有经常做到“清洁”,有没有对不足之处加以改正的一种反思。这种反思是必要的,就是从自己过去的课堂中找到自己的形象,这种反思会让自己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也会认识和审视自己的课。找到自己曾经比较好的“装扮”,从而能够自信地站在讲台上。
我的感觉是,上一次公开课心中充满诸多苦涩,其中苦就苦在备课时的复杂心理当中。
一、备课时苦于没有角度和思路
因为自己的个人喜好,可能对有些文体有感觉,对有些文体没感觉。自己有感觉的比如诗歌、散文,因此充满自信。然而对文本没感觉就没有阅读经验和心得,在课堂设计方面就显得格外困难,所以不感兴趣,因而没有设计思路,于是上课就成为一件格外困难的事情了。因此,教师必须得克服这种苦涩,让自己努力喜欢所有的文体,要对各种文体都有自己一番独特的领悟与见解。因为要上公开课,没办法也得有办法,没思路也得有思路,没角度也得有角度。一堂好课的前提,首先教师应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独特的阅读感受,才能有内容,才能挖掘出课文的内涵,才能上出新意。课堂思路清晰,学习目标就会明确,课堂设计也自会趋于合理。害怕上公开课的原因之一可能是,怕自己没有走进课文,自己本身修炼不够,修为不深,解读文本的能力不行。这些也许正是平时不字斟句酌,轻描淡写,随意应付积累下来的“恶果”,真正到了公开课的时候,这种硬伤则显露无遗。好好修炼“内功”是语文老师的永恒目标,这也是本次上公开课的最大感受。
二、备课有了思路和角度,但又苦于没有上课的材料
无论是阅读体验当中的,还是来自生活阅历当中的,语文老师倘若视野不广,功力不够,腹中无物,则会导致胸中无策。老师因为“一无所有”,必然产生心虚,心虚就易于务虚,故而教学环节落不到实处,忽略了语文本应具备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又加上格外重视公开课的“穿着打扮”,课堂就更显得飘忽不定了。语文课不像语文课,而变得不伦不类,面目模糊。此次上公开课之前,我最害怕的就是自己没有将课上成语文课,所讲知识没有上出新闻文体本来蕴含的语文要素,学生没有学到语文知识。
三、备课占有了大量的材料,苦于不知如何使用和选择
因为要准备,且准备必须充分,而充分是为了让自己自信。于是就四处寻找资料,虚心听取各方意见:课堂目标方面的,课文内容方面的,课堂设计方面的,重点难点方面的,能力训练等方面的,学生活动方面的,课堂组织形式方面的,教师语言方面的等,这样难道自己真的成为“胖子”了,自己一下子“富有”了?文体随之产生了,材料有一大堆,建议有很多种,其中自己也萌生了很多思路,想出了很多设计,可谓是杂念丛生,考虑过多,求全求美,面面俱到。最后我发现,越是如此越是不深不透,越显得浮光掠影,浅尝辄止,隔靴搔痒,只知皮毛。此次虽然获奖,但回想课堂,依然犯了这个毛病,教训不可谓不深。
四、备课还需磨课
磨课之苦在于如何让课眉清目秀,如何干净整洁,如何精练得当。语文课很容易旁逸斜出,面目模糊,有时甚至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重形式而忽略内容,重讲解而忽略探究,重组织而忽略文本,重环节而忽略生成,重步骤而忽略交流,重教师而忽略学生学情,总有一种捉襟见肘之感。磨课就好比手中得拿着一把剪刀,对自己的课进行一次剪纸,头中必须有清晰的图像,剪到之处,必须精当巧妙,才能剪出课堂艺术的精品。
课的好坏,根源在于课堂设计,而课堂设计的好坏,根源就在于语文老师的语文功底。语文课堂永无止境,必须加强修炼,还必须苦“炼”才行。
不知其他人是否有这样的切身体验,我在上公开课之前充满了焦虑和紧张。献丑是需要勇气的,是必须正视而又需要忘记自己缺陷的,这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你会时不时地想起自己这些年来的哪些语文课是经过“精心打扮”,哪些是任其自然听之任之的。心理变化是忽而有了自信,忽而又格外自卑;忽而乐观,忽而消极。总之公开课是很难做到身心合一,让自己舒适自然一点的。
因此,我认为上公开课首先是对自己平时的课堂有没有经常做到“清洁”,有没有对不足之处加以改正的一种反思。这种反思是必要的,就是从自己过去的课堂中找到自己的形象,这种反思会让自己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也会认识和审视自己的课。找到自己曾经比较好的“装扮”,从而能够自信地站在讲台上。
我的感觉是,上一次公开课心中充满诸多苦涩,其中苦就苦在备课时的复杂心理当中。
一、备课时苦于没有角度和思路
因为自己的个人喜好,可能对有些文体有感觉,对有些文体没感觉。自己有感觉的比如诗歌、散文,因此充满自信。然而对文本没感觉就没有阅读经验和心得,在课堂设计方面就显得格外困难,所以不感兴趣,因而没有设计思路,于是上课就成为一件格外困难的事情了。因此,教师必须得克服这种苦涩,让自己努力喜欢所有的文体,要对各种文体都有自己一番独特的领悟与见解。因为要上公开课,没办法也得有办法,没思路也得有思路,没角度也得有角度。一堂好课的前提,首先教师应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独特的阅读感受,才能有内容,才能挖掘出课文的内涵,才能上出新意。课堂思路清晰,学习目标就会明确,课堂设计也自会趋于合理。害怕上公开课的原因之一可能是,怕自己没有走进课文,自己本身修炼不够,修为不深,解读文本的能力不行。这些也许正是平时不字斟句酌,轻描淡写,随意应付积累下来的“恶果”,真正到了公开课的时候,这种硬伤则显露无遗。好好修炼“内功”是语文老师的永恒目标,这也是本次上公开课的最大感受。
二、备课有了思路和角度,但又苦于没有上课的材料
无论是阅读体验当中的,还是来自生活阅历当中的,语文老师倘若视野不广,功力不够,腹中无物,则会导致胸中无策。老师因为“一无所有”,必然产生心虚,心虚就易于务虚,故而教学环节落不到实处,忽略了语文本应具备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又加上格外重视公开课的“穿着打扮”,课堂就更显得飘忽不定了。语文课不像语文课,而变得不伦不类,面目模糊。此次上公开课之前,我最害怕的就是自己没有将课上成语文课,所讲知识没有上出新闻文体本来蕴含的语文要素,学生没有学到语文知识。
三、备课占有了大量的材料,苦于不知如何使用和选择
因为要准备,且准备必须充分,而充分是为了让自己自信。于是就四处寻找资料,虚心听取各方意见:课堂目标方面的,课文内容方面的,课堂设计方面的,重点难点方面的,能力训练等方面的,学生活动方面的,课堂组织形式方面的,教师语言方面的等,这样难道自己真的成为“胖子”了,自己一下子“富有”了?文体随之产生了,材料有一大堆,建议有很多种,其中自己也萌生了很多思路,想出了很多设计,可谓是杂念丛生,考虑过多,求全求美,面面俱到。最后我发现,越是如此越是不深不透,越显得浮光掠影,浅尝辄止,隔靴搔痒,只知皮毛。此次虽然获奖,但回想课堂,依然犯了这个毛病,教训不可谓不深。
四、备课还需磨课
磨课之苦在于如何让课眉清目秀,如何干净整洁,如何精练得当。语文课很容易旁逸斜出,面目模糊,有时甚至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重形式而忽略内容,重讲解而忽略探究,重组织而忽略文本,重环节而忽略生成,重步骤而忽略交流,重教师而忽略学生学情,总有一种捉襟见肘之感。磨课就好比手中得拿着一把剪刀,对自己的课进行一次剪纸,头中必须有清晰的图像,剪到之处,必须精当巧妙,才能剪出课堂艺术的精品。
课的好坏,根源在于课堂设计,而课堂设计的好坏,根源就在于语文老师的语文功底。语文课堂永无止境,必须加强修炼,还必须苦“炼”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