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挽歌科恩兄弟《缺席的人》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ham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个月前,科恩兄弟的《老无所依》是大热门,看过之后发现说不出什么,接受到它要传达的信息了吗?好像有也好像没有,问了说它好的朋友,他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还是说好,好像所有人都在谈论:这片是挺好看,不过它到底在说什么呢?弄一个片把大家都搞晕,也是个大本领。现在要说的不是《老无所依》,昨天重看了他们2000年的作品《The man who wasn’t there》,碟片封面上译做缺席的人。像把软刀子,噗一下刺进心里,一下儿扎很深。这片脉络更清晰,顺着时间往前捋,也许能看到他们来时的方向。
  
  故事
  
  我们的男主角艾德没有经历过二战,1949年,他在小镇上作一名理发师,沉默寡言,只是不停抽烟,爱的老婆与他的家庭生活死水一般无趣,甚至老婆出墙他也不甚在意。就是这样一个对生活“没什么意见”的普通得在不能普通的人,在一个连锁干洗店商人的忽悠下,决定要投资一万美元作干洗店的老板,而他想到的办法是向老婆的老板兼情人匿名勒索。事情败露,在争执中他不慎将老婆情人杀死,警方反而逮捕了他老婆,当他想要自首的时候,警察却完全不信任他,直至老婆在狱中自杀,他的生活回复到一潭死水的状态。他又将生活希望投在好友的女儿身上,希望带她去学钢琴成名,谁知该女孩儿并不想成为钢琴家,倒是对用性来回报他更感兴趣,二人车祸,醒来后他被捕:警察通过干洗店商人的账本知道了他才是“犯罪分子”,而在律师替他辩护的时候,都是通过向陪审团证明他太普通以至于不会经营如此精巧的犯罪活动来赢取同情,最终他获死刑,坐电椅。只有在死前获得杂志采访,写下他的人生故事,才有了他对世界发言的机会:讲述他普通而倒霉的一生。
  
  戏在哪里?
  
  科恩兄弟的影片几乎都没有特别大的外部动作,但是并非没有动作,而且影片并不沉闷,不是“玩儿状态”那种展示气氛的作品,其中都有着很足的戏剧性,独特之处在于他们影片中的主人公作出动作之后,得到的反馈把主人公也搞得很被动,疲于应付,巧合大于因果关系,荒诞滑稽多于“原来如此”,那么这么看来,根本的戏剧矛盾冲突在哪里?本片中用了不少时间展示了日常生活对艾德的消磨(这些部分有所谓“艺术片”的感觉),这种时间往往伴随他的自白,苍白的日常生活与他试图改变之间的差距,就是他要逾越的鸿沟。艾德的性格出于生活日常,我们每个人都有疏于经营生活、疲于应付、被动承受的一面,也都有努着劲儿往上挺的一面,但艾德这个人物身上,作者刻意放大了这种被动的,懒于改变但又心有不甘的状态,这其中就有了根本的戏剧性冲突,艾德不是生活化的人,像所有戏剧的主人公一样,他是经过提炼放大的极致化人物,戏的根本就在这人物上,然后得以产生动作,故而成戏,而不是延绵不绝的气氛展示(尽管本片的摄影很强大)。科恩兄弟抓住了冲突的根本,其他的故事安排和电影手段围绕这个来作运动,就避免了影片沦为杂耍和噱头,王家卫近期的影片就有这倾向,没根,花哨也不中看,真成了“无脚鸟”。
  
  一种荒谬的口气:叙述营造
  
  本片叙述的调调,扑面而来的第一感觉就在于还原了40年代好莱坞黑色电影的质感:黑白胶片拍摄,多数场景光比很大,同时又有细腻的影调(由此可见摄影技术之精湛,并非低成本制作),不同之处在于40年代黑色电影多数在绝望悲观的情绪中有着猛烈的冲突和动作,而本片则用了更多笔墨在主人公心理描写上,营造了一种日常生活消磨感,一种压抑的心理气氛。除了黑白影调之外,大量的画外独白,大量的升格镜头,无处不在的钢琴声也强调了这种人生荒芜的感觉。
  


  


  画外独白我们常见,《红高粱》里的独白给了传奇故事以天马行空的天地,伯格曼的独白与影像配合让心理层面活动被放大,本片的独白则在让情绪更具内向的同时,兼具了反讽意味:一面他现实中很少发言,一面却在头脑中永远磨磨叨叨。这个人的心理活动多过外在活动,但是心理活动不能只有独白,需要影像的配合。在他独白的段落中,或是自己一个人呆着,或是与其他人呆着但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管是坐着还是走着,此时经常用到升格镜头:他眼中的同事缓慢地为顾客掸掉头发、他独自逆向穿过街头人群、他在黄昏阳光中吐出一口香烟……这些部分要么伴随他的画外独白,想着要去做什么事儿,要么伴随贝多芬的《月光》,钢琴和升格在此时渲染的并非一种浪漫气氛,而更显得成为了一种嘲讽,好友的女儿弹奏钢琴说:贝多芬做这首曲子时候已经完全聋了,他听不见自己的音乐。我们这位哥们儿,主人公,却沉浸在这种自怜自艾的情绪中不能自拔,他自己一手造就了自己的命运。
  
  飞碟来了
  故事发生在1949年,二战结束,故事中没有直接展示背景,但是麦卡锡主义正在控制着美国,突飞猛进的60年代还有很远,社会气氛仍旧沉闷乏味。故事中出现了好几次有关飞碟的意象,令人不由想到著名的罗斯威尔飞碟事件:传说政府雪藏了坠落在该地区的飞碟,进行着秘密研究。罗斯威尔事件是那个时代著名的事件,至今仍然众说纷纭是个谜团,而飞碟不仅作为一个时代标志出现,它出现在艾德看的报纸上,出现在他车祸的眩晕中,甚至在狱中他幻想有飞碟出现,在监狱上方旋转,射出白光照耀着他。飞碟一次比一次更现实,从谣传到报纸,再到真实的形象在他头顶漂浮。与《三峡好人》中飞碟出现相同的是,飞碟并不令影片成为科幻片,不同点则在于本片中的飞碟意象更让我们明白主人公试图突破日常生活的内心欲望,它成了一个寄托,不过这个寄托不像麦子和马匹那么诗意,它更荒诞而显滑稽。
  
  科恩
  
  我们上网一搜索,无数关于科恩兄弟的文章,有种种说法:黑色幽默、苦涩嘲讽、悲喜剧、生活之荒诞与无奈……这些都从一个层面谈到了他们的影片,但作为作者的兄弟俩,是否能够被这些标签归类?从类型上说,本片是黑色电影(Film Noir),他们也拍监狱片/公路片、黑帮片等诸多类型,几乎都有该类型的典型特征,但却都拥有着他们独特的世界观和电影语言,是类型片在为他们保驾护航越走越远。借助类型片的叙述策略同时让作者在个人表达、类型素材和叙述方式之间找到了一种若即若离出入自由的控制,完全自我表达容易失控,完全类型化则毫无新意没有出路。说一句类似电视解说词的话:科恩兄弟和他们的作品,是美国这个类型片大国开放出的一朵奇葩(当然这类奇葩还有不少,要不怎么说是电影大国呢,什么鸟儿都能养活)。
  有影片拍省委书记苦心为民,有影片反应城市男女婚配问题,有影片记载艺术家创作实录,有影片描述古代土匪招安受辱,嬉笑怒骂,拍电影儿的和说书的一样,好的故事除了在叙述的精彩,往往在判断下得模糊,你不能从中看到真善美或假丑恶。《缺席的人》是一曲写给普通人的挽歌,尽管不无嘲讽,但他的压抑和向往,他的觉察和无动于衷,他的挣扎和消沉,他的这份平凡和无力感,你没有过吗?
其他文献
简介: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新快报》副总编辑      早就听传闻说,南方一些都市报出新闻现场都是摄影记者摄像记者一起上了,一直想证实这件事。一天晚上,正在办公室加班,收到了李洁军的短信:“怀旧海魂衫的创意不错啊!”李洁军曾任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新快报》摄影部主任、首席摄影记者,现在已经荣升为副总编辑了,但是仍旧主抓视觉影像这方面工作,正好可以向他探听一下虚实。  在电话里,那边同样加班的李洁军说他
期刊
简介:  新华社摄影记者,1990年 独自潜入伊拉克采访海湾战争;曾任新华社驻中东记者;当选全国十大新锐青年;记者生涯十六年,多次历险,著书四本:《我钻进了金字塔》、《重返巴格达》;《我在美国当农民》、《我从战场归来》  足迹:  最高他上过珠峰大本营,最低他下过死海,最冷的地方,他去过南极,最热的地方,他到过马来西亚热带雨林,最危险,他采访过海湾战争,最悠闲,他跑到美国当了一次农民,这就是外号“
期刊
◎类型剧情   ◎语言华语   ◎导演魏德圣   ◎编剧魏德圣   ◎发行ARS Film Production   ◎级别美国PG   ◎片长133 分钟   ◎首映台湾 2008-08-22    好电影首先得有好故事。  台湾电影《海角七号》就是这样。   故事的起源来自一个真实的事件。一个邮差偶然间发现一个历经几十年岁月沧桑的邮包并最终将这些信交到了收信人的手上。  1945年日本战败,一
期刊
吧主说话:  “六十秒,这是我们对学生最基本的影像训练,”北师大的张同道老师一如既往地坚持着自己对于学生关于一分钟影像的锻炼。结果显而易见,在过去几年中,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学生的作品在各类影展中频频获奖,而学院内部逐渐形成的作品展映与交流的传统也深深影响着学生们的创作热情。(尽管系主任王宜文老师总是很谦虚地说:“咱们是一所综合类院校,”但让人不由自主地把这些作品与一些专业类院校的
期刊
上海电子艺术节    上海电子艺术节是上海举办的一个新型文化项目,作为上海新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每年10月举办一届,中心活动区域长期落户在浦东。“2008上海电子艺术节”于10月18日至22日在上海举行(展览部分为期一个月)。本届以“城市化风景”为主题,划分三个模块展区:“浦东呼吸”、“杨浦微波”、“徐汇剪影”。  浦东呼吸:“电子风景”新媒体艺术展、“河流体”全景户外开幕特演、“风·水全知”
期刊
位于体育馆路的中国体育报业总社附近有不少体育用品店,和股市里一样,这几年有不少人把眼光放在了“奥运经济”上。2008年下半年后,股市风光不再,在冬天来临时,这些小店的店主已经把货物摆到了马路牙子上,却留不住匆匆而过的路人。  然而,作为新闻实体的中国体育报业总社却凭借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专业人员,在奥运期间创造了更多的价值。赵彤杰说,奥运期间, 单华奥星空与央视合作的一个视频项目就盈利了几千万。  
期刊
◎电影:《きみにしか聞こえない(只有你能听见)》  ◎类别: 剧情  ◎导演:荻岛达也  ◎主演:成海璃子 小出介   ◎片长:108MIN  ◎国家:日本  ◎时间:2007    如我们所知,很多电影都是以赚眼泪在门口发送手绢儿为卖点作噱头,这部电影一样。虽然个别镜头单拎出来可以冒充岩井,但这部片子却不是大师风大师范儿,我不这样说虽然出门不会被雷劈死,但定会被无数假招子男女的口水淹死是以示其文
期刊
作为美国《时代》周刊的老牌摄影记者,德里克·哈尔斯蒂德(Dirck Halstead)有充分的理由成为新闻摄影这一行业坚定的拥趸,但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他却开始鼓吹一个新的概念——摄影记者将会变成“两栖动物”,德里克用鸭嘴兽来形容未来摄影记者的工作特点,鸭嘴兽既有哺乳动物的特点,又具有爬行动物的特征,而这就好比使用摄像机的图片记者们,他们不但需要拍摄静止的图片,同时还要拍摄动态的视频。  听
期刊
简介:  《中国日报》摄影部主任、高级记者。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王文澜使小相机在摄影圈内是出了名的,他认为相机因“小”而符合摄影“随时拍摄”的原则。所以他使用的DV也相当小巧,虽“小”尤“专”。尽管现在市面上的照相机的摄像功能越来越多,摄像机也越来越提高图片拍摄效果,但作为一个专业纪实摄影师,王文澜依旧秉持“一事一机”的专业精神,相机是相机、DV还是DV。但无论如何,对于动态影像,王文
期刊
假如你认为你是一个有潜力的故事片导演,你有一个很棒的故事,但就是没钱拍,怎么办?你可以找一个类似我这样的制片人把你带到国际投融资平台上去碰碰运气,比如说刚结束的TPG。    从上海到东京再到TPG    东京电影节(TIFF)的业内市场环节——东京电影节影视节目交易市场(TIFFCOM)创立于2004年。TIFFCOM的重要组成部分是TPG——Tokyo Project Gathering(东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