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博物馆:科技燃情文物盛宴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g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熠熠青铜,吸引四方目光。8月12日,《科学导报》记者走进备受公众瞩目的山西青铜博物馆,目睹山西青铜重器的耀眼和夺目,在这里能深刻地感受到厚重三晋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据了解,2018年1月,中央部署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山西省公安机关将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列为重要内容,25000余件文物历经劫难,最终展现在世人面前。对眼前的一件件青铜展品来说,昔日散落各地,如今它们带着历史的尘埃和沧桑的往事聚集一处绽放魅力。
  1.博物馆之旅高科导览
   走进山西青铜博物馆一层大厅,记者看到几位小朋友在家长们的带领下围观着一个“会说话”的小家伙。原来它是博物馆的“机器人导览”,只要在屏幕上点击选择你想去的展区,小机器人就会引导方向带参观者前往。
   步入展览馆后,你时时处处都能看到一些科技亮点,感叹着科技与文物相结合碰撞出的火花,让参观者应接不暇,流连忘返。“第三只眼看博物馆”,这个名为“云观博”的APP是首款基于AR技术的智慧博物馆观览平台,它带着参观者开启博物馆奇妙之旅。山西省青铜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参观者只需要扫海报架上的二维码,下载云观博APP,下载成功后打开软件点击‘导览’按钮,选择山西青铜博物馆,正对贴有标识的展品扫描,即可获取文物信息,参观时还可使用管内免费WIFI。”
   记者在展厅内,看到有参观者使用云观博扫描展品,手机弹出一段视频和带有文字的页面,详细介绍了展品出土的情况、文物的年代及出土地。参观者对记者说:“如果你有感兴趣的内容还可以通过微信分享这个页面给家人朋友,还可以对喜欢的文物介绍进行打赏,这还是第一次体验,非常地好奇也很喜欢,让参观者对展品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而不仅仅停留在走马观花的阶段。”
   山西省文物局巡视员、山西青铜博物馆筹建办公室副主任宁立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作为主题性的博物馆,很多专家提出要做青铜文化、青铜考古、青铜艺术、青铜文明,但是经过认真分析,并吸纳了专家意见后,观众最终能在山西省青铜博物馆内看到三个内容,分别是华夏之根、礼乐春秋、技艺模范。这可以说是一座汇聚“国之重器”,凝聚山西青铜器精华,书写华夏文明与三晋文化的现代化专题博物馆。
  2.数字与青铜相得益彰
   除了陈列文物瑰宝的展厅外,山西青铜博物馆还有专门的教育互动空间和数字青铜展区等,总展示面积1.1万平方米。教育互动空间将互动展示和动手体验相结合,向观众普及青铜文化知识。数字青铜展区借助数字化的媒体技术,让参观者沉浸于青铜艺术的唯美之旅中。
   数字与青铜展厅内的科技含量很高,据馆内工作人员介绍,这里是国内超一流,兼具互动、体验和三维展示等多种科技元素的展馆,设计者站在公众的角度考虑,用最现代的科技手段揭开了青铜器的神秘感。展馆内有一个小剧场,每天按时段循环表演,为参觀者讲述青铜器和中国礼乐、礼制的关系,便于大家了解青铜器,为参观者解密古时候人们为什么会使用青铜器?它最大的用途在哪里?
   顺着展厅继续前行,记者看到一位参观者在大屏幕前,伸出手来屏幕就有所感应,大屏幕上将赵卿墓驷马战车车饰构件拆解,参观者按图索骥把车马器放置在马车的正确位置上,等车马器全部安装到位,屏幕上的马匹就飞奔起来,驰骋在硝烟弥漫的战场,让参观者耳目一新,颇为震撼。
   在互动体验设备上,观众可以360度欣赏文物的细节,并能了解有关背景知识。器型连连看、金文对对碰、纹饰拼拼乐等小游戏吸引了不少参观者。馆内工作人员表示,博物馆运用了很多先进的技术,让参观者能更好地贴近文物和历史,感受到青铜器的温度。开馆后的山西青铜博物馆会针对展览主题设计各类宣教活动,让公众参与和互动。
  3.参与式互动探幽寻胜
   利用科技和数字手段,让文物“活”起来,是山西青铜博物馆的一大特色。由光峰科技为山西青铜博物馆打造的CAVE沉浸体验空间、画卷长廊、电子书等激光投影方案,向大众酷炫地展示了山西灿烂的历史和文化,也生动“讲述”着青铜器物的王者时代。
   巨幅画卷长廊,带参观者感受历史滚滚变迁。据了解,为了直观展示山西青铜文化的面貌、成就和历史,光峰科技采用无缝拼接融合的激光投影方案,打造了一副18×3m的巨幅画卷,将历史直接搬到观众眼前。色彩表现力是本方案的一个重要要素,方案所采用的光峰科技工程投影机D系列,体积灵活轻巧,色域覆盖Rec.709,色彩亮度和饱和度长期保持,色彩表达更加准确可靠,可真实再现自然界的缤纷色彩。
   此外,因正值暑期,山西省青铜博物馆“探幽寻胜”展厅还推出了暑期系列教育活动,每周二到周五体验制作拓片,参观者在工作人员指导下,体验文物工作者如何在青铜器上提取纹饰及铭文信息,并完成一幅属于自己的拓印作品。周末是金文临摹、凤鸟纹纸浆画,参观者可以了解铭文或纹饰在青铜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动手试着完成一幅属于自己的作品。
   记者在展厅内看到,山西青铜博物馆志愿者李煜正在指导她的妹妹体验制作拓片,李煜告诉记者:“我是一名大学生,听说博物馆招志愿者就利用暑期时间来进行实践,最近被轮岗到指导体验制作拓片的岗位上,就带着自己还在上小学的妹妹前来体验,而妹妹李蓉蓉对这样的体验很感兴趣,姐妹俩在互动中体验和了解着山西青铜史。”
   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中国青铜器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常见于西周青铜器上的“子子孙孙永宝用”铭文,正是人们传承中华文明、汲取发展力量的祈愿。
其他文献
把焊花飞溅当做最欣赏的美景,把完成一道道完美的焊缝做为最真实的追求。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山西省电力勘测设计院工程承包分公司工程管理部副主任贾向东,凭着对焊接技术的热爱和高度的敬业精神,勤学苦练、刻苦钻研,一步一步成长为一名技术过硬的高压焊工、焊接高级技师、焊接专家。   贾向东先后参加过国家重点工程——山西大唐神头第二发电厂二期工程、山西阳城发电厂二期工程等十多座电厂建设和多座机组检修工程的焊接工作,
期刊
马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手工艺之一。在新疆伊犁这个多民族的地区,多少年来,无数匠人在昏暗的小作坊内将一生的心血付诸于马鞍上,库得勒克·乌力旦就是其中之一。   庫得勒克的家族从事这门手艺已60年,他的父亲曾是伊宁市最有名的马鞍师傅。25年前,20岁的库得勒克与哥哥从父亲手中学习并继承了制作马鞍的手艺。随着父亲与哥哥先后离世,目前家族中只有他一人还在从事这门手艺。库得勒克制作的马鞍不仅在伊宁市响当当,还
期刊
据报道,看新闻可以赚现金,刷视频可以拿红包,甚至聊天打字、走路跑步也可以赚钱……一批声称使用就能赚钱的手机APP频繁在网络上打广告,吸引大量用户下载安装。笔者调查发现,此类APP多数涉嫌夸大宣传,承诺的高额回报往往无法兑现,其鼓励用户拉人头发展下线的模式引发质疑。   的确,许多“赚钱APP”的广告很诱人,实际操作却是耗时耗力,很难达到设定的提现门槛。一些用户为了追求所谓的高收益,不惜在APP上花
期刊
当前,我国金融科技发展步入快速成长阶段,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深化金融科技应用。从全球的发展趋势来看,科技在资管领域的运用已成为主流。2017年开始,美国华尔街中的投行、基金公司等逐步进入数字资产管理领域,摩根大通更是在去年就强制要求其新进资产管理分析师学习编程语言,而学习数字算法和机器学习也被提上了日程。   在业内人士看来,金融科技步入“深水区”,资管科技有望成为金融科技的又一个突破点。  1.
期刊
为解决中小微企业信息不充分、不准确、不对称等难题,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工作组近日启动了中国供应链金融数字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向社会提供全面、安全、高效的供应链金融数字信息服務。这一平台将作为供应链金融行业基础设施,通过全面采集、整理、加工中小微企业基于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完整信息,对中小微企业进行多层级画像,构建中小微企业全景关系网络图谱。
期刊
上海8月8日在杨浦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推出了科技园区联合成长、“星火燎原”等新型投资基金,形成覆盖双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投融资服务链。上海市科委等部门还把杨浦作为上海市首个开展科技履约贷联动试点的区域,由银行提供不超过10亿元的贷款规模,由市区两级政府共同设立风险补偿准备金3000萬元,用于区域内科技企业履约责任保证保险贷款的风险补偿。
期刊
近日,笔者获悉,央行已推出了五大粤港湾大湾区的金融便利措施:一是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使用移动支付;二是方便香港居民在异地见证开立内地银行的结算账户,包括二类账户和三类账戶;三是建立贸易融资平台;四是在深圳前海建立人民币海外投资基金;五是在广东自贸区允许复制自由贸易账户。
期刊
见到廖洪强时,他身着蓝色衬衫,举手投足间温文尔雅,从容自若;声音略微低沉,但极富穿透力;鬓角微白,风度翩翩。   三十多年来,廖洪强始终以一名闯将的姿态,冲锋在科学发展的前沿阵地,为我国节能环保及固废资源化事业奉献着他的智慧和汗水,他是见证者,更是亲历者。如今的他,更是肩负大学教授的光荣职责,带领学生徜徉科技的奇妙世界,尽享科学之美。  1.漫漫求学路   “我出生在四川省广安县,这里也是我国改革
期刊
两年学完小学和初一的课程,14岁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科大”)化学物理系,23岁获得化学博士学位……中科大副研究员袁岚峰这如同“开挂”的人生,在不惑之年有了新的插曲。这一年开始,他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科技袁人”。   《科技袁人》是一档网络视频科普节目,2018年诞生至今全网播放量已超1.5亿,成为中国互联网科普类内容领域前1%的头部IP。   从科学家到科普大V,这位“网红”是如何炼
期刊
“要‘挤水铸金’,塑造‘金课’。”“顶尖大学,更要‘以本为本’。”   2018年的金秋,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正式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转型”为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在那之后的近一年时间里,他一直在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同事们一起,努力打造一批真正具有含金量的“金课”。   虽然职位有所变动,但丁奎岭科学报国的情怀和培养人才的初心始终未曾改变。不久前,丁奎岭当选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  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