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峰卧雪浑然成

来源 :收藏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30525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九峰雪霁图轴》是元代画家黄公望创作的纸本墨笔画,描绘隆冬时节雪后初晴的山间景象,构图新颖别致,风格雄浑。本文从构图方式、笔墨技巧两个角度赏析黄公望《九峰雪霁图轴》的艺术特点,继而以《九峰雪霁图轴》为例,分析黄公望画作中以“内心之山水”取代“具体之山水”的审美趣味。
  关键词:黄公望;《九峰雪霁图轴》;构图方式;笔墨技巧;审美趣味
  朱良志评黄公望,以“浑”来概括子久的全部绘画精神。他认为“子久的浑,体现在形式语言上,是关于绘画秩序的建立,浑,是一种无分别的境界”①。这种“无分别的浑”体现在《九峰雪霁图轴》中,不是对画功和技巧无分别的刻意追求,而是一种浑然天成却又无迹可寻的审美秩序:中正平和却稳中寓奇,奇峰突起之处却又完美融合在山与水、远与近的宏大回响里。由此,图轴上丝丝入扣的绘画逻辑与不拘师法的灵活变化,营造出浑穆规整与庄严神秘共存的无分别美感,更传达出一种不拘于形又不见于心的独特生命体验。于是,观照者的视角脱离了客观的物象世界,也不拘束于主观的内心世界,与天地浑然一体,实现了一种飘飘欲仙却又怅然若失的沉醉感。
  一、构图方式
  从构图方式的角度来看,《九峰雪霁图轴》(图1)沿用北宋经典的立轴分段式构图,上段抒写远山雪霁后雪卧群山、群山浴雪的阔远景象,中段勾勒山石萦回、重峦叠嶂的幽绝空谷,下段则点缀以村舍、曲水和山道,烘托出一派雪后初晴的清新通透气象。但《九峰雪霁图轴》的构图方式亦非千篇一律的仿制,黄公望在画卷的两侧对比、前后呼应中,倾入了独运的匠心。
  将画卷分为左右两爿而观之,主峰左侧描绘的是纵横的千年磐石,坡势变化有迹可循,起伏中连缀成为整体,又间以斧劈般的绝壁,恰到好处地写出群山巍峨的耸立之感。雪过天晴,云影消寂,天光下彻,照满九峰。光线从左侧进入画卷,成片的山石在积雪的映衬下散发晶莹的光泽,交映在一起又强化了画面的整体感,而外界的光影变化,在对比中也更加衬托出伟岸山石内蕴的静气和质感。在画卷的右侧,光线被主峰和左侧的山峦阻隔,投下一片朦胧的阴影,阴影之中,奇峰耸立,怪石幽绝,峭拔冲天,使观画者顿兴“百步九折萦岩峦”的蜀道之叹,心内愁绪交缠,所见群峰也随之产生由静向动的转化。在左侧的极静衬托下,画卷右侧的幽暗深谷传达出的实际是一种暗藏的躁动感。但将左右结合而看,这原本对立的二者在漫布山野的雪被中又达成了统一,连片的白雪赋予了左侧山石厚重的质感和无限的静气,又氤氲着幽暗朦胧的气息,让右侧的奇峰在似有似无的缥缈中显露出突破静态的动感来。于是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山石愈加沉静,奇峰愈发峭拔,观画者的心境也在油然而生的肃穆感中实现升华,产生“如顾恺之《画云台山记》描写的道教式的飞升体验”①。
  画卷的前后呼应,也就是远与近的对照中,亦有画家的机锋。观者甫一观画,远处的山川几笔白描,中段的山石连缀成势,自然地将其关注的重心移向画卷的中下段。中下段里,三两屋舍隐于落落寒枝,远倚身后的山崖,近望一湾曲水。随着河水的流淌,观者的目光也顺流而上,转向画面的下段。此处,主峰的山石坡度趋于平缓,由各个方向探入山涧,也勾勒出水流的走向。绝妙的是,当读者溯游从之,找寻水流的源头时,黄公望没有将源头置于云山缥缈的遮掩中,而是让清溪转过山脚,消失在了主峰之后。不见清溪,是构图上视觉的感受,但清溪隐于山后,又仿佛出现在了观画者的心中。山与水互相依偎,相映成趣,这是一种“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意趣。读者极目远眺,更觉远山之远、险峰之险,由此,关注点最终回到上段的白描数峰,整幅画卷随之和谐地达成统一。
  二、笔墨技巧
  从笔墨技巧来看,子久画《九峰雪霁图轴》也是别出心裁。不同于他作《富春山居图》时对大披麻皴的频繁使用,《九峰雪霁图轴》中几乎没有皴法的集中使用痕迹。且看画卷上端的远山,子久仅以中、侧锋,用淡墨线稍稍勾勒其轮廓。在中段主峰的描摹中,子久先以淡墨造其型,而后以重墨勾勒山岩虬结之处,最后复以淡笔轻笼山体,用笔繁简有致、浓淡相宜、方正刚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九峰山石的层理变化,富有层次感。在用墨上,《九峰雪霁图轴》打破了传统山水画的惯例。北宋的山水画,多以浓墨写山石松木,以留白写流云清溪,以突出山的厚重、水的澄澈、天的高远,这一点在《九峰雪霁图轴》中恰巧相反:黄子久将用墨的重点放在曲水和远天上,在山石树木,特别是画卷左侧向阳的部分上却加以大面积的淡墨或留白。事实上,这种看似不寻常的用墨处理恰到好处地反映出大雪过后九峰银装素裹的洁白空灵气象。雪卧群山,四野苍茫,色彩的强烈反差更显出画卷的纵深感,雪后的山景愈发剔透,远处的天空愈发深邃,空间的立体感油然而生。“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②,子久对白雪的描绘脱离了以往对铅粉的依赖,用浓墨重彩恣意挥洒,演变出一种更具张力的表现方式。无怪乎清人吴升在《大观录》中大赞曰:“创前人所未造,示后人以难摹,尤妙在生面独开,仍不露自家墨法,一片精采神来气来作也。”
  总体来看,黄公望写《九峰雪霁图轴》,笔法介于严整和萧散之间,是向“无分别”审美秩序的靠拢。一方面,子久用笔极萧散。占据画卷主体位置的山石棱角分明、上下错落,全凭墨线勾勒,组成散布拼接的几何形状。山峰的轮廓简单分明,往往左右各三四笔便能描画出一座高耸的山峰。参差的树木没有细节勾勒,由疏散的线条快速点缀而成。另一方面,子久的用笔萧散而不失严整。《九峰雪霁图轴》的细节处不失法度,一笔一画严密整饬、简繁有序。比如画中的树木,仅由简单的线条信手点缀而成,但所用线条疏散中暗含秩序,整齐排布、层次清晰。又如其山石堆垒,虽然形态繁复,但岩石的延展和构造都纹理工整、条缕自然,充满张力和力量感。黄公望在萧散与严整之间高标独蹈,达成了风致与气象的统一。
  三、审美意趣
  观画更须知人。黄公望晚年参透世事,信奉全真教,追求浑全的生命体验,体现在绘画中则是“莫把做山水看”的艺术追求。全真教的“全真”指的是“去除虚妄,獨全其真”,要求人们破除形式上的虚幻,找寻真实的生命体验,黄公望在作《九峰雪霁图轴》时更是将这一点发挥到了极致。画卷中的山与水,不是真实山水物象的反映,而是心灵体验中的山水在笔墨间的呈现,恰如图卷里的那一条清溪,曲折蜿蜒隐于山后,最终出现在了观画者的心中。曾有学者考据《九峰雪霁图轴》所画山川的具体地点,但图画里的九峰山和《富春山居图》里的富春山一样,并非真山真水,而是画家内心山水的借机表现。也正因为此,在黄公望的画中,即使一草一木一石都具有真实的形态,但组合起来往往沾染了一种神秘的淡然之感和一种缥缈的仙气,这恰是画家恬淡内心世界的写照,是全真教“不生不灭,不朽不坏”哲学意识的表现。
  画卷上段的群山由淡墨勾勒,遗世独立、默然耸峙,宛如晶莹剔透的仙山,全不似人间所有,这样的“仙境之感”在黄公望的其他绘画中多有体现。作为全真教的忠实信奉者,子久的画多有仙境,如《丹崖玉树图》《仙山图》《九珠峰翠图》,但子久所画的仙境也并非完全超然物外、绝尘脱俗,就如同《九峰雪霁图轴》所画,远处山峰绽如雪莲,洁白盛放、玲珑晶莹,而近处的山脚下犹自存在三两屋舍,依偎攒聚,将读者从仙境带回尘世人间。这也印证出子久的山水并非真山真水,也非道家典籍中的仙山仙水,而是画家内心的山水。这就是全真教中融合儒家“道不远人”、释家“西方就在目前”所产生的独特见解:仙境就在人间,所见即是所思。由此,子久的《九峰雪霁图轴》继承了北宋范宽风雪山水画的特点,又将内心的观照和生命的体验融入其中,自成一家。后世文人画由写形回归写意,其中大概也有子久的影子。
  综上所述,黄公望画《九峰雪霁图轴》,于中正平和内暗藏机锋,于匠心独运上返璞归真,所追求的,是一种不在物外、反求诸己的艺术境界。黄公望摒弃写生式的山水,去追求内心山水的外在写照,进而也对后世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
  张晓宁,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教学法。
  注释
  ①朱良志:《南画十六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版,第25、30页。
  ②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唐代,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
  参考文献
  [1]冯远.雪霁韵有致 九峰独往还[J].公关世界,2019(2):42-47.
  [2]郭琪美.宋代山水画构图形式研究[J].大舞台,2014(10):21-22.
其他文献
互联网浪潮使信息传播速度不断加快,各种新媒体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网络热点事件能引发无数网友转发和评论,“借势”宣传应运而生。在电商领域,各大品牌已将借势营销运用得炉火纯青。尽管公益性质的博物馆不以营利为目的,但仍可以充分加以运用,进行借势宣传,以实现展示自身形象,提高知名度,推广展览、藏品、活动等预期目标。  一、博物馆借势宣传的定义  博物馆借势宣传,是指博物馆实时捕捉社会热点或公众
期刊
摘要:南朝画家宗炳提出的“卧游”思想对中国山水画产生了巨大影响,荆浩就是受其影响较大的一位山水画巨匠,他创作了山水画《匡庐图》。本文以赏析荆浩的《匡庐图》为例,阐释“卧游”思想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性。一张画要达到“卧游”的标准须满足两个要求,首先作画者要做到心手同一,也就是在技法方面炉火纯青,对作画对象应目会心;其次,画面必须体现“可游性”,观画者能够体会到“人入画中游”的真实感受,可以通过作画者
期刊
摘要:基本陈列对加强博物馆与群众的联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博物馆工作的核心,代表着一个博物馆的形象和地位。随着近年来“博物馆热”的兴起以及高新技术在展陈行业的应用,博物馆对基本陈列的改造工作越来越重视。基本陈列改造主要分为展厅改陈和日常更新。展厅改陈是整体改造,日常更新则是局部的完善。对于基本陈列的日常更新工作,首先要明确基本陈列的定位,通过提升展陈效果、加强宣传引导等方式,促进基本陈列整体效
期刊
摘要:柏孜克里克石窟第9窟壁画内容丰富,是选取多种壁画题材绘制而成的。文章对整个洞窟的现状进行概述,分析洞窟壁画题材,从造型和技法上剖析后甬道两壁上的菩萨造像、前室、左右甬道的千佛以及券顶的宝相花纹,判定第9窟的壁画艺术风格是中原文化艺术与高昌回鹘文化艺术相融合后,继而本土化的回鹘风格。  关键词:柏孜克里克第9窟;壁画;艺术风格  一、柏孜克里克第9窟壁画现状  柏孜克里克石窟作为高昌回鹘佛教艺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博物馆的信息化、数字化已成为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借助多媒体和数字化等手段,可以全方位展示博物馆的文物藏品,向公众进行宣传和教育。笔者结合基层博物馆工作实际,积极探索陈列展览的数字化发展新模式,用科技手段展示文物藏品背后的故事,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质量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数字技术;博物馆;文物展览;应用  互联网和数字化是当今最鲜明的时代
期刊
摘要:随着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以及新冠病毒疫情暴发,良渚面临“后申遗时代”和疫情防控常态化叠加期的双重挑战。良渚博物院作为宣传展示良渚文化的重要窗口,积极求变,持续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在宣传展示良渚文明成就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在“后申遗时代”与“后疫情时代”,良渚博物院将继续创新求变,实现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  关键词:后申遗时代;后疫情时代;良渚文化;良渚博物
期刊
摘要: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不朽文化传统,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民族精神与历史文化的结晶,即无数的古代艺术品不断流传至今,对它们进行鉴赏,有助于陶冶人们的情操。在对我国古代艺术的解读与传承中,鉴赏是一种重要的方式,透过鉴赏,能够将我国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突出的民族文化特征,经一代又一代的历史洗礼,绽放其璀璨的光辉。本文围绕当前中国古代作品中书画作品的传承与鉴赏进行分
期刊
摘要:新形势下,随着世界各国各地区文创产业的不断发展,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进程的见证者,需要肩负起自身的历史使命,注重文化脉络的延续。宝岛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的魅力永远铭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台湾历史博物馆都是以中国的历史为主,在藏品类型上存在一定的重叠,但承载着不一样的文化。本文首先提出了两馆的现状和主要内容,之后结合现状,分析两馆发展脉络,探究其发展方向,彰显历史
期刊
摘要:任何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都离不开孕育自身的文化土壤,离不开时代、民族、文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艺术是观念、思想、意识表达的一种媒介,油画是艺术表现的一种方式,是图像表现语言的一种媒介。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软实力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艺术形式也越来越多地侧重立足于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杨参军先生作为中国油画艺术的代表人物,其油画作品更多地吸收了中国元素,在西方油画表现形式的基础上,融
期刊
摘要:具象油画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新的表现形式,不再是简单的具象表现。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油画语言得到了创新与拓展,形成了多变的构图、主观的色彩和多元的造型理念。对具象油画语言进行深度研究,选取国内外优秀艺术家作品进行分析论证,不仅能够提高艺术学习者的知识素养,还能为具象油画的创作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具象油画;多样性;语言特征  一、具象油画语言  具象油画贯穿绘画史的每一个时期。具象作为一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