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读书会:让儿童阅读有法可循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ital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班级读书会的提出背景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指出,语文的本质就是“多读书”。语文教学要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教读—自读—课外导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努力做到课标所要求的“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语文教材在课外阅读方面做了许多尝试,如小学低年级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我爱阅读”板块,意在激发并培养儿童的读书兴趣;小学中高年级和初中教材,几乎每一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这样的教材设计,旨在纠正以往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忽视课外阅读、读书少的弊病。温儒敏先生强调课外阅读要让学生自主选择,但不是放任自流,必须有所指导。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有相应的教学计划,根据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安排适当的课外阅读,注意循序渐进,逐级增加阅读量与阅读难度,体现教学的梯度。
  那么,如何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如何指导儿童“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如何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和习惯?这些都需要一线教师的实践与探索。笔者从班级读书会入手,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读书交流活动,给儿童提供一个文本“输入”和“输出”的学习平台,以提升其语文素养。
  二、班级读书会的内涵阐述
  班级读书会是推进儿童阅读的一种组织形态,是一个自主、合作、共享的读书团体。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王林先生诠释道:“班级读书会,顾名思义,就是以班级为单位,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在语文课上开展的阅读活动。”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课外阅读,而是由教师指定(或师生共同确定)一本书,利用课内外的时间共同阅读,然后在班上进行讨论的读书活动。因此,班级读书会包括了“选书——阅读——讨论”这样一个完整过程。
  在班级读书会上,儿童的阅读不再是单篇的文本,而是整本的读物;教师对读物中的字、词、句一般不进行繁琐的分析,而是通过师生间的平等交流,激发儿童持续的阅读兴趣;师生既可以对读物中的某一段、某一章进行深入研读,也可以对其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者观点进行讨论和评价。在一定程度上,班级读书会所倡导的学习理念,更加凸显了儿童的主体地位,更加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班级读书会的实施路径
  1. 严选好书,确定读本。选书时,给予儿童一定的引导是必要的,这个导向主要是名著和经典,健康向上、有文学趣味的书,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儿童读的书,它们体现在:
  ① 经典性,即坚持向儿童推荐经历史筛选沉淀下来的文学著作。入选作品具有独特的新时代价值追求,丰厚的精神文化引领,能撞击读者心灵,令人久久回味,如《西游记》 《水浒传》 《一千零一夜》等经久不衰的中外优秀文学作品。② 序列性,即依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其生命成长的节点相链接,合理有序地选择一到六年级的儿童读物。如低年级的《爷爷一定有办法》 《安徒生童话》 《三毛流浪记》等绘本、童话、故事,符合儿童形象化的思维方式和故事化的阅读习惯;中高年级的《三国演义》 《上下五千年》 《草房子》等叙事性作品,内容丰富,情节生动,人物个性鲜明,利于激发儿童的情感共鸣。③ 趣味性,即在文本内容和呈现形式上充分考虑儿童的阅读期待与审美品位。如低年级的《小猪唏哩呼噜》 《不一样的卡梅拉》 《格林童话》等作品,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趣味性强,利于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
  2. 时光浸润,全班阅读。确定了班级读本,儿童阅读便能有的放矢。那么,在阅读的时间上,如何充分合理地把握呢?纵观儿童一日的生活和班级的课程表,可见儿童的阅读时光无时不有:如早到校的学生可以“美美晨阅”;午间休息四十分钟后,全班安静午读;每周一节阅读课,师生一起阅读,或导读,或共读,或分享;校园之外,睡前半小时“亲子阅读”亦可成为低年级儿童的精神食粮。
  读书有痕,填写“阅读时光”记载卡。中高年级的儿童在阅读之余,把每天阅读的内容及时记录下来,如“2019年1月5日,我閱读了《三国演义》第15~40页。”将阅读留痕作为儿童阅读的过程性资料,记录自己的阅读时光。
  低年级,教师可利用阅读课带着儿童开展“绘本导读”。借助精美的插画、引人入胜的故事,教师或朗读,或讲述,或带着儿童猜读,激发其阅读兴趣。与此同时,不忘“授人以渔”,教给儿童阅读绘本的方法,引导其关注绘本的封面、封底、插画,借助图画和文字了解故事内容,呼应故事情感。中高年级,教师可利用阅读课带着儿童开展“名著导读”。抓住作品中最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最引人深思的人物对话、最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或质疑,或设置悬念,激发儿童自主阅读的兴趣,让其怀着好奇之心阅读名著,一步步揭开名著的神秘面纱。
  3. 整本读物,全班讨论。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如何将读到的内容,经过大脑的处理和加工,有效及时地输出呢?班级读书会的讨论环节,为师生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围绕整本书,师生平等自由地开展讨论,大家不再拘泥于对文本的分析,而是注重对读物的整体感知,或人物的刻画,或语言的描写,或印象深刻的情节,或读书的感受。比如读完《西游记》后,可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唐僧师徒四人各有什么性格特点,说说你的看法。”“《西游记》的故事为人津津乐道,其中哪个故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西游记》这部小说拍成了电视剧,你觉得拍得好,还是写得好?”阅读的感受因人而异,利用班级读书会的交流平台,儿童能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在彼此的交流互动中撷取智慧之果。总之,儿童阅读有吸收输入,才有表达输出;有吸收输入,就应创造机会让其自由充分地表达输出。
  四、班级读书会的多元评价
  温儒敏先生强调,课外阅读要得到重视,不能停留于一般提倡,光有阅读量的要求也不行,关键还要有相应的评价。如何考察儿童一学期或一学年的课外阅读量、阅读面以及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呢?可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
  1. 诊断性评价。即在开展班级读书会之前,对班里儿童的阅读现状做适当程度的了解和摸底,以便采取相应举措使读书会开展得更加顺利、有效。如对儿童开展问卷调查,个别谈话,进行阅读情况的测试,以对儿童的阅读现状了然于胸,做到心中有数。
  2. 形成性评价。即在班级读书会上通过观察、对话、交流等方式,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适当调整,不断完善班级读书会。如“美美晨阅”是否安静地阅读,“阅读时光记载卡” 是否认真及时地填写,班级读书会上是否积极地分享读书感受等,均可作为评价的一个方面。
  3. 总结性评价。即班级读书会实施一段时间后,对儿童的阅读面、阅读量、阅读习惯和兴趣等方面的综合性检测。例如,低年级开展“童话在我心”讲故事比赛、“我喜欢的书中人物”绘画展等;中年级开展读后感评比、“共读一本书”知识竞赛、绘制读书小报等;高年级开展“我爱阅读”演讲比赛,撰写个人读书报告单,进行阅读能力综合测试等。在交流展示中,教师可以较清楚地了解儿童一段时间以来的阅读情况。
  班级读书会承载的“选书——阅读——讨论”的学习方式,在轻松愉悦的班级读书氛围中,让儿童的“输入吸收”变得自觉、持久,让儿童的“表达输出”变得自然、欢畅。愿班级读书会能让儿童阅读有法可循,任其畅游书海,恣意遨游!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江帆小学)
其他文献
薛法根:本次论坛,我们要思考三个问题。第一,革命文化传统教育的丰富内涵是什么?第二,在语文课程中,为什么要进行革命文化传统教育,教材当中编排的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其教学价值在哪里?第三,在课堂中,如何让革命文化傳统教育题材的教学落到实处?前两个问题,是对革命文化传统教育这类题材的教学价值的追寻,即为什么我们要教这类文章。请吴永军教授给我们做一下理论的阐释和引领。  吴永军:各位老师好。我那天给学生
期刊
小学语文教材六上第三单元中,出现了一篇与众不同的课文——《故宫博物院》,课文由四篇材料组成,是由非连续性文本串连了说明文、故事、图片、平面示意图等文本样式而成的,这有别于之前所见的简单的、形式单一的非连续性文本。  一、“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  “非连续性文本”(以下简称“非连”)一词在语文学科中正式出现,是在《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
期刊
2019年秋季开学,全新的统编版教材如约跟小学高年级师生见面了。统编版教材增加了古诗文学习的比重和课外阅读书目的引导,同时将大量的名家经典之作编入教材,浓浓的语文味和传统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令人爱不释手。纵观五、六年级教材,郭沫若、梁晓声、巴金、老舍、朱自清等众多现当代作家的作品选入课本。这些文章语言或典雅优美、或朴实无华、或含蓄隽永、或活泼灵动,呈现着鲜明的个性特点。无论哪种风格的语言,阅读这样
期刊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第四单元以阅读策略为主线组织教材内容,是统编教材的创新编排之一。  本单元编排的阅读策略是“预测”。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作为“预测”阅读策略单元中的精读课文,旨在学习预测,对预测策略进行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了解、掌握预测的一般方法。  所谓“预测”,就是读者根据一定的线索去猜测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学生在以往的阅读过程中,预测的行为其实早就已经发生,只
期刊
曾在一本书上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们总是把目光放在自己的前进速度有多快上,盯着时间不放。其实比时间更为重要的是指南针,相比你人生跑得多快,更重要的是你是否寻找到了正确的方向。”确实,无论是航海、探险、旅行还是生活,如果没有了指南针,就注定会迷路。教学亦如此,课堂上也需要指南针来明确教学的方向,同时借助舵手的引导,朝磁石的方向前行。  一、学生是课堂上的“指南针”  《蝙蝠和雷达》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
期刊
一、校园阅读的现实困境  在全民阅读炙手可热的氛围中,推广阅读是顺势而为、应时而动的举措。然而,真正地让阅读根植于人的心中,铺陈于教与学的场域中,游走于学校、家庭、社会的环境中,我们感到还是难点较多、时有不爽,甚而如坐针毡、如鲠在喉。  1. 片面应试的传统惯性依然强大。  片面应试的观念、思维使得我们的教育行为形成了难以掉转的惯性。主要表现在:一是迷信(有时是麻醉)于死抠教材和教辅,不放过可能没
期刊
学科工作坊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载体,对学科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营造同伴互助的教研场域意义重大,是引领教师自主发展的孵化器。笔者作为一名基层的乡镇教研员,在学科工作坊建设中做了如下思考与实践探索。  一、学科工作坊建设的思考与定位  在日常教研中我发现:教师们渴望专业成长,却找不到好的途径与方法;他们日复一日地备课、上课,关键时刻仍感觉课拿不出手;周周都搞教研,但是提升却不明显,在实践中常常分
期刊
文言文、白话文是一脉相承的,现代的白话文是在文言文的基础上孕育而生的。把文言文选入统编版教材,目的就是让学生认识古文,了解古文的独特形式,让学生在语言发展的黄金阶段,接受文言启蒙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让学生爱上文言文,轻松学习文言文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探寻教学策略。  一、故事“设”境,让文言文有趣起来  文言文离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把知识融入生活中,才
期刊
猜想是根据已有材料和知识做出的,符合一定经验与事实推测性想象的思维形式。猜想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一要求启示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与文本互动碰撞,不断地展开猜想,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促进生本之间、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帮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地获
期刊
时下,整本书阅读成为语文教学的新潮,各种推荐书单、整本书阅读课、读书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在各个学段的学生中开展。在这样景象的背后,出现学生对词语理解积累不足、对所读内容一知半解、对写作的促进收效甚微。面对这种现状,教师如何指导才能使整本书阅读更有实效?  下面,我以指导六年级学生阅读《少年读〈史记〉》一书为例,谈谈从夯实“双基”、读写运用、训练思维三个方面设置阅读任务,提升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性的做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