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启棘螈探寻之旅
第一次做出想要去拍摄镇海棘螈的决定,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彼时我抱着冰润的西瓜吹着冷气,坐在北京工作室的电脑前无所事事地刷着微博,突然发现一个新的镇海棘螈分布地的消息进入视线。我留言说这种动物数量很多,并不难找,我的朋友水伯说你自己一定拍不到,不服就来宁波试一下。于是我回复说,好吧,我与你打赌。
而此时我正端着沉重的相机以及连接在一起的两个外置闪光灯,气喘吁吁地走在潮湿而闷热的宁波丘陵山中,速干衣的面料沁透了汗水完全黏在衣服上,黑白相间的白纹伊蚊隔着裤子在我腿上咬了三四十个包,甚至连眼睑都被叮得肿了起来。我喘息着停下步伐,看着身后与我同样狼狈的水伯,暗自沮丧只因为一个口头的约定而把自己搞成这副狼狈模样。我们已经开着车在宁波的山间穿行了两天,明天一早我就要飞回北京,却还没能拍到镇海棘螈。
镇海棘螈,国家二级保护两栖动物,行动缓慢,有着大个壁虎状的外形与黑色粗糙的皮肤,漆黑的眼睛与坚硬的棘刺。与在中国分布的其他种类的蝾螈不同,镇海棘螈的皮肤并不似鱼般滑溜,反而干燥且有着坚硬的突起,或许这些外形也叙述着它们古老的存在历史。镇海棘螈的化石标本表明,这种古老的动物已经在地球上生存至少五千万年了,说它们曾经是恐龙的同伴亦不为过。在这千万年的沧海桑田中,日本岛链与大陆分离,分布于琉球的琉球棘螈种群与镇海棘螈分离,成为了独立的物种;而分布于大陆的镇海棘螈则因为气候变化,分布范围一再减少,至今只分布于浙江宁波周边几处山区。
“所以你觉得这个种群的分布范围会越来越窄?”我直起身子看着水伯,我们正在搜索一条岸边满是落叶的小溪,水伯弯着腰,在对岸的石堆边轻轻翻开落叶层,检查有无镇海棘螈出没的痕迹。
“是这么回事儿,虽然我们不断地在发现新的种群,可是因为台风或是干旱等等的天气因素,实质上的种群范围肯定在逐渐地缩小,就像西桥村山边被修路占了的池塘,能产卵的地方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在逐渐变少。”
事实上我们已经因为台风带来的暴雨,耽误了整整两天的时间,今天雨势略微,在宁波的最后一天,我执意要让水伯带我去上山拍照,不但为了打赌不输给他,更因为不想与镇海棘螈这种濒危的动物失之交臂。
意外收获——义乌小鲵
“有东西!”水伯突然挥手叫我,我快步趟着水走过小溪,他的头灯光柱直直地指着落叶建一个灰蓝色的小动物。
“义乌小鲵!”
是一只义乌小鲵的幼体,估计两个月前,它刚刚褪去外腮登上陆地。在漆黑的身体底色上是密布的糖霜般的银边宝蓝色花纹,这是幼体最鲜明的特征,成年之后它的糖霜样蓝纹将会迅速暗淡。这个小家伙好奇地用乌黑的眼睛望着这两个打扰它休息的“巨兽”,趁着它没有退却的念头,我迅速调整相机的设置,给她拍摄了几张肖像照。
“可惜不是镇海棘螈啊。”水伯在一旁略带嘲讽地看着我拍摄。身为浙江人的他已经把全省的两栖类动物拍了个遍,甚至一些云南和广西的两栖动物也拍摄过。他深知镇海棘螈并非容易拍摄,除非有十足的运气,不然像他这样一有时间就上山的自然拍客,怎么会只见过两次呢。
“是这么回事儿,谁都不想错过一个拍摄濒危物种的机会,尤其在物种灭绝概率这么高的情况下,更何况我还与你打了赌呢!”我收起相机,将刚才覆在这只义乌小鲵头顶的落叶重新盖好。两栖动物天生是一种弱小的类群,它们的幼体——蝌蚪,没有鱼类可以快速游动的技能,也没有用于抵抗的尖牙。就在这条溪水稍稍下游的池塘里,我和水伯看到了一群合征姬蛙的蝌蚪,有着鲜艳的金属光泽、如小鱼一般,正在被一只大田鳖肆意地捕杀。这些蝌蚪的父母就藏身于池塘边的竹林里,依靠隐秘的保护色捕食节肢动物,以维持自己的生存。动物界有时候很奇怪,合征姬蛙需要去捕食甲虫等节肢动物,而大田鳖或是溪蟹这些冷酷的节肢动物则会捕食蝌蚪及成蛙,自然界每时每刻都在如此轮回着。在竹林中还栖息着镇海林蛙,隐秘的保护色让我几乎没能发现它,在我拍摄一只山蜗牛的时候,它出其不意地跳到我的肩膀上,又跳回到竹叶堆上一动不动。我四下张望没有发现,直到它再次跳跃,我才拍下了它的保护色与环境融为一体的画面。
历尽艰辛终寻获
大多数两栖类动物都是机会主义捕食者,在向溪流的源头进发的路上,我们观察到了多种蛙类守在溪流边,等待着捕食到水中产卵的各种昆虫:淡肩角蟾、华南湍蛙、花臭蛙和斑腿泛树蛙。其中斑腿泛树蛙还在繁殖期,我们看到的这只孤单的雄性在小水塘的一段树枝上,每间隔2两三分钟,它就会寂寥地叫上几声,看看有没有雌性能回应它的求爱,但至少在我们离开前,它还没能得偿所愿。
我又能否得偿所愿?还是像它一般失意而归?闷热潮湿的林间,蚊蝇叮咬的困苦,当然还有来自于水伯玩笑般的嘲讽,都不及没有收获时心里那种严重的失落感折磨人。天色已经完全黑了下来,我们还在不断翻找落叶层和水边,查看石头下边是否有心仪的那种小动物。我关闭掉头灯仰望头顶的星空,四周唯有虫鸣与蛙叫。离开了都市中的人类,我仿佛与各种动物很快就融为一体,习惯黑暗,习惯森林中的环境。
“有了!真是算你走运!”水伯大功告成一般地直起腰,只见他身前的一块石头下边探出一个小小又发扁的头,有一段时间,甚至有一两分钟,它动也不动,我觉得它好似进入了长久的睡眠,直到它缓慢地抬起头,我深吸一口气拿起相机,准备开始给这个小家伙拍摄肖像。
年幼的镇海棘螈,甚至可能是今年刚刚出生的,它背上的棘刺还不是那么的明显,只能看到一些若隐若现的白色凸起。那些凸起将逐渐发育成角质的颗粒,甚至是棘刺,在它们遇到捕食危险的时候用于反抗。
物种保护发人深思
找到这个幼体后,我并没有特别的激动,反而感觉异常的宁静,水伯也并不做声,只是在一边安静地看着我一张又一张地拍摄这个小家伙。镇海棘螈除了在出于北仑的、面积极小的保护区内可以获得一定庇护外,剩余栖息地的种群都面临着灭绝的风险。水伯也与相约前来拍摄的爱好者约定,不将这个分布地的信息透露给更多人。两栖动物的非法采集极为有利可图,2013年荷兰科学家就曾爆出东京有人以500美金每只的价格贩卖两只镇海棘螈。水伯期望自己每年都可以来观测这个繁殖地的镇海棘螈,“但愿不会消亡。”他在一旁欣慰地如此道来。
后来我又很幸运地拍摄到了一只成体的雌性镇海棘螈,以及更上游水塘中处于蝌蚪期的镇海棘螈。口头打赌的胜利并未使我获得喜悦,反而逐渐陷入了缓慢而灰暗的思索。公路、村庄、农田,人类的附属环境不断冲击着自然的生境,我们所处的这一片山区已经被人类分割成了一片生态孤岛,这里的镇海棘螈也没有办法和其他地区的同类进行基因交流,长此下去早晚会种群全灭。我与水伯了解这一点,但又深感无能为力。结束这一天的拍摄,当我收集摄影器材,转身准备下山走出山林的时候,只能深深地祈祷自己给这些小生灵拍摄的照片,不会是这个物种最后的肖像。
第一次做出想要去拍摄镇海棘螈的决定,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彼时我抱着冰润的西瓜吹着冷气,坐在北京工作室的电脑前无所事事地刷着微博,突然发现一个新的镇海棘螈分布地的消息进入视线。我留言说这种动物数量很多,并不难找,我的朋友水伯说你自己一定拍不到,不服就来宁波试一下。于是我回复说,好吧,我与你打赌。
而此时我正端着沉重的相机以及连接在一起的两个外置闪光灯,气喘吁吁地走在潮湿而闷热的宁波丘陵山中,速干衣的面料沁透了汗水完全黏在衣服上,黑白相间的白纹伊蚊隔着裤子在我腿上咬了三四十个包,甚至连眼睑都被叮得肿了起来。我喘息着停下步伐,看着身后与我同样狼狈的水伯,暗自沮丧只因为一个口头的约定而把自己搞成这副狼狈模样。我们已经开着车在宁波的山间穿行了两天,明天一早我就要飞回北京,却还没能拍到镇海棘螈。
镇海棘螈,国家二级保护两栖动物,行动缓慢,有着大个壁虎状的外形与黑色粗糙的皮肤,漆黑的眼睛与坚硬的棘刺。与在中国分布的其他种类的蝾螈不同,镇海棘螈的皮肤并不似鱼般滑溜,反而干燥且有着坚硬的突起,或许这些外形也叙述着它们古老的存在历史。镇海棘螈的化石标本表明,这种古老的动物已经在地球上生存至少五千万年了,说它们曾经是恐龙的同伴亦不为过。在这千万年的沧海桑田中,日本岛链与大陆分离,分布于琉球的琉球棘螈种群与镇海棘螈分离,成为了独立的物种;而分布于大陆的镇海棘螈则因为气候变化,分布范围一再减少,至今只分布于浙江宁波周边几处山区。
“所以你觉得这个种群的分布范围会越来越窄?”我直起身子看着水伯,我们正在搜索一条岸边满是落叶的小溪,水伯弯着腰,在对岸的石堆边轻轻翻开落叶层,检查有无镇海棘螈出没的痕迹。
“是这么回事儿,虽然我们不断地在发现新的种群,可是因为台风或是干旱等等的天气因素,实质上的种群范围肯定在逐渐地缩小,就像西桥村山边被修路占了的池塘,能产卵的地方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在逐渐变少。”
事实上我们已经因为台风带来的暴雨,耽误了整整两天的时间,今天雨势略微,在宁波的最后一天,我执意要让水伯带我去上山拍照,不但为了打赌不输给他,更因为不想与镇海棘螈这种濒危的动物失之交臂。
意外收获——义乌小鲵
“有东西!”水伯突然挥手叫我,我快步趟着水走过小溪,他的头灯光柱直直地指着落叶建一个灰蓝色的小动物。
“义乌小鲵!”
是一只义乌小鲵的幼体,估计两个月前,它刚刚褪去外腮登上陆地。在漆黑的身体底色上是密布的糖霜般的银边宝蓝色花纹,这是幼体最鲜明的特征,成年之后它的糖霜样蓝纹将会迅速暗淡。这个小家伙好奇地用乌黑的眼睛望着这两个打扰它休息的“巨兽”,趁着它没有退却的念头,我迅速调整相机的设置,给她拍摄了几张肖像照。
“可惜不是镇海棘螈啊。”水伯在一旁略带嘲讽地看着我拍摄。身为浙江人的他已经把全省的两栖类动物拍了个遍,甚至一些云南和广西的两栖动物也拍摄过。他深知镇海棘螈并非容易拍摄,除非有十足的运气,不然像他这样一有时间就上山的自然拍客,怎么会只见过两次呢。
“是这么回事儿,谁都不想错过一个拍摄濒危物种的机会,尤其在物种灭绝概率这么高的情况下,更何况我还与你打了赌呢!”我收起相机,将刚才覆在这只义乌小鲵头顶的落叶重新盖好。两栖动物天生是一种弱小的类群,它们的幼体——蝌蚪,没有鱼类可以快速游动的技能,也没有用于抵抗的尖牙。就在这条溪水稍稍下游的池塘里,我和水伯看到了一群合征姬蛙的蝌蚪,有着鲜艳的金属光泽、如小鱼一般,正在被一只大田鳖肆意地捕杀。这些蝌蚪的父母就藏身于池塘边的竹林里,依靠隐秘的保护色捕食节肢动物,以维持自己的生存。动物界有时候很奇怪,合征姬蛙需要去捕食甲虫等节肢动物,而大田鳖或是溪蟹这些冷酷的节肢动物则会捕食蝌蚪及成蛙,自然界每时每刻都在如此轮回着。在竹林中还栖息着镇海林蛙,隐秘的保护色让我几乎没能发现它,在我拍摄一只山蜗牛的时候,它出其不意地跳到我的肩膀上,又跳回到竹叶堆上一动不动。我四下张望没有发现,直到它再次跳跃,我才拍下了它的保护色与环境融为一体的画面。
历尽艰辛终寻获
大多数两栖类动物都是机会主义捕食者,在向溪流的源头进发的路上,我们观察到了多种蛙类守在溪流边,等待着捕食到水中产卵的各种昆虫:淡肩角蟾、华南湍蛙、花臭蛙和斑腿泛树蛙。其中斑腿泛树蛙还在繁殖期,我们看到的这只孤单的雄性在小水塘的一段树枝上,每间隔2两三分钟,它就会寂寥地叫上几声,看看有没有雌性能回应它的求爱,但至少在我们离开前,它还没能得偿所愿。
我又能否得偿所愿?还是像它一般失意而归?闷热潮湿的林间,蚊蝇叮咬的困苦,当然还有来自于水伯玩笑般的嘲讽,都不及没有收获时心里那种严重的失落感折磨人。天色已经完全黑了下来,我们还在不断翻找落叶层和水边,查看石头下边是否有心仪的那种小动物。我关闭掉头灯仰望头顶的星空,四周唯有虫鸣与蛙叫。离开了都市中的人类,我仿佛与各种动物很快就融为一体,习惯黑暗,习惯森林中的环境。
“有了!真是算你走运!”水伯大功告成一般地直起腰,只见他身前的一块石头下边探出一个小小又发扁的头,有一段时间,甚至有一两分钟,它动也不动,我觉得它好似进入了长久的睡眠,直到它缓慢地抬起头,我深吸一口气拿起相机,准备开始给这个小家伙拍摄肖像。
年幼的镇海棘螈,甚至可能是今年刚刚出生的,它背上的棘刺还不是那么的明显,只能看到一些若隐若现的白色凸起。那些凸起将逐渐发育成角质的颗粒,甚至是棘刺,在它们遇到捕食危险的时候用于反抗。
物种保护发人深思
找到这个幼体后,我并没有特别的激动,反而感觉异常的宁静,水伯也并不做声,只是在一边安静地看着我一张又一张地拍摄这个小家伙。镇海棘螈除了在出于北仑的、面积极小的保护区内可以获得一定庇护外,剩余栖息地的种群都面临着灭绝的风险。水伯也与相约前来拍摄的爱好者约定,不将这个分布地的信息透露给更多人。两栖动物的非法采集极为有利可图,2013年荷兰科学家就曾爆出东京有人以500美金每只的价格贩卖两只镇海棘螈。水伯期望自己每年都可以来观测这个繁殖地的镇海棘螈,“但愿不会消亡。”他在一旁欣慰地如此道来。
后来我又很幸运地拍摄到了一只成体的雌性镇海棘螈,以及更上游水塘中处于蝌蚪期的镇海棘螈。口头打赌的胜利并未使我获得喜悦,反而逐渐陷入了缓慢而灰暗的思索。公路、村庄、农田,人类的附属环境不断冲击着自然的生境,我们所处的这一片山区已经被人类分割成了一片生态孤岛,这里的镇海棘螈也没有办法和其他地区的同类进行基因交流,长此下去早晚会种群全灭。我与水伯了解这一点,但又深感无能为力。结束这一天的拍摄,当我收集摄影器材,转身准备下山走出山林的时候,只能深深地祈祷自己给这些小生灵拍摄的照片,不会是这个物种最后的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