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与佛教和西域语文学研究

来源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85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欧美接受过严格中亚语文学训练的陈寅恪,在归国前即以佛教和中亚(西域)语文学研究为其未来学术研究的重点,归国后便潜心梵、藏、汉佛教语文学以及敦煌汉文佛教文本的研究工作,并创造性地将东方文本语文学的文本精校和文本批评方法与中国传统的训诂、对勘和考据等方法完美结合在一起,使东西方学术传统熔于一炉.陈氏关于中亚(西域)语文学的文章寥寥数篇,却别开生面,成为中国最早的、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现代西藏学和蒙古学(蒙元史)研究成果,不但开创了佛教和西域语文学研究的学术新风,而且也为中国传统汉学研究注入了"虏学"(西域学)的新养分.
其他文献
在承继先民使用惯例的基础上,两宋理学家在使用"巧贼拙德"及其相关、相近话语时,对其内涵进行了转换.周敦颐《拙赋》从体、用、文三个层面,对"巧""拙"这一对范畴进行了界定.北宋理学"五子"门人及其后学,继承了其理学前辈的"巧贼拙德"思想,而从本体论、价值论、目的论、工夫论等方面,对"巧贼拙德"话语进行了深入开拓.胡寅、张栻等湖湘学者在性理层面上论证了"巧贼拙德"的合理性,提升了其在理学体系中的价值与地位.朱熹、吕祖谦、陆九渊及其后学,在理学工夫论、价值论及诗文批评标准等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巧贼拙德"的义蕴及
规避赋役是明代户籍赋役制度运作中不可忽视的现象。明中叶福建泉州盐场人群普遍通过顶替绝户、相冒合户附籍、析户等办法获得新户籍,进而同时支配民、军、灶等多重户籍,灵活安排丁田的户籍属性,最大限度获取优免、降低应役负担及风险。地方势要甚至同时勾结有司、盐司以偷漏役银、规避户役。利用多重户籍规避赋役的行为,是民间在国家财政、户籍管理制度框架下,结合自身财力、人脉和军役共同体、宗族等地方资源对户籍赋役制度的灵活运用。多籍策略的普遍性说明户籍赋役制度在明中叶成为民间制度套利的重要资源,不仅左右地方人群交往,还严重影响
检视中古时期文学选本编纂历史中的三个重要时刻,分别以南朝时期特别是公元6世纪的《文选》和《玉台新咏》、唐代特别是公元8世纪的唐人选唐诗、12世纪至13世纪的文章选本和
一前言 本文所指的崖墓画像是一种广义的画像(除了一般意义上所讲的画像之外),其中也包括单体的石刻雕像,它们的共同特点均是利用山岩雕刻,并与崖墓连为一体。画像崖棺虽然也是利用山岩开凿并与崖墓连为一体,但是由于其功能上的特殊性和具有相对独立的空间构成,笔者将画像崖棺与可移动的画像石棺视为同类,并已撰文进行了研究〔1〕,本文不再重复。
期刊
通过铜模吸铸法制备出了Nd_(60)Fe_(20)Co_(10)Al_(10)大块非晶合金,研究了该合金在晶化过程中的结构与磁性能,并利用等待时间法研究了其在晶化过程中的磁粘滞行为,结果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