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舞台上的民族主义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九八六年,一位正在湖南教书的美国女教师偶然结识了一群来自菲律宾的流亡革命者。由于刺杀马科斯总统的计划失败,这些菲律宾共产党员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逃亡中国。作为第三世界国家的革命同志,他们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随后被安置在长沙,有了自己的工作和住所。二十年后,正值阿基诺夫人的“人民力量”运动推翻了马科斯政府,一位流亡者认为重整山河良机已至,便挈妇将雏,带着对革命的乐观回到了菲律宾。然而,在几个月后的一次聚会中,美国女教师得知这位革命者已被阿基诺的军队处死。
  正是带着对中国和亚洲革命如此复杂而伤感的“前理解”,这位名叫瑞贝卡·卡尔(Rebecca E. Karl)的年轻女教师回到了美国,开始了她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多年思考和研究。虽然她的考察对象并不是席卷现代中国的共产主义革命,而是清末民初的中国民族主义,但她坦承,在湖南的一番经历仍是自己展开中国研究的最初动机。尽管同情并不一定来自于、更不必然意味着了解,然而在亚洲腹地的多年游历以及与第三世界民族革命——虽然已是夕阳般的尾声——传奇般的相遇,却无疑使她具有大多数美国同行所缺少的某种优势。或许正是由于如此,她的近著Staging the World: Chinese Nationalism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世界大舞台——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中国的民族主义》,以下简称《大舞台》)既具理论张力,亦不乏历史的体贴,并以其对美国东亚研究方法论的内在反思,成为近年来英语学术界民族主义及东亚研究领域颇有锋芒的一部著作。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曾感叹道,假若不对“民族”这个单词及其衍生的有关词汇有所了解,我们几乎无法对近两个世纪的人类历史做出解释。具体到中国近代史,当然也可作如是观。或许正是由于这一问题如此重要而又如此经典迭出,以至于后来者多少都会感觉到无从说起的困惑。然而瑞贝卡似乎并没有这样的苦恼——其提出问题的方式可谓相当特别。一九○四年,著名伶人汪笑侬创编的新派京剧《瓜种兰因》在上海春仙茶园上演。此剧描写土耳其因礼仪纠纷对波兰宣战,后者当然战败,不得不割地求和。剧情虽不尽合于史实,然因影射晚清政局,大受沪上观众欢迎,以至于警察局不得不出面告诫观众不可过于兴奋。如同当时众多可以视同政治寓言的文学作品,《瓜种兰因》不仅多含文字游戏(例如剧名即暗指瓜分、种族、波兰、原因),其剧情亦蕴含着“对现代世界与中国之间构建性关系的复杂阐释”。剧中采用的“波兰”、“亡国”、“同种”等词语看似平淡无奇,但倘若置于晚清思想发展脉络中,其与民族主义话语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便自然浮现。由于常被视作中国自身的镜像,“波兰”本身的词性与内涵在晚清语境之中不断发生变化。早期维新派如康有为对波兰的认识,以国家和统治者关系为中心的精英主义为主导,并不涉及“人民”与“社会”。但戊戌变法失败之后,知识界对清廷极为失望,遂把作为“民族”的波兰视为复兴之寄托。由此,知识界对国家的定义重心逐渐从狭义的“国家”(state)向“民族”(nation)移动,“人民”、“群”、“社会”等概念逐渐成为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剧中选择土耳其(指代日本)作为波兰(指代中国)的征服者,是以象征的方式表明种族的划分并非以文化相似性而是以现代国家力量/地缘政治为标准,不仅批判了晚清一度非常流行的中日“同种”论,而且也显示当时知识分子对以全球权力/地理而非文明/文化为基础的现代世界秩序的初步认识。作者以京戏为引子,从市井娱乐转入精英话语,此种举重若轻的叙述方式,颇有四两拨千斤之效。
  眼光的变化,使欧美之外更广阔的世界渐渐被纳入国人的视野。亚非拉地区的民族抗争不仅在实践层面,而且在理论和话语层面深刻影响了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演变。在《大舞台》的第二部分,作者再次聚焦于几个耐人寻味的历史片段,更生动地阐释了这一观点。一八八一年,夏威夷国王加剌鸠(Kalakaua)远渡重洋,访问中国并会见了李鸿章,提出了中国与夏威夷联手抵抗西方的请求。李鸿章却认为这一要求“不仅是放肆的而且是古怪的”,因而不予回应(中译本81页)。这位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对太平洋事务如此冷漠,似乎正折射出当时国人(绝不仅仅是决策层)对现代世界格局与殖民势力缺乏应有的认识。到了一九○○年,由于檀香山唐人街爆发瘟疫,梁启超被迫在已被美国控制的夏威夷短暂驻留。对于他而言,此时的“夏威夷”具有全然不同的意义。身处其中,他发现所谓“亡国”不仅意味着王朝更迭或领土丧失,同时也是一个种族、语言、文化和政治逐渐消亡的被殖民过程。为了使国人理解并警惕这种现代的“亡国”,则必须重视“人民”与“政府”的关系,建立现代“民族国家”(nation)。同时,华人在夏威夷被殖民过程中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不仅使他们和本土中国人结成了命运共同体,而且凭借他们的政治经验、反抗精神以及经济贡献,被中国知识分子视为新国民的理想形象,而民族主义的核心问题之一 ——“国民”理论,就得以在夏威夷华人的基础上被想象和建构。因此,借助梁启超等人的论述,夏威夷不再是对国人毫无意义的蛮荒海岛或地理符号,而是作为现代全球空间体系中超地域性的政治镜像,直接参与了中国民族主义话语的形成。
  事实上,伴随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全球范围内反殖民斗争的逐渐兴起,被中国知识界重新发现并赋予意义的地域空间绝不仅仅是夏威夷。从菲律宾到埃及,从土耳其到南非,这些地区爆发的民族革命斗争都曾在晚清舆论中激荡一时,也都从不同层面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对“革命”、“历史”、“人民”等现代主题的思索。正是借助这些彼此关联而又层次分明的个案分析,作者勾勒出起源期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的深层结构及其内部不同话语之间的矛盾、冲突、调和、形变,其中不乏洞见。譬如,作者认为一八九五至一九○三年间菲律宾反对西、美殖民统治的民族革命,不仅使中国知识界认识到“革命”对于解决民族生存问题所具有的具体而现实的意义,而且使他们对革命的现代性一面也有了初步了解:革命并非是蛮人的造反,而是殖民地人民在当代世界的社会政治实践的新模式。而只有通过理解革命,人民、国家、现代化和历史等等互相纠缠在一起的术语才可能得到清晰的梳理,晚清知识分子才能有效地把重要的理论和历史问题与全球形势联系起来并产生新的理解。同时,由于中国与菲律宾相似的地位与共同的被殖民/半殖民经验,晚清知识分子获得了一些即使在今天看来也难能可贵的见解——通过反观西班牙史书中的菲律宾人形象,他们辨认出了隐藏在帝国主义巧妙的历史叙事背后的整合性策略,并且认识到帝国历史叙事并非事实的真实反映,而是对特定人群具有物质意义的一种意识形态表述。这种表述同时构建起一整套全球结构体系,并通过自封为“历史”得到巩固。由此,不仅欧美列强所宣称的诸如“人文主义”、“文明社会”、“人种差异”等等命题变得十分可疑,弱小民族是否可能以及如何书写“历史”与“文明”等相当超前的问题也被令人惊讶地提出,虽然它们在当时并不可能得到回答。
  不过,尽管书中如此透辟犀利的论述所在多有,我更感兴趣的却是作为一位女性学者,瑞贝卡在对历史细节保持敏锐嗅觉的同时所展现的理论洞察力与批判意识。我以为,倘若不抱偏见,《大舞台》的每一位读者都会注意到她那宏阔的理论视野。她始终将中国民族主义置于全球现代性空间的背景下进行考察。在这背后,则隐含着作者对于现代性的激进理解——现代性是一个全球经济、政治、文化、力量、物质与表现的总体性结构,帝国主义形式的资本主义扩张使中国无可避免地成为这“总体”(杰姆逊语)中的一部分。作者强调,由于资本主义的扩张、帝国主义以及知识、实践的全球流通,晚清中国被明确和暴力地置于世界之中。因此,作为现代性产物的民族主义也就必须放在中国与外部世界,尤其是亚非拉被殖民国家的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复杂关系中来看待。这种互动关系不仅表现在对被压迫命运的彼此同情和政治斗争的遥相呼应,更體现在意识形态层面的相互渗透、辨别、吸收与融合。所以人们不应在一个封闭而孤立的模式或系统中分析民族主义话语,而必须将之作为一个文化、政治、历史问题,放在全球性的比较语境中加以考虑。
其他文献
偶然翻开《楞伽经》(刘宋译,《藏要》本),一开头就是“百八问”,随后是“百八句”,真有意思。其中有“此上百八句,如诸佛所说。”校者吕注:“(梵、唐)二本俱缺上字”。手头没有南条文雄校刊的梵本,无法对勘。这里说“此上”,而“百八句”恰是在此“下”。这个“上”字ūrdhvam不是错了而是梵文的习惯说法。“上”是指“下文”,不是指“上文”。为什么会这样?印度侨赏弥居士告诉过我:印度古人读的是贝叶经文。一
〔摘要〕艺术疗法一般包括创造、回馈与互动、沟通、反思、重建、整合实验这几个过程。本次个案中,学生制作小兔子玩偶,通过讲故事来向老师透露目前遇到的问题,老师通过与她的互动沟通来澄清她的问题,同时运用故事的重新架构来反思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最后引导学生回到此时此刻,用故事中的成功经验来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  〔关键词〕艺术疗法;纸片偶;厌学;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
一堂好的政治课,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如同桥梁,连接着旧课与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主题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这正应了一句俗话:“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部好的电视剧加上激动人心的序幕,我们定会目不离屏;一本好的小说加上扣人心弦的序言,我们就会手不释卷。如何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互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取得实效的前提,为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
读了《读书》今年第八期上《深刻的片面》一文,觉得挺有点意思。但释卷之后又总感到有些“那个”,不吐不快。现罗列于此,求教于作者与读者。  无庸讳言,我国前一时期的文艺批评往往强调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全面”,这种富于弹性的理论不仅就理论本身而言是非常荒谬的,而且在实践上也带来不少弊端。因此,现在提醒人们以适当的宽容态度来对待那些带有一定片面性的文艺评论,这可以看做是文艺理论界一个必要的拨乱反正。  片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战争风云》作者赫尔曼。沃克,时隔七年之后,最近出版了他的第九部长篇小说《内向,外向》,引起美国文学批评家的注意。詹姆斯·米切纳评论说,这部小说“证明他作为当代美国主要作家之一的地位。”有的评论家认为,这部小说表明了处于创作巅峰时期的这位作家的创造力。  在这部小说中,沃克描述了主人公伊斯雷尔·戴维·古德肯特的精神与社会生活。古德肯特是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毕业生,在大学期间,喜爱文
摘要:强迫思维一直是令心理教师较为头疼的个案,因为强迫的背后通常是焦虑情绪。有强迫思维的学生经常是一紧张就来找心理老师,一交流焦虑就缓解,但是下一次又会重复这一过程。本案例尝试用心理分析的视角看待焦虑的成因,以认知的方法进行价值引领下的目标调整,帮助来访学生降低焦虑情绪,减少强迫思维出现的频率,增强对生活的掌控感,提升幸福感。  关键词:强迫思维;焦虑情绪;心理成长;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
〔摘要〕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孩子是渴望“被看见”的,但家长或教师对孩子生命的本质需求却往往“看不见”。在解开生命本质需求之谜的基础上,如何让家校合育变得更富有成效,本文从问题学生转化的具体案例出发,总结出一些看似具有具体情境性,实质上具有一定普适性的原则方法,希望能为问题学生的转化带来一些启发。  〔关键词〕问题学生;生命需求;中小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
摘要:叙事疗法是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后现代心理治疗方式,它认为故事为我们解释人生经历提供了框架,在困扰来访者的“问题故事”之外,还有许多的故事和经历被忽略。咨询师就是要帮助来访者发现、发展这些“问题故事”之外的新故事,协助其找到人生新的方向和可能性。本案例便是运用叙事疗法的这些理念和技术协助一名高三学生成功应对其心理危机,比较系统地呈现了叙事疗法的操作性强和效果显著等特点,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
徐规教授治宋史多年,他的近著《王禹事迹著作编年》,对王禹生平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体现了作者的谨严学风。  本书不仅按年月编排了王禹的事迹和有关当代大事,而且还考定了王禹几乎全部著作的写作年代,钩沉和著录了王禹的许多散佚诗文,纠正了前人包括王禹本人著作中(主要是刊刻方面)的许多错误。在编撰体例方面本书也有其独到之处。  一、把王禹的事迹和他的著作结合起来考察,使之交相为用,起到了一般光编生平年谱或仅搞
《贝费尼希日报》的老板托尔姆当选为联邦德国雇主协会新任主席,因而受到警方严厉的特别保护,以防恐怖分子袭击。  这位托尔姆先生想到村子里去散散步。这个村子是他诞生并度过青少年时代的地方。村子里住着他初恋时的情人,有他经常去忏悔的教堂,还有他双亲的墓地。然而他不能前往,因为几个警察形影不离地跟随着他。一个人怎么可能带着一群保镖去重访旧地,抒发幽思呢!他只得留在家里,他的家等于一座监牢。  有一个问题经